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節
但是,似乎他們都已經忘了燕國的大軍。 異人呵呵笑,挑動韓國對上燕國他算是故意的。 燕國的大軍數量不少,他記得歷史上的長平之戰過后,趙國青壯基本都撲街了,只有邊邑還有碩果僅存的大軍,原本被燕王派去和趙國結盟的燕國使者回來就說動了他出兵攻趙,趙國是婦孺都上陣了才打退的燕國。 雖然歷史上燕國的這種行為讓人不恥,但是也能看出,他們的戰斗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借用某小說中的劍神的一句名言,拿劍的女人就不是女人,不管別人怎么理解,異人表示,趙女雖然姿容妍麗,但是在某些方面,她們的戰斗力是不輸于男子的。 想當初他回秦國的時候,還是趙國士兵護送得他呢,結果在秦趙邊邑休整的時候,差點被一個老婦人做掉。 異人表示那真的可以算是一生的陰影了,簡直不忍回顧。 對貧苦的老人家抱有同情心的他怎么會知道老人家的兒子是在秦趙之爭的時候陣亡的嘛! 這能成為一個老太太大爆發對他發動自殺式的襲擊的原因嗎? 反正從那件事之后,異人就對趙國婦孺的戰斗力有了認識。 而歷史上,失去了丈夫和兒子的趙國婦孺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不管怎么說,燕國的戰斗力是可以保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燕國和秦國、趙國一樣,邊界毗鄰從前的戎族如今的胡人,也就是說,在長期的外敵壓力下,燕國的戰斗力不容小覷,最起碼,部分大軍的戰斗力不容小覷。 不管怎么說,燕韓撕逼,秦國看得很開心。 新君繼位遭到敵國進攻,燕國的選擇和當初的趙國一樣,求援。 齊國是燕國的死敵,永遠在死磕的那一種,于是燕國的選擇對象就只剩下了趙國。 趙王丹對此頗為猶豫,說起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二十萬人,剩下的二十萬人中,只回來了一半,可以說,趙國的損失之慘重,也就比歷史上四十萬大軍都撲街好了稍微那么一點罷了。 燕王喜的請托對象是平原君趙勝,這位一向是主張以武力服人的,當初長平之戰和秦國對上,一直主張出兵而不是主和的,就有他一個。 不過趙國的現狀也確實不好,于是趙勝轉而給燕王找了另外一個求援對象:魏國。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是趙勝的妻弟,因為齊名的緣故,趙勝和魏無忌的關系一向不錯。 魏無忌自然愿意有這種刷名聲的好機會,尤其是韓國趁燕王新繼位而攻燕,是為不義。 但是,魏國的兵權被魏王魏圉牢牢地掌控在手上。 當初魏王圉在繼位之初就立異母弟魏無忌為信陵君,為的是牽制是當時賢名滿天下的孟嘗君田文。 但是,對于自己的異母弟,魏王圉顯然不是完全信任的,以至于信陵君在受到重用的同時也免不了被打壓。 兵權作為魏王圉最后的保障,當然不會讓信陵君插手。 于是異人和秦國就默默地看了一場信陵君竊符救燕的好戲。 從魏王那里偷到虎符之后,信陵君還弄死了在外領兵、不受控制、一直忠于魏王的老將晉鄙,也就是歷史上的竊符救趙故事中的倒霉背景板。 魏國和韓國被秦國定義為最好捏的柿子,但是韓國比魏國還弱,除了韓國的面積是戰國七雄里最小的一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國好歹還有晉鄙這么一個將才,韓國就真的不怎么樣了。 在信陵君的帶領下,魏軍莫名其妙和韓軍打了一架——魏軍表示信陵君你要拯救燕國你自己去就好,為什么要拉上我們!