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節
寇準搖頭,看起來高建文并沒有信心,只是抱著一試的態度來的。而周圍的考生,偶爾也有幾個是跟他一樣的想法,看開了一切。但大多數都是緊張萬分,神色繃得很緊。 當然,充滿了自信或是自負的考生,也同樣是有的。先后有兩三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這時從旁邊擦身而過,瞥了寇準一眼就向前走去。舉步徐緩,氣定神閑的模樣給了寇準很深的印象。 這時,那幾人不知道說起了什么事情,紛紛哈哈大笑,惹得周圍考生皆盡側目,連寇準、高建文都望了過去。 隨著幾聲鑼響,國子監大門終于被打開。兩名監門官威嚴肅重的帶著一群禁軍兵丁走了出來。擁擠的人群漸漸的安靜了下來,聽著監門官的指揮,斂容正色的排起了隊。 幾千人在國子監門前慢慢的向前挪動,漸漸匯入考場之中。 太陽終于出來了,藍紫色的天幕被漫天的紅光所取代,依然是個大晴天。 自從趙普被罷相之后,這段時間以來還都是好天氣,今天也沒有例外。天氣好,應考這些書生們心情也便好了起來。只是寇準心中擔憂葉塵的安危,心情其實是極為沉重的。 寇準雖然是葉塵的弟子,皇子趙德芳的師兄,但來到開封這兩年來深居淺出,從不與開封士子文人有所交際,所以雖然開封城中一些高官勛貴知道葉塵有一位少年弟子的存在,也有一些人知道寇準的名字,但除了羅耀順、曹瑋等與葉塵關系親密的人之外,其他人并沒有見過寇準,更不知道長什么樣子。 所以寇準并不用擔心會有人認出自己的身份。葉塵也給賈憲有過交待,不可動用任何關系或者給考官打招呼,完全由寇準自己以普通貢生的身份去參加大考。 門后的照壁上,貼著布告,注明不同地域、不同來路的貢生,在什么地方考試,又安排著吏人來引導??忌藬惦m眾,卻一點也不見混亂。同鄉的貢生之間要互相作保,考試的地方也在一起??軠噬蠄蟮纳矸菔情_封本地人,與他其他參加考試的開封貢生一起,被分在一間國子監的大殿之中。 不過進門后,貢生們并不是立刻分流去各自的考試地點,而是被引到文廟大殿之前的廣場上。 知貢舉盧多遜,同知貢舉陶谷、徐鉉,領著其下一眾考官,立于大殿之前。祭拜大殿中所供奉孔子、墨子等至圣先師,這是開考之前,必須走過的流程。 聽著贊禮官的口令,與數千人一起拜倒,屏聲靜息的向著“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孔圣人叩拜。 一拜,再拜。 幾乎所有的貢生緊張、期待,各種各樣的雜亂思緒,在一拜一起之間,為之一掃而空。 寇準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心中對葉塵的擔憂也暫時壓在心底深處,心中卻已經心如止水,再沒有一絲雜念。單這份心境就遠超同齡人。 參拜過至圣先師,國子監大殿前的廣場上排得有些雜亂擁擠的五千多貢生,頓時土崩瓦解一般的四散而去。在胥吏的引導下,前往自己所在的考場。 一張半新不舊的幾案,一張掉光了漆的圓凳,這就是寇準的位置。不知平日里,國子監的學生用了多長時間,現在被擺了出來。整間偏殿中,屬于開封本地的四百多名鎖廳貢生,分配到的座位都是一水兒的破舊。 在幾案一角的貼了一張紙,上面有著寇準的姓名,同時還書有籍貫、年甲。就算是同名同姓,只要籍貫不同、歲數不同,就不會坐錯了位置。幾案邊還有個小桶,里面的清水是為了磨墨而準備的。 這等周密的準備,所表現出來的組織水準。是無數年來歷朝歷代科考中一步步積累下來的經驗。 不過寇準現在并沒有多余的心力,去關注考試籌備工作。今科禮部試的考題,已經在國子監大門之前張榜而出。而其抄本,更被考官帶到了殿中,高高掛起在眾考生的眼前。 寇準掃了一眼經義的題目,果然難度不小。不過他事先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要從五千三百多人中挑選出三百人,如此高的淘汰率,試題的難度必然很高,這樣才能拉開名次距離,也讓考官易于評判高下。 從小桶中舀起一點清水磨好了墨,寇準張開剛剛發下來的草擬文字所用的紙張,開始向草稿紙上抄寫今次的考題。 