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節
書迷正在閱讀:有妖、陷地之城、第一科舉輔導師!、汴京春深(庶能生巧)、空間之哥、陰間私房菜、西裝褲下的裙子、[綜英美]說好的當基友呢、云等風來、重生之名門皇后
倆人有一句沒一句的搭了幾句話,雖然覺得張滿囤兩口子欠債的事兒有些糟心,可見到下兩口感情好,又十分有干勁,還是覺得很欣慰。 更何況,又寶珠那份制茶的手藝,還愁不能過好日子去? 回家路上,林寶珠又跟自家漢子算了些賬目,按著打田大娘跟馬嬸子那打聽來的話。蓋房子的磚瓦加上木頭跟工錢,少說也得十兩銀子。若是要請泥瓦班子,估計還要加一些工錢,不過那樣倒是快一些。 再加上置辦些家當,收拾收拾屋子,還要花費不少。端是起那新房子,連著地皮就得奔著二十兩銀子算了。 不過好在他們現在手里還有些錢,除去先打算還的一百五十兩銀子,再留下蓋房子的二十兩,還能有差不多十幾兩維持茶山跟家里的開銷。 等下一茬老鷹茶跟白雞冠茶制成,還能再掙一些讓手頭上松一點。 大概的事兒都定下了,后晌時候,里正捎信兒來說辦好了地契。然后張滿囤又去了一趟鎮子上,尋了鎮上有名的泥瓦班定蓋房子的活兒。 他雖然不常與人交往,但鎮上卻也有交心的朋友。何況石大勇也算是個有人脈的人,到底是衙門出來的,甭管跟誰打交道,都能得了兩分臉面。 所以他到鎮上尋可靠的泥瓦班子,并沒有費什么力氣。不過半個時辰,就說定了工錢,然后泥瓦師傅就跟著他到村里丈量土地了。 附近村子泥瓦匠不少,可能碰的上大戶蓋青磚大瓦房的卻不多??梢哉f,一年碰上一兩回,都算是好光景了。所以張滿囤略略一說,那泥瓦匠師傅就滿口應著,丈量好尺寸,當天就能去置辦磚瓦跟木材,只能三兩日就可以開工。 其實原本開工破土都是有講究的,一般都要先尋了先生給看黃歷,尋個好日子動工。不過林寶珠到底是現代人的底子,并不怎么信那些個繁瑣的規程跟說道,而張滿囤雖說是古人,但卻不死板,更不會為了那些所謂的虛無縹緲的說法耽擱了正事兒。 所以一商量,幾個人就定下了兩日后開工。兩畝半地的房子,材料全包,加上工錢跟飯食費用,十四兩銀子全包。 定好了這些事兒,張滿囤就想起給媳婦買筆墨紙硯的事兒。 在安平鎮并沒有專門的書齋跟賣筆墨的地方,只是在雜貨鋪里捎帶著買一些。因著附近都是靠山的村子,雖然鎮上還算繁華,但真正讀書的人卻少之又少,就更別提將將能養家糊口的老百姓,會為著供孩子讀書來買紙筆了。那玩意兒哪是老百姓能買的起的啊。 所以別看雜貨鋪人不少,可真正在賣紙筆那個柜臺買東西的人,卻是沒有的。甚至可以說,角落里那些個筆墨紙張都落了一層灰塵了,柜臺更是格外冷清,連個伙計都沒有。 這會兒有人瞧見面無表情五大三粗的張滿囤直奔筆墨而去,先是一愣,旋即趕緊湊過去詢問起來。這人他們是知道的,跟著家里的娘子來過幾回,每一回買東西,都算得上莊稼戶里的大手筆。由此,雖然看起來這人不像是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卻也沒人輕視他。 張滿囤并不懂那些紙張有什么區別,只管皺著眉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什么生宣紙,毛邊紙、元書紙的,還有香墨跟灰墨,哪個知道有什么不同啊。 伙計一瞧他的表情,差不多就明白怎么回事兒了。