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子”又通“好”,所以子姝自此就改稱“太好”了。 聽到這個稱呼的時候,比干是強忍著才沒讓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笑出來的。 不過太好這個稱呼已經是很好了,要是直接用大商的直系王族的姓氏子姓的話,那子姝豈不是要被稱為太子? 那畫面太美他真的不敢看。 雖然太好這個稱呼聽起來不錯,周人也很安分,但是帝乙和大商之人心中總是憋著一口氣。 比干疼meimei,又不是說帝乙就不疼她了。 在這種情況下將meimei嫁出去,那就是和親了,帝乙登上帝位不過兩年,而大商這些年雖然也走了下坡路,但是商帝們從來都自喻為是在人間的太陽神,這種憋屈的情況真的沒多少人碰到過,對帝乙來說,也算是一種恥辱。 第二年,帝乙三年,大商征伐人方的戰役還沒結束,昆夷就插了一腳,出兵攻商。 大商連年征戰不休,很多都是因為這些夷族導致的,帝乙也算是習慣了,很快就派了名為南仲的將領出兵。 帝乙五年,人方與昆夷的戰事結束,后宮也傳來喜事,王后生下了帝乙的嫡子,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受。 這個時代以單字名為貴,王族、貴族給孩子取雙字名的,除非這兩個字在這個時代本身就是連在一起用的。 對于帝辛的這個名字,比干通過自己腦中的資料是早就知道了的,否則的話,難保他不會因為這個又一次控制不住腦內活動笑場。 這個名字放在腐文化盛行的后世是多么的令人遐想??! 當然了,雖然說這個孩子是嫡子,但是他有兩個身為庶子的同母兄,那就是子啟和子衍。 帝乙的后宮相比于人丁興旺的姬昌,人數要少很多,王后能在之前生下兩個兒子,可見她頗得帝乙的喜愛。 帝乙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大商漸漸走下坡路的現在,他倒沒什么心思廣納后宮,畢竟要放很多心思在朝政上。 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現在的王后是先王后的陪嫁,她是先王后的庶妹,相比其他人,又多了一層情分在。 作為嫡子,相比其他諸子是更有優勢的,雖然子受只是帝乙的幼子,但是他可是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 正因為對子受寄予厚望,他不僅常常前去教導這個兒子,還拜托了比干,讓他擔任子受的老師。 子受是個可愛的孩子,雖然和他的兩個哥哥一母同胞,但是他的外貌明顯要比他們出眾。 自古以來顏控數不勝數,臉長得好看是個巨大的優勢,再加上子受愛笑,喜歡賣萌,被子泉推倒了都要有段反應時間才會委委屈屈地叫阿叔和阿嬸來撐腰,比干很快就被這個小侄子俘虜了。 子干日記: 子受寶寶辣么可愛辣么萌,再加上本寶寶悉心教導,他以后一定會是個乖小孩! 紂王挖心什么的,比干七竅玲瓏心什么的,都是封神演義杜撰的,我才不會怕呢!哼唧! 作者有話要說: 帝乙歸妹這件事是真的,這里采用的版本是他嫁的是親meimei,不是給姬昌和太娰賜婚。姬昌那么早就生了伯邑考他們,要等到帝乙賜婚才和太娰成婚太扯了23333 太娰和姬昌生了十個兒子,史書上沒說他們生沒生女兒,生女兒什么的這里算是蠢作者的私設吧orz 帝辛的名字有人說叫受,也有人說叫受德,顯然前頭那個比較符合實際。 第12章 太子 大商官方設立有“序”、“右學”、“左學”、“庠”等官方學校,集養老與教育為一身。 而這些學校,招收的一般都是貴族子弟。 貴族子弟有專門的學校,就意味著許多貴族子弟,乃至于王族,在家中都不會得到系統、成體系的教導,即使是在幼時,有老師專門教導的也不多。 帝乙目前只有三個兒子,雖然嫡庶有別,但是他們說白了是一母同胞,子受是王后養育的,母子情分自不必說。 子受是王后的幼子,而且正是因為他的存在,王后才能被封后,雖然前頭兩個兒子起了鋪墊作用,但是王后再次懷上子受,才是帝乙下定決心立她為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即使對前頭兩個被稱為庶子的兒子有虧欠之心,王后對子受這個幼子依然是最為寵愛的。 