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
因為根據考證,如果按照三國志里給劉備排出來的祖先算他的輩分的話,劉備應當和漢獻帝差了五輩,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劉皇叔”這樣的稱呼。 于是乎,另外一種說法出現了,劉備的祖先應當是臨邑侯——光武帝的次兄劉仲的嗣子是北海靖王劉興,而臨邑侯就是劉興的次子——劉仲至劉備為七代,光武帝至獻帝為八代,這樣一看,劉備不僅可以算是宗室,還正好是所謂“皇叔”。 對于劉備的身世,劉辯知道的不甚清楚。 畢竟他當阿飄的那些年,是跟在曹cao、獻帝身邊的,也沒空去看劉備他們家的情況,更何況,劉辯出生之前,劉備就已經在了,這讓他怎么查詢人家的身世? 當然了,重點關注了劉備以后,劉辯就想著要怎么利用劉備收買人心的特長給朝廷加分了。 至于董卓,呵呵,三國時代很大一部分的群英都薈萃在此地,董卓要是能逃出生天,劉辯就把自己的名字倒過來寫! 轟轟烈烈的董卓謀逆事件,以一群武將吊打董卓,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加官進爵告終。 涼州和并州的許多官吏都換人了,劉辯大手一揮,兩州數郡的太守、縣令像是不要錢一樣被發出去,由于那些名人都是在劉辯的前世證明過自己的實力的,劉辯也不擔心他們會搞砸。 其中,劉備同學,就憑借著自己和二弟三弟的戰斗力加成,集三人功勞于一身,混到了一個太守的職位。 而且劉備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老劉家的人的樣子太誠懇了,劉辯答應劉備回去就讓人查訪他的支系,也算變相給他預定了一個宗室的身份,找劉備麻煩的人也不算多。 如果劉備努力工作,治下當會升平,而百姓們感念的除了劉備以外,那自然就是慧眼識英的劉辯了。 對于其他人的任命同樣如此,比如說呂布,劉辯就不會勉強他做一個文官,而是給了一個武將的職務,并且還計算軍功給他封了關內侯,丁原這種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劉辯又將他調回去,不過是調到了涼州,讓他當一個刺史。 不管怎么說,除掉了董卓,少了一個心腹之患,那就是大喜事,在此以后,仿佛天下都安定了許多。 劉辯一邊大肆宣傳羌人、鮮卑等外族人對大漢的攻伐,還極力鼓動有志青年去參與抵抗外族,仿佛大漢已經回到了當初西漢時代和匈奴撕得天昏地暗的時候。 極力宣揚外族危機,當然是為了弱化內部矛盾。 在原本的“黃巾余孽”都因為抗擊外族有功而受封,并且加冠進爵以后,人們對保家衛國都燃起了難言的熱情。 大漢內部的不穩,在劉辯學習秦始皇巡游天下,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命官府進行處理以后,就已經好了許多了。 更不用說,三國時代一批著名的天才謀士、治國能手,在茁壯成長,就等劉辯這個皇帝把他們收入囊中了。 劉辯:朕的文臣武將能組成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有話要說: 話說三國時代的男神真的好多哦!真是想都想不完呢233333 把其他的人留給阿辯,蠢作者抱著奉孝和文若睡覺覺去了233333下一章就是番外啦~ 第78章 番外:圣祖 天圣十六年, 西京長安。 自從天圣元年,天子派中常侍重修長安宮殿以后, 長安又開始被啟用了。 天子心血來潮, 定了個規矩, 五年居雒陽,五年居長安。 漢室以五為尊, 沒見到就連鑄錢后來都統一用的五銖嗎? 天圣六年的時候,天子帶著文臣武將移駕長安,自從大漢由武帝這一支變成光武帝那一支以后,長安人多久沒體會過居于帝京所在的滋味兒了? 所以天圣十一年, 天子移駕回雒陽的時候,長安百姓哭得那叫一個傷心, 那叫一個不舍??! 更可惡的是, 雒陽人生怕天子一個想不開, 就把帝都永遠地定在長安了,自從天子移回雒陽之后, 長安人沒少聽說雒陽那邊有弄什么請愿, 求天子不要再變換居所了。 長安人:好生氣哦,可是還要保持微笑! 事實證明, 雒陽人失敗了,天圣十六年, 天子還是移駕來長安了! 長安百姓們歡呼雀躍,翹首以盼天子的駕臨。 