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節
雖然大明是兩京制,南京也算是都城,而且和北京城有著同樣朝政體系,南京、北京兩套朝官班制是一樣的,但是誰都知道,在南京官場上混的,不是養老的就是倒霉的。 更不用說,自宣宗之后,大明的皇帝有多少年沒有去過南京了? 哦,武宗皇帝不包括在內,他老人家比較跳脫,出宮的次數是別的皇帝沒法兒比的。 皇帝不僅自己要往南京去,還宣詔讓一眾宗室都往南京走。 大明的宗室自太祖算起來好幾百萬呢,真要全往應天府擠,怕是能把全城塞滿了,還不能完全塞下。 能往南京露面的都是有爵位的,各王府是重點,直系繼承人更是重中之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北京往南京的路上慢悠悠走著的朱常洛收到消息,唐王府的世子沒了。 朱常洛:我還能再說什么呢? 虎毒不食子,不管唐王世子是不是老唐王他自己親自下的手,他到底怎么死的,知情的人誰心里沒點兒數? 放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唐王是生怕別人不知道這里面有問題不成? 雖然說唐王和他的庶子可能是因為害怕到時候朱常洛知道了真相怪罪下來,但是這種掩耳盜鈴的舉動也挺有趣了。 如果大明宗室里都是以唐王為代表的這一群人的話,那朝臣們就不用擔心了,大明藥丸。 朱常洛表示他很為宗室們的智商擔憂。 用這種不入流的后宅手段就算了,這種事情,有時候是不能單純地以善惡對錯來劃分的,要是當年的萬歷皇帝成功了,福王朱常洵成為皇帝,那唐王府可能早就變天了,所以唐王想要不走正道為心愛的庶子謀利,純粹地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老唐王想要按自己的心思走,人心都是偏的,沒什么毛病。 但是他虎毒食子偏偏食到一半,世子半死不活地被關著,謀劃能否成功全靠天意?這特么就很搞笑了。 要朱常洛說,要是唐王能果決一點,直接動手,而不是拖到現在,就不會有這么多的麻煩了。 老唐王可能是因為父子親情的原因沒動手,但是他寵愛的庶子呢?也放任這樣的情況留存,可見也不是有遠見的。 朱常洛表示,這些人啊,膽子不算太大,心性也不夠好,大明的宗室真要都是這樣的貨色……啊,想想就要心絞痛了。 不過唐王世子狗帶也是有好處的,最起碼知道消息的朱常洛有光明正大地過問唐王府的家事的理由了。 于是在唐王府世子不幸病亡的消息傳出來之后,世子長子就在天子的批準下成為了唐王府世孫,還被帶著一道往南京祭祖來了。 考慮到朱明宗室遍布全國各地,祭祖的時間定在了九月,也就是朱元璋冥誕的時候,朱常洛率著一眾文武往南京來,路上自然不忘要視察吏治,路上遇上流民,除了賑災外,還收攏了一批準備編入軍隊,看起來真真是旅游、辦公兩不誤。 作者有話要說: 這里是一只因為寫文獻綜述而很久沒有碼字的蠢作者,嗯,最近幾章的評論完全不敢看呢【哭唧唧】【一只“不諳世事”的鴕鳥·jpg】 第186章 準備 路上的時候, 除了唐王府的那件大事之外,還同樣發生了一些讓人不愉快的事情。 地方上消滅了一批流寇,那批人差點就演變成闖衙造反的亂匪了, 若不是地方上的官員發現得早,呈到朱常洛的桌案上的, 就不會是錦衣衛的密報,而是一群人的請罪奏疏了。 當然了, 和歷史上的崇禎朝相比,如今的大明還依然是歌舞升平的景象,這種例子也只是個例而已, 無論是賑災還是用兵,皇帝的內帑都還算銀錢充足,蘇杭等地更是有名的富裕,歌舞升平之景比之太平盛世猶有過之。 明朝末年, 按照時間推算,正好遇上小冰河期, 氣候災害頻發, 夏天大旱與大澇接連出現,到了冬天則是氣候嚴寒。 許多皇朝到了末年, 就是這么一副景象, 典型例子就是漢末。 大明原本就在北邊接連用兵,國內不僅不穩,還災害頻發,簡直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最后導致了活活被兩邊的狀況給拖死,建州女真沒能解決,自己國內的流民更是日漸發展壯大。 地方上的流民出現,這其實就是預兆,雖然現在國家的財政尚且充足,廠衛更是在全國各地潛伏調查,但是依然排除不了這種地方上的人陽奉陰違,或者上頭被其他的事情絆住了,讓地方上自己解決,但是各種設施、物資都不到位,總會有過不下去的人揭竿而起,不過現在看來,還只是小范圍現象。 因為南京城內也有一套朝廷班子,所以朱常洛帶著往南京走的,都是一些比較重要,需要他時時垂詢的官員,剩下的活計,被冷落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南京城里,多的是官員愿意為君分憂。 南京城的皇宮一應制式與北京城相差不算太大,殿名也有許多被沿用了下來,朱常洛對于這座年久、未失修的皇宮還算是適應良好。 