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
劉辯只用了幾個例子就說服了自己的母后。 第一,何家的直系族人有多少?這些受處罰的族人,是單純沾了直系的光,以至于雞犬升天的旁系多,還是直系多? 第二,劉辯是太子不假,但是他到底還沒有登基,是自己嚴正處罰了那些豬隊友好,還是等到豬隊友連累了他的名聲,讓劉辯這個太子什么都沒做卻弄得天怒人怨的好? 何皇后當然知道該怎么選擇了。 何家的直系,從何皇后他們這個小家來看,只有兩個,大將軍何進,以及何皇后自己。 何皇后另外還有一個兄長,何苗,但是他原本姓朱,不能算作何家人。 何皇后的父親何真與原配妻子生了何進,后來喪妻之后,娶了帶著兒子朱苗改嫁的何皇后之母,兩個人生下了何皇后。 何皇后的母親帶著與前夫生的兒子改嫁,還為人詬病了許久,要說何皇后和那些背地里說她母親閑話的何家族人關系有多好,那真的是不見得。 而且,為了讓何皇后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劉辯還“以史為鑒”,給她講了漢景帝的栗太子劉榮的例子。 栗太子劉榮,孝景皇帝劉啟的長子,為栗姬所生。 劉榮被廢的原因眾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母族不爭氣,栗姬的娘家人充分表現了什么叫做豬隊友。 劉榮這個太子的被廢,他自己的原因不少,但也不多,最為人詬病的也就是性格,景帝擔心愛吃醋的栗姬加上一個聽mama話又性格軟弱的劉榮,在自己去世之后會重演呂后與惠帝劉盈的慘劇。 呂后可是弄死了惠帝不少的兄弟呢! 栗姬作死,栗姬的娘家人仗著有一個太子外甥也可勁兒地作,終于把劉榮坑死了。 何皇后認為自己不是栗姬那種作逼,作妖無極限,但是對自家的娘家人嘛,信心就不那么足了。 兒不嫌母丑,雖然知道自己的母后性格缺陷很大,好妒、行事又狠辣,但是劉辯也不好直言,但是對于沒那么親近的何氏族人來說,劉辯是真的要和他們劃清界限了。 作者有話要說: 突然發現阿辯才是蠢作者的文里走爽文路線的第一人【并不】,漢朝卷只需要解決幾個問題,總的不會很長。 啊,大綱啊,寫文果然很需要大綱! 蠢作者這個時候就在開始思考漢朝卷的番外了呢233333 第71章 分權 何家勢大,因為外有宦官和朝中某些正義之士虎視眈眈, 所以何家的矛盾沒有明顯地顯露出來, 但是基本上對何家有深刻了解的人都知道, 皇后的兩個兄長,大將軍何進與濟陽侯、車騎將軍何苗不和。 作為何皇后的兒子, 劉辯理所當然是對何家的事最了解的幾個人之一。 雖然起初是作為外戚被授予職務的, 但是后來,何進與何苗都是借著黃巾起義的東風, 混到了現在權傾朝野的地位的。 何進的慎侯與何苗的濟陽侯, 都是因為他們在黃巾起義中于國有功受封的, 比起那些宦官,他們的爵位來得也算是名正言順了。 別人滿以為何苗后來能成功掙下軍功, 和何進的提攜分不開, 但是若不是何苗和何進都是何家人, 都是何皇后的后盾, 誰知道這兄弟兩個會鬧到什么地步。 何苗一直看何進不順眼, 何進也不見得多喜歡繼母帶來的拖油瓶。 若不是何皇后的母親舞陽君仗著女兒的名頭震著兩個兒子,外頭估計早就知道這兄弟兩個鬧翻的消息了。 當然了,何苗是舞陽君親生的兒子, 她當然會更偏心這個兒子一點。 索性何皇后是舞陽君的親女兒, 她有恃無恐。 天子的身體狀況,坊間雖有傳聞,但是都沒有下定論,然而已經經歷過一遭的劉辯可以肯定, 中平六年的四月,天子就將山陵崩了。 也就是說,再過半年不到的時間,劉辯就能正式繼位登基了。 老爹還能撐半年,劉辯對自己的外家開起刀來沒有一點猶豫。 半年的時間而已,頂多讓何氏外戚元氣大傷,還到不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劉辯調動了何進一些手下的位置,轉而為何苗的人騰出位置。 高級官吏的任命當然還是歸屬于朝廷的,即使是軍隊的武將也不例外。 