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節
還問沈銘需不需要幫助。 沈銘是要徹底解決“王梓”,這種事怎么能把李東海扯進來。 “謝謝李叔叔,我已經報警了,警察會處理的。安妮沒有受傷,您別擔心?!?/br> 其實不僅是李東海,第二天一早,連沈華林都知道了。 沒辦法,沈華林讓人留心著沈銘那邊的動靜,安妮在京影被人襲擊,秘書不敢不上報。沈華林本來是要“收拾”沈銘的,也不由有一絲的遲疑: “她沒有受傷吧?” “沒有,襲擊被制止了?!?/br> 媒體挖不到的消息,秘書在匯報給沈部長前,必須有確切的答復。 秘書等著領導的指示,沈華林一直想讓沈銘脫離娛樂圈,沈銘能在華語娛樂圈路越走越順,縱然有金錢開路,不得不承認沈銘的能力更重要。沈銳不也拿著那么多資金混娛樂圈,差點被沈銘給玩兒死——沈銘在娛樂圈最耀眼的成就,無疑是打造出“安妮”。 安妮正如日中天。 安妮要是迎頭摔下,沈銘娛樂帝國的夢想,只怕要雞飛蛋打。 這兩個人是捆在一起的,如果想逼沈銘離開娛樂圈,就要動安妮。秘書讓領導定奪,其實心里也知道答案,哪知沈華林沉默了一會兒,卻道: “讓人抓緊查一查,事件性質太惡劣了,那還是高等學府?!?/br> 什么?! 難道不是趁機落井下石嗎? 虧得秘書城府不淺,他差點沒忍住呢。 走出辦公室很久,秘書才反應過來——領導對沈銘是想打壓后拉攏,但對安妮,恐怕是真的挺喜愛。 真是見鬼了。 沈銘他母親就因為女演員的身份被沈家詬病,安妮是一個更火的女星,卻頗受沈部長待見,儼然將她視為兒媳……這事兒也夠邪門兒了。 …… 安妮睡醒后,有關“王梓”的詳細信息,也送到了沈銘面前。 就和之前猜測的一樣,“王梓”與“eric”相同,都是一個空殼身份。以變態的本事,從京影逃走后,只怕又會立刻換一個身份。 但這一次,沈銘的人幾乎是前后腳追著對方跑。 安妮醒來后要面對的,是大批的采訪請求。全國的媒體都在等著采訪她,而她和沈銘昨晚就商量好了應對之策。既然選擇了報警,他們就沒想過要一直隱瞞下去,與其自己找,不如發動其他人一起找! 安妮的樣子不用化特效妝就顯得憔悴,睡得晚醒得早,她自然有些無精打采。 沈銘讓她保持著這樣子,只涂了淡淡一層粉,就現身在媒體見面會上——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人。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他的行為不僅為我帶來傷害,還傷害了明星與粉絲之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樣的事每一次發生,都會讓明星們更逃避人群……我希望大家認識這張臉,看到時不要靠近,為了自己的安全請遠離他!” 安妮在新聞發布會上,不僅大體說了一下事發當時的情況,并對話劇《補天》的中止演出表示遺憾,還公布了極端者的照片。整容前是“eric”,整容后是“王梓”……沈銘的人一直追著對方跑的話,他再次整容的機會就小了。 沒想到是這樣干脆果斷的媒體見面會。 記者們有點懵,難道不應該抓住這件事使勁炒作,不能裝一下害怕,躲起來不見人,讓輿論繼續發酵幾天嗎? 居然如此爽爽快快,就把事情的經過公開了。 除了精神差一點,看起來挺憔悴,安妮也并未像媒體猜測的那樣受傷。 終于有記者想起來問: “安妮,你不害怕嗎?” 安妮的神情疲憊,語氣卻很堅決: “怕!燈光忽然熄滅時,我置身在未知的黑暗中,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恐懼會讓人膽怯,但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這一次的事,因為一個極端者,難道我就不再公開出現嗎?我不會讓極端者得意,任何人都無法阻止我想要帶給這個世界更多作品的決心!” 她不是在開玩笑! 她的聲音不大,每一個字都很有力量! 她的眼神極為璀璨,竟震得全場媒體都吶吶無言。 媒體見面會結束后,安妮看見了外面無數應援的粉絲。年輕人們紅著眼,為她鼓掌,為她歡呼——安妮知道,正是因為有這些粉絲在,她永遠不會被真正打敗。 …… 1月2日,《桃花扇》票房繼圣誕節后再次“逆跌”,單日票房2。