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節
書迷正在閱讀:你還不是欺負我可愛、重生之星際巨星、聲優的妻子才不可能是腐女子呢、[綜]男神不好追、自然與你有關、爽文女配上位記、非格調行為指南、每天上學都在被撩、被天敵看上了怎么辦?、翠花的種田農家生活
李光弼冷聲道:“破壞壽王大事者,殺之無赦?!?/br> 郭子儀身子一抖,面露驚愕之色。 李光弼輕聲道:“郭老弟,聽我的。去給壽王認個錯,保證忠心耿耿輔佐壽王登基。壽王都應承了我,待大局一定,你我有從龍輔佐之功,到時候你我任左右相國,共理朝政,振興我大唐,你說這不好么?” 郭子儀靜靜的看著李光弼道:“李大帥,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恕我不能違背自己的內心。我不能去和壽王殿下道歉,因為這件事我覺得我沒有錯。壽王要登基,這才是大逆不道之舉,陛下只是讓他來商議借兵之事,他卻借機謀劃這樣的事情,你還在旁助他,你也是大逆不道之臣。你們想過在成都的陛下么?陛下本指望我們能救他出來,攻下長安迎他回長安,但現在,壽王若一登基,怕是他連長安都回不去了。說王源是狼子野心,你們的所作所為比王源更加的卑鄙。奉勸你一句,李大帥,收手吧,現在收手還來得及。有了這十萬兵馬,加上我們的五六萬兵馬,我們奪回長安,迎接陛下回長安。這件事我也絕不會說出去的?!?/br> 李光弼目露兇光,拂袖而起,冷聲淡淡道:“該說的我都已經說了,該做的我都已經做了,你還如此執迷不悟,我便沒有法子了。郭子儀,我敬你是個漢子,所以才來勸你,但你讓我太失望了。給你一晚上的時間好好想一想,若你還執迷不悟的話,休怪我不念交情了?!?/br> 郭子儀露齒呵呵而笑道:“執迷不悟的是你,你卻來勸我?!?/br> 李光弼冷聲啐了一口,起身大踏步朝門口行去,嘩啦一把拉開屋門,一股冷風再次席卷而來,吹得郭子儀打了個寒顫。下一刻,屋門關閉,李光弼的腳步聲遠去,屋子里再次靜了下來。郭子儀頹然坐下,面露苦笑,悵然若失。 …… 十一月初六日,寧遠借兵會商之后的第四日,十萬回紇兵馬浩浩蕩蕩穿越豐州以南的沙漠戈壁南下。初十日,一路疾行的大軍抵達了靈州城外。 李瑁和李光弼從得到消息開始便在靈州城外翹首以盼,一直等到天黑時分,見到北方大道上一條長長的火龍蜿蜒而至的情形,李瑁激動的幾乎要掉淚了。 “恭喜殿下,賀喜殿下?;丶v人按照約定借兵了。雖然比約定的時間晚了幾日,但終究還是來了?!崩罟忮龉笆中Φ?。 李瑁興奮道:“同喜同喜,這下好了,十六萬大軍在手,我們便什么都不怕了?!?/br> 二人率親衛策馬上前,迎接抵達的回紇兵馬?;丶v大軍的領軍將領是骨力裴羅的二兒子藥羅葛耳麻,此子性格暴烈驍勇善戰,是骨力裴羅的得力助手。如今在回紇部落任葉護之職,等同于骨力裴羅的左右手。骨力裴羅派他前來統帥回紇兵馬,足見對于回紇兵馬的控制權極為看重。 眾人寒暄已畢,李瑁和李光弼迎接大軍進城安頓在早已準備好的軍營之中。十萬兵馬從天黑時開始進城,一連數個時辰源源不斷的涌入靈州城中,直到三更過半,才全部安頓消停了下來。 李瑁一夜未睡,但他毫無困意。在靈州節度使衙門中宴請了藥羅葛耳麻極其屬從,賓主盡歡,氣氛融洽。為表誠意,在宴席之后,李瑁安排了幾名美貌的大唐女子陪侍藥羅葛耳麻。藥羅葛耳麻開心不已,連挑大指贊揚李瑁和李光弼待客殷勤,其意甚誠。 在藥羅葛耳麻摟著幾名大唐女子回房折騰之后,李瑁和李光弼單獨商議起下一步的動作來。