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可能沒有演技、櫻桃唇、庶女桃夭、被迫成為太子寵臣、重生民國嬌小姐、生而為貓,我很快樂[快穿]、狗狗我啊,很幸福呀[快穿]、我穿回高二后決定躺平、上交天災基建系統后、全星際都在幫小皇帝破殼
李顯順著趙觀音的目光看到韋沉香,愣了一下,韋沉香和趙觀音是閨中密友,常來英王府玩的,他見過幾次,“你……你怎么在這兒?” 韋沉香看向趙觀音,畏懼又惶恐,“趙jiejie……” 趙觀音昂著下巴,冷哼一聲,不看她。 李顯皺眉道,“你照實說罷?!?/br> 韋沉香躲到李顯背后,啜泣著把剛才和趙觀音說的話又重復了一遍。 李顯頭皮發麻,不可置信地看著趙觀音,“你還插手阿弟的內院事了?” 趙觀音咬了咬嘴唇,沒吭聲。 她和阿娘確實想過往李旦的后院塞人,但是明里暗里試了幾次,都沒成事,李旦根本不上套! 這樣子,便是默認了。 李顯變了臉色,背著雙手轉來轉去,暴躁道:“你沒事手伸那么長做什么?阿弟的后院是阿弟的事,我們幾個兄長都沒資格管,你cao的哪門子心?” 他跺了跺腳,“阿弟說不定以為我也摻和進去了,不行,我得找他解釋解釋!” 趁眾人沒反應過來,他一溜煙跑了。 沒辦法,李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韋沉香,只能溜之大吉。 翌日,蓬萊宮,御花園。 儒學士在亭子里高談闊論。今天他帶著李令月和裴英娘學聯句,為了讓兩人觸景生情,感受到山水之美,特意把課堂搬到花團錦簇的御花園里,對著山光水色學聯句,有事半功倍之效。 當然,這只是儒學士的一廂情愿。李令月和裴英娘看到外面景色優美,哪還有心情聽課?早湊到一起開小差了。 兩人年紀漸長,一開始天天上學,現在只需要自己在寢殿用功,每月只逢一、五日到東亭上課,一、五日也是舉行大朝的日子。 裴英娘盯著黑漆小幾上攤開的書卷,表情專注而認真,其實正豎起耳朵,聽李令月講八卦。 “英王妃氣暈了?”她驚呼一聲,余光看到儒學士往這邊看了一眼,連忙低下頭。 李令月不管儒學士頻頻掃向她的責備眼神,撐著下巴道:“我就說韋沉香沒安好心吧!二娘不信,就愛偏袒韋沉香。這回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以后英王府有的鬧騰!” 裴英娘的目光落在幾案上,山形筆架上架著一枝紫毫筆,是李旦送她的。原來的那幾枝早就不能用了,李旦年年送,她多得用不完,別人恨不能擺在書架上供起來的紫毫筆,成了她日常用的文具。 經過趙觀音和韋沉香這一番自討苦吃,以后應該沒人敢動歪心思了。 她嘆了口氣,扯緊綢帶簽子,收起書卷。 李旦最近的異常不是偶然……他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呢? 作者有話要說: 還有十七為什么會果斷拒絕執失,正因為十七尊重執失,確認執失是真心的,才會拒絕他,不然總不能一直吊著執失,過個幾年,再說:對不住,我覺得我還是不能答應,你再去找一個吧…… 古代的話如果不直接拒絕,別人會當做她默認的,所以果斷一點對雙方都好。 十七兩輩子都沒有戀愛經歷,在對待愛情方面比較粗暴直接,如果確定目前不能接受,就拒絕,至于以后怎么樣,不在她的控制之中,她能做到的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喜不喜歡的,才會猶豫遲疑。 另一個原因后面會講到…… 第69章 “公主留步?!?/br> 散學后, 儒學士叫住裴英娘,顫顫巍巍走到她面前, 鄭重作個揖, “某有個不情之請?!?/br> 裴英娘停在回廊臺階前,很想說既然您老都說是不合情理的請求了, 那么干脆就不請吧!不過儒學士對她很好,不僅耐心教導她, 不厭其煩幫她講解典故, 還處處為她著想, 顧忌到她的養女身份,在李治和武皇后面前夸獎她時, 既能哄得帝后高興,又不會給她招致麻煩,如此用心良苦, 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了。 雖說還沒到一日為師, 終生為父的地步, 但儒學士無疑是個好人。 裴英娘平素很尊重儒學士, 還了一禮, 含笑道:“先生但說無妨?!?/br> 儒學士從袖中抽出一疊紙卷, “此乃某幾位好友所作, 雖然用詞粗了些, 但勝在用句頗有新意,望公主閑時一觀?!?