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是可以由考生自己帶進來的,但文集、等書籍就不允許帶進考場。 進士科的考試長達一天一夜,但是大部分考生很少會快速交卷,基本上都是從凌晨一直考到點燈,這么長的時間,中途當然可以吃飯。幾乎每一個考生都是帶著籃子,裝了筆墨紙硯和干糧進來。但搜檢考生的士兵,也并沒有掰著炊餅,看看里面藏沒藏著小紙條。 當今科考內容是經義文章和策論各占一半。完全是大宋建國初期由趙普和趙匡胤所定,比起原來的南唐、吳越、南漢以詩賦取士要務實合理得多。這樣的考試,只要沒有泄題,靠夾帶是做不了弊的。 寇準運筆如飛,筆跡工整的將題目全部抄寫了下來。二十五條經義出得雖然冷門,但對于寇準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其中那道策論看過之后,也讓他放心了不少。 第586章 何謂華夏 策論其實是兩種文體,策是策問,對某件政事給出一個可行的策略。而論,就是議論,對某事某人或某件史事加以評述。今次的考題并不是策,而是論。題目雖然讀著拗口,本質內容則很簡單——關于華夏正統和天下一統。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比A夏起源于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爸腥A”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边@里的“華”亦即“夏”??鬃右暋跋摹迸c“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們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并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后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后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 所以,華夏族是以炎帝和黃帝為共祖。在周朝出現時,是以是否遵守周禮和禮義來評判是否為華夏的標準,由于當時遵守周禮與周王室親近的諸侯國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當時夏也指中原地區,《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 總之,在自古以來,華夏的鑒定嚴格基本上是以文化禮義為基礎,華夏則逐漸成為中國大地的代稱,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 這些基本的東西,只要飽讀經要典籍,在場的考生只要不是糊涂蛋,大多都會拿來做論題。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卻很難寫得出彩。 寇準將這份題目放到一邊,開始俯首寫著經義的答案。對于關鍵的策論,他已是胸有成竹。 …… …… 巡視考場內外的兵將來回走動,考官們則各自坐在正殿兩側的廂房,等著考生們完成他們的考試。 盧多遜作為主考官,現在能在殿后休息。而陶谷,徐鉉等副手帶領一些小官,則是必須在殿門邊上的小角房中候著。 總共十幾個官員,除了陶谷和徐鉉一身朱紅之外,都是身穿最低一等的青色官袍。兩人的差事是帶著眾官點檢試卷,其實就是考校舉人試卷,批定分數,擬定等第。也就是說,他們是批改考卷的第一道關口。 自陶谷和徐鉉往下這些監考考官,除了少部分例外,基本上都是上一科或是再前兩科,排在前十名的進士。 五月中旬的天氣,有些背離正常的年景。清晨時還好,但到了近午時分,就熱得仿佛是七月份的暑熱時節。陶谷坐在窗戶邊上,正能曬到太陽,官袍內的內衣根本穿不住身,脫了之后,方才能按坐下來。 十來個前科進士,百無聊賴的坐在一起,除了閑談也沒有他事可做。 “不知今科狀元會花落誰家?”