第11節
莫家的格局和這個年代大多數獨棟的自建房一樣,最外面是朝外的大堂,從外面可以一眼看清的那種;再里面便是廚房、衛生間之類,兩者之間往往還會連著一個飯廳,專門用來擺放飯桌。 飯廳和大堂之間隔著一堵墻,莫殷帶著莫小霓走進兩者之間的小門,就看到飯廳里果然站著人。 除了莫父莫母,飯廳里還站著一老一少兩個女人。 年紀大一點的女人化著拙劣而艷麗的妝,皮膚粗糙,一看就是個沒讀過多少書的“田里女人”。她正插著腰,唾沫橫飛地跟身前的莫母說話;年紀輕的那個穿著校服,一頭黑發簡單地梳成了馬尾,膚色白皙嬌嫩,一雙眼睛水汪汪的,很是惹人憐愛。 她正一臉焦急地拉住她的母親。 莫母站在他們對面,臉上有些怒氣、卻又摻著點愧疚,一臉的猶豫不決。 莫父不在。 果然是他們。 我就說,這輩子也一定不會不上門來的。 莫殷冷笑了聲,將手里的兩杯豆漿重重地放在飯廳正中間的飯桌上。 那豆漿是用塑料杯子裝的,但桌子實木,被莫殷這一放,瞬間發出了沉悶的“碰”的聲響,把所有人的吸引力都吸引了過來。 莫母第一個反應過來,眼睛一亮,忙走到莫殷身邊。雖然莫殷年紀小,但她這一刻竟然有了一種等來了主心骨的感覺。 對面的女孩子看到莫殷回來,也是眼睛一亮,和莫母一起松了口氣的樣子。 她先拉住自己的母親,皺著眉說了一句:“媽你別鬧了?!?/br> 又轉頭看向莫殷,有些害羞地喚了一句:“莫哥,你回來了啊?!?/br> 語氣很是親密。 她看著莫殷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很為見到他而愉悅似的。 這個人,卻正是那莫殷重生前千方百計設計陷害的“小師妹”,蘇維。 第10章 蘇維其人 前世娛樂圈里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對別人都不假辭色、且有固定金主的蘇大女神偏偏總是往莫殷身邊湊,對他千百般討好的樣子;正如他們一直不明白,傳說中早就去世了的莫大影帝的家人們,究竟是怎么死的。 莫殷當時又是為什么要那樣對蘇維? 這些不要說圈子里其他人了,便是那時和莫殷關系最好的王導、一弦他們,也是不知道的。 莫殷一直沒有告訴過他們,他和蘇維其實是從小就認識的。 青梅竹馬,卻不是什么“山陽笛聲、待月西廂”的情人關系;事實上,蘇維算是莫殷的meimei。 自小“領養”的meimei。 這說起來,其實是一個挺長的故事。 莫家最初的那時候條件好、莫父莫母又心善,在鎮里都是有名的。鎮子上知道莫家這種情況,有一天就找上了門,問莫家愿不愿意資助一個孩子上學。 當時鎮上的用詞其實是“領養一個女孩子”。 那時是10年前,景湖的經濟還很落后,鎮子里還好,那些農村的、卻有很多都上不起學。 特別是女娃娃,很多農村父母重男輕女,覺得女孩子反正將來是別人家的,給她上學就是浪費。 每年因為沒錢而上不起學的女孩子,簡直一抓一大把,搬出義務教務來都解決不了。 鎮里沒辦法,這才想出了這“領養”法子。 當然,說是“領養”,其實也就是資助。讓有能力的人家去幫助上不起學的人家,資助那些無法上學的孩子上學。將來這些孩子若是學有所成,對鎮里、對資助的人家,也能有所幫助和回饋。 莫父莫母覺得這是功在后代的善事,就答應了。 當時鎮子分給他們的孩子,就是蘇維。 那年蘇維7歲,已經是該上小學的年紀了,但蘇家卻明確表示了,是不會出錢供她上學的。 這原因嘛,一是因為蘇家確實是窮,蘇家父母都是三代貧農,蘇維的父母兩個又都是眼高手低、吃不得苦的主。整天干活不是嫌這累、就是嫌那臟,連家里每日的飯菜,都是才幾歲大的蘇維做的。家里更是除了個處處漏雨的土房子,其他什么都沒有,一年都頭也吃不上什么rou。 