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或許方元大師所言沒錯,她們果真有母女緣分。只是她親生的女兒呢,也不知在哪里,能不能另有個疼她愛她的娘親? 張氏又默默垂會兒淚,良久,啞聲道:“待會請主持給我那苦命的孩兒供盞長明燈,你要是有放不下的人也一道供上……一天的緣分也是緣分,過去的了了,以后踏踏實實過日子?!?/br> 這樣也好,還了前生的情,從今而后,她就是文定伯府的五姑娘。 楊妡想一想,開口,“記掛的只有兩人?!?/br> 她五六歲上就被賣到杏花樓,根本不知道自己親生的爹娘是誰。杏娘雖然引她入風塵,但也養大了她,算是頭一個與她有恩的人。 另一個就是薛夢梧。 “那就供上三盞,”張氏答應著,忽地又問,“你以前住在哪里,家里是做什么的?” 第6章 侍疾 家里做什么? 能說是開青樓嗎? 楊妡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張氏接受她已然不易,萬不會接受親生女兒的身體被青樓女子占用。只要她照實說出口,張氏肯定變臉,說不得還會豁出去把她給燒了,但不說也不行,好容易勸服了張氏,總得拿出點兒誠意來。 楊妡思量片刻,避重就輕地道:“也住在京都,家里做點小生意,勉強能夠糊口?!?/br> 難怪舉手投足總有股扭捏做作的小家子氣,肯定是經常拋頭露面又沒人好好教導。 以后且不能如此,現下年歲小還成,過上一兩年到了說親的時候,哪家勛貴能看中這樣拿不上臺面的兒媳婦? 張氏細細打量眼楊妡,沉聲道:“把脊背挺直腿放正了,別斜著歪著,走路時候不許扭捏,還有看人的時候抬起臉來正大光明地看……老夫人的娘親出自京都大儒徐家,最注重規矩教養,你即便不存心討好她,可也不能落了她的眼?!?/br> 楊妡挺挺胸背,淺淺笑一笑,“是,娘?!?/br> 張氏淡淡揮揮手,“你去吧,我靜一會兒?!?/br> 吃過晚飯,張氏就請主持點了長明燈。 長明燈供在大雄寶殿后殿的釋迦牟尼像前,燈光黯然如豆,將佛像的影子拉得老長。 張氏跪在蒲團上一遍遍念《金剛經》,神情虔誠而莊重。 楊妡默默地跪在旁邊聽著,只覺得心里一片平和。 這一跪就是大半夜,等到張氏終于念完九九八十一遍經文,楊妡的兩條腿就像灌了鉛似的,酸麻得走不動路。 夜風清冷,吹在身上涼颼颼的,青菱手里的燈籠也被吹得搖搖晃晃。 楊妡仰頭瞧前頭張氏,見她身形挺直修長,如同晴空閣門前那一片翠竹,有種靜默無聲的美。 一路無言,走到所住小院,張氏停下腳步,簡短地說了句,“這幾日你先跟著我?!?/br> 楊妡本能地點點頭,還待再問,張氏已頭也不回地進了房間。 楊妡雖已二十五,但這副身體卻只九歲,整整一天奔波勞碌已是無比困乏,胡亂洗把臉就沉睡過去。 第二天一早,青菱急匆匆將她喚醒,“姑娘快起來,馬上要收拾東西回府?!?/br> 楊妡還沒回過神來,迷迷蒙蒙地問:“怎么了,不是吃過晌飯才回?” “太太病了,剛請寺里醫僧把了脈,說是受涼染了風寒,老夫人吩咐趕緊回去請相熟的太醫再診診?!?/br> 楊妡一個激靈坐起來,突然就明白了張氏昨晚說的話。 張氏生病,她理應侍疾,就只能跟著她。 下人們手腳很伶俐,只小半個時辰便將所有物品都裝進箱籠里,一家人浩浩蕩蕩地回府。 楊妡仍與張氏同車,楊姵怕過了病氣,被老夫人吩咐著跟三姑娘她們同車。 張氏斜靠著車壁,身上搭床薄毯,雙目闔著,兩腮顯出不自然的紅色……楊妡抬手試試她的額,果然是發熱了。 一時說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低聲道:“娘何苦如此,生病可非小事?!?/br> “我三舅家中開醫館,我多少懂點藥理……”張氏睜眼看看她,又疲倦地閉上,喃喃道:“半個月工夫,把你身上那些毛病去去,府里的人和事兒也該知道……現在,你到老夫人跟前轉上一圈她就能看出差漏來……既然頂著妡兒的名頭,就替她好生活下去?!痹捴链?,又帶了泣意。 楊妡默然,張氏所說沒錯,她連楊姵都瞞不過,又怎能瞞得了人老成精的魏氏? 張氏的病好了重,重了好,足足反復了半個月才漸有起色。 楊妡日夜在張氏屋里侍疾,除了每天打發青菱到松鶴堂問安外,再沒往魏氏跟前去,也沒在姐妹們中間露面。 魏氏怕風寒過給幾位孫女,也拘著她們不到二房院轉悠。 張氏病是真的,卻真心沒這么嚴重,楊妡侍疾也是真的,可除了端湯端水之外,更多的就是跟著張氏學規矩,改毛病,臨摹原主字跡,熟悉府里各處事務,總算把幾位少爺姑娘給弄明白了。 現在的文定伯楊歸舟是楊文英的嫡孫,生有兩子,均為魏氏所出,長子也就是世子爺楊遠山,娶妻錢氏。二子楊遠橋則是楊妡的父親。 府里姑娘共六位,二房的有楊娥、楊妡還有個庶女,就是薛姨娘生的三姑娘楊嬌,而長房則只有楊姵是錢氏嫡出,大姑娘楊婉和六姑娘楊婧都是庶出。 少爺共四位,其中長房有三位,二房只有三少爺楊峼一個男丁,是楊遠橋的原配魏明容所出。 所以不管魏氏還是楊遠橋,都很看重楊峼兄妹。 可想而知,張氏在府里的處境并不好,雖是明媒正娶,可上面有強悍的婆婆管制,下面有原配的兩個子女擠兌,地位可能只比薛姨娘強那么一點點。 也難怪張氏才二十六七的年紀,眼角已有細細的皺紋,肌膚也有松弛之狀,遠不如當初楊妡二十五歲時候的光滑細致。 楊妡越發同情張氏,暗暗生出幫她在府里站穩腳跟的心思。 等到張氏終于好利索能夠出門見人,已經是六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