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就在別人翹首以待姬伯服后面要做什么的時候,城門外頭又出了新的告示。 和之前一樣,還是一件好事。 自都城開邑以降,百里之內,行牛耕之法。宣侯會讓人于各戶之中下發犁具,每戶領一耕牛,犁具免費,耕牛需農戶好生供養,有殘、死者,論以罰處,對耕牛,日后會有官吏每年一檢。 都城百里之內,范圍不算太大,作為試點的話,還在掌控之中。 姬伯服:啊,本君果然聰明又機智! 雖然姬伯服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這上面,但是其他的政務還是要做的,反正犁耕和尋常耕法的區別,很快就能看出來了。 宣侯二年,都城附近的庶民們喜迎糧食大豐收,一時之間,就連糧價都降了許多。 而糧食大豐收,并不是說單畝的糧食產量能提到多高,畢竟粟、麥——這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是有限的,而是因為,有耕牛在,許多荒田都被開辟了出來,用以耕作,和往年比,工作量不增加的情況下,能耕種的田畝增加了不知幾許。 朝中的百官都為這個結果欣喜,姬伯服是新君,他們也是新臣,此地是都城,若是還有人懷念申伯,無論對誰都不是一件好事。 宣國糧食豐收,是一件好事,還能作為姬伯服新君就任的功績上報到鎬京去。 此地地處宗周南陲,是離宗周最近的幾個諸侯國之一,按照禮制,姬伯服就是需要一年一朝的那種諸侯。 姬伯服特意等到糧食統計的結果出來了以后才準備上鎬京,全然不管他爹從正月將至開始就來了好幾份家書。 從打感情牌失敗以后,姬宮湦后面兩份家書就變成了怨婦風。 姬伯服真的不敢想象,要是負責送信的差人一不小心看到那個內容會是什么模樣。 好在姬宮湦給姬伯服的雖然是家書,但是還是很嚴謹地在外頭上了泥封。 姬宮湦的家信每次都要絮叨很多字,有時候一卷竹簡都不夠,一般的斗槽都不夠放,好在數量沒有多到需要用口袋。 斗槽和口袋是為了保護竹簡內容的裝置,竹簡數量少就用斗槽,簡札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就用口袋一齊裝上。 裝好以后在外頭用繩索系好,然后在打結的地方填上膠泥,蓋上印,保密工作就做好了。 一般需要這么嚴謹地進行傳達的都是公文,姬宮湦在給姬伯服的家書上做這么嚴密的保密措施,他只能表示,父王你是周王,你高興就好。 雖然老爹是個愛兒子的好爹,但是老是讓他一個人單機也不好,于是終于良心發現要疼愛一下老爹的姬伯服寫了一封回信。 大意就是爹你不要老管著我,你兒砸在外邊好著呢,實在閑得慌你可以和我娘一起再造個人??! 姬伯服沒讓老爹多管管鎬京里的太子,那有給便宜哥上眼藥之嫌,對他的名聲不好,所以只能拖親媽下水,滿足一下蠢爹濃郁而無處散發的父愛了。 姬·少年·伯服表示自己也就是那么一說,哪想得到他爹的戰斗力那么高,他回去的時候,美人娘都已經懷了三個月了。 為了報答兒子的關心與體貼,在心肝兒王后的建議下,姬宮湦表示:兒砸,你看咱們是不是趁你在鎬京,咱們早點把你的婚事給定下來??? 姬伯服:美人娘我錯了,我真的不該建議蠢爹讓你們再生一個的! 我不要結婚,我還是個孩子??! 作者有話要說: 徙木立信這個典故來源于商鞅變法之前取信于人的事件。 周代1丈=10尺≈199cm≈2m,3丈=6m,我是按照我們學校大概有三層樓高(算上樹冠)的木頭算的大小,真的只有碗口大,兩只手掌就可以合攏,搬起來應該不算太重orz 關于“百姓”,《書·堯典》記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nbsp;孔 傳:“百姓,百官?!逼矫竦脑拺摲Q為“庶人”或“庶民”吧…… 大秦應該稱黔首,我差點就這么打了23333 關于糧食,粟麥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糧食,產量低??! 關于姬宮湦的年紀,搜神記說他是宣王三十三年生,宣王是四十六年駕崩的,也就是說姬宮湦繼位的時候十四,死的時候二十五……這一點也不科學??!而如果按照宣王的王后姜后嫁給他的時間來算的話,姜后是齊武公二十五年嫁的人,也就是公元前826年,應該是宣王二年,那姬宮湦繼位的時候應該是四十五歲。 然而……按記載,幽王不足月而生,宣王本想扔了他,但是大臣勸諫,說王上您繼位多年無子……按照姬宜臼和老媽一起出逃申國的設定,他應該還沒娶妻,要不然申國引犬戎攻鎬京,姬宜臼的老婆或者加上孩子都要狗帶,所以幽王九年,姬宜臼出逃的時候應該不滿二十。