李瑁的住處,炭火紅紅巨燭高燒,溫暖如春。喝了酒加上心中的興奮勁讓李瑁滿臉紅光,眉飛色舞。 “光弼啊,你說咱們下一步該如何進行?兵馬到手,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你覺得咱們是先攻長安再辦大事,還是先辦大事再攻長安?”李瑁笑瞇瞇的道。 李光弼當然知道李瑁的心思,自從決定自立為帝之后,李瑁恨不得立刻便登基為帝。他這么問其實是多此一舉,他當然是想立刻便宣布登基繼位的消息。 “殿下,這兩件事一樣也不落下,同時進行便是。登基大事和整頓出兵都需要時間準備,臣會雙管齊下,兩邊都不耽誤。臣明日起便立刻派人趕制龍袍冠冕,命人準備登基大典的各項事宜。而軍中的起兵準備也要同時進行。明日起臣便一刻不得閑了?!崩罟忮龊呛切Φ?。 李瑁連連點頭道:“甚好甚好。叫我說非常時期一切從簡。只是拜祭天地昭告四方便是,無需繁文縟節。將來回歸長安之后,有些事再補上也成。軍務之事倒是只能辛苦你了,我現在能仰仗的只有你,你要多費心了?!?/br> 李光弼道:“臣份當所為。只可惜郭子儀不識時務,否則他倒是整軍作戰的好手,將來攻長安也可倚重,可惜了?!?/br> 李瑁擺手道:“莫提他,這個人冥頑不化,實在不識時務。本來他如此冒犯于我,應該誅殺九族的,我已經法外開恩,給他留了個全尸了,他在泉下也該感到慶幸了。我相信你一人便可獨撐大局,待我登基之后,四方官員百姓定蜂擁而來,到時候你再挑選得力的官員協助于你。政務軍務的人才隨便你挑選?!?/br> 李光弼笑道:“殿下說的甚是。臣定會將一切安排的妥妥當當的?!?/br> 大唐天寶九年十一月十二日,靈州城八名風水道士一致認為的黃道吉日。今日吉神高照六辰值日,諸事大吉不避兇忌。就在今日,便是壽王李瑁選擇的登基之日。 上午辰時,陽光普照,小小的靈州城中鐘鼓齊鳴禮樂悠揚,滿城百姓都擁到靈州府南門城樓之下,十幾萬兵馬齊列城下,放眼看去滿城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辰時初刻,李瑁身著嶄新龍袍,在李光弼等人的陪同下緩步登上了城樓,面對全城數十萬軍民,宣讀詔書,拜祭天地,宣布即位為帝。 詔曰:王者繼統承祧。所以嗣神器。順承天意,所以寧萬邦。顧歷代之通規。諒舊章而可法。先皇帝勤勞治國。宵旰臨朝。萬幾靡倦于躬親。四海方成于繁盛。念農民之疾苦。知戰士之辛勤。多壘盡平。生靈永逸。然天生淆亂。朝起逆臣。覬覦神器。天下紛亂。社稷頻危。值此存亡之際,朕受命于先皇,臨危繼統,挽狂瀾于既倒,受命于天,登臨大統??纱笊馓煜?。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誠損己。焦思勞神。念將士之忠勤。知戰伐之辛苦。衣糧祿賜。無非經手經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功酬效。生靈是念。稼穡為憂。罷非理之差徭。去無名之侵耗。不貪錢貨。盡去奢華。減后宮冗食之人。停諸司不急之務。方岳止甘鮮之貢。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開物務。盡立規繩。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稟遺訓。仰承法度。不敢踰違。