97億,粉絲們不能近距離接觸安妮,認為只有電影票房的成功,才能帶給安妮一些鼓勵。 ——她本不該承受這些不是嗎? ——她只是想好好拍戲??! ------題外話------ 晚安,么么噠,愛你們 第411章 第一站,柏林 圣誕檔期后,《桃花扇》的票房已經過了高速增長的時期,平緩下跌著……1月2日,電影票房再次出現逆跌。 “安妮被襲擊的新聞,最少價值2億華幣!” 有2億的票房,就是這么增長出來的。安妮還不到23歲,在大眾的潛意識里,他們還能擁有安妮很多年。一個女明星總不會在20出頭就息影,以40歲為女明星演藝生涯的分割點來算,在此十多年時間里,安妮能產出多少部作品? 《桃花扇》質量很高,它又不是安妮最后一部作品。 然而安妮再次“遇襲”,就在京影大禮堂,當著上萬觀眾的面,她陷入了危險中……這讓大眾難以接受!十多年?不,他們可能隨時會失去安妮!這一次,可不是在日本時被粉絲“潑水”,安妮的anti粉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恨自己無力保護妮妮!” “危險真是無處不在,真想不到有人會這樣對待安妮,她形象積極正面,襲擊她的人簡直喪心病狂!” “像安妮這樣低調拍戲,只給大眾貢獻作品,不靠緋聞流量出位的好演員都要被襲擊……真特么的沒有天理!” “心疼我妮,大家一定要把變態的樣子給記??!” “找出來,把這個人找出來!” “不知道能為安妮做什么,言語的寬慰,物質的安慰?我想,認真去觀看安妮的作品,才是對她最好的鼓勵吧?!?/br> 那就看《桃花扇》去唄。 就如鄒萍所說的,壞事也能轉變成好事,安妮遭遇anti粉襲擊,博得了眾多媒體頭條。直接反應到《桃花扇》的電影票房上,就是單日2。97億華幣的成績。 這不僅超過了首日票房,還超過了圣誕節當天的票房紀錄——鄒萍聯手張新,將安妮遇襲的事變成了一場票房營銷,成果斐然,至少有2億的票房是因此而增加的! 多少圈里人,羨慕的眼珠子發紅。 娛樂圈和電影市場的生存方式都是金字塔形的,頂端尖尖的,只能容納寥寥幾人。安妮此時就站在了華語娛樂圈的金字塔頂端,她身上爆炸性的新聞,能讓電影的票房一天增加2億華幣,天知道有些華語電影到下映,票房都難以突破1億華幣……呵呵,安妮一個人獨霸了金字塔的頂端,若說圈子里人人喜歡她,自然是假的。 但再討厭安妮的人,此時也不得不站到她的陣營。 不僅要站出來聲援安妮,還生怕自己說的不夠清晰明白:藝人的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他們堅決反對粉絲過激行為。 對娛樂圈的藝人來說,你用金錢來支持他,用行動來追隨他,用真心來捧他都沒有問題。藝人隱婚、公布戀情的時候,粉絲鬧“脫飯”也能理解,女粉絲喜歡男藝人,男粉絲喜歡女藝人,都有一定程度上把對方幻想成了完美的另一半,在對方身上寄托了強烈的個人情感。 但動不動就鬧自殺,甚至付諸行動的粉絲,沒有一個藝人會感動會喜歡!一條生命的份量很沉重,背在身上是心理債,能沒有就最好啦。 更過分的,就是粉絲不僅不要自己的命了,還要藝人的命——拜托,當明星只是一份工作啊,藝人們享受粉絲們的追捧,享受鎂光燈的追逐,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豐厚收入,它也僅僅是一份工作??! 永遠不要低估極端粉絲的行動力,在歷史上,可是有極端粉絲為了引起所愛慕女明星的注意,而有計劃的刺殺美國總統……這個瘋子連續向總統開了6槍,總統雖然經過搶救活了下來,藝人們卻不敢賭自己有那樣的好運。 出于這種心理,一時間,圈里的所有人都爭先恐后站出來聲援安妮。 安妮的粉絲們更是心痛萬分。 他們甚至很迷茫,不知道喜歡安妮,怎么會演化成襲擊沖突。 安妮自己倒是想得挺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看看她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里,攢下了怎樣的身家?報酬如此豐厚的工作,遇到一些危險也是必然的。這一點都沒打擊到安妮上進的積極性,她知道,一旦她退縮,那個變態才會歡欣鼓舞——可她的性格,向來是敵強她更強的,怎么可能退縮? “我們在柏林等他?!?