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節
書迷正在閱讀:你還不是欺負我可愛、重生之星際巨星、聲優的妻子才不可能是腐女子呢、[綜]男神不好追、自然與你有關、爽文女配上位記、非格調行為指南、每天上學都在被撩、被天敵看上了怎么辦?、翠花的種田農家生活
王源擺手道:“杜兄,你就別客氣了行么?踏踏實實的坐著,我們喝點酒,聊聊天?!?/br> 杜甫點頭坐下,抱過酒壇來拍碎泥封,將面前幾碗水都潑了,給王源和自己斟滿了一碗酒。端起碗來嗅了幾下贊道:“好酒,好像是竹葉青?!?/br> 王源點頭道:“是,上好的清酒?!?/br> 杜甫舉碗道:“先干一碗?!?/br> 兩人咕咚咚喝光了一碗,杜甫抹著嘴上的胡須,贊道:“好酒,好酒,很久沒有喝過這么好的酒了。今日你來看我,到要你花錢買酒,以后我請還你?!?/br> 王源微笑道:“好。我等著?!?/br> 兩人喝了兩碗酒,楊氏端了一盤炒韭菜和王源帶來的熟菜外加一碟子咸菜疙瘩來擺上,兩人才有了下酒之物。 下午的陽光照得院子里明晃晃的,春風吹得頭頂上棗樹的樹葉樹枝搖動著,女人和孩子們都不來打攪,破落的院子里,只有王源和杜甫兩人對坐無言喝酒,不知不覺,兩人都喝的有些醉醺醺的。 第134章 醉臥 終于,杜甫放下筷子,擦了擦嘴邊的酒水,雙目迷蒙看著王源開口道:“王小兄是聽到春選之事無人得中的消息才來探訪安慰我的吧?!?/br> 王源輕輕點頭道:“確實如此,梨花詩會一別,我自己也遇到了不少事情,所以雖想來拜見杜兄,可惜身不由己。今日上午,我聽到了逸才選拔之事,想起杜兄也在選拔之中,這才趕忙來探望杜兄?!?/br> 杜甫微笑道:“多謝你了,在長安城,唯有你還記得我杜甫,你是來探望我的第一人?!?/br> 王源道:“這次的事情有些蹊蹺,以杜兄之才,怎會屢試不第?李林甫主持這次春選必有貓膩,老賊妒賢嫉能,自己不通詩文,也不讓才能之人入仕,我聞之甚是氣憤?!?/br> 杜甫輕嘆一聲道:“哎,杜某已經心灰意冷了,本懷一腔報國之志,無奈報國無門。王小兄也看得出我現在的落魄模樣,可憐我妻兒跟著我連溫飽都難足,我實在愧疚不已?!?/br> 王源舉起酒碗道:“杜兄莫要灰心,人生際遇殊難預料未必便沒有機會了?!?/br> 杜甫凄涼一笑,喝了半碗酒,口中吟道:“圣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br> 王源微笑道:“這是杜兄新作么?看來確實是悲憤難當,心境凄涼啊?!?/br> 杜甫呵呵笑道:“是啊,心境確實很低落了,李林甫一句‘野無遺賢’,我們這數千人便全部要打道回府了。前途渺渺,我實不知將來如何?!?/br> 王源道:“杜兄有何打算?” 杜甫輕聲道:“我也不知道,在長安我或許還有些詩名,也許再找機會投卷,或許賣文寫字,或許便攜妻兒離開長安城回鄉務農罷了??傊?,我現在毫無方向,也不知該怎么辦?!?/br> 王源道:“杜兄,你且留在京城,我給你想想辦法?!?/br> 杜甫笑道:“王小兄是要將我引薦給李適之么?那還是算了吧,我曾在梨花詩會上位李林甫效力,李適之豈會容我。我知道李適之的為人,他器量不大,我還是不去自討沒趣了,也免得你被他訓斥?!?/br> 王源笑道:“我早已不在李適之府中了,梨花詩會之后我便離開左相府了?!?/br> 杜甫訝異道:“怎么?李適之不是對你挺好么?” 王源笑道:“說來話長,以后慢慢跟杜兄說。不瞞杜兄,我今日剛剛得到陛下的召見,陛下已經擬制召我入翰林院做學士了?!?/br> 杜甫一驚,差點打翻了酒碗,愕然道:“真有此事?” 王源點頭道:“我不是要跟杜兄面前顯擺,但事實確實如此,所以我剛才說,人的際遇難以想象。之前我和杜兄一樣,還在苦苦的尋覓,轉瞬間機會便來了?!?/br> 杜甫喜道:“恭喜恭喜啊,我哪有絲毫嫉妒之心,真心的為你感到高興,起碼能讓天下士人看到還有晉身朝堂的機會。也難怪,你詩才遠勝于我,能有今日也是應該的。