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打破僵局
崇禎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南京城,大雪。 除了城南的工業區冒著黑白相間的煙,南京白茫茫一片。一列火車緩慢的蠕動進入城市,街道上商人叫賣聲,鑼鼓喧天。每個時辰是金錢的機會啊。城外,長長的隊伍架著木頭,扛著鐵軌從工業區出來,在新建的鐵路線上丁零當啷,以中國人的獨特氣息,百萬人的豪情壯志(錢先為本)(乘著冬天不種地),正在這九州之中修建起一條條大路。 全國鐵路受雇臨時工八百七十五萬人,其中六百二十萬人為冬工,其余一百三十萬一級長工,一百一十五萬為二級長工。遇山開山,遇河架橋。鐵路線正在連通各個州府。 朱鴻宇坐在皇宮西苑,手持黑筆,正在認真的學習繁體字,之前都是口頭傳旨,或是太監代寫?,F在他批奏折再也不能讓太監讀了,否則太監會知道太多。 今天奏折只有五本,一本平均八十五頁。 最厚的是軍事委員會和統帥部的,最薄的是經濟院的。 這幾個月,朱鴻宇都在想方設法的打破順天府僵局。裔良偉在前線提出來“先清后順”,刀羅則是“占京守城”。 都不行,都太危險。 他將軍委和統帥部的奏折放在一邊,讀起來行政院的奏折。 鐵路線南北基本貫通,南京至大名府不到兩天(737.9km/35km/h≈20h 其他時間≈26h)就到了。行政院已經設立新的公司,名叫大明鐵路公司。國有企業。 對!鐵路!南面的三十余萬軍隊是維穩軍隊,抽出第二集團軍十八萬人九個師三個軍,北上,聯合張獻忠二十萬人的軍隊,攻擊西北!這是一次超過五十萬人的聯合作戰計劃!今年,我朱鴻宇要在北京過年! 十二月三日,第二集團軍已經到達河南中部,順南界。 十二月五日,張獻忠已到達四川北部,順西南界。 張獻忠率先發動攻擊,對陜西南部玉壘關,臨縣,臨江關發動進攻,順軍反擊。 第二集團軍統編第二軍新編第一師是南京衛戎軍的榮耀師老底子,后面在南京補充,使用最新的武裝,新編第四師,第五師也是第二軍的強軍。 新編第一師到達許州后,首先與長葛,新鄭的順軍交上了火。這里不過五千順軍,明軍兩萬人將其圍殲。 此時坐鎮開封府的順軍將領為李自成三弟李自敬。聽到明軍十八萬人突然出現在河南北部,嚇得慌了神。這里不過五萬順軍而已。 李自敬還以為,明軍官兵還是以前的老樣子,打一打就回去了。 統編第三軍三個師六萬人,接連攻陷尉氏,杞縣,統編第四軍三個師六萬人,在孫家渡口度過黃河,打下原武,陽武。包抄開封。 炮兵部隊在開封府下,開火示威,扔投降書。開封府士卒嘩變,李自敬消失不見,真如歷史所寫,不過早一些消失罷了。 李自成精明一時,從未想到明軍調兵如此之快。不過七天,河南順軍被俘被殺,明軍傷亡不過百人!張獻忠的軍隊引走了順軍二十萬人,面對明軍的將是整個山西和李自成的三十萬大軍。 十二月十一日,洛陽被攻陷。 十二月十四日,河南府全府進入大明版圖。 十二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八萬人南下。此時六個師十二萬人北上衛輝府,大名府中央軍左衛師協助攻陷彰德府。河南全境被占領。 十二月二十日,面對山西的嚴峻形勢,李自成在率十萬南下,此時的順天府西部只有十二萬順軍了! 朱鴻宇坐火車前往真定府前線,結果路上鐵軌由于寒冬斷裂,不得不改乘馬,這里修鐵路的人偷工減料,導致前面河流橋梁是木橋,根本無法承受火車的重壓。在砍了幾個頭后,小年(二十二,北方小年)終于到了真定府,這一天,北方方面軍吃到了南京御膳房做的二百五十萬個餃子。 十二月二十三,坦克發動,一些士卒往槍上撒尿,因為凍得打不著火了。尿液很快成了急需品,因為大炮太大了。同時,天津衛新編十三師也開始向順天府靠近。 大雪紛飛,朱鴻宇的左衛師穿著白色的衣服,抱著黑槍,坦克也渾身白白的,保定府外,順軍瞇著眼,什么也看不到,此時保定城內已經沒有什么順軍了,李自成率大部北上保安州,向陜西撤退了。新編第十三師王遼長了個心眼,提前聯系了山海關的吳三桂。清軍沒有讓吳三桂撤回,但是派了個監軍。這使得吳三桂大為不滿。收到了王遼的密信后,聽聞明軍大敗多爾袞,于是決定起義殺回去。 毫無征兆,明軍發動襲擊,不到三十分鐘,騎兵裝甲兵就占領了保定府全城。 此時朱鴻宇并不知道新編第十三師已經和吳三桂說好了,他還在擔心清軍介入后變成持久戰順軍漁翁得利的事情。故他將軍隊分為三路,新編第三師,前往太行山,攻占紫荊關。新編第九師,進攻定興,左右衛師,前往天津和新編第十三師會師,攻占山海關,古北口,將清軍入關的路封死。 二十五日,吳三桂端坐大營。距離起義時間還有一個時辰,此時眾將都在喝酒慶祝春節即將到來。唯獨吳三桂的心腹和吳三桂動不了筷子。 “時辰已到!”吳三桂大吼一聲,心腹拔出匕首,猛地插進清軍將領的胸膛。 “我已歸順大明!眾將和我守住山海關,等待羅將軍!不愿歸順者走!” 無人敢動。 此時,新編第十三師奔襲古北口,那里原本由順軍看守。 在密云,新編第十三師遇到了后撤的順軍約有四萬人,他們并未接敵,而是匆匆向渤海所,延慶州方向撤退,越往北走越是有兵甲不齊的順軍,他們見到明軍更是驚慌,丟盔卸甲,瘋狂逃竄。最后,他們看到了另一隊騎兵在虎頭山曹家寨口,清字大旗高高飄揚。 七歲的順治帝和三十四歲的朱由檢(朱鴻宇)想到了一塊,他們都想在北京城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