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諸侯大朝之后,姬昌被留在了朝歌做客,根據大商的官方說法,是讓他和季簡好好交流一下親情。 偶爾顯露出自己熊孩子本質的帝辛興致勃勃地提議要不要將姬昌永遠地留在朝歌,讓他再也回不了周原。 比干:子受,你的智商還在嗎? 《封神演義》里對這一段有所提及,帝辛在他的寵臣崇侯虎的慫恿下將姬昌幽禁在了羑里,還把一心救父的孝子伯邑考宰了變成了rou餅餅送給姬昌食用,前半段內容還被記載在了《史記》之中。 但是實際上,這一段話里簡直是錯漏百出,比干都不想說什么了。 首先,大商已經步入文明社會很多年了,把別人家的繼承人說宰就宰了,真當大商那么能嗎? 其次,羑里地處于安陽城附近,而商都變成朝歌已經好些年了,大老遠地把姬昌關押在羑里一點都不安全,真要關人的話,應當是選擇朝歌附近的地方才對。 最后,崇侯虎并不是帝辛的寵臣。那位名為虎的崇侯是最被推崇的高宗武丁時代的武將,還是武丁的三大心腹愛將之一,戰功赫赫,需要注意的是,他曾經將包括周在內的許多方國打成狗,讓他們趴在地上仰望大商爸爸。 帝辛的意思,是斬草除根,把姬昌宰了,讓周部就這么亂下去吧。 比干真是不忍直視,這個時代做壞事真是一點都不掩飾啊,讓他深深地感覺自己壞得冒黑水。 #我分明還是個純潔的好寶寶??!# 比干的方法也很簡單粗暴,從商到周的那一段路上有許多的山林,只要找一個地方,做成山體塌方或者泥石流的假象,就能讓姬昌的意外死去變得名正言順。 要比干來說,商帝因為忌憚季歷而手段粗暴地把人弄死什么的,難免為人詬病,把事情做成“意外”,不僅能降低大商的嫌疑,還能在適當的時候把事情扯到天譴上去,簡直一舉兩得有沒有。 姬昌不需要在朝歌留太久,只要等到多雨的夏季來臨之前把人放回去就可以了。 而姬昌在路上的行程最起碼也要幾個月,他自己在路上出了意外,就真的一點都不關大商的事兒了。 姬昌已經被預定了死期,帝辛和比干等人也就不再計較他的態度,反而言語之間頗為親昵,多番向他打探該怎么處理子嗣爭位這種事情。 大商貴族的這種表現,倒是被留在朝歌的姬昌暗暗的放下心來。 他也知道自家的事情不是什么密不透風的消息,他被留在朝歌這些日子,肯定有人去周部打探了消息,便是沒有,大商總是有聰明人的,便是猜也能猜出幾分來。 知道大商的“不懷好意”之后,姬昌反而淡定了下來,大商對他還有懷心思就好,要是沒了,他估計真的離死不遠了。 比干:其實我們就是想送你早點去見你爸爸呀呵呵噠。 姬昌是和季簡一起啟程的,雖然他極力邀請季簡跟他一起走,大商這邊也對季簡多有鼓動,但是季簡還是決定返回句吳,畢竟周原那邊的水太深,他怕自己貿貿然趟進去會被淹死。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很快,就傳出了西伯姬昌在回周原的路上不幸遇難的消息。 在山地地區,森林茂密的地方,是會出現火災,除了人為的事件之外,還有因為雷點火、自燃等導致的森林火災。 嚴重的森林火災會導致水土流失,畢竟樹都被燒干凈了,發大水或者下暴雨的時候,泥土還安穩地不動,那才叫怪事,而在水土流失的地方,暴雨容易導致泥石流或山體滑坡。 這個時代的人也是知道森林火災的,畢竟在故老相傳的故事中,在燧人氏鉆木取火之前,人類的火源就是來源于天然的森林大火。 死的人不僅是姬昌,還有隨行的諸多人員,只有寥寥幾人能夠逃脫,畢竟姬昌作為西伯,他朝覲的隊伍人數并不算少,總有人能逃生的。 而姬昌死于意外,在他遇難地點進行仔細探查就能夠知道,嚴重的森林大火之后,暴雨會導致泥石流,這個時代的例子還沒有那么多,比干算是利用了時代之間的信息差,制造了一場完美的“謀殺”。 幸存者們作為人證存在,也排除了其他部族,最重要是大商的嫌疑。 至于負責計算姬昌等人的行程、速度,選好地點燒山的那些人,他們屬于比干精心培養的暗衛,還因為懟的是周部,特意選了和周人有血海深仇的那種,要是這樣他們都會泄漏消息的話,那只能怪周部的主角光環實在是太強大了,他也無可奈何。 姬昌死了,可以想見,周部要混亂好一陣子了,畢竟,在他來之前,周部就為了繼承人而爭論不休,伯邑考想要順理成章地作為世子登上周部之主的位置,還有的熬呢。 西伯姬昌意外身亡,大商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但是私底下,卿士們都挺樂呵的,尤其是帝辛,更是龍顏大悅。 沒了一個心腹大患,帝辛又有心思和王后好好造人了,姬昌的死訊傳出來兩個月后,王后妲己懷上了二胎。 