只是我不明白,你既離開了李適之府,又那來機會得到陛下的召見,而且授予翰林學士之職?” 王源道:“是得楊釗舉薦,所以才有機會?!?/br> 杜甫皺眉道:“楊釗?貴妃的堂兄,戶部度支郎楊釗么?” 王源道:“就是他?!?/br> “這怎么可能?他不是和李林甫沆瀣一氣么?你梨花詩會上讓李林甫失敗,他很生氣,怎會同意楊釗舉薦你?” 王源笑道:“這便是微妙之處了,還是說來話長,但此中之事著實非你所想的那樣簡單,今日也不多說了。我今日來拜見杜兄,便是想知道杜兄現狀如何。若杜兄自己有門路的話,我也不多嘴了,若杜兄暫時沒什么門路,我建議杜兄留在京城尋覓機會,我這里也會替你想辦法。通過科考之途怕是沒機會了,要想進身,須得另辟蹊徑,否則真的沒什么希望?!?/br> 杜甫道:“王小兄原來是可憐我來了,我看算了吧,還是我自己想辦法的,實在不成,便帶著妻小離開京城了,我也心灰意冷了。再說了,你要幫我,肯定也是要借楊家之勢。我卻對楊家沒什么好感。楊家姐妹驕奢yin逸,仗著裙帶之勢上位,正是我最不滿的一類人,我豈會受他們恩惠?” 王源微笑道:“杜兄,你自尊心強我是知道的,但你可別忘了你的報負,你是想為天下老百姓做些事情的,回家種地可沒法為百姓謀福?!?/br> 杜甫搖頭苦笑道:“我自身都難保了,還談什么報負?!?/br> 王源正色道:“你切莫這么想,否則滿腹詩書豈非白讀了。再說了,遠的不說,就說嫂夫人和兩個孩兒,我唐突說一句,你就算沒有造福天下之心,難道也絲毫不想讓嫂夫人和兩個孩兒今后的日子過得好些么?你忍心讓他們永遠跟著你顛沛流離的受苦么?我若是你,我便絕不會這么無情?!?/br> 杜甫默默喝酒,沉默不語。 王源道:“我一直認為,我大唐的讀書人都是好高騖遠,譬如你我,心中都覺得要干一番大事業,卻不能靜下心來踏實做事。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讀書人雖要懷報國造福百姓之志,但也要首先放下高傲一步步的實現。譬如先讓自己的生活無憂,先惠及身邊之人,再一步步的想后面的事情,甚至有時候為此要犧牲自尊,因為你是要為了最終的目標的實現,若過于斤斤計較,在如今的大唐,怕是要處處碰壁了,更別提你心中的所謂報負了?!?/br> 杜甫眉頭緊皺,似乎有些為王源的話所打動。王源口中的實用主義的這一套,是杜甫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辭,也是他從未想過的。 “我可否冒昧問一句王小兄,你的報負是什么?” 王源微笑道:“我的報負沒有杜兄那么遠大,我其實只想做一個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我不喜歡自己的命運被人cao控,不想成為一個風中之塵,不想成為身不由己之人?!?/br> 杜甫愕然道:“掌握自己的命運么?這如何能做到?” 王源道:“如何做不到?三個月前我還是永安坊的坊丁,諸多的機緣巧合,諸多的選擇和努力之后,我也有些進展。最起碼我不是永安坊中那個連坊正都能呼來喝去之人了。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已經無法對我呼來喝去。難道這不是掌握了部分自己的命運么?或許你認為我依附于楊釗,是你不能忍受的。但其實依附于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沒有以為依附他便做出什么壞事來,這就叫做借勢而為。當今大唐,你想孑然一身出污泥而不染,那也只有去山林之中隱居,終老一生了?!?/br> 杜甫緩緩點頭道:“說的在理,杜某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論,不得不說,王小兄比杜某要識時務的多?!?/br> 王源笑道:“我也不想這樣,我也想通過自己的本事科舉入仕,然后達到自己的目標。然而這可能么?