算姬宜臼二十歲的話,往后倒推,姬宮湦宣王三十五年就得生娃了,再往后推,他應該生在宣王十五年到宣王二十幾年之間。 而且周攜王姬望,也就是幽王姬宮湦的同母弟——據說是宣王次子——大約是公元前794,也就是宣王三十五年生的,他們倆的年紀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所以姬宮湦繼位當周王和見到褒姒的時候,他應該在二十多到三十歲之間,和現代的婚嫁年齡差不多。 蠢作者終于能放心,伯服寶寶的爹不是又老又丑的老男人了【喂!】。當然,蠢作者的推算也有可能是錯的,但是我不管,我就這么設定了【胡鬧·gif】 第34章 人選 姬伯服不想成婚, 然而坳不過淚眼盈盈的蠢爹和笑得滲人的美人娘,他最后還是同意了。 是的, 為了讓他成婚,他的美人娘,那個在野史傳說里都需要“烽火戲諸侯”來博得一笑的褒姒,居然笑了——雖然是那種一看就瘆得慌的笑。 蠢爹也放棄了周王的威嚴形象,變成了一個愛嚶嚶嚶的小公舉。 姬伯服: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 同姓不婚,要在諸侯國里選對象,姬伯服的可選范圍其實很窄,所謂的“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不是個玩笑??! 在姬姓國外, 有姜、媯、姒、子、嬴等姓的諸侯國,宗周王室和齊國在武王時代通過婚,但是后來夷王烹殺齊哀公, 周齊交惡, 一直到宣王,才又有周王娶齊女為后。 取代齊國, 與宗周王室“世為婚姻”的變成了申國。 南申玩完了,還有西申。 姬伯服不愿意再娶申女,甚至連姜姓之女都不愿娶了。 沒辦法,聽到這個姓, 他現在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瘆得慌。 在姜姓之外,其余的諸侯國國力都不算強,所以姬姓諸侯國, 除了那種和邊上的異姓諸侯國世代交好的,強大一些的,就傾向于娶姜姓女。 姬伯服表示他娶妻還是不走尋常路一點吧。 媯姓國為舜之后,姒姓國為禹之后,子姓國為湯之后,皆為上古圣賢之后裔。 最后姬伯服大致確定了兩個目標:媯姓的陳國,以及子姓的鄧國。 最大的子姓國當推為宋,為公爵,但是宋國其實是被許多諸侯國排斥的國家,一個很明確的例子就是后世類似于買櫝還珠之類的嘲諷人的成語,主角要么是吳越楚等遠離中原的諸侯國的國人,要么就是宋國人。 雖然姬伯服是周武王的子孫,現在享受著周滅商以后成為天下共主的福利,但是作為一個后世穿越者,對于給周軍當帶路黨的微子啟——也就是末代商帝帝辛之兄、宋國的始祖——姬伯服從內心表示鄙視。 而與宋國不同,鄧國的社會地位在如今還是挺高的。 鄧國,源于商王武丁封其叔父,商代為侯爵,至商末周初,舉族南遷,周封其為子爵。成、康之時稱鄧君為“伯”,西周中期后,凡鼎上銘文有提及鄧君的,必稱為“公”,可見鄧國地位不低。王室與鄧國也多有交往。 姬宮湦想得很開,不就是不立姜姓之后嘛,他還是娶了姜后以后廢了她改立褒姒的呢! 姬伯服:老爹你不用對你是個渣男感到那么驕傲的。 至于陳國,它現在還沒有這么有名,不過到后世,陳厲公之子會因內亂奔齊,然后至戰國中期,其后人花了三百年時間終于篡奪了齊國政權,是為田氏代齊。 最后姬宮湦和人合計了一下,最終決定為姬伯服娶鄧女為妻。 鄧國為子姓鄧氏,姬伯服推算了一下,他的夫人應當被稱為某子…… 因其出自鄧國,可稱為鄧子,按其家中排行,則大致應被稱為伯子/孟子或季子,畫面太美,他真的不敢想??! 當然,這個尷尬的問題就留給別人去煩惱好了,反正這個稱呼不是姬伯服自己用的。 大周的禮儀對婚禮有一套嚴密且完整的規定,在親迎之前,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都是必要的步驟,好在姬宮湦大手一揮,自然有專門的機構給姬伯服準備這些東西。 姬伯服如今年方十五,尚未加冠,所以他爹讓他娶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給他提前加冠。 姬伯服已然就國成為宣國之君,姬宮湦要提前為他加冠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現在這些事情都可以放在一邊,反正姬伯服不需要親自準備,只需要隨時查問進度就行了,而這一點,他親愛的父王比他更上心。 