在天子移駕長安之前,已經有軍士先行。 天子近來加快了對北方胡族用兵的步伐, 因軍功而加官進爵者不計其數,無數豪杰因為表現出色而改變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加上南方的商人從大漢之南得來的新糧種,播種以后,就連糧食的產量也大幅增加,大漢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無數人稱贊天子無愧于其年號,真乃天生圣人。 對于民間這種贊譽,劉辯當然是毫不客氣地笑納了。 他人還在路上,早先遣去長安的荀彧便報消息與他,道是鮮卑、羌人皆遣使過來,說慕上國繁華,情愿歸順,又遣了質子來,一來寬大漢的心,二來則是想入太學,學漢學、漢制。 劉辯冷笑了兩聲,顧謂左右:“如今打怕了,又說要歸順大漢。到時候大漢白花了那么多的銀錢米糧,又養出幾匹白眼狼來?!?/br> 于是便把奏疏丟到一邊,連批復也不批,左右他的回答已經讓人傳去了長安,荀彧也當知道該如何處事。 劉辯慢悠悠地到了長安,安頓下來以后,又命諸侯入朝。 這時候的諸侯王權威早已不似西漢時期,便是連東漢早些時候的諸侯王都比不得,不少諸侯都寒酸得很。 先帝孝靈皇帝賣官鬻爵,未嘗不是因為當初在藩國的時候受窮受怕了。 宗室諸王里,除了少數幾位封地富庶、近年來只被黃巾之亂掃到風尾的,唯有天子的弟弟渤海王瞧著光鮮。 人人都贊天子待弟弟好,劉協不敢有一絲一毫逾矩,待兄長是恭敬有余、親近不足,旁人卻只說渤海王識禮,不恃寵而驕,天子給渤海王選的王太傅教育得好。 兼之朝中人才濟濟,一派盛世氣象,天子獎勵耕育,也不禁商賈,又推廣使用了新的糧種,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穩定了動蕩的江山,無論是朝中士人還是民間賢人,都對天子推崇之極,自然不會說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天子如今已有了十位皇子,五皇子與三公主更是極其罕有的龍鳳胎。 自光武帝之后,子嗣繁茂的天子寥寥無幾,到了后期,朝中的士人、后宮的外戚更是為了新天子的選定而爭論不休,像是現任天子一樣子嗣豐茂的,極是稀奇。 天子子嗣穩定,又不似先帝一樣,因為偏愛幼子又疏于政事而不愿意選定、教導繼承人。 若不是天子天資橫溢,恐怕大漢的局面就不會似如今一樣好了。 對于大漢的局面,劉辯覺得還是能掌握的,有后世的崇禎、光緒等人做對比,劉辯覺得自己還是的很幸運的。 更不用說,這個時代有無數的英才。 到達長安以后,劉辯首先要面對的,是性格嚴肅端方的陳群對郭嘉的控訴,以及陳群的上司曹cao為郭嘉的說情。 劉辯:又來了……真是一點都不意外呢。 郭嘉,字奉孝,如今是大漢公認的軍事智謀型人才,和他的好基友戲志才一樣,體弱多病但風度儼然、才智出眾。 但是呢,戲志才和郭嘉與他們的好友荀彧不同,兩個人在禮法方面都有些不拘小節。 按照歷史的正常軌跡,戲志才和郭嘉都會因為身體狀況以及后來三國亂戰時代隨軍征戰的壓力而英年早逝。 但是,誰讓劉辯是從后世回來的,在后世飄蕩了幾千年呢? 適用的養生知識,以及合適的大夫,還有良好的環境——畢竟這輩子戲志才、郭嘉等人不用長年在軍中風餐露宿——總算讓幾個原本在歷史上會英年早逝的天才活了下來。 郭嘉不看重禮儀,雖然才學出眾,但是常為性格古板守禮的人不喜。 這輩子還算好的,劉辯想了一下,上輩子的曹cao可是建議照聽、處罰不給,他不是好歹還讓郭嘉收斂了一點嘛! 陳群:陛下,你那個哪里叫處罰了??!月俸照發、美酒照賜,象征性地減一兩壇根本就沒什么用啊喂! 郭嘉:魅力太大怪我咯? 當然了,因為人家是有真材實料的,就算是再不滿的大臣,也不會在才干方面攻訐這些人。 袁紹、曹cao、孫堅、劉表被敕封為前、后、左、右四將軍,這是大漢原本就有的官制,只是不常設,原先的董卓以及黃巾之戰里的名將皇甫嵩就任過這職位,像劉辯這樣一口氣全封完的也是少見。 與之相對的,則是“大將軍”之位的空缺,看這樣子,是沒人能任大將軍了。 四將軍手底下分別統御部分人馬,但也有只聽命于天子、平日里自由行事的,呂布就是很典型的一個。 呂布是個很愛打仗的人,畢竟他的勇武、他的萬人敵,不通過戰事展現出來,誰會看重他這個背景不深的人? 