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雖然被稱為紅丸案,看起來李可灼呈現的紅丸才是他的死因,但是泰昌本身的身體狀況就已經惡化了,選擇紅丸是他想要延命所做出的舉動,最后一丸紅丸是沒有經過御醫驗呈的可疑產品——前兩丸紅丸雖然看起來不靠譜,但是內閣首輔在那兒盯著呢,御醫檢驗,親自進上,過程都是經了人手的——就先不說了,只說導致泰昌帝身體急劇惡化,只能選擇紅丸保命的原因,就很值得說道一通。 崔文升,司禮監秉筆太監,在太監之中也算是排名前幾的人物,在八月二十八那日泰昌托孤的同時被逐離北京城的皇宮。 而在這種種身份之外,眾所周知,他曾經是萬歷的鄭皇貴妃的心腹。 泰昌帝本就體虛身弱,崔文升在此關鍵時刻,竟給皇帝擅自開了瀉藥方子,導致泰昌帝一天連瀉三四十次,正常人都能去掉半條命,更何況本就有些不對的泰昌。 追根究底,紅丸不是關鍵,因為崔文升擅自開藥傷了身子、損害了底子才是關鍵。 朱常洛穿到泰昌帝身上,將健康狀況好歹調整回了去半條命之前的大病狀態,只要讓宮中的御醫好好醫治,應該能撐過去。 穿越者怎么著也應該開個掛吧! 將記憶都理順了之后,朱常洛傳了御醫。 不過宮中開方子都是四平八穩的,有時候,電視劇里那種“治不好某某朕就讓你全家陪葬”還是有點道理的。 前頭的泰昌帝就是因為嫌御醫開的方子沒什么成效,覺得他們在敷衍自己,才寧愿讓崔文升——講道理,奉仇家的心腹以高位,朱常洛也是看不懂泰昌帝到底是怎么想的——有點醫學知識的崔文升開方用藥。 等到御醫來了,用術語敷衍自己的時候,本就因為穿越到古代還命在旦夕的朱常洛也發了火。 真當他是泥人捏的好糊弄嗎? 但是自己隨便用藥也不好,朱常洛可不想出個自己把自己治死的烏龍。 正搜羅著泰昌的記憶,看看宮中哪個御醫是他比較信得過的人的時候,一個在他眼前還是混了個眼熟的內侍悄不愣等地出聲建議,道是不如再進一丸紅丸。 清楚地記得泰昌帝是吃了第三顆紅丸就翹辮子的事情,朱常洛聽完內侍的話,好險才忍住沒變臉。 他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嗎? 紅丸本身雖然原料挺一言難盡的,但是所有的丹藥都是長期服用才會積累下來丹毒,只看后來公布的紅丸的組成成分,就知道這不是什么虎狼之藥。 但是經過內侍的手拿來的,沒有在擔心自己小命和清名的御醫以及內閣首輔手里驗看過的,鬼知道里頭摻了什么東西! 鄭皇貴妃盼著朱常洛死,她寵冠后宮這么多年,先帝臨去前都沒忘記為她打算,留下了遺旨要進她為皇后,好險朝中的大臣把這件事用禮制的原因給拖住了。 她與泰昌帝的關系不好,泰昌帝登基后不過一月就把身體敗壞成這樣,鄭皇貴太妃所賜下“討好”泰昌帝的八個美人真真是功不可沒。 皇貴妃畢竟占著長輩的名分,泰昌帝是依靠朝臣們看重的禮法登基的,那于情于理也得先尊奉這女人,朱常洛不知道他收下鄭貴妃給的美人是不是在逢場作戲,但是他已經為此壞了身體根基卻是事實。 一想到身邊這內侍也有可能是鄭貴妃安排的人,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盡早升天,朱常洛怒火中燒的同時也不寒而栗。 到底,他身邊有多少是能信任的人? 鄭皇貴妃寵冠后宮多年,又執掌了這么多年的宮務,內廷簡直就是她的天下,朱常洛只覺得自己身處的這個乾清宮如今危機重重。 朱常洛不理內侍的話,只想等著御醫開個有用的方子來,實在不行,向全天下征求能給他治病的人也行。 邊上的人逮著他這幾日的精神都是因為紅丸的緣故來勸說他,朱常洛一生氣,命人將這些人都拖出去,賞板子二十到五十不等。 