南京城的環境還是叫人歡喜的,而且那些藩王為了討好朱常洛這個皇帝,很是出了一些血,讓他心情很不錯。 每代皇帝的皇子,除了登基、入繼的,都做了親王,這么多代傳下來,光是親王爵,就有八十多,刨去幾個從初代起就絕嗣了的倒霉支系,剩下的依然數量龐大。 朱常洛有好幾個封了親王的弟弟,往上數,還有皇叔、堂叔,論血緣關系,太祖時代就有的唐藩和他的血緣關系已經很遠了,要親近也輪不到他們。 可是偏生唐王帶著世子和那幾個封了郡王的庶子到了南京城后,頭一個見到朱常洛的外藩藩王,就是他。 然而沒有幾個藩王會羨慕老唐王的好運道,他們家的丑事在私下里已經傳遍了,寵庶滅嫡,新冊的世孫還同前世子一道被關了不知道多少年,鬼知道君上把他們叫過去是為了什么。 好處總不能白白地落到他們家頭上,這么看來,唐王被叫進宮,壞事的可能性更大。 皇子、順天府里的藩王諸子們雖然來到了南京,但是依然沒能完全解放,還在皇極門左右廂房那邊進學受教,唐王朱碩熿到了皇宮后,朱常洛就領著他和世孫朱聿鍵一道往皇極門走。 朱常洛是皇帝,在宮中自有攆駕,但是為了鍛煉身體,朱常洛也只是讓人在前頭清道——凡是宮女、太監在前頭的,皆要避讓,實在避讓不了的,也都要背過身去,不犯天顏——唐王和唐王世孫一道跟在他身后走著。 朱聿鍵走了沒一會兒就氣喘吁吁,面色蒼白得比之老唐王尚且不如。 “唐王,世孫的身子怕是弱了些?!敝斐B宄鹿賯冏隽藗€手勢,讓他們開始準備在宮中行走的攆駕,又放慢了腳步,而后開口朝唐王說道。 現任的唐王輩分比朱常洛高,畢竟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而初代唐王的排行都已經不知道排到多后面去了,這么多代傳承下來,輩分的差別就更加明顯,別說老唐王了,就是朱聿鍵,他的輩分都比朱常洛要高。 要是朱常洛想要和他們拉攏關系顯示親近,還能叫個親族稱呼,但是輩分差得太多,顯虛,更何況,無論是老唐王還是朱聿鍵都不敢讓朱常洛這個皇帝紆尊降貴和他們細論親戚關系。 老唐王的面色倒還算鎮定,不過言語間還有幾分不自然:“仔細調養一番,總能好的?!?/br> 朱常洛看了他一眼:“是呢,咱們皇家要什么東西沒有?這世間能用人力搜羅到的東西,皆被用來奉養我們這些龍子鳳孫,日后唐王對世孫的照養精心些,這身子,自然能慢慢地好起來?!?/br> 老唐王聽罷朱常洛這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額角出現了細密的冷汗,還沒等他說什么,就有宦官帶著簡易的儀仗過來了。 朱常洛在自己專屬的攆駕上,老唐王和朱聿鍵分別坐上了兩架抬椅,三人被人抬著慢悠悠地往皇極門晃去。 朱聿鍵是世孫,還沒有繼承唐王的位置,作為繼承人,他和皇極門里頭讀書的皇子、藩王子嗣的身份是在同一個級別上的,過去之后,得表演一番“相見恨晚”的場景的,也是他。 泰昌帝之前的子嗣,截止到朱常洛穿越過來為止,數量也不算太多,他穿來之后,宮中唯一誕生的小公主——如果不是他還活著的話,那小公主就只能算是泰昌帝的遺腹女了——也不幸夭折了。 宮中除了皇太子外就只有信王朱由檢一個皇子,外加幾個近支藩王的子嗣,可想而知,他們的待遇是怎樣的。 再怎么差,也不會差到朱聿鍵那種地步去。 這幾人也早就聽說了唐王府上的事情,對著朱聿鍵這么個倒霉蛋,心中還真提不起什么惡意。 不過對于老唐王嘛,就不好說了。 朱由檢也是經歷過當年老爹在宮中憋屈不已的那段時光的人,作為一個依靠父親仰仗正統名分得正大位的皇子,朱由檢的態度和朱常洛一樣,注定不會對老唐王有什么好感。 當然了,朱聿鍵同學看起來是個純良的,但是他的脾氣可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好。 朱常洛偶然在某日想起了疑似看過、但被他遺忘的朱聿鍵的生平資料,里面似乎有提到過,他后來杖殺了他的兩位郡王叔叔——就是老唐王寵愛的庶子,疑似歷史上毒害朱聿鍵的親爹的幕后黑手——當真是解氣。 能做得出杖殺庶叔的事情,雖然是因為相互之間有深仇大恨,但是如此明火執仗,不怕天下人的口舌的,怕也就朱聿鍵一個了,實在是膽氣可嘉。 朱常洛和老唐王在一邊閑話,不過看老唐王冷汗涔涔的模樣,這段對話應當不怎么美好。 那邊的朱聿鍵接收到了由信王朱由檢為首的人釋放出來的善意,也不知說了什么,嘴角好歹有了笑模樣。 朱常洛他們到達南京的時候還沒到九月,離正式祭祖還有一段日子,不過趕到南京城的宗室子弟數量已經很多了。 遼東那邊,好歹撐住了,沒出現太大的意外,但是國內就不太平了。 這個時間正是秋闈,也就是鄉試的時候,朝中派了一群人到地方上做主考官,雖然大明近些年也難免有些不太好的風氣,萬歷年都出現了光明正大買賣科舉名次的把戲,但是朱常洛登基之后開的第一場恩科,自然是嚴防死守。 