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北方戰略
埃里希?薩穆維爾被晉升為海軍少將,然后調任海軍裝備局副局長。 其后第一次參加了帝國海軍最高級別的作戰會議。 會議由海軍總參謀長克里斯蒂安上將主持,只有三十幾位海軍的高級將領參加了這次的作戰會議。他先簡要介紹海軍方面最近的兩份作戰計劃:威悉河戰役和科西嘉戰役?!巴ず討鹨邸本褪且环葜荚谌嬲碱I丹麥和挪威的作戰計劃,這份作戰計劃由陸軍總參謀部所制訂,海軍方面負責配合實施。而科西嘉島戰役則是占領這座法國南部重要的島嶼,從南線威脅法國的作戰計劃,它將由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和海軍陸戰隊方面來獨立完成。 在克里斯蒂安的身后掛著一面巨大的北歐地圖和一份厚厚的文件夾,地圖上用各種顏色的線條劃著一些路線和各種標記,那份文件的封面上則用大號字體寫著“威悉演習——高度機密”的字樣。 帝國南線的作戰計劃以控制整個地中海海域為主要目的。 陸軍方面在半個月前就打垮了中東和埃及的英國聯軍,這讓協約國方面根本來不及向中東方向派出多少援軍。陸軍中東戰役的主要目標現在對準了奧斯曼帝國,反倒是在東線放棄了大規模的進攻,而采取了守勢。 在北方,戰役的重點是在法國,但挪威和丹麥則是個意外。 現在,挪威還是丹麥王國的領地,而帝國高層似乎決定把丹麥王國都并入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版圖之內。 在開戰之后,英法兩國都極力想控制住挪威海域。 在1906年3月,英國出兵占領了丹麥王國領地的冰島和法羅群島,這為德意志帝國全面占領和吞并丹麥找到了借口,而且英法兩國等于是公開破壞丹麥王國的中立。 新年剛過,英國高層即照會丹麥王國,宣稱皇家海軍決不會容忍德國商船在挪威水域自由航行。根據情報,挪威自治官府已經與英國達成了某些秘密協議,允許英法兩國軍隊“進駐”挪威,來保護“挪威的中立”。由于情況緊急,維克多大公指示總參謀部盡快擬定出一個全面占領丹麥和挪威的作戰計劃,為此帝國陸海軍參謀部組成一個特別小組,制訂出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入侵計劃。 在北歐國家中瑞典執行的是一貫的親德路線,丹麥人也努力想在英德之間尋求平衡,而處于自治狀態下的挪威官方則更傾向于英國。 但挪威畢竟長期受德語系國家丹麥的統治,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親德勢力。在挪威官府與英國達成允許英國出兵的默契后,這些親德分子就把英國挪威秘密協議的內容偷偷透露給了帝國駐奧斯陸大使館的武官。 于是,帝國最高大本營決定在8月初發起對挪威和科西嘉島的進攻。 根據計劃,在8月下旬由海軍地中海艦隊為主,包括三個師的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第5集團軍將在科西嘉島進行登陸作戰,而在北方,參戰部隊包括帝國北大西洋艦隊,包括2個海軍陸戰師,陸軍第11集團軍和第1山地軍共7個步兵師。 現在的威悉戰役計劃是經過修訂的,在最初的作戰計劃中,總參謀部準備一舉全部占領丹麥和挪威全境,但維克多大公的意思卻是把挪威北部放給英法聯軍,然后利用海軍主力艦隊去攻擊英法兩國的支援艦隊,以達到消耗對手的海上力量的目的。 對英法支援艦隊的進攻重任就落在了海軍航空兵的肩上。 這需要在未來兩個月內,北大西洋艦隊海軍力量要得到極大的增強。 另外還有種種跡象表明,帝國將會在幾個月內就對法國發起一場全面進攻。 海軍的建造任務以發展巡洋艦及護航艦船為第一優先,其次是潛艇部隊的建設。根據現有的作戰經驗,再加上維克多皇儲的要求,帝國海軍高層已經徹底放棄了后續的戰列艦建造計劃。在戰爭爆發之后,帝國海軍已經追加了4艘“弗雷德里希大公”級戰列巡洋艦,6艘“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級戰列艦和6艘“聯合力量”級的建造任務,也就是說主力艦的建造任務增加到了16艘,噸位超過了50萬噸,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作為海軍艦船裝備局的主管之一,薩穆維爾則在參加完海軍作戰會議之后,就匆匆趕到了帝國最大的科佩爾造船基地,來考察和督促這些主力艦的建造進度。 距的里雅斯特只有40多公里的科佩爾造船基地原本是座海島,是一座總人口只有不到一萬人的小港鎮。自從18*91年皇家亞得里亞聯合造船廠從的里雅斯特遷到這里之后,經過十五年的快速發展,這里已經發展成了一座擁有30多萬人,以造船業為主,擁有造船、機械加工、冶金、石油化工等工業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城市。 現在的科佩爾島早已經被亞得里亞造船廠用移山填海,清淤圍堰的方式,建成了一道寬80米,長6500米的混凝土海堤把它與陸地直接連接在了一起,在大堤的內側現在成了亞得里亞造船廠的船塢岸線和舾裝碼頭。在海堤內側并排著三座長275米,寬56米、深12米,歐洲最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久性船塢。另外沿著科佩爾的的岸線,這家造船廠還擁有3600米的造船岸線和超過100公頃的工廠區。 目前這家造船廠擁有3.8萬名工人,每年的造船能力超過了300萬載重噸,擁有7座大型船塢和10座萬噸級以上船臺,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聯合造船企業。 在戰前,科佩爾港也是帝國最大的原油輸入港。 帝國每年的原油消耗超過了2300萬噸,另外每年的石油化工產品出口也超過了2000萬噸。用麥國人的話來說就是德意志帝國從麥國購買原油,之后再把石油加工成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和化肥再賣回美國,在中間賺取巨額的利潤,這也是兩國之間發生貿易沖突的根本原因。 由于鋼鐵工業的發展,每年帝國僅亞得里亞沿海就要從帝俄、巴西、德蘭士瓦和北非就需要進口超過1500萬噸的鐵礦石和上百萬噸的各種有色金屬原料,的里雅斯特灣這一帶也是帝國僅次于萊茵港口區的主要海運港口區域。 航運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帝國造船工業在18*90年就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國。而造船工業的持續發展使得帝國海軍已經具備了在數年之內就打造出一支規模超過英國海軍的龐大海軍艦隊的能力。 在戰爭爆發后,這些港口的海運大部分已經停滯了,頂多就是利用夜間從“中立的意大利”和“中立的墨西帝國”東部沿海港口走私運輸大量重要的戰略物資。 帝國現在急需要打通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聯系。 現在,科佩爾造船基地的船臺上都已經被海軍的任務排滿了,甚至連幾家小型的民營造船廠也接到了大量的海軍輔助艦船的訂單。僅僅皇家亞得里亞聯合造船廠平均每15天就會有一艘驅逐艦和潛艇下水,每個月就會有一艘萬噸級防空巡洋艦下水,而且這家船廠還在同時建造著兩艘排水量為37800噸的重型戰列艦的建造任務。 與此相應的,帝國在戰前所積累的大量戰略物資儲備也在急驟地減少著,如此下去,也許只要兩年多的時間,帝國儲存的價值上百億克朗的有色金屬戰略物資就會差不多被消耗一空,這也是帝國急于向印度洋進軍,打通海上運輸線的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