且不說你滿腹詩書,卻屢試不第。就算是李太白那樣的人,最終的結果又如何?你若以為太白自己愿意離開京城,自己愿意寄情山水那便錯了。說句難聽點的話,他以為陛下英明,希望朝政清明,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能改變這一切,但這些又怎能做到?離開長安,雖然清名依舊,寫下無數讓人贊嘆不絕詩篇,可這又有何用?能為百姓造福么?能改變他看不慣的一切么?所以,我雖敬仰太白,但我卻并不認同他的作法?!?/br> 杜甫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口中一口一口的喝酒,終于喝的伶仃大醉。王源緩緩起身之時,杜甫已經醉的閉眼伏在案上,王源不愿打攪他,緩步來到屋子里。簡陋的堂屋里,一張小桌上擺著帶來的燒鵝牛rou等物,兩個孩童吃的津津有味,嘴邊全是油漬。杜甫的夫人楊氏和李欣兒站在一旁,笑瞇瞇的看著他們。 見王源進來,楊氏忙行禮,探頭看著外邊醉臥的杜甫,皺眉道:“夫君實在無禮,怎么當著客人的面就睡了,奴去叫醒他?!?/br> 王源擺手道:“讓他睡,杜兄太累了,難得能大醉一場。我們也該走了,就不向杜兄告辭了?!?/br> 楊氏忙道:“怎么就走了?!?/br> 王源道:“晚了關了坊門便麻煩了,嫂夫人轉告杜兄,他想好了便來尋我。我住在靖安坊東南隅,獨門獨戶,一去便能見到?!?/br> 楊氏道:“奴記住了?!?/br> 王源朝李欣兒使了個眼色,李欣兒伸手從腰間接下錢袋來,塞到楊氏手上道:“楊大嫂,這里是十貫錢,留著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全家做幾件新衣服?!?/br> 楊氏驚慌推辭道:“不成不成,這可不成?夫君若知道了,豈非要罵死奴了?!?/br> 王源道:“留下吧,莫推辭,你可以不用告訴杜兄。這是我給兩個孩兒的見面禮。給他們扯幾身衣服,你和杜兄也扯一身衣服,買些米糧,起碼可以對付幾個月。你不為大人想,也看看孩子,孩子這么小,豈能不吃飽肚子。你若推辭便是看不起我們了?!?/br> 楊氏性子憨厚,結結巴巴的不知說什么好,眼里掉下淚來。 王源俯身摸了摸兩個孩童的頭,起身來拱手告辭。出的門來,滿目春光耀眼,棗樹上幾只鳥雀蹦跳鳴叫,身邊蜜蜂嗡嗡飛舞,春光熏然,一切都那么美好。杜甫趴在桌上睡的正香,就算在睡夢中,他黑黝黝的臉上也滿是愁容,兩根眉毛擰在一起,似乎也不能放松。 王源暗嘆一聲,和李欣兒快步出門,緩緩離去。 第135章 朝會 次日凌晨,子夜剛過,在幾名兵士的保護下,宮中一名講解朝拜禮儀的內侍抵達王源的宅中。這是朝中慣例,第一次上殿或者入宮,會有專門的人來告知禮儀之事,以免行至不當,出丑倒也罷了,沖撞了陛下可就是大罪過了。 王源自然是認真的學習,可惜老內侍口齒漏風羅里啰嗦,說了半天,王源才算是明白了六七分。不過倒也沒什么大礙,覲見朝會的一些流程和禮節王源是弄懂了。 學完這些之后,已經是雞鳴時分,送走老內侍之后,也沒時間繼續睡覺了,因為大唐早朝很早便要開始,一般在五更之后便需要趕到宮中指定地點候朝,時間其實很緊迫了。 王家眾人也是齊聚后宅中,王源洗漱之后,眾人七手八腳幫著換衣梳頭束帶穿靴,忙碌之中透著緊張。好在前幾日為了買東西方便,家里買了輛馬車,此刻正好派上用場,作為代步的工具。收拾妥當之后,黃三趕著馬車載著王源在眾人的目光中出門而去。 馬車在黑漆漆的大街上疾馳,坊外街市上的武侯們尚在巡邏,但不知為何,王源第一次對這些武侯們毫無恐懼之意。從他們面前疾馳而過,壓根不用考慮被他們盤查身份。甚至希望他們攔著馬車來盤問一番,自己便可將手中持有的上朝憑信給這幫家伙們瞧,然后再奚落他們一番。 然而,這幫武侯們似乎天生有嗅覺,壓根沒有盤查之意,好像知道馬車中坐的人無需盤查一般。王源甚至讓黃三故意將馬車從他們的馬匹咫尺之處經過,也沒有絲毫的作用。