會試安然無恙地過去了,但是鄉試沒有。 南京城也屬于江南地區,沒過多久,浙江鄉試舞弊案的消息就傳到了南京城來。 江南一向文風鼎盛,但若說絕對不會發生舞弊,倒不見得。 幾十年前,那位本應在鄉試中就落榜,最后居然力壓如今著名的文壇領袖錢謙益成為狀元的韓某人,可正是這里出來的。 在祭祖大典前夕發生這樣的事情,連作為主考官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都受到牽連入獄問罪,不只東林黨,整個朝中的文官都覺得自己顏面有虧。 這可不只是他們平常在朝中的內斗,文官這邊稍微出了一點差池,都有可能被那么王爺拿來做文章! 不過他們擔心得太多了,對于心中早就打好了腹稿的朱常洛來說,諸侯王勢力猛漲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更何況,遼東之地也實在是太近了一些,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他要是真的開了這個頭,就得讓那些諸侯王走得更遠。 就像當年的蒙古四大汗國一樣,疆域盡可能的大,但是離得要遠,只有這樣,互相之間的摩擦才會少。 蒙古的這些部族,互相之間沒有什么情誼可講,但是他們地盤大的時候,摩擦就會少,這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朱常洛既然要復制一下當年成吉思汗的路數,為了不讓自家人起嫌隙,到時候要打下來的,肯定不只遼東那一點點地方,所以前期的準備要越足越好。 作者有話要說: 雖然晚了一天,但是還是要說一聲國慶快樂! 第187章 解決 我叫朱常洛, 是個皇帝。 雖然我是一個穿越者,但是這并不重要,當然, 如果要印證我之后的行為的話,那這個身份就是我這么多段話里的重點。 我帶著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從北京城出發, 來到了南京皇宮,準備和全國各地的宗室一起去孝陵祭祖。 作為一個皇帝, 我完全體會不到生殺予奪的快感,我感到很憤怒,再加上作為一個穿越者, 在科技不發達的現在,想要擴張就只能出點血,讓別人分一杯羹,所以我決定效仿秦朝的軍功爵制, 再仿造一下元朝的汗國劃分體系,徹底地建立一個“與天不老, 與國無疆”的龐大帝國。 反正和平常人相比, 我也不能多活多少年,子孫后代的事情, 與我沒有太多的干系, 以華夏這個特定的群體來看,我做的事情沒有錯,我在改變那個慘烈的未來。 但是,想當救世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內有朝臣拖后腿, 外有建奴虎視眈眈,宗室藩王不頂用,這個大明大概藥丸。 我叫朱常洛,是一個一心想要開始改革的皇帝,在工部的人按照我的吩咐用科技改變世界之前,我準備給宗室和普通百姓派發戰爭福利大禮包。 我是個好人,我為自己代言。 ——《朱常洛日記·寫于泰昌元年九月初八》 祭祖那天的場面很盛大,很有當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上人擠人等升旗的風范,也讓朱常洛見識到了整個明朝宗室群體到底有多么龐大。 那些有爵位的宗室還好,有些血緣偏遠到只有個名頭的朱明子孫才叫倒霉,而他們也是數目最為繁多的一群。 講道理,朱常洛完全不知道那一群衣衫襤褸、比之乞丐尚有不如的遠支宗親,是怎么跋山涉水來到南京這里的。 朱元璋確實給宗室們規定了福利,但是那些親王、郡王能得到的,剩下的那些只剩下最后一兩層爵位的倒霉蛋能得到嗎? 雖然是銀錢無算,但是大明官方有時候也是比較惡心人的,用的是寶鈔來發錢,但是寶鈔的信用力、購買力同日后的人民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人家能用真金白銀銅錢收的,為什么要用寶鈔? 有些就更苦逼了,連寶鈔都不發,一張欠條了事,表示日后會補發的,簡直令人吐血三升。 所以說宗室們也不是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的。 至于那些依舊錦衣玉食的宗室們,即使是他們,對于那些血緣已經有了間隔,為了生存而常來乞錢的親戚,也只會將其當成是打秋風的不速之客,不會有多少同情心的吧。 而依照朱元璋的規定,他的子孫只能混吃等死,士農工商等業皆不許從事,想想也真的是很可憐了。 孝陵外頭,離朱常洛他們這一群位高權重的真·龍子鳳孫比較遠的地方,就有這么一群窮困潦倒的遠支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