至于何家內部會因為軍權的歸屬展開怎樣的撕逼大戰,就不關劉辯的事情了,不是嗎? 反正在許多人眼里看來,何氏外戚總的力量沒有受損。 如果說劉辯拿自己外家動了不大不小的手腳是令人驚訝的話,他后頭做出的命令,就是令人震驚了。 宦官之中,唯有身材健碩的蹇碩得到了西園八校尉之首的殊榮,其余的人,就連十常侍,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是很低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宦官手里沒兵權。 “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這是上輩子的何太后說的一句話,雖然有搪塞大將軍何進之嫌,但是也能知道,宦官領宮中禁軍是慣例。 若是十常侍這些宦官手里沒有兵的話,大將軍何進也不會入宮后被殺了。 當然,從宦官們只能等待大將軍入宮才能殺之的現實,也能看出他們對宮外的兵力掌控力很小。 劉辯提議令十常侍中張讓、趙忠,以及天子如今殊為寵幸的蹇碩一同分掌京都雒陽的巡城兵馬。 而原本,這個權力是屬于受大將軍統轄的執金吾等官職的。 劉辯主動提出讓宦官分一杯羹,張讓、趙忠也就算了,在劉辯登基后,作為外戚的何進意圖清肅宮中干政的宦官之前,何進這個外戚和宮中的宦官是有過“蜜月期”的,十常侍這種級別的大人物,當然也是何進刻意交好的對象。但是蹇碩就不一樣了。 蹇碩在宦官中的地位沒有十常侍高,但是比起在先帝時期就活躍的十常侍,蹇碩是徹徹底底的現任天子的心腹。 可以說天子最信任的人里一定有蹇碩。 然而,在劉辯提出人選里出現蹇碩的名字以后,天子就陷入了焦慮。 十常侍并不像在他面前表現出來的那樣忠君敬上,天子心中早有預料,但是蹇碩呢? 劉辯初為皇太子,根基不穩,這個時候迫于無奈分解了母家的權力,為什么推舉的后續人選里會出現蹇碩的名字? 天子可不認為自己的這個太子會在這種方面討好他。 蹇碩奉命牽制大將軍,前不久甚至提出讓何進領軍外出,試圖將他調離雒陽。 何進轉而打發袁紹出京,道是等袁紹回來了自己再領兵出征,以策萬全。 天子明知道何進在拖時間,也不能說什么。 此事之后,不僅何進深恨蹇碩,就連宮中的皇后,都咬牙切齒地提了許多次蹇碩的名字。 何皇后是屠戶之女出身,見識淺薄,一個善妒鬧得滿城風雨,誰都知道,她是慣不會遮掩什么的。 何皇后在宮中表現出來的對蹇碩的不喜,劉宏可不信皇后所出的太子劉辯會不知道。 既然如此,他還執意要報上蹇碩的名字,就令人深思了。 大概是劉辯成功當上太子之后處理的兩件事在劉宏看來手腕都不夠,天子便覺得士人們在立儲之前爭相夸贊劉辯不過是為了保證嫡長制罷了。 劉辯在天子心里的印象,還是那個處事有些蹩腳的史侯。 正因為這種固定印象,再加上劉宏到現在都沒有給劉辯配備太子班底,劉辯根本就找不到給他出主意的謀士,劉宏便認為劉辯是想不出故意讓他懷疑蹇碩的主意來的。 就算劉宏懷疑了,但若是他最后順水推舟,劉辯不還是會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嗎? 原諒天子想得太多,不過劉辯大概能理解自家父皇在這件事上的想法,反而利用了起來。 若不是劉辯嚴懲了母家的人給他賺足了士人的口碑,他后續上奏的以宦官統都城兵事的想法就能讓士人們把他罵個頭破血流。 事實上,沒有聽到早年和劉協比較的時候得來的“屠戶女所出,終不如士人女所出”之類的話已經讓劉辯相當驚訝了。 關于劉辯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因為父親在子嗣上的偏心,于是他經常會被人說“果然是養在宮外的,和董侯比起來,果真是沒有皇家氣度”、“董侯之母出身名門,氣質出眾,史侯縱然是嫡長子,與董侯相比,也相形見絀”,到了后來,連見到劉協,劉辯都會有心理陰影,可見當初被打擊得有多嚴重了。 