大商這邊氣氛祥和,岐山周原所在,周人們卻亂得很。 按照正常的情況,伯邑考繼承姬昌的西伯之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周人內部本身就有對他柔弱的秉性不滿的人在。 更何況,比干還特別壞心眼兒地把朝歌的一些流言傳到了西岐。 姬昌被留在朝歌和其他貴族、卿士的交流是他發表的最后一段內心的想法,他是在回來的半路上死去的,周人當然想知道他在臨死之前的那段時間有沒有什么想法,在和大商貴族的言談中有沒有談及繼承人的問題。 當然了,主要是姬昌自己也開始動搖了,畢竟要是他沒有動搖的話,怎么會在他啟程之前都沒有平息周人的紛紛議論,而是讓他們盡情地發散思維呢? 這說明,姬昌自己本身既有讓伯邑考繼續當世子的想法,也有改立姬發的這個念頭,只不過還沒有決定罷了。 立長還是立賢,本身就是一個亙古以來的難題。 姬昌最后在朝歌的那一段時間,確實對這個發表過看法,如果能依據姬昌最后的話決定繼承人,那就最好不過了。 子干日記: 感謝現代教育,感謝現代科學,我是比干,我為知識代言。 作者有話要說: 蠢作者的智商也只能把掛開到這種程度了哈哈哈,小天使們姑且看吧233333 第19章 混亂 伯邑考是世子,占據了名分,雖然目前有些地位不穩,但是情況還是要比需要挑戰他才能繼承西伯之位的姬發要好得多。 但是壞得冒水的比干讓人傳到周原去的姬昌言談,卻是偏向于姬發的。 姬昌是何等人,怎么會隨隨便便就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呢? 所以即使詢問他的大商卿士是以自家或假托一個不存在的人家為例詢問的,姬昌的回答也都在模棱兩可之間,什么立嫡立賢都不錯啊,端看自家想法之類的,但是他有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若是沒有外敵或者自家安穩的時候,自然是立長/嫡為佳,但若是有大動蕩的話,那自然要選擇一個能為部族闖出一條出路來的人,立賢方為上策。 那么周人是要支持伯邑考還是姬發,當然也要看他們認為這個時代,他們的部族是否處于危險之中,他們是否需要一個足夠有魄力的主君。 換而言之,這是看清周部心思的一個好機會。 但是不管怎么樣,這樣拼下去,周部都不會安穩,而且比干覺得,一個分裂的周部比一個完整的周部對大商更有利。 他也不是什么沒有容人之量的人,但是在危險已經臨近的時候還放任其發展,那就不是大肚能容,而是傻了。 而周部,現在其實還有一個分量極其重要的人,那就是太娰,伯邑考和姬發的母親。 伯邑考和姬發,無論誰獲得了太娰的支持,那勝算就大大地增加了。 周部一直這么僵持著,最后竟隱隱有了分裂的征兆。 如果真要因為這個原因分裂了的話,那日后,華夏大地上恐怕又要多出兩家不死不休的敵人了。 想后世,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與趙國便是同出一源,秦國的先祖是惡來,趙國的先祖是季勝,兩個人都是飛廉的兒子,可是秦趙之間還不是鬧得不可開交,兩國一直以來便是血海深仇,戰國七雄里斗得最狠的便是這兩個同出一源的國家。 周部要是真的分裂的話,遲早會演繹成后世秦趙那樣的情形。 比干還趁機派人煽風點火,舉出了泰伯、仲雍的例子,姬發那邊的人指責伯邑考沒有才能卻霸占著位置不放,沒有為人長兄的仁厚,支持伯邑考的人則是指責他們沒有道義,伯邑考是名正言順的世子,他們卻不甘心,非要搞風搞雨。 其實這個情況是很容易解決的。 要是姬昌像歷史上那樣能再多活幾年,伯邑考生生地病逝了,姬發順理成章地繼承了他的位置,也沒人能夠置喙,而且皆大歡喜,但是現在,誰讓時間點就卡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姬昌還被比干先下手為強給弄死了呢? 這個時候,其他人的意見就很重要了。 隨便插手邦國內部事務是大忌,想后世,某一任周王干預了魯國的新君繼承,廢長立幼,周和魯還是同姓,是親戚呢,那位周王的舉措都作為他的一個重大黑點之一被后人拿出來說了又說,大商和周的關系,更容易引起某些聯想。 所以比干在帝辛蠢蠢欲動的時候攔住了他,只是打著帝辛關心表弟——也就是姬奭——的名義,派人給予了賞賜,并讓他來朝歌任內服官。 伯邑考和姬發之間無論誰勝誰負,日后肯定要倚仗他們的兄弟,周公旦是挖不到大商來了,但是在這個周部內斗不休的節點上,表面上似乎是讓姬奭來朝歌做質子,但是實際上是將他保護起來不讓他被內斗波及到,誰也不能說大商什么不好,畢竟那么一層親戚關系在呢。 