——真的是打得腦漿都出來了,真的是特別讓人嘆為觀止。 救了燕國,信陵君又弄死了國內大將,對魏國來說,他闖了大禍,于是他跑到了燕國。 信陵君奔燕以后,燕國派使者去趙國和魏國進行感謝,魏國就不用說了,至于趙國,主要感謝平原君這個引薦人。 結果,燕國使者回去以后,就鼓動燕王出兵伐趙,因為趙國青壯不多,當年長平之戰的后遺癥還在。 秦王稷五十一年一直到五十六年,秦國大搞國內基建,順帶看了不少好戲。 對于這幾國這樣的表現,異人只想說,請繼續你們的表演。 講真,要是這幾國再打得厲害一點,等到秦國出兵的時候,大概能躺贏。 在趙國和燕國撕逼的時候,秦國終于出兵了。 秦王:幾年不出兵,你們都已經忘了被秦國統治的恐懼了嘛,鬧得真的挺歡! 武安君白起領兵,直奔韓國,然后…… 秦王稷五十七年,韓都陽翟被攻下,整個韓國基本宣告滅亡的時候,異人是很吃驚的。 不是說秦國滅不了韓國,秦始皇一統六國的行動也是在短短數年內完成的,而沒有在長平之戰里損失慘重順便休養生息了好幾年的秦國已經有了這個基礎。 他只是驚訝滅國行動開始得真早。 仔細思考了一下,異人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其他幾國沒有出兵,燕趙還在撕逼,況且之前韓國和燕國打了一場、趙國元氣大傷,他們就算沒有在撕逼也不會出兵助韓;魏國連老將晉鄙都被弄死了,出兵做什么?給秦國送菜嗎? 至于齊國,因為遠交近攻政策,秦國一向是與他們交好,況且齊國多年未有征戰,隨便出兵,也是給秦國送菜的結果。 韓國滅亡之后,秦國就將目標轉向了魏國。 一年之后,也就是秦王稷五十八年,魏都大梁被圍。 只要大梁被破,魏國也就要宣告滅亡了。 秦國承諾,只要魏王及早投降,他們就妥善安置。 雖然已經亡國了,但是被封為歸侯的韓王安待遇也確實挺不錯,對于魏國來說,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實上,新朝亡舊朝以后,有存亡斷續的傳統,周武王姬發亡商朝,但是帝辛庶兄微子啟有宋國,就連帝辛之子武庚,也有封國。 秦國雖然是虎狼之國,但是看著他們似乎有遵循這個傳統的意思,再加上大梁城內的存糧雖多,但是供城中無數百姓及貴族食用,消耗巨大,最后魏國開城投降。 連下兩國以后,秦國似乎停住了他們擴張的腳步,也讓其他幾國都松了一口氣。 事實上,秦國現在在籌備一個大計劃。 秦滅韓魏,秦王稷之功勛已超父祖,欣悅之下,他又將當年的上尊號提了出來。 當年他和齊王相約稱帝,結果是比較尷尬的,但是現在,他再想稱帝號,應該沒人能置喙了。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差不多就是萬物之起源的意思,皇則是上天、光明之意,皇和帝,是兩個人間至尊至貴至高的稱呼,皇為上,帝為下。 雖然帝為下,但是帝這個稱呼,也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秦王自上帝號,差不多就是說他是在世的人間之神的意思了。 當年和齊王相約稱帝,但是現在,秦王不想這么干了。 他可是連滅了韓魏兩國呢,怎么著也要來個逼格高的吧? 異人表示,歷史上的始皇帝一統六國以后也要給自己上尊號,原來是祖父你帶的,果然是一脈相承的祖孫,一樣的自戀。 來,大秦的大臣們,開始你們的表演。 作者有話要說: 啊,稍微咸魚了一下,就又沒存稿了,崩潰! 第57章 稱帝 嬴稷已經當了五十八年秦王了, 從古至今,超過六十年的一個都沒有, 周赧王姬延當了五十九年,最后還是倒在了門檻線之前,秦王嬴稷也不能確定自己會不會活過姬延,成功創造一個在位時間最長的記錄。 