比較可信的那些人小小地教訓一下,至于心存禍胎的,就統統重打五十大板,然后趕出乾清宮——皇帝身邊內侍的位置,有的是人想要——朱常洛發完脾氣,長長地舒了口氣。 又有太監遵循前頭的例子,問他要不是臨幸一下后妃、宮女,朱常洛暗暗在心里翻了個白眼,等到御醫開出的方子——至于這方子有什么作用,他都讓這些人解釋好了——抓好了藥,熬好了呈上來之后,他將藥喝了,就一個人安置了。 講道理,病人養病不就是這么個套路嗎?要靜養,不能消耗,身邊這些人居然還問他要不要幸泰昌那些寵妃,也不知是泰昌本人就這么作死,還是他們沒有腦子,或者干脆就是想要換個主子。 沒有隨便吃什么來歷不明的東西,連喝藥之前都詳細地驗過毒,確認自己不會隨便在后天暴斃,朱常洛就沉沉地睡去了。 臨睡前,他心中轉的最后一個念頭,除了要將內閣首輔叫來過問一下朝堂上的事外,就是自己的兩個兒子還有宮中的這些后妃了。 萬歷其實也是新崩,后宮現在,亂得很呢! 作者有話要說: 周一課表的課排得不太好,晚上更新來不及,所以昨天沒更…… 我現在很懷疑到完結前,我能不能把這些欠章補上 第177章 由校 朱常洛第二天就見到了他被放在選侍李氏那里撫養的皇長子朱由校。 泰昌帝有兩個姓李的選侍, 為了方便稱呼, 宮中以她們居住的方位進行分別, 稱為西李、東李。 西李不僅養過泰昌的兩個兒子——泰昌至今為止有過七個兒子,可是沒有夭折的就只有皇長子朱由校和皇五子朱由檢, 除了朱由校一直由西李養育之外, 在她生女兒前, 朱由檢也在她那里養著,后來因為照管不過來,轉由東李撫養皇五子——還特別受寵, 在朱常洛穿過來前, 泰昌親口許諾要封她為皇貴妃,她猶不知足,想晉位為皇后,被朝臣以大行皇帝剛離世, 他老人家的后宮尚且沒有尊奉完為由阻止了。 朱常洛對泰昌的后妃們沒有什么興趣,但是對泰昌記憶里也能稱得上天資聰穎的皇長子、未來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很有興趣。 雖然清廷為了抹黑大明,在明亡之后大肆宣揚某些明皇室的“黑點”或者謠言,但是和元末順帝一樣熱愛木工的木匠皇帝天啟,也就是朱由校, 他是個不識得幾個大字的皇帝, 這就過分了。 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容貌舉例, 終大明一朝,都沒有人說他老人家長得丑,反而明亡了之后, 所謂明太祖像就在全國各地流傳,朱元璋丑得讓人不忍直視也是這個時候傳出來的消息。 反正在泰昌帝的記憶里,舉國上下都沒有和太祖容貌有關的傳聞。 那么以此為例,其實天啟大字不識幾個的傳聞是相當值得懷疑的。 雖然萬歷皇帝不喜歡泰昌這個兒子,但是孫子他還是看重的,臨去之前,除了留了遺旨要加封皇貴妃鄭氏為皇后外,他還早早地立了朱由校為的皇太孫。 大明為了防止其他皇子亂政,對于非繼承人的皇子都當豬一樣養著,典型例子就是兄終弟及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他是勤政,他是努力,但是努力不到點子上,沒有學過為君之道,他能怎么辦?在自學成才的過程中,大明就亡了。 恰恰相反,天啟是個聰明皇帝。 后世的人把明亡的鍋扣了很大一部分在東林黨人身上,可是天啟一朝,他放了魏忠賢這個瘋狗出來咬人,那些所謂的盈朝“眾正”能怎么辦,還不是乖乖地為皇帝做事? 泰昌和天啟按排序都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畢竟當大家都是庶子的時候,講究的是繼位以長,所以說,他們都是學習過帝王心術的。 后世黑天啟大字不識幾個,被身邊的宦官蒙蔽,寵幸魏忠賢之類的宦官內侍,讓他們把持朝政,這就讓朱常洛發笑了。 