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規。庶俾沖人。不墜鴻業。宣布遐邇。咸使聞知。 詔書的內容無非便是對玄宗歌功頌德一番,同時表明自己繼位是受命于危難,得到玄宗的許可。在社稷危難之時出來拯救天下。同時說些冠冕客套的話語而已。 繼位詔書之后,李瑁連下三道詔書,第一道改元至德,推尊玄宗為太上皇。第二道,詔令天下百官前來靈州侍奉新皇。第三道,授李光弼為討逆大將軍之職,并下達出兵長安的命令。 隨后百官朝拜萬民跪伏,高呼萬歲,李瑁遂成大唐新帝。 登基大典之后便是誓師大會,十幾萬兵馬接受李瑁的檢閱,之后李光弼發表了直搗長安光復京城長安的軍令,午后時分,號炮三聲響起,十六萬兵馬浩浩蕩蕩開拔,奔赴長安城下。 …… 四日后,一小隊騎兵風塵仆仆抵達成都。在他們抵達之后不久,成都城中的街頭巷尾之中,一個讓人驚魂的流言便開始擴散。酒肆茶樓市井陋巷之中,無數的百姓在悄悄的交頭接耳,驚駭而詭異的談論著這個消息。 “聽說了么?據說壽王李瑁在靈州登基繼位了?!?/br> “什么?有這等事?城里頭不是有一個陛下么?怎地外邊又冒出來個陛下來了?咱們大唐這是叛亂未平又要內亂么?” “這我倒是不知道了,但據說是城里這位陛下偷偷讓壽王逃出成都,在靈州繼承皇位,說是特意退位讓賢,自己當太上皇了?!?/br> “偷偷逃出城?為什么是偷偷的?” “咳,這你就不懂了,當今王相國希望立豐王為太子繼承大位,而陛下屬意于壽王。在這種情形之下,陛下為了讓壽王即位,便只能讓壽王偷偷離開成都去往靈州登基了。還不是怕王相國不同意,所以來個暗渡陳倉,木已成舟?!?/br> “嘶……照你這么說,豈非陛下和王相國之間的關系已經鬧僵了?否則怎么這么干?” “可不是么,那還有不鬧僵的?告訴你吧,我遠方的表叔在政事堂中當個小差事,他知道的消息很多。昨日我請他喝酒,希望他給我那不成器的犬子謀個職位混口飯吃,酒醉之后他跟我說了許多事兒,都是外邊根本不知道的事兒。據說王相國和陛下之間早就鬧僵了。就拿上次安置難民的事來說吧,王相國為了安置難民得罪了許多皇親國戚,在散花樓中差點便撕破臉了。哎,真不知道這事兒怎么收場?!?/br> “嘖嘖,這么說來,壽王登基之事倒是有可能確實是陛下瞞著王相國他們做的。你說我大唐都這個樣子了,陛下和相國之間還鬧別扭,這該如何是好?說句良心話,咱們王相國可是為了大唐鞠躬盡瘁的,若不是王相國力挽狂瀾,陛下能有安生日子么?王相國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啊,他做的事也都是為了百姓著想,就算和王相國意見不合,陛下也不能那么干???這樣一來豈非是擺明了對王相國的防范和不信任么?這事兒鬧得?!?/br> “老弟,這你就不懂了。正因為王相國做了這么多事兒,手里也這么多兵,百姓們對他也愛戴的很,所以陛下才心里不痛快。你沒聽說過功高震主這句話么?王相國權勢太大,做事也太不顧及陛下感受,所以……你懂得。這下好了,壽王跑到靈州登基,王相國怕是要氣瘋了。城里很快便要亂做一團了。咱們也別在這里亂說話了,沒得惹一身的禍事?!?/br> “老哥說的很是,咱們別聊了,我還得去市上買些物事,咱們各干各的事,回頭有機會再說話?!?/br> “……” “……” 以上是兩名百姓見面后交談的部分內容,如此內容的談話在城中隨處可見,成都城中輿論沸騰,人心惶惶。 第924章 破局(七) 東城散花樓北,玄宗住處。