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東攻西守(二)
在王室關系上,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王室和南德意志的邦國王室一樣,一直與哈布斯堡家族走得很近。比如現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的meimei夏洛特公主就是吳維的二嫂。帝國高層想把比利時拉入德意志帝國的同盟里面,不過吳維對此根本不抱什么希望。熟知另一歷史的吳維很清楚,比利時上層卻是絕對不會屈服于德意志帝國的威脅。 由于根本不能指望比利時軍隊可以阻擋法軍的進攻,因此根據“自衛之需”,帝國陸軍方面覺得有必要先發制人,以阻止法國這一行動對德國的潛在威脅。 但在維也納的陸軍總參謀部里,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之后,吳維終于“說服”軍方的決策者們放棄了入侵比利時的計劃,轉而準備先全力對付俄國人。 根據調整后的帝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戰爭計劃,德軍將在德法和德比邊境部署兩個軍團共45萬人的防御力量,另外在萊茵河以東部署一個新建軍團作為機動兵力,而把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東線。 感覺到海上力量不夠的英國皇家海軍派出了四艘無畏艦和六艘老式的前無畏艦來加強地中海艦隊,法國人也派出了他們的四艘無畏艦,英法艦隊集中在了馬耳他島,準備監視和封鎖奧特朗托海峽。 英國人在開戰后粗暴地扣留了奧斯曼帝國兩艘剛建成的戰列艦,并且拒絕支付任何賠償,這讓原本準備加入協約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選擇了中立。對此吳維稍稍感到有些想不通的是,難道在英國人眼里,奧斯曼土雞的價值甚至連四百萬英鎊都頂不了嗎? 吳維一直認為這場戰爭的重點不在于法國和帝國北海艦隊的表現,德奧帝國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取決于以下三點:一、盡快打敗俄國人,迫使他們退出戰爭,二、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和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將歐、亞、非三個大陸聯系到一體,而不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 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德奧帝國就能夠保證足夠的戰略資源補充,從而在這場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基于以上的觀點,另一世界歷史上德二帝國在西線主動采取的進攻行動就是個巨大的錯誤,他們百分之八十的兵力被陷在了法國的戰壕里。而如果是在易于防守的邊境地區采取守勢的話,也許只投入百分之四十或五十的兵力就已經足夠。如果德國能夠抽出百分之四十的兵力也就是七十萬到八十萬人投入到東線戰場,那么這場戰爭的結局肯定會大不一樣。 擁有一億一千多萬人口,工業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一的德意志奧地利帝國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動員體系和預備役兵員訓練體系。在全國緊急動員令發布的十天內,就將常備軍的兵力擴充了一半還要多,由戰前的一百五十萬常備陸軍迅速擴充到了三百六十萬人。 此時法國已經動員了一百七十萬人,而沙皇俄國,憑借著龐大的人口數量,很快就將陸軍擴充到了四百萬。不過沙皇的將軍們很快就發現,他們無法為士兵們配齊足夠的步槍,四百多萬的軍隊,只配備了二百三十多萬支步槍,許多新兵暫時只能拿著木棍來進行訓練。 目前的勝負焦點取決于東線。 4月初,德奧帝國已經憑借國內完善的鐵路網和公路交通網絡,完成了大量的兵力集結動員。隨著六個新的集團軍組建完成,一列列滿載兵員、輜重、彈藥等各種物資的車廂有條不紊地被送往前線。 俄軍在東線的兵力大約是一百七十萬人,而德奧帝國準備將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二百二十萬大軍投入到東線作戰當中。 普魯士軍團、薩克森軍團、巴伐利亞軍團、西里西亞加利西亞軍團、波希米亞軍團、上奧地利軍團和匈牙利第一軍團共七個軍團,二百一十萬大軍陸續調往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和加利西亞一線。 只要戰略上正確,吳維并不怎么擔心陸上的作戰。 在兵力和裝備、訓練都占優勢的情況下,如果帝國陸軍還被俄國人打敗,那么德意志奧地利帝國的高級陸軍將領們都可以自己去找塊豆腐一頭撞死算了。 他實際上更關心的是海上作戰。 …… 英國,斯卡帕弗洛。 自維京人時代起就開始頻繁使用的碼頭,位于蘇格蘭北部奧尼克群島的斯卡帕灣目前已經成為了皇家海軍最為重要的海軍基地。這里三面環島,外窄內寬,乃是一處天然的深水良港,自開戰以前,英國海軍大艦隊主力就開始進駐此地,往曰略顯荒僻的斯卡帕灣頓時就變得熱鬧起來。 在德意志海軍崛起之前的對外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對敵國都奉行的是進行近程封鎖戰略:即占據絕對優勢的皇家海軍云集敵方港口之外,并拉起一條嚴密的封鎖線。如此一來,對手的海上力量就會被全部困死在港口當中,而英國的其他船只就能夠無所顧慮的使用海洋而不用擔心受到攻擊。 然而隨著海軍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德意志奧地利帝國海軍的快速發展壯大,使得開到敵人家門口執行封鎖任務的艦隊很有可能會在對手的反擊中蒙受巨大損失,有鑒于此,與時俱進的皇家海軍在數年前就放棄了傳統進程封鎖的戰略,轉而以更加適應目前局勢的近海封鎖戰略取而代之。 陣容龐大的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停泊在遠離德國港口的不列顛本土,緊緊扼守住北海的出???。德國海軍如有沖出北海之心,皇家海軍即可隨時出動主力予以迎頭痛擊。沖出北海,進入大洋,是前世德意志海軍夢寐以求的結果,可惜的是,直到戰爭結束,他們也沒能做到這一點。 與前世提爾皮茨所奉行的海上決戰策略不同,吳維在很早就為德意志海軍訂下了以戰列巡洋艦為主,盡可能避免進行海上決戰的海上游擊戰略。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德意志海軍的主力艦建造計劃改成了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建造數量各占一半的情況,而且吳維從德意志各邦合伙人那里“募捐”所得的一億多克朗的“特別造艦捐款”,也主要用于了“弗雷德里希大公”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 稍稍令人遺憾的是,戰爭爆發的時間比吳維預想的日期提早了兩年多,使用“特別捐款”而建造的六艘“海因里希親王級”戰列巡洋艦到現在才開始陸續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