大明的宦官能有這么多的權力,本身就是因為皇帝要利用他們與朝臣抗衡,和唐末那些肆意廢立皇帝的宦官相比,大明的權宦如劉瑾、魏忠賢之流,縱稱九千歲,當實際上依然只是皇帝養的狗。 見劉瑾已經犯了眾怒,正德帝自己干脆利落地把這條惡犬收拾了,魏忠賢沒被天啟收拾,可是天啟遺詔讓信王朱由檢繼位,沒過多久,權傾朝野的魏公公就被新君繼位、根基不穩的崇禎帝殺雞儆猴、順帶向那些文官朝臣們做人情去了。 黑鍋宦官背,好處皇帝拿,這就是大明皇帝的制衡之術。 光是泰昌記憶里在閑暇時——主要是他實在不受寵,不受萬歷皇帝待見,也沒什么朝政能讓他參與——手把手教著朱由校描紅、識字的畫面就不少,更何況,后頭泰昌也常常檢查朱由校的功課。 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意思,朱由校他是一個比較合格的繼承人,但是沒有完全教導好也是事實。 西李原本就住在乾清宮,只等著泰昌駕崩,朱常洛穿過來之后,以需要靜養為由,將她移走了。 他還不想原本自己沒事,結果被這起了想當皇太后的念頭的女人動一動手腳,最后送命。 至于此女臨去前那一臉的脈脈無語、欲說還休,就被朱常洛給忽略了。 乾清宮邊上有弘徳、昭文兩耳殿,傳朱由校過來的時候,朱常洛直接讓人開始在昭文殿里收拾,朱由校以后就直接住乾清宮邊上,離得近了也好教導。 大概是朱常洛的身體狀況好歹好轉了,御醫們在他的再三吩咐下,也敢大膽開藥了。 朱由校過來的時候,朱常洛看了看這小伙子,雖然有些形容憔悴,但是好歹是個精神的小伙子。 這也正常,朱由校未來登基之后的愛好是木工,可見他本人確實對這些奇yin巧技有興趣,比同樣想要收權、放出了劉瑾這條惡犬、還自封為大將軍朱壽、最重要的是好人妻并疑似好孌童的武宗皇帝要靠譜一點。 “父皇可是大安了?孩兒聽說父皇今日能多進些膳了,心中真真是無限歡喜?!敝煊尚6Y節做得足足的,反倒和泰昌記憶里父子關系還是比較親近的印象有些不符了。 “你這話可是客氏教你說的?咱們父子,不必說這些場面話?;蕛?,到朕邊上來?!?/br> 因為朱常洛還沒有好全,所以暫時在寢宮里辦公理政,躺在床榻上,不甚重要的奏折就只讓邊上的內侍——雖說太祖皇帝那時候不讓宦官干政,誰知道后頭宣德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偏偏在宮中開設課堂讓太監們習字,硬生生擴大了宦官們的權力范圍,所以宦官識字在這時候是很正常的事情——讀給他聽,重要的折子,只要內閣給出的處置方法不是太難接受,他就給通過了,只是比之那些不甚重要的折子,他心中都把那些事情暗暗記者,實際上也沒花費他多少精力。 至于上朝,大明出了嘉靖、萬歷這兩位幾十年時間不上朝的皇帝,大臣們都習慣了,更何況朱常洛的身體條件擺在那里,實在是他有心無力。 朱由校坐到朱常洛的床榻邊上,赤黃色的被單上搭著朱常洛略顯蒼白的手,顯得觸目驚心。 所謂赤黃,即是赭黃,大明永樂年間定為天子袍服之色,之后禁黃的范圍又有所擴大,但是天子龍袍一般依然采用赭黃色,也就是赤黃色,再具體形象一些的話,后來清朝給皇子、后妃們使用的金黃色就屬于偏赤黃的一種,但是大明天子龍袍的赭黃色大致偏橙。 清朝皇帝愛用明黃色做龍袍,看兩朝諸帝御容、御像的畫上,清朝的皇帝都是明黃色的龍袍,但是明朝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偏橙、淡褐之類的赭黃色,至于為什么明朝皇帝也有明黃色龍袍的御像,還被清廷作為了龍袍顏色的根據……呵呵,所謂的明黃,即是“冥黃”,簡而言之就是明朝皇帝壽衣專用色。 