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殷商之時,高宗武丁立過不只一任的王后, 他的長子——也就是后來被追尊為王的祖己——因受后母誣陷而被逐出王宮,含冤而死。長子死后,繼承人當為與祖己同母所出的王子躍——也就是后來的帝祖庚——然而,祖庚的后母有自己所出的親生子王子載。 為了表示自己不愿與兄長爭位, 王子載暗暗離宮出走,于是武丁死,祖庚得繼。 祖庚死, 其弟王子載繼位,是為商世宗祖甲,而祖甲也是其后的殷商帝王的直系祖先。 也就是說,姬宮湦可以答應姬伯服的條件,只要等姬宮湦死后,再讓姬伯服繼承周王之位就可以了。 為了早點把小兒子召回來,姬宮湦向全天下公布了復立姬宜臼為太子的消息,同時召離宮出走的太子姬伯服回宮。 同時,他公布的復立太子的理由里也重點宣布了姬伯服在里頭做出的貢獻。 從姬伯服的角度看,姬宮湦真是為了幫他刷聲望不遺余力的好爹呢! 姬伯服也不耗著,既然他爹已經對全天下都宣布了,那就不能朝令夕改了,他就不用在外頭干耗著了。 回宮以后,姬宮湦很快就對姬伯服隱晦地宣布了他的這一番打算。 畢竟在姬宮湦看來,兒子做太子也做得有模有樣,要不是對兄長心中有愧,也不會想出讓儲位這種決定來。 仔細想想,這么多年來,兒子都十分喜歡親近兄長。 早就心里有鬼的姬伯服:我的蠢爹,你實在是太甜了好么!還有,你看我的時候是不是帶上了“我的兒子做什么都是對噠”濾鏡啊喂! 姬宮湦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姬伯服的時候,他整個人都要驚呆了。 真是厲害了我的爹,你的思維模式果然是不同凡人??! 姬宜臼繼承周王之位后,在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大周而不是兄終弟及為主的殷商,姬伯服想要成為周王難于登天。 姬宜臼之前的行為再怎么算是污點,在他繼位之后,也不能成為撼動他這個周王正統地位的理由。 姬伯服覺得自己的周王爹把現實想得太美好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蠢爹已經打定了主意。 周召二公,這是從周武王時代開始,就在周王身邊輔佐他的諸侯。 此后的歷代周王,都由周公與召公進行輔佐,周王、周公、召公,這是大周的傳承體系中,最不用擔心被人為廢黜的。 當年的周厲王,之所以落到人人喊打的處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改變周、召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起用了榮夷公和虢公長父。 雖然周厲王起用的這兩個人都是有真才實干的人,然而一直認為周王最重要的輔佐之臣只能是周公和召公的貴族們可不認同厲王的決定。 厲王出逃彘地,一直到他在彘地死去的這十幾年間,天子失位,群臣推舉共國國君共伯和執政,召穆公與周定公輔之,史稱“共和執政”。 正是因為有周召二公輔佐,并非正統的共伯姬和才能在厲王出逃到去世之間的這十幾年執掌宗周大權。 姬伯服垂眉低首。 如果真像計劃得那么好的話,那么世界上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意外了。 宗周的王,在東西周交替的這個時期,無一例外都表現出了難以言喻的蛇精病的癥狀。 姬伯服記得,東周的第二任王桓王也是這么想的,寵愛次子的他,因為吸取了幽王姬宮湦的教訓,所以沒有在之前繼位的時候動手腳,而是在臨終前,將“讓王位兄終弟及”的重任托付給了時任周公黑肩。 周公黑肩是個缺心眼兒,桓王讓他等到合適的時機弄死長子莊王,改立次子王子克,他也遵從了。 按照姬伯服的理解,他爹現在也就是和東周桓王一樣的思路,交代信任的心腹,等到恰當的時機就把姬宜臼弄死,扶持姬伯服上位。 問題不是這個計劃能不能成功,而是姬伯服他根本就沒有當周王的欲望。 就算他像東西周最后對立的那段時間里,勵精圖治的周惠王姬望——當然,在東周的說法里,應當是周攜王——一樣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還是會被子孫后代敗壞的。 誰讓宗周的禮法已經苛刻到了迂腐的程度呢? 