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見他迷惑,蘇景笑道:“難道不正是因這一從,漢人在無力反抗剃發易服令,接受男從后,反而更加堅持漢人女子必須纏腳,以此來表明反抗朝廷之意。 以致朝廷屢次下達‘放腳令’后,士人干脆將纏腳視為保存民族氣節的途徑,大力宣揚纏腳,使得民間遍地小腳金蓮,女子飽受痛楚。 反正,這樣做不會有殺身之禍……” 最后一句,蘇景說的意味深長,直把王詡給弄的面紅耳赤,恨不能找個地洞鉆進去。 他甚至有些懷疑面前的天子是在借此來敲打他不該提出廢除剃發易服令。 眼見王詡辯無可辯,蘇景才道:“既然王卿有心廢除剃發易服令,這道強令天下女子放腳的圣旨,也有王卿來擬罷。 有此令做鋪墊,想必剃發易服令,朕能早些斟酌?!?/br> 放腳令和剃發易服令哪有這樣的因果關系?自己要是寫了這道圣旨,怕是要被無數故交的口水給淹死。 然而萬歲要耍無賴,哪是做臣子的人能推的。 王詡萬般無奈,只得委委屈屈擬了圣旨,垂頭喪氣捧著被打回來的奏折回家。 看著來時氣昂昂的內閣學士像只被拔光毛的瘟雞一樣離開,梁九功和魏珠師徒兩都覺得看了場好戲,心道你還想和萬歲斗心眼,坑不死你。 師徒兩含笑的臉在彼此望見對方的時候凝固了,隨即十分默契的將頭朝不同方向轉開。 作者有話要說: 新皇登基第一彈,尼瑪統統不準再給我用裹腳布! ☆、第 121 章 明心園緊挨暢春園,占地不過三十余畝, 圓雖小巧, 但趣致可愛,山水環繞, 布局精妙, 是暢春園附近數一數二的園子,是蘇景挑選后賞賜給吳桭臣這位頭號功臣的。 吳桭臣托著病體在關外經營報社,夙興夜寐,成果斐然, 他自然不會虧待。 吳桭臣孤身一人,身邊除了一個由通房提起來的側室, 其余服侍的奴仆下人,全都是蘇景賞賜,也沒有打算培養甚么心腹的意思。 此時日正當空, 他坐在書房外面的涼亭中,邊上幾叢幽幽翠竹,面前一局未完殘局,心思不靜時,提起茶壺,也不需茶杯,往口中一灌, 就是陣陣茶香,周身清爽灑然一笑,就可再落一子, 眼看全然陶醉其中,倒像是這涼亭中只他一人。 然而他對面,其實就有一個面色焦急的中年男子。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追到園子來的陳敬文。 “南榮,你總要給我句話?!?/br> 吳桭臣不悅的掃了一眼陳敬文按在自己茶壺上的手,將手中的白子一丟,道:“你要我說甚么?” 敢情我一個大活人在你面前坐了半天都是白費功夫。 “這放腳令,你總要表明心跡?!?/br> 陳敬文打開天窗說亮話,“纏腳乃女子閨范,若……” “甚么閨范?!?/br> 吳桭臣覺得有點好笑,打斷陳敬文將要開啟的長篇大論,“重山,這些話,你拿去與拿民間略識文字之人說,在我面前談論閨范,莫非覺得我人去了關外,連祖宗傳下哪些東西都忘了?” 纏腳算甚么狗屁規范,那分明是程朱理學興盛后,傳承此一流派之人將其中理念曲解宣揚后才弄出來的東西。 “重山,你捫心自問,這纏腳,果真是漢女必須遵從的閨范?” 這話,問的就有些重了。 陳敬文到底是個有原則有良知的人,他生在江南,家境寬裕,又是士人。 自小見過不少族中女子纏腳時的痛楚,更別提之后行動進出皆需仆婦攙扶,甚至盛夏酷寒,腳骨變形的地方很容易潰爛,腫大。 他族中有一個姑母,就是纏腳后生了凍瘡,傷口一直不好,請了許多大夫來看都沒用,最后竟然連日高燒不退,十二歲就丟了性命。 