數十名宮女內侍正垂手站在玄宗的書房門外的長廊之下,個個噤若寒蟬的聆聽著沖書房之中傳出的打砸之聲。乒乒乓乓,稀里嘩啦,花瓶碎裂,桌椅傾覆之聲不絕于耳。這些聲音中還夾雜著玄宗大聲的怒罵和吼叫之聲,正是玄宗在書房內瘋狂的打砸擺設之物。 內侍和宮女們無人敢進去勸阻,廊下兩名滿頭滿臉鮮血的內侍就是因為剛才進去勸阻,然后被玄宗用硯臺和壓紙石砸的頭破血流,將他們攆了出來,揚言說再有人敢進去煩擾,便用劍砍了他們。 不知過了多久,書房中的打砸之聲終于平息了下來。透過虛掩的房門,眼尖的內侍看到玄宗正呆坐在滿地的狼藉之中,垂著頭發髻散亂的坐在那里,口中喃喃自語的不知在說些什么。 “呵呵呵,哈哈哈,朕的好兒子啊,真是好本事。轉眼之間,便做出了這樣的事情來。朕只是讓你去靈州商談借兵之事,你倒好,偷偷跑去靈州當皇帝,借朕之口奪了朕的位了。朕何曾傳位于你?朕給了你的印綬不過是給你簽定和回紇人的合約之用,朕對你如此信任,你便這么背叛朕么?你這個逆子,膽大包天的逆子。朕被你騙了,朕被你騙了?!?/br> 玄宗坐在雜亂的書籍之中,口中喃喃道。他怎么也沒想到,那個自己眼中唯唯諾諾從不敢對自己有所違背的李瑁居然做出了這樣大逆不道之事。自己登基為帝,尊自己為太上皇。 “呵呵,太上皇?朕稀罕這個太上皇么?朕還能做很多年的皇帝,朕可不愿當什么太上皇,朕還不想享清福。李光弼郭子儀,你們也是膽大包天,居然敢擁立新皇,你們辜負了朕對你們的信任,你們都該死?!?/br> 玄宗像是個神經錯亂的瘋子一般,一會兒呵呵而笑,一會兒咬牙切齒的咒罵。不時的將手中摸到的物事砸出老遠。 不知過了多久,玄宗緩緩的站起身來,拍打著亂糟糟的衣物上的塵土和污垢,緩緩從袖子里抽出一封信來。那是李瑁派人送給他親啟的信,已經被撕裂了一半,那是玄宗剛才在盛怒之下的作為。但現在,玄宗冷靜了許多,他要好好的看看這封信,看看李瑁是如何替他的所為辯解的。 “父皇在上,請恕兒臣滔天之罪。父皇享國日久,對祖宗江山殫精竭慮,費勁心力,兒臣甚是敬佩和敬仰。我大唐在父皇手中極盛繁榮,完全是父皇嘔心瀝血的心血所致。然安祿山賊子之亂,驚雷霹靂震驚天地,父皇的辛苦經營幾乎喪失殆盡。馬嵬坡之后,父皇當知,您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百官百姓對父皇都是失望的,父皇你也明白是因為什么。兒臣之所以做出這個看似大逆不道的決定,其實也是兒臣一片保護江山社稷的苦心?!?/br> “呸,你是什么樣的苦心?朕怎么就威望掃地了?你這個逆子?!毙诳吹酱颂?,口中咬牙怒罵,差一點便要將手中的信撕碎。然而他還是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 “如今的局面,王源強權霸政,父皇委曲求全,何者如此?還不是王源手握重兵,挾陛下以令天下。長此以往,我大唐遲早淪入其手。兒臣洞悉此情,心中長憂難譴。那王源早已做下欺天之行,行欺世盜名之事,收買人心。父皇受他逼迫,不得不給予軍務自專,朝政獨攬之權。此人甚至當著父皇的面追殺房琯,口口聲聲說要平叛,卻又放任十余萬大軍飽食空度,拒不收復長安。種種行為都表明他意圖不軌,根本沒為大唐的江山社稷著想,也根本沒有對父皇有半分的忠心。然而,自父皇入蜀之后,我大唐皇族盡數跟隨遷入成都,盡在王源的控制之中。這種情形之下,一旦王源發動,我大唐皇族將盡數被他鏟除,會讓我大唐皇族就此斷絕血脈之續。每每思及此事,兒臣夜不能寐,心寒膽顫?!?