這人果真沒買過這些東西,不過雖然知道張滿囤不懂,卻也沒看不起或是說什么冷嘲熱諷的話,只是細心解釋道:“這生宣是上好的紙張,無論是作畫還是寫字抄書都很好,也是書院里常用的紙張。元書紙就比較干凈,也有柔韌性,味道也有些竹香味,衙門里寫公文,還有商鋪柜臺上制簿冊賬冊也會用得著。毛邊紙就要便宜一些,一般都是初初學字或是家貧買不起好紙張的人用來練字的......” 聽伙計這么一說,張滿囤心里就明了了。自家媳婦是用來記賬的,自然是制成冊子最好了,所以當下就買了一刀元書紙。最后又買了一方硯臺跟墨條。也是來買這些東西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像張滿囤這般痛快的,所以最后掌柜的還讓伙計送了他一支沒有任何花紋的毛筆。 別看東西算不得多,算下來卻也用了二兩三錢銀子。放在平時,這許是一個莊稼戶一年乃至兩年的收成了。不過在張滿囤這里,只要是媳婦需要的,銀子算不得事兒。 拿了東西回到家,林寶珠是何等歡喜,又是怎樣犒勞他的暫且不說。反正當天晚上,張滿囤到睡覺心里都冒火呢,恨不能再多給媳婦買一些紙筆回來才好。 第六十七章 茶坊雛形 第六十七章 夏季的夜已經很短了,不過轉眼,日頭就又升起來。兩天后,泥瓦匠就帶了徒弟跟伙計進了村,按著之前跟東家商量好的圖紙挖地基了。 就這么著,在村里還沒傳開張滿囤家要蓋新房的時候,泥瓦班已經帶著人來破土了。當然,隨著一車車的青磚跟瓦片,還有那一牛車一牛車的木材陸陸續續入了村子,還卸到前山那片空地上的時候,村里人自然也都知道了這件大事兒。 不過對于村里現在是怎么傳言的,張滿囤跟林寶珠壓根顧不上打聽。隨著新的一批茶葉出爐,他們終于在一包包的茶紙上粘上了張記的紅標,順帶著也在竹筒上雕刻上了張記二字。 因著白日里制茶,晚上夫妻倆守著油燈連夜在竹筒上雕刻標記,現在倆人都連著好幾日沒休息過了。饒是張滿囤這種熬慣了的人,都有些吃不消了,就更別說再想吃什么飯菜了。他們恨不得立時就撲到炕上,睡個醉生夢死才罷休。 也是有了這回熬過了勁兒的經歷,林寶珠剛剛被養的有了紅潤血色的臉蛋,又開始蠟黃起來。才有些光彩照人的模樣,迅速就回到最初那般弱不禁風甚至是虛弱的有些發飄樣子,好把張滿囤一番心疼。 沒等林寶珠想個法子呢,張滿囤就提了干脆讓村里人幫著往茶紙上糊張記的紅封,然后再找人專門往竹筒上雕刻自家的標記。 林寶珠現在腦子迷迷糊糊的,恨不能一點都不轉??伤仓?,現在一切都還沒步入正軌,自個縱然疲累,也不能偷懶。聽了自家漢子的話,又稍稍思索一下,就覺得這事兒可行。 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為著省點工錢而熬壞了身子,那才是得不償失的。 有了這個共識,倆人很快定下了法子。就按張滿囤的意思,給自家茶葉制作包裝。因著如今茶葉賣的快,加上跟徐掌柜的修改過契約之后,她也有心往附近幾個鎮子發展一下,若是可能日后指不定還要自個就近開設作坊跟鋪子。這樣下來,對包裝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 想通了這個,她當天下午就去了趟之前買小雞跟鴨崽子的路婆子家。這路婆子家里因著有個讀書人,所以日子過得一直緊巴巴的,就連孫子得衣裳都是補了又補,到了夏季日甚至沒個避體的外衫穿,日日穿著小的露著胳膊跟腿腳的衣服跟田板凳幾個湊在一塊玩。 