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節
楊麗華怒氣沖沖討說法:說,這個熊孩子【魚孩子?】該怎么處置? 家長:唉喲,小孩子互相打鬧很正常嘛!我們家孩子很乖的!【熊家長專用語,請勿模仿學習】 楊麗華【氣到原地爆炸】:你就這樣教孩子,怪不得他會這么熊!你們家是有皇位要繼承嗎?! 家長:唉喲,你怎么知道的? 第127章 楊俊 楊儼只覺得自從自己重生之后, 宮中就愈發的熱鬧了起來。 開皇三年,又有功臣陣亡, 楊堅憐憫其子, 下詔令其入宮撫養。 新入宮的這個年輕人,名喚李敏,是未來的柱國、宇文娥英的夫婿。 如果楊儼第一世的時候見過李敏的資料的話,就會知道宇文娥英和她的夫婿最后也被牽扯到了隋末的讖語事件中去, 最后被楊廣給狠心地賜死了。 隋末, 有“李氏當為天子”之語,在世間廣為流傳, 因為文帝楊堅曾夢到洪水淹沒大興城, 因此楊廣認定, 所謂的當為天子的那個李氏子,名字中定與水有關。 李敏小字“洪兒”, 因此和讖語相對。 再加上李敏的堂叔李渾正是在隋末被楊廣因為讖語所猜忌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因此他們家族的命運在隋末可不算太好。 但是, 只從隋初的開皇三年來看, 李氏家族依然極為興旺, 李敏雖然沒了父親, 但是他戰功赫赫的伯祖父申國公還在世,父親的幾位兄弟也有著郡公、國公的爵封,在朝中位高權重,而按照楊堅在早期表現出來的對功臣子弟的優待,未來的李敏還會承襲父親的廣宗縣公之爵, 未來可期。 楊儼在宮中見了李敏幾面,和未來迎娶宇文娥英,保證了地位、獲得了家族更多的重視的李敏相比,現在的他還是一個初喪父的少年,由于父親早喪,他們這一支在族中、支脈中的話語權顯得很弱,在皇宮中“寄人籬下”的他也顯得頗為拘謹。 開皇三年年末,元旦前百官給假,宮中行家宴。 雖是家宴,但宮中不是什么人都能上桌的,最起碼,東宮那里就來了太子與太子妃兩個人,其他人連影子都沒見到。 楊儼用些小點心,也覺得很愉快,并不覺得桌上少了什么人,只是獨孤皇后與楊堅兩個人子孫成群,感受就與他大不相同了。 晉王妃蕭氏代表著晉王,漢王楊諒也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好兒地坐著,在場的還有在京的公主與駙馬,只是少了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和蜀王楊秀。 因為有晉王妃在,楊堅夫婦最思念的倒不是晉王,而是秦王楊俊和蜀王楊秀這兩個兒子。 雖然和漢王楊諒比起來,他們對這兩個兒子的寵愛程度不高,但也只是相對而言,尤其是秦王楊俊的年齡漸長,到了要娶王妃的時候,父母在為他cao心的時候,更是掛念起來。 上頭的獨孤皇后提起楊俊、楊秀兩個兒子,楊儼靜靜地瞥了她老人家一眼,只想為三叔楊俊默哀。 皇族子嗣,所娶的也是高門貴女,這其實沒什么問題,但是那位貴女的脾氣太差就有問題了。 和三叔楊俊比起來,楊儼都敢說和父親楊勇吵得天翻地覆、人盡皆知的太子妃元氏是個賢良淑德的好女人。 事實上,他的三叔楊俊是被王妃崔氏給毒死的,當時揭露出來的時候,可是震驚了整個大隋朝野啊。 那邊獨孤皇后已經和楊堅說起,要為楊俊相看王妃,年后當選日子將他召回來成婚了。 楊儼記得三叔的王妃是出身博陵崔氏的貴女,是崔弘度的meimei,還是他的堂弟楊昭的王妃的親姑媽。 因為崔氏毒害了丈夫楊俊,因此真相揭破后,時封河南王的楊昭要同自己的妻子小崔氏和離,她那一支的女性婚姻也多有受到影響的,旁人與她們那一支深交的也少了,真可謂是一個人影響了一個家族的未來! 當然,現在先不說秦王妃崔氏還沒入選、秦王還沒回來和她成婚,就連小崔氏的丈夫河南王楊昭都還沒出生呢! 但是,作為楊廣長子的楊昭,他離誕生在這個世上的時間不遠了。 開皇四年正月初五,晉王楊廣長子楊昭于大興宮降世。 在楊勇被廢之前,長寧王楊儼是眾望所歸的皇孫、未來的太子,但是當楊勇被廢之后,取代他的就成了他的堂弟楊昭。 