王后是如此,帝乙更是如此,子啟、子衍和子受是一母所出,硬要掰扯嫡庶的話,也有點說道不清,但是他并不是從嫡庶來區分的兒子。 從三個孩子幼年的表現看,子受最為聰慧,可塑性比子啟和子衍高。 而且從子啟出生到他母親被立為王后,中間已經過了不少年,雖然他是長子,但是他也是庶子,以庶子的身份度過幼年的時光,以帝乙的眼光看,子啟不夠大氣,沒有帝王的心胸,而且他偏于文弱,并不能算是商王最好的人選。 正因為帝乙和王后都或多或少的偏向子受,才會讓比干成為子受的老師,讓他抽出時間特意教導這個孩子。 人心是偏的,這很正常,但是有人受寵得利,有人的利益就會受損。 子啟和子衍對這個弟弟就非常嫉妒。 子衍也就算了,他是次子,本身繼位的可能性就比不上子啟,但是子啟卻是切切實實的感到了威脅。 他原本以為自己的母親成了王后,太子之位就應當是他的,想不到他那幼弟才是贏家。 子受一出生就擁有了這么多子啟渴望的東西,他心中自然不平。 子啟是個什么人呢? 讓比干來說,歷史上的那個,就是個“內藏jian狡”的小人,覆滅了祖宗社稷,搞臭了弟弟的名聲,殷商遺民深為不恥,他成為宋國國君后,許多殷民寧愿成為衛國的國民,讓有著姬氏血脈的國君來管理他們,也不愿意在子啟的治下為民。 講道理嘛,他和子受的矛盾明明是內部矛盾,他們爭奪儲位那么兇,子受成為帝辛以后都沒有對他怎么樣,可是他呢,當起了帶路黨,迫不及待地帶周軍攻打大商的王畿之地。 當然,現在的子啟小朋友還是有救的,總歸現在年紀還小。 同大商這邊不同,姬昌早早就立了嫡長子姬邑為世子。 帝乙遲遲不立太子,雖然表現出了一點偏向,但是也不乏有心人劍走偏鋒,想要在子啟身上進行投資。 依照的比干看法,他哥立太子的時間應該越早越好,一來斷絕其他的王子接受過多的帝王教育的可能性,二來給太子一個適應和鍛煉能力的時機。 一個從小培養的太子,總比一個兄弟相殘、手段狠辣的王子要有帝王之風些,在治國之術等方面的知識也更成體系。 帝乙一向認為自己還年輕,儲君的事情不用著急,心中未免沒有給子啟一個機會的意思。 比干:哥你是認真的嗎? 子受是一個聰明人,他被謚為紂王的理由和楊廣被謚為煬帝的理由是一樣的,他們都太聰明了,因為太聰明,步子反而邁得太快了。 而在這種時期,大商需要的也恰恰是一個聰明的國君,至于子受因為大商的現狀急于改革求成,這是可以慢慢改過來的。 作為帝乙的左膀右臂,從小帶大的親弟弟,比干的話在他那里當然很有分量。 既然打定了主意讓子受早點被立為太子,比干自然不會干坐著,除了在老哥面前給這小子說好話以外,還做出了實際行動,證明子受小朋友是擔得起大商的未來的。 比干原本想向帝乙展示小侄子出眾的智商,想不到還順帶展現了一下子受的天生神力。 商人重鬼神,大商每年的祝禱儀式不知道有多少,但是祭祀祖宗的那一類,尤其莊嚴鄭重。 祭祀完了以后,王族這一家子就聚在王宮一起用飯。 除了帝乙和比干這倆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和他們的后代以外,出席這個家宴的還有先帝文丁的諸多庶子,子胥馀的年紀比比干小兩歲,已經受封了箕邑,號為箕子,除了他以外,文丁剩余的兒子年紀都偏小,和子啟、子衍、子泉是差不多的年紀,就比子受要大一點。 王室的家宴并不只是簡單的吃個飯,因為帝乙的這些弟弟們未來長大了都要為他效力,剩余的子啟、子泉這幾個孩子也都是大商的未來,他自然要好好考校一番。 子受表現出眾,并沒有因為叔叔、兄長、堂兄等人的年紀較長就的顯出不足來,他不僅學完了比干當年特地為子泉編寫的蒙書——這書后來因為比較簡單易懂,由難到易的程度更成體系而成為了大商王室專門的兒童啟蒙讀物——而且已經開始學習超出這個年紀的內容,追趕上子啟的進度了。 要知道,就連子泉和子衍,在學習進度方面都比他要慢一點。 子受的妖孽表現讓比干想到了他還在現代學習的時候,小學時候班上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在他的記憶中,這人的數學基本沒下過100分,考98分老師都會問怎么發揮失常了! 