/br> 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戛納和威尼斯。 最早舉行的就是柏林電影節,每年二月中旬舉行,為期兩周。 在1月20號左右,官方就會公布每年的競賽單元入圍名單……獨立影片想要參加這樣的電影節,可以以個人名義報名,不知道什么時候幸運之神就會垂青。但稍微有點人脈的,都有會領路人“推薦”,像《桃花扇》是瞿逸飛導演的作品,想要參加柏林電影節就容易許多了。 瞿逸飛早就參加過這些電影節,他還做過柏林電影節的評委呢。 電影人熱衷于參加電影節,不僅是為了獎項,也是為了推廣電影——對《桃花扇》來說,推廣華國文化的意義比較大,如果只是尋求影片發行的話,直接找華納或者迪士尼談都行。 眼下《桃花扇》在華國的票房已經是27。5億華幣,換算成美元是4億。 4億美元的華國票房,不管是華納還是迪士尼,都想拿到《桃花扇》的全球發行權。他們不會奢望《桃花扇》取得《黑寡婦》一般的成績,但賺到上億美元的利益,并非是天方夜譚吧?這畢竟是安妮的電影,這畢竟是一個好萊塢式的故事! 《桃花扇》不是沒人養的可憐孩子,和那些獨立電影比起來,華語電影圈的最高配置都集中在它身上……雖然還沒到柏林電影節公布競賽單元入圍名單的時間,華國這邊卻的確得到了消息:《桃花扇》的入圍是毫無懸念的。 “評委們喜歡這部電影?!?/br> 這是瞿導的原話。 從金馬獎的提名就能看出來,瞿逸飛在這種事上從來不吹牛逼。他說評委們喜歡這部電影,那他本人一定是得到了確切的消息,《桃花扇》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提名一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沈銘也想不到會被拒絕的理由。 《桃花扇》有國際電影節評委們所喜愛的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國際電影節的包容性,讓評委們喜歡能展示民族特質的電影……《桃花扇》根正苗紅,瞿逸飛在歐洲影壇那邊口碑不錯。 而且,《桃花扇》是安妮主演的呀。 雖然電影的其他角色,葉萱、高駿和薛波在電影里的表現都廣受贊譽,可他們三個人在國際影壇的關注度,加起來也遠遠不如安妮——安妮正當紅!國際電影節也要考慮到關注度,一個沒有人關注的電影節,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 安妮現身柏林,就是關注度??! 媒體們以及評論界都想看一看,安妮在拍完票房大爆的《黑寡婦》后,選擇拍攝的華語電影是什么樣的。 …… “1951年,第一屆柏林電影節舉行,因為預算和規模,最初只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參加,其濃厚的政治色彩,讓它區別于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直到1956年,終于被fiapf接納,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最終和戛納、威尼斯比肩,并稱為‘歐洲三大電影’。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就是我們習慣說的最佳電影獎項;針對導演、男主演員、編劇、美工、音樂和攝影等個人的獎項肯定,則是‘銀熊獎’?!?/br> fiapf是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的簡稱。 鄒萍和安妮科普著柏林電影節的常識,歐洲那邊對華語電影的接納度較高,國人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認可度也不低,國內的演員和導演想要刷逼格,主要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當然,比起奧斯卡,柏林、戛納和威尼斯又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