沒有周公,有一個召公也行,比干不挑。 商人光明正大地把姬奭接走了,太好因為是已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有一種不吉利的意味,也沒把她接回去,大商的做法坦蕩蕩,不過這也提醒了周人。 伯邑考和姬發還有八個嫡出的兄弟呢,實在不行,還可以讓他們的弟弟進行選擇??! 伯邑考為人兄長是很不錯的,但是和弟弟們總有距離在,不如姬發和他們親近,當然了,姬昌的這幾個兒子們都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單純地以關系好壞作為評判標準的。 周人還沒有因為爭權奪利鬧到現在嚴重的地步過。 單純以伯邑考自己的想法,他是不愿意和弟弟相爭的,雖然他是第一繼承人,但是要是弟弟真的賢明,他學習泰伯這位伯祖,讓位于弟有何不可? 但是他身后支持他的那些人不允許。 姬發和哥哥的關系也很好,畢竟一母同胞,兩個人的年齡相差又不大。 歷史上的姬發在以周滅商后“日夜不寐”,難以安眠,但是在臣下們提出斬草除根的想法之后他都否決了,而是采取拉攏商人中有名望的人的方法治理殷商遺民,甚至還讓帝辛之子去管理他們,足可見他的魄力,以及仁厚。 而伯邑考能夠在成王時期被作為大周重要的宗廟祖宗被追封,被成王和周公作為鞏固他們權威的一個重要名義,亦可見他當時在周人之中的名望。 所以說,單純以這兄弟兩個的內心來論,這樣子毫不掩飾的針鋒相對是很痛苦的。 伯邑考很快就生了重病,大概是在他自己內心也隱隱放棄的情況下,他緊隨其父姬昌的步伐,英年早逝了。 這一下子,伯邑考身后的那些周人權貴們傻眼兒了,姬發也沒了阻礙,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周部。 但是這種仿佛天命之子一樣的運道,帶給姬發的,卻是有心人刻意傳揚的流言。 實在是因為伯邑考死得太及時了,這種及時,自然會讓人懷疑姬發是不是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腳。 姬發:我冤??! 而他自己喊冤自然是沒人信的,甚至為了表現自己完全沒有什么好心虛的,姬發連喊冤都不能喊。 姬昌的名號是西伯,這是大商加封給他的,姬發繼承了周部之主的位置,大商自然要對他進行加封,而在獲得加封之前,姬發需要去往朝歌朝覲。 周部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轉眼之間竟換了三位主事人,從姬昌、世子姬邑一下子變成了姬昌的次子姬發,很多人多對此感慨頗多。 姬奭比姬發要早到朝歌,二哥來了,自然要去迎接。 姬奭雖然也被稱為嫡子,但是和姬發的其余幾個弟弟不同,他是太好所出,不是太娰所生,對待姬發的態度,自然和其余的兄弟們有所區別。 太娰是相信姬發這個兒子的,畢竟伯邑考生來就有些先天不足,能瞞過她這個母親嗎? 而且這兄弟幾個最親近的人就是父母,伯邑考臨死之前,一定也對她吐露過自己的心聲。 但是太娰能理解姬發,不代表她其余的幾個兒子能了解姬發。 而姬奭,說的涼薄一點,對同父異母的兄長們并沒有多么關心,畢竟他母親至今還隱隱的受到周人的排擠呢! 在伯邑考之死這件事上,姬奭和其余的人不同的態度就顯現出來了。 除了不是同母所出,姬奭和姬發其余的兄弟們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不就是有商王室這個外家,連封邑都有了一塊兒,還被召到朝歌去任內服官,未來保障全都齊活了嗎? 姬發對姬奭的“信任”萬分感慨之下,只能感嘆權勢動人心,連最親近的骨rou兄弟都不能完全信任了。 人生導師比干少師表示:少年啊,對人生感到迷茫嗎?就讓我來給你上一堂啟迪心靈的課吧! 作為周部之主,姬發需要在朝歌之內結識的人是很多的,畢竟他需要維持他父親姬昌留下來的人脈關系,少師比干作為帝辛之叔、之師,當仁不讓,是姬發需要面見的幾位大人物里的重中之重。 比干先是夸贊了一番,表示少年人你骨骼清奇,雖然你父親只帶著世子來過朝歌,但是對你們其余幾個孩子也多有提及,你日后必成大器。然后又讓姬發好好干,周是大商邊上的一個重要的方國,擔負著抗擊戎狄的重任,姬發少年你一定要繼承父祖的任務,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