/br> 玄宗捧著紙張面色陰郁,即便他心中對李瑁恨之入骨,但他也不得不承認,李瑁所言之事,也正是自己常常擔憂之事。所有的皇族血脈都在成都,一旦王源發動,確實會鏟草除根斷了血脈。 “兒臣之所以斷然做出登基為帝的決定,其實是兒臣思慮再三的結果。兒臣若不繼位,大唐便將受王源挾持,因為挾持了父皇便等于挾持了天下。兒臣一旦繼位,父皇便為太上皇,此舉便一舉擊碎王源通過挾持父皇號令天下的陰謀。父皇成了太上皇,兒臣為大唐皇帝,而且脫離了王源所控制的成都,王源便手中再無籌碼。這便是兒臣做出這逆天舉動的緣由,兒臣要以此舉破局,讓王源的陰謀落空。此舉正是為了我大唐江山存續之想,不容其淪入權臣之手的考慮。請父皇深思明鑒?!?/br> 玄宗皺眉閉眼,仰天長嘆一聲,又緩緩的睜開眼睛。他不能不承認,李瑁的這個辦法確實一下子便將王源挾持自己,把持朝政的局面擊破。帝位易主,自己也將不再有價值,皇帝在哪里,朝廷便在哪里。成都此處的朝廷其實便已經算是煙消云散了。 “兒臣已經同回紇可汗骨力裴羅借兵十萬,加上李光弼手中的六萬大軍,現在靈州精兵已至十六萬,實力在王源之上。王源也絕不會因為這件事輕舉妄動。兒臣寫這封信時,我大軍正在開赴長安的路上。不久后兒臣便將奪回長安城,迎接父皇回歸京城。兒臣今日之舉,或許父皇心中甚是怨憤,但兒臣只能這么做,待兒臣奪回長安后,迎接父皇回京之時,若父皇尚無法原諒兒臣此舉,兒臣可當面謝罪,還位于父皇。然此時此刻,唯此舉可破局,兒臣忠心期望父皇以江山社稷為望,在傳位于兒臣之事上和兒臣保持口徑一致。若父皇一旦否認傳位于兒臣,那便給了王源和其他居心叵測之人起兵的口實。那樣一來,必然天下大亂,平叛難成,禍起蕭墻,社稷將凋零糜爛不可收拾。這件事上,兒臣跪求父皇與兒臣父子同心,為我大唐社稷之重振共同竭力,將是大唐之幸,社稷之幸。萬望父皇燭照明鑒,深思而決。不肖兒臣李瑁頓首泣血?!?/br> 玄宗靜靜的呆立了半晌,面色忽晴忽陰,不知在想些什么。 門外,一名內侍大著膽子靠近,顫抖著聲音稟報道:“陛下,政事堂王相國韋左相顏中書等攜文武百官前來求見?!?/br> 玄宗微微一怔,長吁一口氣,伸手將那封信湊到燭火上點著??粗欠庑旁谧烂嫔匣癁榛覡a之后。 “兒啊,你真以為朕不知道你會這么干么?朕知道你一定會這么干,你沒借到兵倒也罷了,一旦借到兵馬,你一定會這么干。我做了這么多年的皇帝,見過的人形形色色,他們在想什么我都能看的一清二楚。我讓你去靈州就是知道你會來這么一手,即便沒有你這封信來解釋,我也會為了大唐而放手的。但愿你不要讓我失望,但愿你能挽救我大唐于危難之中,但愿這件事是朕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br> 玄宗呆立半晌,這才轉身沉聲對侍立一旁的內侍道:“去告訴他們,在散花樓大廳中候駕。馬德忠,伺候朕更衣結發?!?/br> …… 散花樓一樓大廳之中,王源韋見素顏真卿以及數十名文武朝臣正肅然而立。就在不久之前,他們也得到了李瑁在靈州登基繼位的消息,對這些人而言,這個消息猶如晴空霹靂一般的讓人驚魂。在經過短暫的商議之后,他們當然需要就此事覲見玄宗,求證一些事情。 經過很長時間的等待后,群臣都已經焦躁難耐之時,內侍尖利刺耳的聲音在側廳響起。 “陛下駕到!” 群臣立刻肅然而立,紛紛整衣扶冠,目光齊刷刷看向側首的簾幕入口之處。紫色的厚重的側簾緩緩被拉開,一名內侍踮起腳尖將簾幕撩起,緊接著,玄宗緩步而出,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之中。 