但是不管怎么說,秦王嬴稷的功績,不可謂不大,在覺得自己不一定能活更長的時候,他當然要享受更多的榮耀。 嬴稷的父親惠文王是秦國頭一個稱秦王的國君, 要知道, 惠文王嬴駟的父親,那位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明君,謚為孝公。 功績已經明顯超越了乃父的秦王嬴稷, 當然也想像父王那樣浪一把, 上一個與眾不同的尊號。 當初為了轉移視線,他和齊王相約稱帝, 因為秦在西,齊在東,秦王和齊王分別自稱為西帝和東帝。 按理說,秦王可以繼續用西帝這個稱謂, 但是,他不愿意??! 在方位之中,華夏人其實一向以東為尊。 日月升于東方, 華耀大千,是以東極尊極貴。 別的不說,只舉一個例子,五岳之中,被定為封禪之地的是東岳泰山。 流傳甚廣的《楚辭》中有《九歌》,《九歌》開篇乃《東皇太一》。 太一,是為天之尊神,所謂“天神貴者太一”,在楚地的神話體系中,這位是至高神一般的存在,其名稱中的“太”和“一”都意味著萬事萬物的起源。 而太一的尊號,是為東皇。 當初要不是想拉齊國下水,秦王怎么會委屈自己自稱西帝? 雖然皇和帝都是屬于天神的尊號,能混到一個“帝”字,就已經說明秦王的了不得了,但是他依然不滿意。 要不是現在六國還沒一統,大秦也只滅了兩個國家,異人都想干脆把“皇帝”這個稱號提早搬出來算了。 當然了,秦王嬴稷的功績還沒大到能稱皇帝的地步,不過異人覺得,當初被始皇帝否決了的“泰皇”是個不錯的尊號。 異人:祖父大人你讓我們給你起帝號,我們直接上一個皇號給你,開不開心,驚不驚喜,高不高興? 要不怎么說王室的人下限都比別人低呢? 異人作為王太孫頭一個開口的時候,全朝堂都寂靜了。 真的是就怕空氣突然安靜。 然而看著嬴稷暗爽的臉,異人覺得這一步出其不意也沒什么。 事實上,秦王嬴稷還是要臉的,當然,不排除當初他自稱西帝又不得不因為其余各國的壓力撤除帝號給他留下的心理創傷太大。 總而言之,他拒絕了王太孫異人給他上的“泰皇”之號。 滿朝文武:我們真的沒看見君上萬分失望的表情,我們真的不知道君上其實很希望我們開口勸他,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一說君上會不會就這么答應了。 朝中的大臣們都很盡心盡力地給在嬴稷上帝號。 五帝的帝號和他們的姓氏名其實是有區別的,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人的帝號顯然不是他們的真名,比如說舜帝,乃是姚姓媯氏,名為重華。 于是大臣們盡挑一些好聽的名號,什么圣、明、睿、康的字眼兒,要不是知道他們不是有心的,異人真心以為這些人在提前給秦王取謚號呢。 在現在的主流觀念里,至高神有四位,分別是青帝、炎帝、黃帝、白帝,到了漢代的時候,因為“沒文化真可怕”的漢高帝劉邦的一句為什么沒有黑帝,四帝變成了五個。 其中青帝主東方,以東為尊,青帝自然是最尊貴的,襄公西遷,大秦初立,開始祭祀西方之神青帝,到了宣公時代,就開始祭祀東方之神青帝。 泰皇的名號被否決以后,對大臣們提出的帝號越聽越不滿意的秦王又點了異人的名。 于是異人提出了“黑帝”這個稱號。 明面上的解釋是因為秦為水德,而且大秦尚黑,作為秦王的嬴稷稱黑帝簡直不能更合適了。 但是知道四方之神都是以顏色來命名的人統統都驚訝了,王太孫你為了拍馬屁連臉都不要了嗎? 顯然也知道黑帝這個稱號是和青帝、黃帝之類的名號相稱的嬴稷動了動自己的唇角,撫了一把胡須。 啊呀,雖然有點不要臉,但是聽起來各種有理有據、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