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棚戶區
工業化的結果就是帝國境內的城市急驟地膨脹了起來,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群涌入經濟更為發達的大城市。在1859年的人口普查中,維也納的人口是49萬,而到了1879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54萬,比二十年前足足增加了五倍多。 父親終于死了,德維勒一家決定離開祖祖輩輩一直生活的赫龍河畔偏僻、荒涼的小鎮,去帝國南方的的里雅斯特投奔母親的姐妹一家。 海德從來就沒有后悔離開自她出生時就生活的摩拉維亞,整個童年她對這個家庭的記憶就是貧窮、饑餓、絕望和暴力,根本沒有任何美好可言。父親是個酒鬼,把他當織布工所掙得的微薄收入差不多都拿去喝光了,回到家中便會動手打罵妻子。母親平日里辛苦cao持著整個家庭,依靠當洗衣工和縫紉工來維持著五個孩子的生活。 有一年的圣誕節,母親平日里積攢下來的點錢想為家人過一次稍微豐盛一些的節日,結果父親醉醺醺地從外面回來后,卻因責怪母親在胡亂花錢,高聲怒罵著用斧子把圣誕樹砍成了碎片。 因為常年的酗酒,父親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在他臨死之前,實際上已經沒辦法再從事勞動了,雙手顫抖得厲害。家里連最小的保羅都必需去給人打零工,以掙錢糊口了。大哥在十二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學校去工廠做工,之所以沒有再小去工作是因為帝國的法律規定所有的兒童必須完成小學教育。 父親在一個下午平靜地咽了氣,當時家里只有海德一人。她看到父親大睜的雙眼里似乎還帶著一些對人間的留戀和不甘心,但是卻已經沒有了呼吸。 父親的葬禮過后,反而一家人覺得生活變得輕松了一些,不再象過去那樣充滿了陰霾。 不久之后,1880年2月,德維勒太太就帶著一家人,離開了摩拉維亞這座偏僻的小鎮,前往的里雅斯特去投奔她的meimei。那里是帝國最發達的港口城市,她聽人說在的里雅斯特很好找到工作。于是德維勒一家如同成千上萬家來自窮困地區的貧苦家庭一樣,涌入到了那些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里…… 火車走了將近一整天,終于在的里雅斯特北郊的新火車站停了下來。 在斜陽的映照下,蒼翠的群山披上了一層金色的霞光。面對著一座完全陌生的地方,德維勒太太也明顯地表現出了不安,在跟隨人流涌向站外的時候,一直緊緊拉著海德的手。 “杰西卡……” 桑德拉姨媽在站外呼喚著母親的名字,姨父在一家化工廠里做工,從他們的穿著可以看得出,姨母一家在的里雅斯特過得也并不是很如人意。 海德他們一家在姨媽家的地下擠著住了三天。 桑德拉姨媽家和的里雅斯特成千上萬的底層勞動階層一樣,居住在這座城市周邊的窮人區——統一的五層紅磚樓房,樓道和走廊里薰得黑乎乎的,只有兩間房間和一個很小的廚房,卻沒有衛生間,廁所是走廊盡頭的公共廁所。 第一次見到電燈而,且還有自來水,一大家人擠在如同辦公室一樣的房間里,里面除了寬大的上下鋪,幾乎擺不下什么別的家具了。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里,海德說她當時很羨慕姨媽家的生活,直到后來見識越廣,才知道這種住宅被稱之為“棚戶區”。 在的里雅斯特,擁有自家獨立住宅的是很少一部分富人,中產階級大多居住在靠近城市中心的高檔住宅區,而在城市的邊緣,大多居住的都是貧苦的勞動階層。 這種統一的廉價“棚戶房”也不是德維勒太太一家有權居住的,的里雅斯特市官方規定:只有在這個城市工作滿三年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申請購買這種官方出資興建的“廉價房”,新來這座城市的貧苦人群只能是租房居住。 在這些涌入城市打工的外來人群集中的地方,貪婪的房東們則趁機向這些窮人們勒索高價的房租,而租給他們的也是和桑德拉姨媽家差不多的這種小公寓。有的時候這種兩間一戶的小公寓里,會擠著住進六房像海德這樣的外來窮苦家庭。 后來在成為獨立檢察官后,海德才知道有不少這樣用市政補貼為窮苦大眾所修建的“廉價住宅”有不少落入到了一些官員和貴族們的手里。 海德一家從姨媽家搬了出來,就租住在這樣的“棚戶房”里,一戶兩間的樓房里一共住了四戶人家。在這樣狹小的空間里住著將近二十個人,除了睡覺時間,許多人盡可能地在街道或是公園里消磨時間。 在這樣公共的空間里,人們是不會有什么隱私的,在樓道里排隊做飯和上廁所的鄰居們不可能不認識——這樣的樓房里大家每層樓都共用一間廚房來做飯,而且每房房間的門幾乎是一直敞開的,在夜里也不關上。 不過在這樣苦難的環境下,鄰居們倒是很團結,如果誰家遇到困難,互相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在放工之后,婦女們輪流照看好幾家的孩子。如果有誰家吵架或是打架,準會有一群人出來相勸拉架。 朱莉和保羅都無法去找工作,濱海區的規定是不允許招募十六歲以下的童工,保羅重新回到了學校,不過學習起來十分吃力。朱莉進了一家女子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學習的居然是電工。 大哥科維爾首先在一家機械廠找到了工作,其后是母親,她進了一家服裝加工廠作縫紉工,而二弟哈塞克則進了海軍造船廠,海德則找到了一家在咖啡館里當招待的工作。就這樣,德維勒一家總算是先在的里雅斯特安定了下來。 1880年的的里雅斯特已經擁有了60多萬人口,大量的移民家庭的涌入,讓這座帝國南方最大的海港城市變得愈加繁華,民族成份也是極為復雜多樣。雖然在郊區還是以斯洛文尼亞人居多,但在市區,德意志人已經漸漸占據了多數。 像海德一家這樣,來自于波希米亞的摩拉維亞家庭倒不多,只有大約一千五百多戶。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座港口城市原來占多數的意大利人也開始習慣了使用德語,的里雅斯特也慢慢演化成了一座德意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