現在最要緊的事,就是姬伯服自己親自去射幾頭大雁來。 六禮之中,除了納征——也就是男方將聘禮送往女方家——外,其余的五禮都需要用到大雁。 婚禮,在大周吉、兇、軍、賓、嘉五禮中屬于嘉禮,一向為人重視,尤其是貴族,對此更是看重。 婚禮,原稱應當是昏禮,因為按照規定,昏禮是在黃昏舉行的,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意。 大雁的存在意義和昏禮的選定時間是一個道理,大雁因冬春的天氣變化而南北遷徙,用雁為禮,也象征著順乎陰陽之意。 姬伯服的力氣不算很大,但是好歹這些年的各種課業都沒有漏過,都有好好學習,所以射下幾頭比較完整的大雁來還是很容易的。 他爹哈哈大笑,說著什么不愧是我的兒子,姬伯服只想問他,父王你說這句話就一點不虧心嗎? 事情是這樣的,姬伯服他的便宜哥姬宜臼,一個遵從于這個時代的禮儀規范按時加冠、成婚的好青年,娶了紀國之女為妻。 因為從小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要比小了許多歲的弟弟要優秀,所以姬宜臼的射術也很不錯,當時的姬宮湦可沒說什么不愧是我兒子這樣的話,反而對姬宜臼的射術不屑一顧。 而且說實話,雖然紀國也是姜姓,但是姬伯服深深地覺得,就算是在選妻這件事上,自家老爹還是在給便宜哥難堪。 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打擊他??! 紀國,姜姓紀氏,雖然和齊國同為姜姓國,但是兩國之間的關系并不好。 因為他們的國土太過相近了,而紀弱齊強。 在周夷王時,紀君紀煬侯進讒言于上,于是夷王烹殺齊哀公,立哀公異母弟為齊君,是為齊胡公。 在哀公的同母弟、也就是武公之父弄死了胡公,撥亂反正以后,他當然要找紀國報仇。 雖然武公的兒子厲公繼位不久就因過于殘暴而被國人鼓動胡公諸子推翻,但是胡公諸子都已戰死,厲公之子文公繼位后已無大患,齊國的國力雖然有損,但是比起紀國來還是要好很多的。 而紀國,不僅軍事實力不行,連和王室的親近程度都比不上齊國。 齊武公嫁女于周宣王,以示齊周之好,雖然齊國在此之后幾十年一直不太穩當,國君更換頻繁,以至于如今的齊君和姬伯服都差著輩分,但是好歹怎么說也是親戚不是?而且齊國現在已經穩定下來了。 無論怎么看,紀國都是以后要倒霉的節奏,就算他們現在還沒倒霉,有齊國這么一個強鄰在邊上,就算他們想給姬宜臼什么幫助也給不了,更不用說比起姬宜臼的外家申國來,紀國真的是實力不濟了。 姬伯服是諸侯,也是周王之子,所以他的成婚地點有兩個,一是在宣都開邑的王宮里,二是在宗周的都城鎬京。 按照姬宮湦的想法,當然是讓兒子在鎬京成親的好,但是姬伯服并不是很樂意。 便宜哥已經按照他的計劃被復立為太子,對于現在的日常生活體驗大概只有一個詞兒——生不如死。 這次他回來,便宜哥看到他都沒有什么反應,姬伯服真的很擔心他什么時候就駕鶴西去了。 關鍵是姬宜臼現在沒有兒子,他一死,繼承太子之位的又變成了姬伯服,就算他的美人娘再生一個弟弟也沒用,好不容易達成“在西周末年這個時期當諸侯”的目標的姬伯服可不樂意。 而如果姬宜臼有兒子,那就好了,姬伯服可以選擇“固辭”,讓姬宜臼的兒子繼承周王之位。 宗周從夷王乃至更早的時候就衰落了,畢竟按照歷史規律,一個皇朝由興起到衰亡的時間也就在兩三百年間,反正在西周末年當周王,指不定就要背上一個亡國之君的名頭了。 而且每逢王朝將要衰亡,總會天災頻發,什么地震、洪水、干旱之類的,小冰河期總是在這種時候準時到來。 而從宣王晚期開始,宗周各地就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自然現象,到了他爹姬宮湦繼位不久,就頻有大災,歷史上可以把這個歸咎為幽王失德,連宣王晚期的那些異象也能說成是天意示警,大周將會出現一個不孝的周王,畢竟西周的末代周王、亡國之君這個鍋是姬宮湦背的。 但是現在姬宮湦還好好地活著,周王之位還會傳承下去,姬伯服不想背鍋,也很有兄弟愛的不愿意讓美人娘可能生的弟弟背鍋,那就只能讓便宜哥背鍋了。 姬伯服要是在鎬京成婚,他爹估計能把場面弄得堪比太子,讓整個王城都歡慶起來。 姬宜臼自從復立以后就不怎么發表意見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悶sao,什么事兒都憋在心里,姬伯服真的擔心,若是在鎬京成婚,他哥能活生生把自己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