而這姑母,并不是陳氏族中第一個因裹腳而死的女人。 那些被生生折斷腳骨時所發出的凄慘哀嚎似乎仍在耳邊,陳敬文忍不住打了個寒噤,底氣不足道:“可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br> “瞎?!?/br> 吳桭臣提起茶壺美滋滋的啜了一口,搖頭道:“甚么規矩,前明時候還沒那么多纏足的女人。 萬歲說得對,你們這些人啊,總覺得纏了足,就添了幾分骨氣?!?/br> 他說著一笑,摸了摸腦后的辮子,笑道:“要我說,有本事,就一直別剃頭?!?/br> 自己被殺怕了,砍頭砍的膽寒了,就在女人身上動腦筋,要女人受苦來表明我們這些讀書人還是有骨氣的,這算甚么? 陳敬文差點被唾沫給淹死,指著吳桭臣臉色發青道:“你,你胡說甚么?” 吳桭臣撥開他的手,輕描淡寫中似是夾雜著一種無聲的嘲諷,“你急甚么,萬歲既然說出口,就不會因言而治罪?!?/br> 他看到陳敬文的樣子,想到多年老友之情,還是提點了幾句,“重生,萬歲的脾氣,你莫非還不清楚。 你果真以為萬歲是看到王言盛請廢剃發易服令不滿才下旨強令必得放腳?” “這……”陳敬文遲疑不定,湊過去低聲問道:“莫非還有甚么別的緣由?” 吳桭臣覷他一眼,道:“萬歲登基將近兩載,立了情報部,驅逐了英吉利人,朝局看著日日在變,可萬歲,實則并無動過祖制?!?/br> “祖制,祖制……”將這兩個字喃喃念了兩遍,陳敬文恍然大悟,“你是說萬歲有心借此……” “不錯?!?/br> 吳桭臣點頭,正色道:“此放腳令看上去萬歲時蕭規曹隨,遵循祖制。 在滿人心里,世祖時下的旨意乃是鼓勵民間放腳,萬歲卻強令,這是尊重祖制。 但以我看來,萬歲這道圣旨恰恰不是遵循祖制,而是有心以強令民間放腳來試探朝臣,萬歲時在告訴臣子們,他與先祖不同?!?/br> 如何不同?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陳敬文思量片刻,忽然冒出一個想法,“萬歲,可是不僅要動蒙古?” “怕是如此?!?/br> 作為蘇景頭號心腹,吳桭臣知道的事情比陳敬文要多得多。 有些話他此時也不便再說,只道:“所以博致那兒,你還得告誡幾句,他們這些年輕人,不要再一起胡鬧?!?/br> 吳桭臣口中的博致,正是陳敬文最看重的嫡次子陳孝安的字。 去年恩科中了進士,因陳敬文之故,留京做了庶吉士。 最近跟在漢人文官后面搖旗吶喊,竭力反對漢女放足。 陳敬文有些尷尬,訕訕道:“他太過年少,還需吳兄你多多教導?!?/br> 看出對方的回護之意,吳桭臣暗自搖頭,毫不客氣道:“陳兄,想在朝為官,最要緊的是甚么,你豈會不明白,可不要因偏愛次子,就舍不得嚴加管教。 我聽說博致最近不僅屢次上書,還常與在奇香閣中聚飲,甚至有兩次的奏折都是在奇香閣中寫出來的,你當管管了?!?/br> 說到這個,陳敬文更是連連咳嗽不停。 他為何如此?只因吳桭臣所說的奇香閣,乃是京城著名的青樓,只不過這青樓里住的不是瘦馬名妓,而是姿容絕世的小倌。 而陳家,自陳敬文之父起,就好男風好成了家學淵源。 其父陳維崧與名伶徐紫云的故事還被人文人稱贊,陳維崧甚至寫了幾十首詩來紀念與徐紫云的愛情。 因此陳家的男人照樣娶妻納妾,子嗣卻一直無法興旺,也使得陳敬文格外偏愛得來不易的次子。 