也是因著那小家伙懂事兒,才讓林寶珠想起了路婆子這號人來。左右也打過交代,能拉拽一把自然要拉拽一把。更何況她總認為,能教養出一個讀書人的婦人,在這村里可以算得上不容易了。 不光是緊著日子,而且還要受著旁人不冷不熱的話茬子,可甭管再苦再難,都沒動過絕了孩子讀書的心思。 不管怎么說,這會兒她是拿了竹筒跟茶紙過來了,當然,還有自己在家里寫好了張記二字的紅紙張。 經她一說,路婆子就一疊聲的應下了。甚至還紅著眼眶,拉著林寶珠的手直說她仁義。這活兒在路婆子看來當真算是白撿錢的活兒,不過是再沒誰人的時候,打點面糊沾一下那紅紙上的字兒。就算是往竹筒上刻字,也算不得費力氣的活兒,等到自家男人回來時候,也能幫著干一會兒。既不耽擱干活兒,又不算累,還能做三個掙一文錢。 “嬸子你也莫要多想,啥難事兒也會過去的,以后金才兄弟有出息了,你也就熬出來了,到時候好光景有的是?!绷謱氈榕牧伺乃氖?,勸說了幾句。路金才就是路婆子家讀書的那個兒子,聽說這個秋季就該下場了。 聽了這話,路婆子也不掉淚了,連連應起了喜慶話。更是一直把林寶珠送到了快村口了,才抹著眼角往回走去。 當然林寶珠也不會把活兒只交給她一家,離開了路婆子家,她又去了之前一起挖過野菜的幾戶人家,最后碰上里正媳婦,也知會了一聲。 知道有動動手就能掙錢的活計,那些個湊在一塊說閑話歇著的媳婦都伸長了耳朵聽著。見里正媳婦攬下了幫她找人的事兒,頓時一個個的臉上都堆起了笑沖著里正媳婦嫂子長嫂子短的叫起來。這之后,陸陸續續就有不少人上門尋了林寶珠,拿了茶紙跟竹筒回家做工。 當然,為著防止糟踐東西,每每有人來領東西,她都會專門登記一下。這么不過幾天,村里婦人們再串門,手里拿的多也不是陣線笸子了,而帶著張記標識的茶紙跟竹筒,也隨著一次次交茶開始在各村各鎮子流傳了。 因著村里有人真的在張滿囤跟林寶珠這里拿到了工錢,而且來張家做工的漢子們,時不時還能得些吃食拿回家給孩子們稀罕稀罕,所以之前一直觀望的人家,這會兒也蠢蠢欲動了。 有人田大娘和馬嬸子幾個走的近的,紛紛上門去詢問。得了信兒,說但凡想要糊茶紙雕刻竹筒的,只管去張家領了東西就能干,當下就喜形于色,紛紛結伴去尋了林寶珠。 還有幾個手巧,又靦腆的媳婦,卻被林寶珠留下,問過愿不愿意跟著采茶制茶以后,就跟田大娘幾個一樣簽下契約文書,成了張家的幫工。 如此,每每到了結工錢時候,新采的鮮茶葉可是比平日里多了二十多斤。為著趕緊的把鮮葉晾曬開,林寶珠不得不連夜加班加點的忙活,直到二更時分,才堪堪把之前晾曬好的茶青烘焙好。最后張滿囤看不下去了,直接抱了自家媳婦回屋,而自個哄了媳婦睡下,才連夜去把那些制成的茶葉分類裝好。 饒是有張滿囤幫忙,等干完了所有活兒,天兒也已經亮了。 這般干了七八天的工夫,雖說茶葉比往日里要多許多,可林寶珠每天都要連夜炒青,就算有張滿囤幫忙,也實在有些吃不消了。別說是做飯了,就是吃飯喝水,都能睡著了。當真是累的夠嗆,而身體也并沒有像之前預想的那般,因著雇了人手幫著采茶,就再養回來。 眼瞅著日子越發掙錢,可兩個人卻都沒了精神頭,林寶珠心里清楚,再不能如此了??删退闼行男恍?,那些茶葉卻是等不得的。但凡耽擱一日,那些鮮葉只怕就要變了味道,失了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