這樣的家境,哪怕那時小學有義務教育,給免了學雜費,但畢竟還有其他像課本費、生活費之類的要交,蘇維怎么上得起學? 二來卻是因為,蘇維的父母不愿意讓她上學。 她去上學了,家里的這些活誰干?總不能讓他們干吧?有了女孩兒還讓做父母的干雜活,這傳出去多讓人笑話。人家不得在背后說他們生個女兒一點用都沒有?本來就是個賠錢貨了,還不干活,難不成生她出來是讓她享福的? 而且那年蘇維已經7歲,蘇維的父母想著,不上學的話,再過幾年等年紀再稍微大些,就能讓她跟著同村的其他姑娘外出打工了。家里有了錢,他們也好再生個兒子,把這蘇家的香火給傳下去。 這才是正經的大事。 等蘇維滿了17、8,再找個人家嫁了,拿了彩禮,正好供弟弟上學。蘇維這小丫頭別的不說,長得倒是真不錯,人人都夸的。將來一定能找個條件好的男人,這樣日后也好繼續補貼、資助他們蘇家。 這樣多好?上什么學?女孩子書讀多了就會讀傻了,浪費錢不說,自己想法多了,將來就不好控制了。 附近誰家不是這么做的?蘇母也是這么長大的,偏就她蘇維金貴了,必須得去上學? 這么打算的蘇維父母,自然是說什么也不會同意蘇維去上學的。 鎮里沒辦法,勸說不了蘇維父母,又看著蘇維一個小女孩卻乖巧懂事、又聰明伶俐,實在不忍心她就這么被耽誤了,這才找上了莫家。 那年頭資助個孩子上學可不說就單單出學費的事情。那時候選個同鄉的孩子資助的話,就跟認了半個親兒一樣的,除了學費,生活費什么也會給。 如果兩家關系處得好,逢年過節還會相互走動,完全就是當親戚在處。 莫家自然也是這么想的,為此還專門上門,跟蘇家做了溝通,并承諾,以后會負責蘇維的一切學費、生活費,直到她高中畢業;等她上了大學,只要上的是個二本以上的本科,莫家還會繼續提供一部分學費和生活費。 這剩下的,那時蘇維也大了、成年了,自然可以自己打工掙錢了。 這也是那時資助孩子最常見的方法。 蘇家父母一想,讓蘇維去上學,他們不僅不用自己交學費,莫家還會給生活費。莫家看著這么有錢,生活費一定不會介意多給一點。 那小丫頭片子用得了多少錢?到頭來還不是都是他們的了?那他們日后的好日子,也算有了著落。這可比等蘇維找到工作、嫁人快多了。 這么一想,蘇家就當即同意。 兩家一拍即合,當場就簽了資助合同。這合同的內容,自然是和上面約定的一樣。 就這么著,莫家就資助了蘇維。 那年才7歲的蘇維,也算正式成了莫家的半個孩子。 莫母曾跟莫殷說,當年她第一次見到蘇維,便喜歡這個孩子,覺得她靈氣、又懂事。 那么瘦瘦小小的一個,眼睛卻是又清又亮的,伸出一雙有些臟兮兮的手小心翼翼地扯住她的衣角,喚她“莫姨”。聽她說渴,還跑老遠去給她倒水喝,回來的時候氣喘吁吁的,鞋子都打濕了,卻還是笑著仰著頭把水舉得高高得遞給她。 那時那個年幼的孩子眼里,仿佛有光。 莫母的心當場就化了,對她再喜歡也沒有了。 莫母想著鎮上教育水平好一點,便和莫父商量了,特意把蘇維從鄉下接了過來;又擔心蘇維年紀小,一個人離了父母害怕,沒有安全感把蘇母也接了過來——反正她在鄉下也沒有地要種——幫著他們租了個房子住著,按月給生活費。 莫母是真的對蘇維用了心的好,而不是真的只當成一個需要出錢資助的孩子。 這十里八鄉的也不是沒有別家也資助了孩子,可哪家能做到莫家這樣?簡直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位了。 莫家雖然明面上是說只資助了蘇維一個人,但事實上,蘇家一家子人其實都是靠莫家養著的。蘇母和蘇父都不是干活的人,就指著莫家給蘇維的生活費過活。只不過因為蘇維自己懂事,用的節??;蘇父留在鄉里花銷也不多,一月話的錢也沒多多少,莫家便也沒多說什么。 