玄宗面色平靜無波,只是有些顏色昏沉,消瘦的面龐上的皺紋像是道道溝壑一般,比往日更深更多了些。但他的臉上的表情卻絕無眾人想象之中的憤怒,平靜的如一潭死水。群臣也迅速發現了玄宗今日的穿戴同平日不同。玄宗平日上朝基本上都著常服,戴通天冠或者翼善冠,腳上蹬著厚底靴?;蛘哂袝r候更加的隨意,比如騎馬游獵或者宴飲之后他也不換衣服,隨便穿著明黃大氅或者是武弁之服,頭上甚至頂個尋常的方巾便來見臣下。顯得不拘小節。 然而。今日的玄宗身上穿著的卻是名副其實的一套帝王的華麗行頭。頭上戴的是冕旒冠,十二排玉珠如珠簾一般華彩精美,隨著玄宗的緩步走動搖搖擺擺。他的身上穿著的是寬大華美的龍紋明黃大袞服,腳蹬千層犀皮黑緞官靴。腰間玉帶寬達八寸,上面寶石鑲嵌,金銀鏤花,精美之極。這一套服飾比之龍袍的規格還要貴重,這是大唐皇帝用來拜祭先祖祭祀天地之時才會穿著的大禮服。在很多老臣的印象之中,只有重大的節日或者祭祀的日子陛下才會穿著。當然,玄宗登基的那天,他穿的也是這套象征著最高禮儀和尊貴身份的大禮服。然而,今日玄宗卻將這件禮服穿在了身上。 “臣等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比撼技娂姽虬菪卸Y,口中長聲高呼。 玄宗靜靜的坐在寶座上,眼睛掃視下方跪伏于地的群臣,眼中閃爍著留戀和悲傷。這一幕他不知見了多少次,自從自己登基為帝之后,數十年來,群臣拜伏于面前高呼萬歲的情景自己早已司空見慣。然而,今日這一場面,卻讓玄宗無比的留戀和傷感。因為這一次之后,自己此生恐再難看到這樣的場面了。 “都起來吧?!毙谏ひ赭鰡〉妮p輕開口道。 群臣窸窸窣窣的起身來,按照位列各自分列兩旁。玄宗的目光和王源的目光在空中相遇,他看到了王源嘴角的一絲冷笑,心中咯噔一下,但很快便恢復如常。 “眾卿來見朕可是為了壽王于靈州登基繼位之事么?”玄宗沉聲道。 王源緩步上前拱手,聲音平靜的道:“陛下看來已經得到消息了。政事堂半個時辰前接到了來自靈州的圣旨。那圣旨是于靈州登基為帝的壽王頒布的。壽王于靈州登基,改元至德。并尊陛下為太上皇。臣等聞聽此消息均覺驚愕不已。特來見駕詢問這件事?!?/br> 玄宗微微點頭道:“朕知道你們正是為了這件事而來。有什么話你們便問吧?!?/br> 王源尚未說話,顏真卿便搶先開口詢問道:“陛下,臣等確實有諸多的疑問。但首先臣等想知道的是,關于陛下傳位于壽王這件事是否屬實。得知這件事的答案,臣等才有下文?!?/br> 玄宗靜靜的坐在寶座上,他看著面前張張疑惑而期盼的面孔,終于低低的開口道:“這件事……屬實。確實是朕傳位于壽王,他在靈州即位的事朕是知曉的?!?/br> 群臣嘩然,像是一堂水鴨子一般的嗡嗡議論起來。原來這件事是真的,陛下當真是傳位于李瑁,也就是說李瑁的登基是合法的,他的皇位是合法的,并非如大伙兒之前所猜測的李瑁是叛父自立之舉。 只有一個人靜靜的沒說話,那便是王源。王源從最初的震驚之中恢復過來之后,他馬上便意識到這件事是這對父子玩的手段。對于群臣所判斷的李瑁叛父自立的結論,王源嗤之以鼻。因為王源知道,無論李瑁的舉動是否是玄宗的授意,在這件事上,他父子二人是一定會口徑一致的。因為這是讓大唐朝廷脫離自己控制的絕妙的一招,而自己卻徹徹底底的被耍弄了。 “陛下,您是說,壽王登基之事是陛下早已安排好的?是陛下要他去靈州登基的?”