周厲王在政治上想要廢除周召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起用有特長的其他貴族,這種不算出格的改革都被打成是“朝局敗壞”,姬伯服真的想不通這個國家怎么在維持舊制的基礎上強大起來。 只有另建一個新的諸侯國,子子孫孫居安思危,篳路藍縷,才有可能強盛。 啊,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自己建一個諸侯國,他是老大,不像當周王一樣,朝上陡然間就有那么多老古董壓在頭上。 而按照這個時代通行的準則,像他這樣讓儲于兄的好少年,特別是被謙讓的兄長還有“不孝”的劣跡的時候,沒有人會不長眼地來攻伐他,因為那樣會讓各國一同鄙視到死的。 一直到春秋時代,各國之間講究的還是“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覆滅他國宗廟,讓他國祖宗無香火可享,是一件很惡毒的事,因此很多大國就算最后攻入某國的國都,之后還是會退兵,讓這個國家繼續存在。 一直到春秋時期都還通行的準則,再加上老爹在身后將會提供的各種支持,讓姬伯服有信心作為最晚受封的一批諸侯參與即將到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 至于子孫后代爭不過別人怎么辦? 那就不關他的事了,他沒有留下一個無力回天的周王之位給他們就已經很好了! 姬伯服沒有明著反對老爹,反正現在他老人家還身強體壯,他有足夠的時間做通老爹的思想工作。 周王十四年正月,周王姬宮湦祭天,并告祭宗廟,重立大王子姬宜臼為儲君,命次子姬伯服為宣侯,領南申故地。 姬伯服受封宣侯,這個宣字,來源于先王宣王的謚號,表明他是宣王之后。 能被子孫后代用以記名的祖先很?;蛘吆苡屑o念意義,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作為宣王的繼任者,現任周王姬宮湦將宣侯這個名號賜給姬伯服,無疑認為姬伯服才是可堪承繼名號的宣王子孫——畢竟姬宮湦自己現在還是沒有謚號的——對于王太子姬宜臼可稱是打臉了。 姬宜臼心里苦,然而姬宜臼還不能說。 自從他聽從外公的話舉旗自立又不幸敗北以后,整個世界都變了。 全世界都認識他是個大逆不道的逆子,他的弟弟姬伯服是一個謙恭友讓的君子,外公積累了那么多年的申國家底全被姬伯服繼承了不說,一群人還非覺得他受委屈了! 姬宜臼非常想說姬伯服不過是惺惺作態,但是他都已經正式被復立了,這種話說出來,只能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說他不識好歹。 被施舍來的儲位他根本就不想繼承,然而這已經不是他愿不愿意的問題了。 姬宜臼現在唯一期盼的就是他爹能早點死,等到時候他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有的是時間慢慢磋磨自己那個好弟弟! 姬伯服正式受封,也就是說他隨時可能會遠行,前往原本的南申、如今的宣國。 姬宜臼的外公申伯是伯爵之位,封國面積并不大,因此除了南申故地,姬宮湦還特別給心愛的小兒子補貼了數個面積比較廣大的城邑,大大擴大了宣國的國土面積。 因為全盤繼承了南申的家底,宣國雖然初立,但從實力來說,比得上三代經營的封國。 姬宮湦即想讓兒子在鎬京多留幾年,又擔心已經宣布了封國又不放姬伯服就封,會對姬伯服的封國產生不好的影響,到時候的局面不好把握。 如今是周王十四年,姬伯服已經十四歲了。 按禮制,男子二十而冠,加冠可成婚,但是這個時代,提早加冠和成婚的也不是沒有,最低的年齡限制差不多就是十四五歲。 也就是說,姬伯服已經算是長大了。 姬宮湦再不樂意,也只能同意三月后宣侯就國,命大臣姬成,也就是召公廖嫡次子佐之。 作者有話要說: 周公和召公后來在周朝變成了一個世襲官位,專門輔佐周王,周公是周公姬旦的次子一系的繼承人,周公旦長子的后代就是魯國;召公姬奭的長子也是在他的封國燕國做燕君,召公一系是召公奭次子的后代。 因為周公和召公中間的許多世系失考,召公廖我不能確定他是召穆公姬虎的孫子還是兒子,查不到中間是不是還有一個召公,所以就直接設定召穆公虎之后就是召公廖了,他的次子叫姬成也是蠢作者自己編的orz 周厲王的罪名之一是政治改革,想要解除周召二公的世卿特權,然后被懟,我覺得他真的好冤??! 