一直到后來,劉辯做阿飄的那些年里,他知道了后世教育提倡的鼓勵式教育,長時間的打擊會讓一個孩子失去自信,而充分的鼓勵不僅能讓他自信起來,還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在后世飄蕩的時候,劉辯堅持認為,自己的智商是沒問題的,劉協的智商也不見得有多高,他有被記上世說新語過嗎?沒有就別嗶嗶! 在自家母后因為宮中的傳言火冒三丈的時候,自家父皇在那邊摟著劉協猛夸,不愧是“吾家麒麟兒”,劉辯表示這真的是夠了。 天子后來沒有同意劉辯的建議,只是增加了禁中兵士的數量,也就是加強了宦官對禁內的掌控。 饒是如此,大將軍何進依然很憋屈。 何進是屠戶出身,脾氣暴躁,當年的何皇后長得也是如花似玉——要不然怎么入宮以后就被天子看中了呢?就算是收買了宦官,也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她真的相貌出眾啊——要不是有個強有力的大哥震懾,鬼知道她會不會被“強搶民女”。 屠戶出身的好處就是和一些出身非世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爬上來的將領有共同語言,而且能毫無芥蒂地進入“喝了這壇酒,我們就是好兄弟了”的狀態之中。 何進不開心,他手下那些心腹們也為他抱屈,于是情緒疊加起來,何進就越發不開心了。 何進不開心,本來應該叫一切都歸罪于劉辯,誰讓天子病重,把事務都交給了劉辯處理呢? 但是,劉辯是何進的親外甥,何皇后通過母親舞陽君,不止一次地和家中抱怨,天子偏心,劉辯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也不能放心,之前還故意把得罪人的活計都交給劉辯來干,讓劉辯自己削弱母族助力,還讓何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不管事實怎么樣,反正何進是信了。 一般正常人都不會認為,現在還沒出什么大問題,是太子重要的支柱的何氏,最想弄垮它的居然是太子自己。 后世的某位偉人說的好,“木倉桿子里出政權”,劉辯要是能把軍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就好了。 為什么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群雄逐鹿呢? 還不是因為黃巾起義之后,他們手中都各自有著大量的人馬,加起來足以顛覆天下嘛! 劉辯是需要自己人,但是他不需要想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自己人”,他那位舅舅,從權傾天下以后,就不愿意當個安分的人了。 何進單方面認為天子又要整他,再加上之前一系列的事情疊加,對天子的仇恨值簡直要突破天際。 于是,他決定好好回報一下天子。 作者有話要說: 何大舅開始使用一次性技能——作死。 便當加熱ing 第72章 天子 整個東漢王朝的沒落早有預兆, 從都城之中宦官與外戚相繼干政可以看出來,也可以從地方分權里看出來。 對整個東漢歷史都影響深遠的黃巾起義造就了后世一批的諸侯, 最先綻放光芒的是早就顯出了野心的董卓。 黃巾之亂、涼州之亂令董卓因功封侯, 此后,無論是朝廷欲征辟董卓為九卿之一, 還是令董卓轉并州牧,交出兵權,他都不從。 最后董卓還是受封了并州牧, 但是他卻沒有像朝廷想的那樣, 將兵權轉移給皇甫嵩,而是依然擁兵自重,朝中也無可奈何。 何進身為大將軍, 在西園八校尉設立之前, 其實隱隱有所謂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這種感覺,擁兵的人,哪一個不是受他鉗制呢? 而董卓, 說實在的,在某些特定人群面前, 他是個很會做戲、很會討好人的人。 同董卓一樣, 何進也是個不受士人歡迎的莽夫,董卓的父親好歹還曾任過縣尉, 但是他受到的排斥卻一點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