顏真卿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沉聲問道。 玄宗看了一眼面色平靜不知在想些什么的王源,緩緩道:“朕只是答應立他為太子,并在不久傳位于他。但卻并沒有讓他在靈州登基。不過這也沒什么,早晚朕都是要傳位的,他在靈州登基了也好,朕已經心力交瘁,也不想再多理政務了。一切交給他便是?!?/br> 玄宗只能用謊言為自己辯護,將部分責任推到李瑁頭上,告訴王源,自己并非是瞞著他讓李瑁登基,避免激怒王源。 “陛下,既然你早已答應傳位于李瑁,為何前幾日我們求見商議太子之位的人選的時候,陛下沒有明言?不但沒明言,陛下您還假意答應豐王為太子的人選之一,您何必如此耍弄我們?”顏真卿氣的要命,以他的直性子恨不得罵人,但他畢竟還能克制住自己。 “朕……朕沒打算瞞著你們。朕確實認為你們提出豐王為太子的人選是合適的,但朕在這之前也確實許諾讓李瑁繼位。正因如此,朕當時并沒有應允你們的提議,而是希望能再斟酌一番?!毙谶谱斓?。 顏真卿氣的面色通紅,他其實也看出玄宗的言不對心,這件事明顯是玄宗隱瞞了內情,他根本不是要考慮考慮,或許只是拖延時間尋找對策。而李瑁的驟然繼位,便可能是一種極端的對策了。 “王源,眾卿家。事已至此,朕認為無需糾結此事了。你們不是一直都說,國本未立,難安天下臣民之心么?朕也聽到很多的話,說朕已經失去民心,難以拯救大唐?,F在新皇即位,朕也算是順應天意民意了吧?現在開始,大唐江山社稷便要靠你們扶持新皇,恢復我大唐昔日之榮光了。朕老了,朕也該退了?!毙谳p聲道。 群臣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么好。顏真卿看著王源道:“王相國,你說句話,這件事該怎么辦?” 王源微笑攤手道:“怎么辦?新皇已經登基,陛下已經首肯,還能怎么辦?難不成我們還能違背圣意去興兵問責于新皇不成?壽王登基之后便是我大唐新皇,從現在起,正如陛下所言,我們要齊心協力扶持新皇才是?!?/br> 玄宗撫掌道:“果然是識大體知大節的王源。朕將壽王便托付給你們了。我想數日后便再有旨意抵達成都,到時候必是要你們去靈州奉新皇之令。朝廷的建制不會變,政事堂還在,六部還在,各衙門還在,爾等不必擔心?!?/br> 王源微笑搖頭道:“臣等可不會擔心這些,既然新皇即位,臣這個相國也該卸任了。臣本就不是理政的料,若非陛下您執意要臣擔任此職,臣早就辭去了?,F在陛下退位為太上皇,新皇或許有更好的人選,臣就此請辭相國之職。至于去靈州奉新皇之事,臣怕是去不了了。劍南河西數百萬難民和百姓需要保護,再加上陛下您也還在成都,臣必須肩負起保護太上皇和百姓的職責。其余諸位同僚,你們可奉旨去靈州侍奉新皇,我自會寫奏折向新皇解釋的?!?/br> 王源此言一出,群臣盡皆嗡然。王源儼然已經是他們心目之中的主心骨和頂梁柱,現在王源要辭去相位,立刻便群龍無首,心亂如麻。然而很多人心里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源和壽王以前便有嫌隙,壽王即位怎會再讓王源當相國?而且王源和政事堂中的人事一旦更換了,會給其他人更多的機會。大臣們之中倒是有很多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去見新皇,表忠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