床單還沒有換成明黃色,這代表著朱常洛他還是個活人,雖然現在身體狀況不好,他依然很開心。 “父皇……”朱由校的嘴唇動了動,最后也只是喊了個稱呼出來。 朱由校拍拍他的手:“皇兒也已經十六歲了,等到明年改元了之后,就該為你選妃了?!?/br> 雖然話是這么說,但是朱常洛的身體狀況,很難讓人知道這到底是他真心說的話還是僅僅是安慰之語。 站在朱常洛床邊給他讀奏折的內侍已經退下,龍床邊上的橫板上擺著兩摞奏折,一堆是已經批復了的,另一堆是還沒處理的。 朱常洛挑了一半的折子給朱由校:“皇兒,你將這堆奏折看了,有什么批示,就寫上,若有不懂的,可看看父皇前頭批復的那些折子,不成也可來問我?!?/br> 朱由校拿著一堆折子不知道往哪里走,朱常洛又吩咐了幾句,讓他叫外頭的內侍搬兩張小桌來,都放在床榻上,等到東西都安置好了,便叫朱由校脫了靴子,盤腿坐在對面,兩人一起開始處理。 大明把其他的皇子龍孫當豬養,那么繼承人的教育是絕不輕忽的,后來的天啟帝看著不著調,但是手腕其實比崇禎要好一些。 天啟把魏忠賢真正地放出來咬人是什么時候? 大明的萬里遼東江山差不多都已經被葬送了,朝中的那些東林黨們還在互相斗來斗去。 只看現在他批復的奏折,真真是似模似樣。 不過朝中如今朝中最重要的事情早在之前就被泰昌帝下令處理了,現在呈上來的也沒什么特別的。 然而朱常洛現在非要把這些奏折給說出花兒來。 他抽出幾本典型的東林黨人的奏折,又將其余三黨(家鄉乃是齊楚浙三地的黨人)之人的奏折抽了幾本出來,放在朱由校的面前。 這幾本奏折相互之間觀點要么對立,要么有所聯結(主要看屬于哪個派系),而這正是如今朝堂上情況的縮影。 作者有話要說: 天啟好歹是受過繼承人教育的人,我大明連太監都識字,堂堂皇長孫、后來的皇帝不識字,這種黑法就過分了啊,不過似乎滿清不遺余力地傳播了這么多年謠言——誰讓他們也享國兩百余年呢——被騙到的人還不少。 還有什么“明亡于天啟,實亡于萬歷,始亡于嘉靖”,清朝人修明朝史書,真是時時不忘摻私貨讓前朝背鍋??! 蠢作者會在這一卷慢慢地懟回來。 第178章 黨爭 東林黨號稱眾正盈朝, 但是他們徹底占據上風的崇禎朝, 連天啟朝都不能比, 崇禎大肆增加農業稅補助袁崇煥編軍,但是結果卻是一日不比一日。 李自成軍攻破皇城前, 崇禎凄惶問詢大臣,家中可有余財, 可是沒有幾個大臣站出來為君分憂, 等到李自成攻進北京城,那些家有諸多不義之財、幾乎各個都能富甲一方的大人們, 全部落到了個被抄沒家財的下場。 在如今還能壓著東林黨人打的齊楚浙三黨,在天啟年間, 因為東林黨主持的京察,勢力被大幅度破壞,最后不得以投靠了被天啟帝放出來的惡犬魏忠賢, 那也是明末最后一批閹黨的主要組成人物,也就是說,天啟朝的官員勢力劃分和萬歷晚期、泰昌年間的朝廷狀態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但是為什么在后人的印象里,天啟就是昏庸無道的代名詞呢? 嗯, 這就要問一問那些不讓皇帝“與民爭利”改革經濟體制,結果寧愿讓崇禎加收農業稅也不開發商業東林黨的大賢們了。 雖然東林黨有一部分的代表人物是真的不負賢臣這個稱呼的,但是剩下的那一部分,真真是一言難盡。 舉個例子吧,萬歷四十二年致仕的首輔大臣葉向高,他也是比較著名且典型的東林黨領袖人物, 在萬歷三十八年會試的時候,笑納了一位士子的幾萬兩白銀,要幫他弄個狀元的位置。 這位士子就是萬歷三十八年的探花郎,錢謙益,后世也很知名的明末文壇領袖人物,更是東林黨后來的領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