事實上,和楊廣相比,楊儼并不是很嫉恨楊昭,不過是成王敗寇罷了。 作為孫輩的楊昭雖然受寵,但是和他父親比起來,他還不夠看。 但是作為太子長子,未來還有將近二十年可以利用的楊儼,卻能以孫輩的事情做更多的事情。 君不見,后世的明朝有好圣孫之語,即使父親作為儲君不受天子的喜愛,也有可能報住自己這一脈的繼承權??! 更何況,楊勇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只要他不作死,楊廣想要把他拉下馬只能花費更大的力氣。 楊昭誕生后,照例是只取了一個小名。 因其生于大興宮中,便取小字為廷生。 晉王妃很快就回到了楊廣的身邊,但楊昭卻留在了宮中,和楊儼一道,為皇祖父母所養育。 上輩子的楊儼因為楊勇和云昭訓的不懈努力,終于被他們帶回了東宮,讓楊堅與獨孤皇后大為惱怒,更加寵愛楊昭這個孫子的同時,對不識大體的太子楊勇以及無辜受累的楊儼也不喜起來。 上輩子對祖父母的好感度刷得不夠,對老爹作死也沒有多管,只想著幫忙掩飾、外加尋找二叔楊廣的不良行徑,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結果是楊廣的罪名沒羅織好——畢竟人家早期就算是裝的,也真的是沒什么黑點——楊儼同兩個云昭訓所出的弟弟被祖母獨孤皇后稱為是“如許豚犬”,比之豬狗畜生之流,堪稱穿越者的奇恥大辱。 開皇末年,諸子奪位之勢已顯,而皇太子楊勇常居于帝后身側,但凡有不妥之處,便被加倍夸大,這也是其失敗的原因。 重活一世,楊儼看明白了許多東西,此時就當早作準備了。 楊昭出生后,有滿月的習俗,一年后還有抓周。 所謂抓周,又稱試兒,雖說先秦時期在某些地區就已經有可能存在了,但是時人說起來歷,都會追溯到吳大帝孫權。 孫權晚年有二宮之爭,一直猶豫不決,后來便令孫輩抓取信物,以觀未來。 據說當時吳末帝孫皓便抓到了璽印,以為天意,雖然最后孫權賜死了兩個兒子,另立幼子為儲君,但是若干年后,帝位輪轉,孫皓登上帝位,時人便認為“試兒”之舉果有奇效,逐漸作為傳統流傳下來。 在楊儼穿越前,原主就已經抓過了,兆頭吉祥,但只不過是一方普通的印章,楊堅、楊勇可沒拿自己的印璽給孩子抓周玩。 楊昭的抓周也沒有特別了不起的地方,這個暫且不表,但是那個時間點,卻是可以做一下文章。 開皇四年這個時間段,要緊的事就是六月份的秦王楊俊回朝。 其余的時間點,對外的戰事,都不算顯眼,最要緊的,便是開皇八年的滅陳之戰,此后大隋才真正的一統天下。 晉王楊廣可去做監軍,那為何太子楊勇不可? 楊廣后來漸得圣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江南經營多年,拉攏了許多南方的士族,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爭,還關系到士族歸不歸心的問題。 所以皇后獨孤伽羅可能更為感情用事一些,而皇帝楊堅要廢掉太子,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后院嫡庶問題以及喜好奢華的原因。 秦王楊俊和蜀王楊秀的年紀都不算大,驟然被放出去做藩王,絕不像兄長楊廣那般習慣,楊儼覺得,作為一個合格的好侄子,他必須要拯救一下自己少年時期還是個純良好少年的三叔楊俊了! 至于后面會不會間接坑到晉王楊廣嘛,楊儼表示:呵呵。 六月份,最熱的時候,秦王楊俊回來了。 他在外頭這兩年,很是瘦了一通,看得獨孤皇后心疼得和什么似的,等到日間父子議完事后,就叫人上些楊俊愛吃的東西。 因為幾個孩子都是親生的,少年時都是嬌養長大的,楊堅夫婦對每個孩子的習慣都了如指掌,楊俊很是感慨了一通,道是回到都城之后,方覺自己過的是好日子。 只是沒兩日,楊俊就同楊堅夫婦鬧起來了,宮中盛傳,秦王殿下一時想不開,竟要去做沙門! 所謂沙門,指的就是和尚,這年頭,窮人做沙門不稀奇,富人做沙門也不算少,但是楊俊身為王公貴胄,從前雖篤信佛法,卻也不似梁武帝蕭衍那邊到了“癡”的地步,如今怎么回了都城沒兩日,便鬧著要出家去呢? 