王源失望之余,心中也暗自感慨,這就叫做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聞武侯而色變,聽鼓聲而膽寒,如今自己居然可以在尚未天明的長安街上飛馳而不用擔心被武侯盤查,這已經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和坊中大部分被圈養的百姓不同,自己已經能踏出這些牢籠般的民坊了。 天色微明,大明宮就在眼前;晨曦之中,大明宮正門丹鳳門前的廣場上熱鬧非凡,華貴精美的馬車,高大健碩的馬匹聚集在丹鳳門之側。趕車的馬夫和牽馬的仆役呵斥著馬匹駕馭著馬車集中在宮門一側的停放之處。他們的主人們此刻正三三兩兩整頓衣衫,和相熟的官員們拱手招呼,一起談笑風生的往丹鳳門中走去。 王源下了馬,囑咐黃三將馬車停在指定的地點位置,等候自己下朝來,黃三滿臉興奮之色,連聲的答應,眼睛卻盯著宏偉的宮門和周圍的熙攘的人群挪不開。王源理解他的感受,第一次參與到這樣的場合,就算黃三這個地地道道的長安人也是未曾經歷過得。 自己其實和他也是一樣,看著周圍冠蓋堂皇,笑語熙攘三三兩兩進入宮門的官員們,王源在這里一個人也不認識,顯得孤獨的很,仿佛有些格格不入。 王源收拾心情整了整衣服,邁步往丹鳳門內走,出示了進宮的信物后,暢通無阻的進了大明宮。數十步外,龍首渠上的御橋就在眼前,和左右側的下馬橋一樣,都是漢白玉的欄桿,大青石的橋面,精巧而奢華。 橋頭上的高高的花瓣狀的燈桿讓王源想起了數日之前的那個夜晚。數日之前的夜里,王源曾偷偷來此,此番前來,也算是故地重游了。但那天是黑夜,看不清周圍的景物,而且慌里慌張的根本沒心情看周圍的景物。而現在是破曉時分,周圍的景象雖不太清晰,但也已經可以一覽無余,這讓王源得以第一次真正見識到大明宮中的格局。 過御橋之后,腳下所走的御道直接穿過含元殿前的大廣場,通向數百步之外虎踞龍盤一般坐落的含元殿下方臺階。廣場左右有數十間高大的房舍和殿宇,王源聽公孫蘭說過,左右這些房舍便是左右金吾衛仗院所在之處,亦即是宮中金吾衛兵馬駐扎的總衙所在。數十間房舍和殿宇雖不高大,但誰都知道,這是保衛大明宮的重要所在。 這座宮殿之中,金吾衛兵馬具有絕對的控制權,這一點在一排排身著甲胄無處不在的金吾衛士兵身上得以體現。無論在御道之側,殿宇間的回廊上,隱晦的樹木暗影之中,都能見到他們挺拔肅穆,氣勢攝人的身影。 王源知道,大明宮內的護衛之責便是這些金吾衛擔當,早朝時殿外站著的也是金吾衛士兵,被稱作金吾衛殿直,地位和職責比那晚上看到的專門守著大明宮幾座宮門的龍武軍和神武軍反倒更為的重要。雖比不上陛下近衛左右千牛衛的地位高,但也是一只既能護衛宮中,又能巡察坊市的重要禁軍力量。 御道前方,兩座不高的樓閣一左一右矗立在御道兩側,這兩座閣子都有名字,一為翔鸞一為棲鳳,紅柱綠檐,華麗非凡。過翔鸞閣和棲鳳閣之后,高大巍峨如一座山峰一般矗立的含元殿便在眼前。三排數百階的臺階匍匐而上,在階下仰望含元殿,襯托著清晨肅穆藍黑的天空背景,給人一種被一位端坐于此的巨人冷目俯視的感覺。人到含元殿階下,不由自主便產生一種肅穆之感,就連身邊的官員們也停止了說笑,低頭疾步上行,從心理上為此殿氣勢所攝。 王源也有同感,皇家威嚴在含元殿前盡皆體現,地基便有數丈高,再加上十幾丈高的正殿的高度。在大唐長安,除了大雁塔之外,怕是沒有比它更高的建筑物了。 而且似乎是為了襯托含元殿正殿的高大巍峨一般,在正殿兩側還分別各有鐘鼓樓一座,作為含元殿的附屬建筑,以飛廊和主殿相連。 所有的這一切的建筑布局都不是隨意而為,而是非常講究的。王源雖不知道,但他若是知道這些布局的意義的話,定會驚嘆不已。首先,殿前的翔鸞和棲鳳兩座樓閣和含元殿之間的位置組成一個“凹”字型,兩座閣樓像是拱衛大殿的兩座守衛,這樣的布局形成一種層次和呼應,兩座閣樓之下便是盤旋而上的階梯,大唐稱之為龍尾道,這種布局曾被人稱之為“如日之升”便是形容在兩閣守護之下,正殿的宏偉之勢得以彰顯。 