話說蠢作者要道歉orz之前寫得太順,把周攜王和姬伯服混起來了,歷史上的伯服小朋友和老爹一起撲街了,周攜王是宣王的次子姬望,和幽王是同母的,攜王是姬宜臼給的惡謚,認同他的人稱之為惠王。 因為姬宜臼弒父殺弟,引狼入室,所以當時很多諸侯都不愿意承認他,反而認同的是周惠王姬望;惠王治下政治清明,列國和諧,而當時的平王治下,諸多諸侯國混戰,典型代表就是晉,而且平王還割讓了很多宗周直轄的城邑出去,簡直就是恥辱,然而晉國國君助“周”為虐,弄死了惠王姬望,從此平王成為正統。 大周果然是藥丸??! 前面提到攜王的部分都已經改了,這里再解釋一下。 駕崩前專門吩咐輔政的周公,在大兒子當兩年周王以后就把他弄死的蛇精病周王是姬宜臼的親孫子,這大周果然是藥丸??! 第32章 新局 正式就國, 姬伯服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宗周的貴族大都有許多身份,譬如鄭公友, 他是宣王之弟、今王之叔,是宗周輔政的公爵鄭公,也是鄭國的國君。 但是在諸侯們各自的封國之中,他們最重要的身份就只剩下“國君”這一個。 姬伯服就國的時候,場面極其盛大,周王親往踐行,賜玉圭、車馬,最重要的是, 賜銘有《詩經·大雅·文王》之鼎。 《文王》是《詩經·大雅》組詩中《文王之什》的第一篇, 述文王之德,傳為周公旦所作,以戒成王。 看到金燦燦的鼎, 姬伯服差點沒被閃瞎。 被周王室奉若神明, 從夏朝一直傳承到現在的九鼎,因為歷經風霜, 早就沒有了青銅這種“合金”最初打造出來的金色,而是后世一般認知里的青色,但是姬伯服所受之鼎,從顏色就可以看出來, 是緊急打造出的新鮮產物。 鼎乃禮器,各級貴族因等級不同,使用禮器時的數量、種類都有所不同。 這個時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已經成熟, 但是鑄鼎和鑄其他的青銅器還是有所區別的。 鼎為禮器,青銅器中的禮器被稱為“吉金”,因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又被稱為“重器”。 需要如此莊嚴對待的對象,自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鑄造的。 當今之時,有需要特別銘記之事,貴族們便會鑄鼎,將這件事特意記錄下來,換而言之,沒有特別的事情,也不會隨便鑄鼎。 宗周最近一次鑄的鼎,是為了宣揚“在周王姬宮湦的英明領導下,諸侯聯軍大勝犬戎,取得了對外戰爭的又一次可貴勝利”。 可以說,宗周的鼎和殷商的甲骨文一樣,都是變相的重大歷史記錄,只不過比起商人“凡有大事,必要祝禱”來說,宗周的鼎記錄的大事可能沒有那么多罷了。 作為姬伯服受封宣侯的證明,他所受的鼎,銘文應當是記錄“某年某月某王之子姬伯服受封宣侯,封邑幾何,所擔何任”之類的內容,絕不是應該是單純的《詩經·大雅·文王》。 姬伯服很平靜,無外乎老爹又抽了,想通過與眾不同的銘文來彰顯他的特殊地位罷了。 但是其他人不這么想,畢竟聰明人總是想得多,就算想得不多,在有心人的造勢下,也會聯想到某些方面去。 南申最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作為鎮守南方的軍事重地,誰知道被宗周防備得很的南方諸國沒亂,他們先背后捅刀子了,也是很令人感慨。 南申建立不過兩代,分封的血裔卿大夫還不是很多,姬宮湦為了兒子著想,干脆一股腦兒地把人都趕到謝邑去了。 就這個處理結果,別人還得贊一句王上寬宏大量。 姬伯服現在的人手,都是姬宮湦從宗周王畿給他分配過來的。 就封諸侯以后,姬伯服覺得也沒有那么難接受,好歹也是一方土皇帝呢! 他爹就是想太多,總覺得只有太子之位才配得上他。 姬伯服為侯爵,冕旒為七,冕服章紋數亦為七。 他原來當太子的時候,冕旒同三公等公爵,冕旒數為九,九絲復九珠,換成七旒以后,姬伯服表示,雖然依然遮眼,但是好歹比之前清楚了。 宣國內部,先行周法,官制分政、禮、刑、教、治等官,簡而言之就是周王朝“六官”制度的明確版。 執掌禮儀的禮官,說起來當然要比大周“六官”里的春官宗伯要明確。 雖然了解這個時代的官制,但是依然對后世的官職比較耳熟能詳的姬伯服很絕望。 他的筆記呢?每次大朝前都要悄咪咪地記下朝中各人的職位和等級的筆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