楊儼猜測他是與楊堅夫婦鬧別扭了,再一聯想,大概是不想成婚,又或者是不想這么早就離京。 他這么做,正好給了楊儼一個由頭。 楊昭三歲的時候有楊堅“天生長者,誰復教乎”的評語,楊儼覺得這一世,自己也當多出點風頭。 作者有話要說: 楊堅五個兒子里,就老三楊俊和老四楊秀的名字能連起來讀。 老五楊諒……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對不起,我邪惡了】 下一章搞事,不確定能不能搞成,卡文ing我大概已經是個廢人了orz 第128章 蘭陵 開皇四年六月,秦王楊俊入朝, 留月余, 八月, 衛王楊爽入朝,是日,秦王納妃,天子下令大宴百僚。 楊俊納正妃,雖然在禮制上場面不能超過太子, 但是也很是盛大了。 楊儼作為楊俊的侄兒, 如今擔起了壓床童子的重任。 于是楊俊成婚那天,楊儼也換上了一整套大紅色的衣袍, 看起來很是喜慶, 配上他的外貌,看起來還真像是個粉雕玉琢的玉童子。 壓床童子取早生貴子的寓意,何況楊儼是皇長孫,身份不是一般的貴重。 他在床上里里外外滾了兩圈以后,就老氣橫秋地拍著新娘的手,同她說“三叔就交給你了, 你要好好待他”, 惹得特意出宮來參加兒子婚宴的獨孤皇后與楊堅忍俊不禁。 偏生跟著一道出門的太子楊勇還在那邊拍著秦王楊俊的手重復了一遍, 說是把他交給王妃了,惹得喝酒喝得有些上頭的楊俊紅著臉要打他。 皇帝和皇后是光明正大地出宮來的,但是借的是太子的輅駕,其他人只能心照不宣地當皇帝和皇后還留在宮中處理政務, 至于□□上的是什么人,不可說啊,不可說。 崔氏這個王妃能做成,沾的自然還是家世與兄長的光,至于脾氣,一般而言,各大門閥出來的貴女在外頭的風評就沒有不好的,如果不是有親近的人、詳細了解過了的話,大致情況下只能浮于表面。 但是第二日,秦王帶著王妃進宮的時候,真真是符合了新婚燕爾時的情景,雖不是好到蜜里調油,但也能看出二人的感情還不錯。 至于有多深嘛,雖說是夫妻,但是實際上也只相處了一晚的陌生人,還談不上感情有多深。 秦王楊俊新婚燕爾,然其meimei蘭陵公主楊阿五卻已守寡年余了。 楊阿五雖然年少,但是開皇初年便嫁給郢國公王誼之子儀同王奉孝,只可惜,王奉孝的身體狀況不佳,很快就去世了,楊阿五因此守寡在府中。 此時尚不流行所謂的貞節牌坊,女子守寡,若正值青春年少,那理當再嫁,只是再嫁之前,當為夫守喪。 按大隋禮制,當守三年,可是王奉孝去世年余之后,其父王誼便上奏,道公主年少,請除服。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只可惜,王誼的奏疏上的不是時候,楊堅正是要強調法度的時候,這個時候,因私廢公,縱是王誼可能是好意,也可能被他看成是心懷怨望故意搗亂的。 更何況,朝中還有楊素在搞風搞雨。 如果說楊廣在楊儼這里的仇恨值高居第一,那楊素絕對是鐵打不動的第二名,沒得說。 對于大隋朝堂發生的那一系列大臣倒霉的事兒,楊儼要是存心去找的話,總能發現這和楊素有關。 王誼倒霉事件,也沒有逃過楊素的魔爪。 在王誼上疏之后,楊素就針對他破壞了國家法度這一條上綱上線地進行了嚴肅的批判,簡直令聽者傷心、聞者落淚。 王誼這人吧,是個居功自傲的老鬼,總的來說,他走的是世家門閥“我們要做永遠的統治階級”的路線,當年有人上奏要削減功臣之賜田,王誼就火急火燎地跳出來當急先鋒進行反對,因為自認自己為大隋代周出過力,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些有恃無恐。 但是呢,隋文帝楊堅,他作為提出了三省六部制、開始了科舉制萌芽、制定了開皇律并且修渠——這是大運河的前身工程——的一代雄主,對于世家門閥尾大不掉的狀態是很看不過眼的。 朝中的一眾老臣要復演世家舊事,演變成新的世家,楊堅的心底是不大樂意的。 王誼雖然是為蘭陵公主好,但是不管怎么說,這個苗頭就是不對,得掐掉。 王誼,在楊儼的記憶里,他好像在第二年就倒了大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