只是這個毛病,在大清這男風鼎盛的朝代,別人或許贊同甚至稱的上追捧,在吳桭臣眼里,卻實在算是顛倒陰陽,悖逆人倫。 他看陳敬文不說話,又語氣刻薄的道:“年紀輕輕,還是子嗣要緊!”把力氣都使在了男人身上,也不怕頭頂綠云。 陳敬文再也受不了好友的一張利嘴,整了整衣帽落荒而逃。 陳敬文前腳才出園子,后腳已有人將吳桭臣與陳敬文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報到蘇景面前。 蘇景斜倚在涼榻上,看完這特別的諜報,忍不住笑了笑。 其余且先不提,有件事兒,吳桭臣倒是真沒說錯。 陳孝安要是在繼續沉迷褻玩小倌,子嗣就真是個大問題了。 而且,清朝男風太過興盛,的確不是件好事。 他不在乎甚么男人應該喜歡男人還是應該女人的問題,他在乎的,是在此時的環境背景里,所謂的喜歡,其實不過就是一種獵奇心態。 或許有人真的是喜歡男人,但大部分跟在后面追捧的士子勛貴,其實圖一個所謂的風雅,有趣!滿人入關前對小倌不屑一顧,入關后倒成了???,這固然與大清禁止piao妓有關,但更重要的,怕是這些人有了銀子有了權勢之后,把這當成了一件有權有勢之人才能進行的一項愛好,包養戲子,互相攀比,一擲千金。 若在后世就罷了,不過是花些銀子,可在此時,沒有任何防護手段,導致的就是xing病肆虐且無法醫治,還會降低人口生育率。 對一個國家來說,若不考慮土地分配因素,最重要的資產其實就是人口,有足夠的人口,才能保證土地的耕種,市場的興盛,國防的鞏固,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口。 而讀書人,更是重要資源。 目前的現實是,人才大部分還是出自權貴人家。 所以他決不允許更多陳孝安沉迷小倌,而導致子嗣稀薄。 好在這不是后世,要考慮人權和公平,他只需要在考慮清楚之后下一道圣旨就可以了。 ‘追星’的就乖乖回去娶妻生子,真愛男人的,此時倒不用考慮甚么歧視,找個真愛過日子罷。 總之,小倌這種東西,還是不要的好。 魏珠進來小聲道:“萬歲,穆太嬪帶著瑞貝勒回宮了?!?/br> 蘇景直起身子,“壽康宮的東側殿可打點妥當?” “都安置好了,宜太皇太妃親自讓手下的大嬤嬤收拾的?!?/br> 蘇景點點頭,讓魏珠去把賞賜胤祕的東西送過去。 魏珠拿了東西,讓萬山跑一趟,過去的時候恰好遇到五爺和九爺入宮,于是一次就得了四份賞,回來笑的嘴都合不攏,說是要把大半銀子孝敬給魏珠。 這會兒魏珠眼睛全盯著養心殿大總管的位置,哪里看得上他這點銀子,敲打了幾句,轉身回去就趁著磨墨的時候不經意把這事兒給稟告了。 “哦,兩位皇叔一起入宮,倒是巧?!?/br> 蘇景略一想,就明白兩兄弟應該是揣摩出他打算放太皇太妃們出宮了,笑道:“即如此,朕也去湊個熱鬧?!?/br> 皇帝動一動,底下的人忙斷腿。 有小太監連忙先去壽康宮通稟,宜太皇太妃聽到蘇景要來,唬了一跳,忙道:“快快,趕緊收拾收拾接駕?!?/br> 她眼珠一轉,看到在邊上坐著已經嚇傻了的穆太嬪,暗暗翻了個白眼,人卻走過去和氣的拉起穆太嬪的手,道:“萬歲看樣子,是來瞧咱們瑞貝勒的?!?/br> 穆太嬪漢女出身,小答應做起,好運了有了遺腹子才沒有像其他漢女答應一樣被送到行宮去,反正封了太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