/br> 裴英娘示意身后的半夏上前接過紙卷,“能得先生一句夸贊, 必然是錦繡文章,學生一定會用心研讀?!?/br> 儒學士捋須笑道:“并非文章?!?/br> 裴英娘長眉微微一挑,抽出一張邊緣有毛邊的紙張,粗略看一眼,原來是一篇詩賦。 她不大懂吟詩作賦,但直覺儒學士給她的幾首詩應該都寫得很好。 儒學士似乎不放心,忍不住重復一句:“務請公主撥冗一讀?!?/br> 裴英娘頓時了悟,原來儒學士想要獻詩??! 彼時交通不發達,消息傳遞靠快馬運送。 交通閉塞,自然不利于文化的傳播發展。長安城這種繁華都市固然繁榮昌盛,欣欣向榮,但出了長安城,就是大片荒蕪山野,城鎮鄉野地方的老百姓們還在為溫飽奔波,一日能吃兩頓飽飯,便算是老天保佑,大部分人基本上目不識丁。 藏書典籍由各大世家壟斷,朝廷藏書和學院藏書只供官吏學子借閱,平常老百姓不得其門而入。誰家能找出一兩本書,就算是殷實人家了。 在這個朝代,文化是專屬于權貴階層的。 文人們有時候為了找人問詢某個典故,求教某個問題,需要大費周章。甚至可能往往花上幾個月的工夫,還是不能尋訪到想要研讀的書目,鉆研學問、著書傳世何等艱難。 李弘、李賢、李旦之所以少年博學,因為他們不僅天資聰穎,而且從小長在宮廷,輕而易舉就能遍閱古籍,身邊還有無數鴻儒學者教導,等于隨時隨地有幾本人形詞典、人形百科在旁邊陪讀,想不學成個才子都難。至于李顯,雖然才學平庸,其實肚子里也是有墨水的,扔到文風凋敝的地方,勉強也能混個夫子當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能讀書進舉、靠才學揚名天下的,大多是家學淵源的世家子弟。寒門學子和庶民之子想鯉魚跳龍門,難如登天,至于那些家境窮困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大浪淘沙,少數幾個鳳毛麟角歷經千辛萬苦,僥幸爬進上層圈子,還得被世家子弟排擠,幾十年寒窗苦讀,臨到頭來,仍然拼不過世家子。 所以武皇后破格提拔人才,給了許多出身平平的學子晉升出頭的希望,為她博得一片贊譽之聲。她日后能坐穩朝堂,并不是單單靠陰謀手段。 裴英娘暗嘆一口氣,重新把目光放回手中的詩賦上。 唐朝人狂熱崇尚詩賦。詩人們為了最大限度展現自己的才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如寫幾首詩寄贈給某某友人,這種詩通常都是要供人傳閱的,詩人之間也會詩歌唱和,以為雅事,鞏固交情的同時,互相宣傳。 比如把自己的詩獻給當時的名人名流,如果詩有幸被某位名人夸贊,那效果等于黃金時段全國投放廣告,立馬就能引得洛陽紙貴,一舉成名天下知。 比如積極參加當朝權貴舉行的各種飲宴詩會,當場賦詩,艷驚四座,借機揚名四海,或得到某位大人物青眼相看,順利躋身朝堂。 最鍥而不舍、成本最低的法子,就是在旅途中,看到一處風景名勝,就去題一首詩,犄角旮旯都不放過,越有名的地方越要留下墨寶,遲早有一天能被人注意到!長安城附近的寺廟道觀,墻上密密麻麻,全是各地學子題的詩…… 用后世的話說,想要出名,不僅要有真才實學,還得會自我營銷。 唐朝的詩人很擅長造勢推銷自己。李白就是其中翹楚,他走的是權貴路線。 儒學士獻詩的舉動,也是權貴路線中的一種,他主動獻詩,等于在暗示裴英娘,她也是長安名流人物中的一員。 “有勞公主?!比鍖W士拱手道,“若有能打動公主,讓公主過目不忘的詞句,請公主費心一二?!?/br> 裴英娘笑了笑,“先生太抬舉我了,我何德何能,怕是會有負先生所托?!?/br> 她現在的公主身份確實能拿出去唬人,但是她完全對詩賦一竅不通??!讓她向李治推薦人才倒沒什么,但儒學士直接把詩賦獻給她,明顯是想請她幫作詩的人揚名,她又不是什么名聲遠播的才女,那些于文壇上成名已久、眼高于頂的文人怎么會信服她的眼光? 太子李弘和六王李賢才應該是儒學士的首選。 儒學士皺眉道:“公主何須妄自菲???光是培育推廣永安棉,無私捐獻萬畝棉田,您不僅有功于社稷,更惠及數以萬計的黎民百姓。永安棉傳入萬千百姓家,從此天下寒士無須畏懼凜冬,農人們也多了條生計。長安百姓無人不知您的名聲,羈縻州本是荒涼之地,得益于您的棉田,現今沃野千里,商路繁榮,早已是今非昔比,當地已經有人為您建祠立碑,您當然擔得起某的囑托!若能得到您的品評,也不枉某那幾位小友拋家舍業,來長安一趟了?!?/br> 裴英娘本想認真謙虛幾句,忽然一僵,等等,先生,永安棉是怎么回事? “公主不知?”