而殿側的兩座鐘鼓樓和大殿主殿又形成一個山字型,更像是襯托主殿的雄偉,又是重要的附屬殿宇,除了太極宮順天門處的鐘鼓樓之外,大唐長安城中,最重要的鐘鼓樓怕便是此處了。 天朝國度,處處透露出隱含的玄機,一事一物都不是隨隨便便的湊合而成,而是花費了很多心思在其中,蘊含著許多常人難知的內涵。 今日是大早朝,也是玄宗這個月來的第一次早朝。自從貴妃入宮之后,一日一朝的慣例早已被打破,所以每逢大早朝之日,官員們來的都很齊整,很多人也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中只能在今天見到玄宗,故而格外的重視。 當然,像李林甫李適之的等近臣即便沒有朝會也是能進宮見皇帝的,但對大多數官員來說,露臉也就是每個月的那幾天而已。 含元殿兩側的鐘鼓樓下,是上朝之前眾官員歇息的地方;爬上高高的殿前臺階對某些官員而言簡直是場災難,到了此處,他們可以稍加休息,喝些茶水恢復體力,也可以同相熟同僚說話聊天,某些時候可在角落里定下些在朝上的攻守同盟什么的。 此刻,鐘鼓樓下方已經人滿為患,但卻并不亂遭遭的一片。官員們自有自己的圈子。品級和派系也是限制他們行動的一個重要的障礙。就算想參與某個話題之中,若你不是這個圈子的人,或者根本只是個低級官員,那是無論如何無法融入的。 更何況,此時還有監察御史們作為早朝前的監督,此刻監察御史是最有底氣和面子的,他們負責維持著早朝前官員們的紀律。大到重大的話題不可私議,小到看誰的衣衫不整,看誰在大聲喧嘩,監察御史們都有權作出處置。一般是警告斥責一番,若有情節嚴重的,監察御史們甚至會有權命金吾衛殿直士兵強行將不聽話的官員叉出大明宮,剝奪他上朝的資格,事后再加以懲罰。 但實際上,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很少,監察御史們也不是愣頭青,他們也不會做些太過得罪人的事情,大多數時候只是走走過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王源站在這一群官員之中,顯得格格不入,他的身上沒有官服,穿的只是普通的袍子,頭上也沒官帽,腳下也沒有官靴。從形貌上便顯得鶴立雞群。更何況周圍一群相互鞠躬作揖,說著些官場中的事物,甚至是相互開著玩笑的官員們自己沒一個認識的。本來王源認為自己會見到李適之李林甫裴寬等人,但可惜的是,連這些自己不想見的熟人也沒見到。 一時間,王源覺得有些無所事事起來,于是獨自一人站在欄桿處憑欄往下看著廣場的景色,索性不去多想。突然間,身后一個驚訝的聲音響起:“王源王公子,是你么?” 王源一愣,扭頭看去,只見面前站著一個四十許人,留著黑須,面目憨厚的一個人,臉上滿是驚訝。王源認識他,此人是翰林院編修兼監察御史,梨花詩會上的評判之一,未來的大書法家顏真卿。 “原來是顏御史,有禮了?!蓖踉匆埠芨吲d,可算是遇到個認識的了,雖算不上是多么熟的人,但起碼也不是兩眼一抹黑一個不識了。 “果真是你,哈哈,詩壇新秀王公子,不……應該叫你王學士了;昨日聽說陛下下旨特招你入翰林院,真是替你高興的很。翰林院中的幾名老夫子也高興的很,恭喜恭喜呀?!鳖佌媲湫σ惑@一乍地叫道,頓時吸引了周圍人的目光。 “王源?誰是王源?” “王源在哪?寫《離離原上草》《登樓歌》的王源么?人呢人呢?” “他便是王源?……我剛才還當是宮中伺候的內侍呢,生的粉嘟嘟的,也沒個胡子,也不穿官服……哎呀,這可失禮了?!?/br> 圍攏過來的官員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王源皺起眉頭來,心想這些官員們也這么八卦無聊,跟市井百姓一般,倒也奇怪。 顏真卿皺眉喝道:“諸位,能不能有點禮貌?當著王學士的面便議論紛紛,懂不懂禮節?陛下親自召王源為翰林學士,這是繼太白之后我大唐第二人,諸位都是士人,該當道賀才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