有名官員很悠閑的問著,這人卻是乾德五年丁卯科的狀元公劉蒙叟,所以才能用這等前輩的口氣說話。 “殿試還早得很,還是猜猜誰是禮部試第一?!苯釉挼氖墙≡旮昕茽钤獥畹Z。針鋒相對的說話,其實也是在半開著玩笑。 “應該是劉寅……他在國子監中名氣不小?!闭f話的是國子監一名直講,對于國子監內的情況很是了解。 “江淮安守亮名氣也不小,要知道他父親安德裕開寶二年己巳科的狀元?!绷硪蝗苏f著。 劉蒙叟立刻將之否定:“他的文風只合作第二,做不得狀元?!?/br> “宋準的文章不差?!?/br> “他的確有些可能?!?/br> “還有王嗣宗?!?/br> “文采識見都有過于常人之處?!?/br> 天下聚于京城的五千多貢生中,能在開封城中傳揚開姓名的,多半都不是簡單人物,大部分都有沖擊狀元的實力。劉寅、安守亮、宋準、王嗣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聽說祥符王殿下有位弟子也參加此次大考?!焙鋈挥腥死洳欢〉卣f道。 所有人頓時一驚,劉蒙叟問道:“祥符王殿下除了小皇子之外,竟然還有弟子,我怎么不知道?” 楊礪緊跟著問道:“祥符王殿下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弟子,不知是文弟子還是武弟子?” “廢話,來參加科考當然是文弟子了?!?/br> “那豈不是與小皇子是師兄弟?!?/br> “別忘了還有那位當過華夏衛府執法司司使的水兒姑娘,也是祥符王殿下的弟子,不過好像是武弟子?!?/br> “祥符王殿下給我大宋所立功勞之巨我等不就用說了,只是殿下論武力當屬天下第一,文才更是曾經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稱。他的文弟子雖然沒有什么名聲,甚至我們大多都不知道,但拿到狀元位自然是大有可能?!?/br> “沒錯,想那《青玉案》和《憶江南》這等千古名詞,當今天下又有幾人能夠作得出來?!?/br> 一直在一邊裝作假寐的陶谷聽著眾人說著自己死仇葉塵的好話,實在是忍不住了,睜開眼睛,一聲冷哼,將眾人雀躍議論聲打斷,說道:“葉塵對我大宋有功不假,個人武力雖然厲害,但是文才多半是假?!?/br> 眾人聞言,頓時眉頭微皺,這才想起眼前這位翰林學士院承旨與祥符王殿下的恩怨,想起當年那件陶谷的丑事,眾人雖然有所掩飾,但神色之中或多或少還是流露出一些鄙夷和嘲笑。 劉蒙叟突然想起一事,看了一眼坐在另一邊的徐鉉,心道簡直是天賜良機,不顧陶谷比他官階高了兩級,當即便冷聲說道:“陶大人雖然貴為翰林學士,但直言祥符王殿下名諱,且又如此無憑無據玷污祥符王殿下文名,恐怕德行有虧?!?/br> 陶谷被下官直指德行有虧,頓時氣得面紅耳赤,猛的站起來,指著劉蒙叟說道:“劉蒙叟!你好大的膽子,敢如此對本官說話?!?/br> 劉蒙叟心中巴不得這件事情鬧大,冷笑一聲,同樣站起來,正準備毫不退讓與陶谷大吵一架,從而與華夏衛府特別是監察司結下善緣,那將會有天大的好處。不料楊礪等其它官員雖然反應慢了一些,但卻都是聰明人,齊齊看了一眼旁邊徐鉉,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呼的一下站了起來,指著陶谷罵了起來。 “陶谷,你就是一個卑鄙小人,去年你在新年大朝會做了那件丑事之后,竟然還能夠在朝中為官,真是臉皮夠厚的?!?/br> “哈哈哈哈……姓陶的,如你這般瘋狗一般的人,竟然能夠成為翰林學院承旨,簡直是我等讀書人的恥辱?!?/br> “陶谷小人,別人不知道,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暗中做的那些骯臟之事……” …… …… 一時間,眾人為了能夠抓住這個討好華夏衛府特別是監察司的機會,各種毫無底線的話語紛紛出口,即使陶谷一直以毒舌聞名朝堂,面對如此陣勢除了氣得臉色發青發白,身體顫抖之外,根本沒有還嘴之力。 就在陶谷氣得搖搖欲墜,眼看著說不定就要腦溢血時,突然門外盧多遜呵斥聲響了起來:“爾等身為考官如此聒噪,聲音都快傳到考場,成何體統?!?/br> 眾人這才有些意猶未盡的住嘴,然后若無其事的坐了下來。