儒學士看出裴英娘的震驚,驚訝道,“永安棉之名已經傳遍大江南北,此中詩作里便有兩篇詠唱永安棉的詩句,是某的小友沿著運河一路北上途中的親身經歷,他曾在渡口看到百畝永安棉盛開,恍如落雪,美不勝收,當地百姓在田間地頭采摘棉花,吟唱小調,好一番太平盛世景象,他和某感嘆了好一番呢!某亦心馳神往,只恨不能前往一觀?!?/br> 裴英娘暗暗腹誹,果然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文人,那是在采摘棉籽,不是在摘花呀,棉花的花朵怎么會像落雪? 儒學士接著道:“公主雖是后宮女眷,但能盡其所能造福萬民,巾幗不讓須眉,實乃天下女子表率,天后亦曾在朝堂上夸贊公主,公主為何當不起?” 不愧是儒學士,一頂頂高帽子扣下來,裴英娘完全沒有招架之地,只能微笑以對。 這是她的心得,面對朝堂上那些笑里藏刀的大臣們時,不能慌張,不知道該說什么的時候,只需要安靜地微笑就好了。 被她那雙水波瀲滟的杏眼盯著看,饒是儒學士人老成精,臉皮賊厚,也不好意思再吹捧她了,輕咳兩聲,客氣兩句,拱手告辭。 裴英娘笑瞇瞇道:“先生慢走?!?/br> 難怪李治喜歡儒學士,誰都喜歡聽順耳的話,哪怕甜言蜜語背后往往另有小心機,心里也舒坦。 儒學士老臉一紅,顛顛跑得更快了,想他清高了一輩子,臨到老來,要仗著老師的身份為幾位小友走后門,他也很難為情呀! 沒辦法,誰讓他的幾位小友出身太低微。長安城的諸位郡王、國公爺常常擺宴延請學者文人,但是他們連請帖都拿不到,更遑論在宴席上大展詩才了! 儒學士憐惜人才,不忍看小友們因為家世被人看輕,只能另辟蹊徑,求自己的學生幫忙。 永安公主家喻戶曉,尤其在民間極受推崇,小友若能得到她的賞識,未必不能名震長安! 裴英娘回到東閣,把儒學士獻給她的詩從頭到尾看了兩遍,嘖嘖道:“誰說文人清高傲物,不通人情的?” 儒學士眼光毒辣,獻給她的詩賦都是文采斐然、出類拔萃的佳作,哪一篇傳抄出去都能揚名。其中有兩篇,不僅字字珠璣,才藻艷逸,字里行間還隱隱透出對裴英娘的討好贊頌之意,同時不忘拔高立場,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歌頌盛世繁華,把李治和武皇后也順帶大夸特夸一頓,夸完他們不算,順帶著連朝中幾位有頭有臉的人物一并隱晦地吹噓一遍,簡直是狗腿rou麻到了極點。 但是此人實在是才思敏捷,明明知道他是在曲意奉承,被討好的人還是會覺得熨帖無比。 裴英娘看完詩賦,好比大熱天飲下一杯冰雪甜漿,心頭敞亮,通體舒泰,不由自主合掌一拍,“人才??!” 不論哪個朝代,人才都是稀缺資源。 她立刻提筆寫信,請儒學士把幾位學子下榻的邸店逆旅告知她。工匠們前些時日剛剛造出第一批合格的白紙,正好請這幾位學子幫忙多邀一些文人撰寫文章,為她的永安紙造勢——反正永安棉都出來了,“永安”這個名頭不用白不用,品牌效應威力巨大,比自創新品牌要省力多了! 儒學士驚喜交加,知道永安公主不拘一格,任用的從屬什么出身的都有,甚至連卑賤的奴隸都能獲得她的賞識,但是沒想到永安公主真的把他的請求放在心上,短短一天,就來問詢小友們的狀況了! 儒學士激動萬分,很快回信。 那幾位寒門學子住在崇仁坊的一家邸店中。 崇仁坊西面靠近皇城官衙,東南角對著繁華熱鬧的東市,南面是飲酒作樂的銷金窟平康坊,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坊中酒肆、邸店林立,是前來長安求學、考試、謀官的外來人士住得最集中的里坊。 裴英娘另寫一封信給留守醴泉坊的蔡四郎,讓他將幾位學子接到府中居住,尤其是那個叫盧雪照的,務必要哄好——以后的宣傳人員就是他了! 蔡四郎當天下午就給裴英娘回信,信紙上只有寥寥幾個字:已辦妥。 裴英娘懷疑蔡四郎是不是因為他那一筆歪歪扭扭的字自卑,故意言簡意賅,拿簡簡單單三個字來回復她。 她再度去信一封,詳細寫了怎么安置幾個學子,怎么考察他們的人品,怎么確定是否可以留用。留用的人要干什么差事,歸誰管轄,每次可以支取多少錢。 蔡四郎這次的回信多了幾個字:已安排妥當。 信箋一來一回中,轉眼便到了五月初五。 時下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這一天要沐浴齋戒,飲酒辟邪。 端五日,插菖蒲,食角黍,飲雄黃酒,系五彩絲,佩五彩香囊,祛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