子受在身份方面原本就是有優勢的,這時候顯示出他的聰慧來,無疑加重了帝乙對他的看重。 大商現在的情況,太子是不能隨便立的,原本比干為子受說話,還有箕子,也在一旁幫腔,也沒能讓帝乙立刻下定決心立太子。 子受的年紀太小了,當年子歷幼年夭折給帝乙留下的陰影實在是太深刻了。 別說現在只是帝乙九年,子受才五歲,就是九歲都不保險,商朝的人均壽命比不上后世,子嗣存活率也不高,隨便一場病就可能奪走人的性命。 作為后世之人,比干當然知道小子受不可能那么簡單就夭折,但是這個理由他能和帝乙說嗎? 不能??! 但是反過來想想,也是可以的嘛。 子受還小,可塑性強,立為太子一點都不虧,就算子受有早夭的可能,活到九歲以后,早夭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難道四年帝乙也等不起嗎? 這個理由完美地鎮住了帝乙,當時他竟然完全沒想到太子夭折和普通王子夭折的重量級根本不是一個程度,完全被比干說服了。 當然了,他下定決心以后也想到了這個可能,但是因為要立子受為太子在腦海里過了無數遍這個孩子的優點的帝乙已經完全不在乎了。 不就是賭嗎,他相信祖宗會保佑這個孩子的。 家宴過后不久,帝乙就宣布了立三王子,也就是子受為太子的決定。 立太子這件大事當然要經過祝禱,而結果顯示大吉大利,帝乙自是大喜。 帝乙十年,子受被立為太子之后,帝乙再次宣布召集外服官入安陽進行朝覲。 這也是在安陽進行的最后一次朝覲,帝乙已經決定在這一年正式遷都了。 之前幾年,擔任朝中內服官的卿士們都在新都朝歌——這里原本被稱為沫邑,不過因為要作為新都存在,所以先帝的時候,就給這個地方取了“朝歌”的名字——安置好了家宅,帝乙每年也有好幾個月待在朝歌辦公,可以說準備都已經做好了,就等著遷都了。 姬昌這次除了帶著世子姬邑以外,還帶上了另一個兒子——姬奭。 姬昌這么多兒子,特別有名的除了倒霉蛋伯邑考、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以外,就是這個姬奭,他被稱為召公。 姬奭是周朝宗室,這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所謂“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召公姬奭沒有一個足夠好的出身,就不會和周公齊名,一齊輔佐武王、成王等周王。 許多人猜測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當然并沒有什么明確記載。 但是比干也沒想到,這姬奭居然還會和他們家扯上關系。 他的meimei太好嫁到周部之后不久就懷上了身孕,在太娰生下了她的第十個兒子姬載以后,也生下了一個兒子,在姬昌的兒子中排行第十一,取名姬奭。 姬奭不是世子,從正統性來說,和姬邑、姬發等人也是有區別的,按理是不能來朝覲的,姬昌把他帶來,純粹是向大商說明,他們兩邊是有親戚關系在的,他對太好也很好,并沒有欺負她。 姬奭的年紀不大,也有點小大人的樣子,說起話來井井有條,同為天才兒童,太子子受非常喜歡這個小表哥,在外服官朝覲的這些日子里,子受和姬奭可謂是形影不離。 子干日記: 知道姬奭是我親外甥以后受到了大刺激。 話說按照這個輩分排,豈不是帝辛見到我要叫叔,武王姬發見到我要叫舅?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上的召公姬奭只能確定是姬昌的庶子,但是不能確定他的母親是誰,所以這里說他是帝乙的meimei生的是蠢作者私設…… 話說回來,我還特意找了一下,當時驚鴻一瞥曾經看到過詩經里提到了文王百子這個概念,雖然百可能是多的意思,但是姬昌同學生了一百個兒子還是有可能的。 漢中山靖王就生了不知道多少個娃,兒子就超過一百多個了,這還只是有明確記載的,私生子之類都還沒算呢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