在呂布的帶頭作用下,大漢的軍方一直秉持著對異族斬盡殺絕、不殺不是大漢人的態度。 雖然實際上的行動還是要彰顯大漢□□上國的氣度,有了俘虜就把他們拉到中原之地去修路、挖礦,甚至培養他們做幫手轉而攻打胡人,但是口號喊得實在是殺氣騰騰。 劉辯對手下那幫將軍瘋狂作戰撈軍功,甚至無師自通準備磨刀霍霍向西域已經徹底無語了。 出身于東南之地的孫堅、孫策等人則是另辟蹊徑,一路往后世稱為南亞次大陸的地盤上開去。 反正他們家一貫是擅長水戰的,再加上給了大漢除了北方邊邑以外新的擴充方向這個靈感,劉辯也沒有阻止他們。 雖然在他的有生之年,大漢應該不會有拳打羅馬、腳踢波斯的那一天了,但是等到后面幾任子孫繼位的時候,指不定就實現了呢! 夢想還是要有的嘛! 更何況,在劉辯大力提倡生育的情況下,以及若是后世的土豆、番薯等被尋到了,大漢人口增長,糧食增產根本不是夢,到時候,現有的土地面積根本不可能滿足漢人數量增長速度的需要,那個時候,只要不想內部起火,漢人遲早會去征伐天下的。 最最重要的是,外面的土地那么多,劉辯又已經決定,九州之地以外的土地,就采取分封制,無論是同姓異姓,凡有軍功者,便能得封。 后面的皇位繼承,就用軍功或者治理方面的功績開決定誰是儲君。 就算失敗了,也有一塊土地稱孤道寡。 元朝一般不被華夏人承認是自己的朝代,但是劉辯還是很喜歡他們分管土地的方式的,中原之外的四大汗國之類的,挺不錯的。 大漢的諸侯、宗室多,但是天下的地方也多,劉辯不用擔心沒地方分封。 武將好解決,郭嘉、戲志才、賈詡這種喜歡出謀劃策,享受攻城滅國之功的快感的謀士型大臣也好解決,他們封侯都是和武將一樣,以其在軍事方面做出的貢獻來論的。 但是像諸葛亮、荀彧這種長處是治理朝政的大臣,就不好論了。 他們是劉辯的左膀右臂,是處理政事的小能手,但是有時候,他們也有掙軍功封侯拜相的心。 有點崩潰的天子:孔明,你就不能好好學學荀文若,老老實實地當你的官制改革以后的戶部尚書嗎?為什么非要往前線跑! 你以后肯定會把姜伯約之類的小鮮rou給教壞的! 要是劉辯把自己的煩惱說給別人聽,一定會被唾棄的。 這算是什么煩惱???簡直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是放在三國時代,無論哪國,都希望這樣的煩惱越多越好有木有! 要說天子哪點還算有節cao的話,那就是名揚在外的諸多美人,譬如貂蟬、甄宓、大小喬等人,他都沒有笑納,而是盡量地撮合她們和官配在一起,賺足了名聲。 來自平行時空的吶喊:要是我們手下有這么多人才,我們也愿意不納美人,和手下的人才們推心置腹??! 等到天圣四十七年,劉辯駕崩的時候,他已經是遠邁先君,堪比高帝、光武的中興之主了。 說是中興之主,但是按照他比照的那兩個對象,群臣公認,劉辯也近似于白手起家了。 為了表明對劉辯的推崇,在天圣年間的擴軍、征伐外族、于九州之外封邦建國的諸侯、大臣們,給他上了廟號,是為圣祖,加上他的謚號,劉辯駕崩以后的全稱,是為圣祖孝烈皇帝。 本來嘛,正規的廟號就那么幾種,像圣祖這樣的廟號,和□□、高祖、世宗、高宗這樣傳統的、有特別含義的廟號比,就顯得有些像謚號了,和后世那樣喜歡搞華而不實那一套的皇朝極像,但是誰讓劉辯的功績太大,而大漢傳承了四百多年,西漢、東漢的謚號、廟號加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好的廟號不就沒了嗎? 孝文皇帝,這個謚號給西漢的太宗劉恒了,廟號嘛,祖有功宗有德,按照劉辯的功績,是能夠做“祖”的,然而,好聽的廟號,被前頭幾位“認為”自己功業盛大的天子們給用了,雖然后來廢除了,但是給劉辯這么一位再興大漢的主兒用別人用過的廟號,總有些不太好,于是乎,最后一群人竟定出一個圣祖來。 原本在議廟號的時候,還另外擬了烈祖、高祖之類的,后來取謚號,就直接取了孝烈皇帝。 廟號不好取,前頭那些天子把什么文、景、昭、宣、明、武之類的謚號全用了,謚號就更不好取了,最后一合計,一群人就選定了原本要加在廟號里的烈字。 正所謂,圣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宏濟生民曰烈,雖不足全然描述天子功績,卻也能讓人看出其中十之二三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