蘇母雖說一起跟著來了,但她不樂意管蘇維。蘇維可以說從7歲往后,就是跟著莫父莫母長大的,與莫殷自然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地一同長大了。 自小的情誼,兩人感情其實一直不錯。 原本故事到這里,怎么著都應該是個美好的結局:好不容易有了書讀的蘇維一定會加倍努力、刻苦學習,她本就聰明,將來定能考上個好學校、念個好專業,畢業后找個好工作,成功改變了自己原本的命運軌跡;莫家呢,因為資助了蘇維,等蘇維將來工作后自然也會來報恩,也算全了自己的一片善心,又有了匯報,也算“好人有好報”。 兩家人從此也會常走動,彼此關系融洽,在鄉里傳為一個美談。 蘇維與莫殷作為自小一起長大的“兄妹”,兩人的關系自然也是一直這么好下去。 可這世界上,意外總比應該多。 在莫家正好遇見經濟困難的這時候,偏偏,蘇維參加高考,竟還考砸了! 那年的高考是近年來出了名的簡單,所以各級的分數線都劃得很高。但蘇維不知道是發揮失常還是什么,卻只考了將將500分!不要說重點了,連二本的分數線都沒夠到。 這年頭,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成績出來之前填的。在蘇維知道自己成績的時候,她的大學錄取志愿早就已經填好了。 事情一下子就變得很棘手。 蘇維之前填的那些學校,自然是都上不了了。 后來補填檔位,由于失了先機,蘇維只填上了一個三本的大學。 一年三萬的學費。 莫家自然沒辦法為她出這筆錢,莫家已經窮到連贖自家房子的五萬塊錢都拿不出來,哪里來的錢為她出這個學費? 哪怕就是以前莫家家境好的時候,一年三萬,也不是莫家能承受得起的??! 因為湊不到學費,前世的蘇維自然是只能放棄了大學夢,含淚外出打工。 莫母再喜歡她、心疼她,也沒有辦法。 后來,蘇維沒打成工,卻在在陰差陽錯之下入了娛樂圈。 再后來,她遇到了那個金主,被他包養,淡出了娛樂圈。 其實事情到了這里,莫殷也不能說什么。這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蘇維選擇“笑貧不笑娼”的生活,莫殷并不能多說什么。 但問題就是,一個人如果長期過慣了被人包養的生活,她的心態是會變的。 蘇維原本其實是個很普通的鄰家小meimei的性子,靦腆、乖巧、吃苦耐勞,性子雖然內向了點,但心卻是很好的。 她從小被她爸媽忽視慣了,哪怕后來有莫家的資助,卻還是習慣了謹小慎微,從不管多說一個字、多講一句話的,性格里難免帶了些自卑在里面。 但除此之外,卻也仍是一個很惹人憐愛的小姑娘。 但隨著被包養的時間長了,整日紙醉金迷、不愁吃喝的日子過久了,蘇維的心理卻漸漸得開始有些偏差。 蘇維的金主對她很好,不說真心,但起碼在錢財上是足夠大方的。那金主42歲,比蘇維整整大了兩輪,早有妻且有女。他包養蘇維就是因為喜歡年輕的女孩子嬌嫩可愛的樣子,所以對蘇維總是寵得很,幾乎是有求必應。 很多蘇維原本無論如何都得不到的東西,現在卻都能輕易地得到了;曾經為此付出一切才能換回一兩分,現在卻唾手可得。 蘇維曾經一年里只能買上一兩件新衣服,還得是便宜的、看準了打折才去買的地攤貨,買了之后還得承受蘇父蘇父的不停地說她浪費錢、是個“賠錢貨”的冷嘲熱諷。 但現在,只要她想要,金主給的卡足夠刷,她一天買二三十套都不成問題。 蘇維曾經因為一年三萬的學費就只能含恨終止了自己的大學夢,而現在,她一天用的都比這個多。 錢來的那么容易,和過去那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