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京會戰
南京,大明原都城。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余萬工匠修筑城墻,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南京明城墻高堅甲于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南京明城墻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構成。再加上由大明精銳,以全力養著的禁軍,組成的近代化禁軍,已經有了不俗的戰斗力,南京沒問題。 當然,這是朱鴻宇想的。 此時的南京。已經被十萬清軍包圍。 南京外郭。 楊德尚站在南京外城上,城外清軍,浩浩湯湯,萬馬千軍。 城上守軍,則頗有中國特色的近代化軍隊,身披戰甲,手持各式火器,炮。 當然還有一個南京軍工業瘋狂趕工,克服大量困難,依照朱鴻宇設計的圖紙,進行了改進,加工的秘密武器。 拿出望遠鏡,楊德尚深思,明軍禁軍四萬多,天系軍只有一師,其他均為南直隸地方武裝,不到三萬。 回帳,他走到桌子上,備好筆墨紙硯,書寫命令。 十一月底。長江水位更低于前幾天,楊德尚已經幾乎知道東岸清軍何時渡江。 南方陣地,鳳儀門,萬橋門,夾關門,上方門。 左衛師師長裔良偉帶著禁軍部隊迅速建立全面打擊陣地,以城墻和優勢火力據守,并且準備了油水,可以向下潑再行點燃,以燒殺清軍。 靠近西側的南部城墻的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則由右衛師防守。右衛師師長曹嘉璐把手,曹嘉璐是青年軍官,因在河南圍殲民軍而履歷戰功,而且又深得人心,故小小年紀做到師長萬人指揮使的位置。 他們收到的軍令是:每城門兩千人,城墻多以槍手,炮軍為主,準備預備隊。 城外,清軍準備全面攻城。 安德門。 又是深夜,清軍悄悄的靠近城墻,突然,未有炮火,清軍陣內就火光四射,清軍騎兵被炸飛,四肢被炸的粉碎,很多清軍恐慌不及,不敢再向前邁一步。 已經暴露了,那就明著打。 清軍沖鋒鼓聲累累,右衛師是夜間保護后宮的,對于夜襲,簡直就是自家事。勇猛的清軍不要命的沖進雷區,引爆地雷,為后面的士卒開路。 此時的曹嘉璐,坐在安德門城樓上,一眼不語。突然,他看著火光四射的城外,眼睛里漏出恐懼。 騎兵極快的沖過兩個雷陣,直指城墻。 “新佛郎機團,全面開火!” 不光是大炮佛郎機。還有城墻上的卡賓槍手,也在開槍。 清軍好似不怕死,在炮火傾瀉的戰場上左右躲避,可以看出,安德門攻城人數一萬余人。都在瘋狂沖殺,夜晚攻擊,槍的威力被削弱到極致。很快,清軍步兵到達。 紅夷大炮對著城墻猛轟起來。 頓時,城墻上的士兵捂著頭尖叫起來,明軍陣腳有些亂,但由于是禁軍,還是戰斗力極強。 這一萬人,好似敢死隊一樣,這就沖到護城河外,搭建浮橋,準備攻城。 咚??! 紅夷大炮齊轟城門,城門失火,倒下去,反倒燒死了幾名清軍。 只不過,城門里,四百步槍戰士在那里站著,那四百把槍是南京軍工廠的月產,嶄新的,火把的光讓它油亮油亮的。 清軍一窩蜂的涌入,卻被瞬間打死,沖進來三百打死三百,五百則打死五百。直到槍管發熱,打不下去,則由步兵便捷式佛郎機朝城門轟。 東線,也投入了戰斗。 夾關門外,清軍三萬人全方位攻擊,左衛師在這里與清軍陷入苦戰,兇猛的騎兵很快沖到城墻下,步兵緊跟其后,夜色深沉,明軍士卒根本看不清敵人。 “快開火!”城墻上一聲吶喊,一排人站起來對著墻外齊射,立刻有慘叫聲傳來。 無論是西線還是東線,清軍全面進攻,在黑夜里不斷襲擊,明軍死傷無數,西線小安德門城墻被夷為平地,明軍正以自己的血rou之軀捍衛著南京。 “曹師長!二旅駐守的城墻全部被轟塌了!二旅長請求立刻撤退!” 咚??!佛郎機在一旁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你說什么?” 那傳令兵聲嘶力竭的大吼:“二旅!守不住了!” 炮火傾瀉在明軍城墻殘骸上,佛郎機轉而回轟,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炮兵滿頭大汗,抬著炮到處跑,迅速瞄準開炮,再換個地方。 “命令全師立刻撤至雨花臺,聚寶山,大報恩寺一線防御,通報東側左衛師,讓他們擇機撤退,越快越好!命令炮兵炮火掩護,騎兵團,保護佛郎機團!” 此刻,天微微亮。 左衛師師長裔良偉親自騎上馬,率領騎兵團,手拿卡賓槍,主動沖出城,城墻上炮火噴射,在清軍陣隊里左右開花。騎兵團立刻和清軍騎兵打起來,雙方各有輸贏,但因為人數劣勢,被打回外郭城。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次吹號了,清軍又一次集團沖鋒,明軍已是疲憊不堪,清軍的車輪戰,使得隨傷亡不小,但明軍士氣已經下跌。 “報!” “講!” “右衛師曹師長傳信,西側被清軍攻下,其所帥之部已經撤至雨花臺,長干橋一線,希望我們不要死守,活動起來,盡量拖住清軍進攻步伐,等待皇上援軍!” “退下吧?!?/br> 裔良偉走到城樓上,遠望黎明。 “全線撤退,一旅退至大教場,上方橋,并時刻準備炸毀。二旅,三旅,騎兵團,炮團,退守中和橋,正陽門?!?/br> 此刻,南京城南外郭,已經全面淪陷。 明軍傷亡過半,禁軍左右師均失去很多戰斗力。清軍損失也不少。 此時,南京應天,楊德尚由于外郭丟失,心慌意亂。 大忌。 他做了一個將來使八萬清軍明軍和無數百姓陷入戰火的選擇,就是將守衛長江渡口和西側外郭江東門的直隸新編一師,八師調走兩萬人守內城。 江浦清軍,已經登上了渡船。 南京,大戰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