陶谷手指指著眾人一圈,頭一歪,直接當然昏了過去。眾人一怔,面面相覷,但卻沒有人理會。還是盧多遜將進來一看,不由一驚,叫來幾個小吏將陶谷抬了出去找郎中醫治。 這時,剛才舌戰陶谷的眾人才反應過來,不由欣喜若狂,有了陶谷被氣的昏過去,想必今日之事很快就會傳遍整個開封,當然他幾人的名字也會被華夏衛府幾位司使知道,這樣一來,與華夏衛府一份善緣便算是結下了。而自始至終,徐鉉都坐在一邊,看著窗外,向這邊看都沒看,直到陶谷昏倒被人抬出去的時候,才在心中暗罵道:“白癡!” …… …… 就在劉蒙叟、楊礪等人閑聊的時候,太陽已經移到了正南方,終于有了一位考生交了卷。聽了胥吏來報,劉蒙叟就笑了起來,說道:“比起上一科,還是慢了些。記得當日有人只用了兩個時辰便繳了卷?!?/br> 楊礪道:“才思敏捷之士畢竟是少數,貢生中還是以老成穩重的居多?!?/br> “說得也是?!绷硗鈳讉€考官一齊點頭。 第587章 淡定的寇準 正午過后,楊礪、劉蒙叟等人開始忙碌起來了。所有交上來的試卷,不是送給考官們,而是先送到他們手上處理之后,再送去文廟中。 幾個人是封彌官,主管試卷的糊名謄抄。不但要監督下面的胥吏糊起考卷上考生的個人資料,讓人去謄抄。裝訂時還要打亂試卷謄本的裝訂次序,以防止負責閱卷的點檢、考試、覆考三道關口的官員,能從考卷的順序中,確認考生的身份。 一份份試卷送來,糊名的胥吏開始動手,用事先裁訂好的硬厚紙將考生的姓名、籍貫給封貼起來,遮嚴實了,再在紙上寫上特定的序號。然后糊完的考卷被送到另一個房間去謄抄。而謄抄完畢,書上同樣的編號后,還有專門的人員來對照正本和抄本,仔細檢查謄抄后的文字是否有錯漏,以防考生因胥吏的錯誤而被黜落。當一切審查完畢,才會兩百份一摞的裝訂起來,然后送去給考官們批改。 身邊交卷的考生越來越多,座椅移動的聲音,一聲接著一聲。連坐在左邊的高建文也起身繳了卷子,出門時還若有深意的回頭望了寇準一眼。但寇準一點也不心急,經義這一部分,他自覺答得很好,甚至可以說沒有絲毫錯誤。而最重要的一篇策論,也已經在草稿上推敲了好幾遍,又將用詞用語一遍遍的斟酌修改。 說實話,寇準文才向來平平,但優點在心智很高,機變過人,且有著遠超同齡人甚至尋常人的穩重和成熟。特別是對國事、政事等各種實事,都有著極為獨到、務實、合理的看法。所以,他并沒有一揮而就的本事,寫出的文章,還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復修訂,但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卻一定清晰明了,并且有論點就會有論據和一定的實事依據,最主要的是邏輯極為嚴密。而這才是葉塵作為老師所教給他最重要的一點。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日影西移,越來越多的貢生走出國子監的大門。他們神色,或是放松,或是失落,當然也有悔恨,也有期盼。但是不管怎么說,攸關命運的考試已經結束了,潛意識中幾乎所有人都暗中松了口氣,這一點和后世學生高考結束后的心情其實也是差不多的。 開封本地考生考場中,除了寇準以外的考生們,已經走了一干二凈。監考的胥吏,已經把蠟燭給寇準點上。他們不敢催促寇準,在三更之前交卷,都還是合格的。這是依著唐時的故事——唐朝的時候,考生們對著定體限韻的詩題咬文嚼字,進士考試經常拖到半夜。趙匡胤行事追求務實,對于所謂“之乎者也”在大多時候很是看不起,自然不會繼續走這老路子。 寇準一篇史論其實已經寫好了,比初稿時,修改得面目全非??軠实◤娜莸膶⒉莞迳系奈淖种`抄進試卷中,一個字一個字端端正正的出現在紙面上。墨磨得很濃,深黑的字跡直透紙背。但寇準卻不敢將筆蘸得很飽,而是每寫兩三個字便把筆放到硯臺中蘸上一下,生怕落了幾點墨跡,污了卷子。這么一來,速度更是不可避免的慢了下來。 “還有多少人沒有交卷?” 盧多遜這時已經吃過了晚飯,喝著消食的茶湯,問著徐鉉。 “大約還有百來人?!毙煦C方才去外面的考場上繞了一圈,看了看情況,“不過京都考場那邊,就只有一人尚未交卷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