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頁
實際上林澤也很舍不得,幾年不見,他發現皇帝老師的白頭發又多了很多,可見這幾年cao勞。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身處高位,重擔責任,在新太子接手攤子之前,老皇帝還得繼續支撐下去。 “青山縣是個好地方,很適合養老……” 盛雍珃沒有多說,微笑著摸摸林家三個孩子頭發,又拍拍林澤的肩膀,留下一句話乘船而去。 林澤露出笑容,回頭招呼人在自家房子旁邊開始蓋新樓。 —— 從數年之前,到現在的數年之后,整個大稷國都處于熱火朝天的發展狀態。 有著炸藥的震懾,周邊國家雖有眼紅,可卻終究不敢亂動,只能采用懷柔政策交好,用資源物產前來交換大稷朝先進的技術和知識。 盛皇到也慷慨,并不拒絕,但唯一的要求就是眾國必須打開關口,與大稷通商貿易,同時簽訂50年不戰的和平條約。 此要求正附和眾國君王心意,大稷支持發展商人貿易的好處已呈現效果,所有人對商戶的歧視開始慢慢改變。 而和平條約更是心坎上的合意,大稷炸藥恐怖,眾人都很怕大稷忽然開戰侵略。 這倆個條件的達成最高興就是各國百姓,商業貿易繁榮帶來的好處就是富裕,停戰和平帶來的就是穩定的生活,百姓們的愿望就是這么簡單而已。 在無形間,天下百姓對大稷朝都有了一種說不出的向往和崇敬,以至于日后眾國歸稷的時候超乎人預料的順利。 盛皇回京之后,竭盡全力的發展經濟和改革朝廷規章制度。 這目地很明顯,對方不過就是想在退位之前,交接一個國庫強身繁榮的攤子給下任新皇。 而新太子也非常的爭氣,嚴謹的帶著自己的團隊主持西水北調工程,從動工開始之后,雖然小問題很多,但終究沒有出現什么大紕漏。 整個工程的進度也比預期的要快,所有工程質量合格,一旦發現有半點偷工減料的主事,皆是拉到鬧事當著百姓的面砍頭敬猴,震懾所有管理者無人敢怠慢陰私,雷霆迅速,毫不拖泥帶水。 這群年輕人所展現出來的辦事能力超乎了所有人的認知,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得到了所有人的滿意和稱贊。 原本計劃十年的工程,提前了兩年完成。 西水北調施工第八年。 西北的百姓永遠忘不掉那滾滾河水像長龍一般順著巨型溝渠奔騰而去的畫面。 北方的百姓也永遠忘不掉溝渠盛滿河水,干燥空氣變得濕潤的那一刻。 這條貫穿大稷西北兩地的人造河道在后來的大稷歷史中,被眾人稱之為‘林河’,意為紀念提出并且推動西水北調這項宏偉工程的創始人,林澤。 而在后世震驚世界的遺失之國考古發掘中,這條巨型河道更被榮幸的命名為‘第二黃河’。 在盛皇在位的四十多年執政生涯中,整個大稷朝的發展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 皇帝廢除藩王制度,收回政權,大力發展經濟貿易,使國庫前所未有的充足,有巨大資金基礎來發展執行各種政策。 林澤進獻的很多東西,包括他三個徒弟獻上去足以改革時代和留下輝煌政績的發明圖紙皇帝在位時并未使用。 甚至青山縣所施行的很多好政策,除了教育這塊兒,其他均以觀察借口只施行采取了少量的意見。 這并不是皇帝覺得不好不愿意采納,而是壓根就打著注意將這些功績留給下一任新皇鞏固帝位。 而盛皇在位做得最多的就是把控政權軍權、發展經濟和教育。 待到對方退位之時,有著雄厚的國庫和人才資源支持,新皇登基不久,就馬上大展手腳開始各種發展和改革。 首先仍舊是教育,然后是農耕,繼續是經濟,這是國家最大的三大命脈。 新皇登基雖還留著重用老臣,但關于改革辦事方面卻比較喜歡用年輕官員,其中最受重用的儼然是跟著新皇一起主持西水北調工程,奮斗了八年的郭大人、李大人和張大人。 這三位大人與新皇可以說是有著過命的革命友誼了,西水北調時不知道一起經歷了多少困難。 而且三人是林澤的徒弟,林澤是老皇帝的弟子,他們算起來跟新皇還有同門友誼,這份可靠度遠比朝廷其他臣子更為牢固。 三人也幸不辱命,在將教育、農耕、商貿三者打理主持順當的同時,還幫新皇在極端的時間鞏固了帝位,游走朝堂游刃有余。 之后伴隨著君賢書院一批又一批的學子畢業走出來,朝堂的人才更是濟濟,更加彌補了新皇發展國力中的或缺。 新皇的在位期間,可以說是隨心所欲和大展手腳實現抱負,將原本就強盛的大稷朝發展到了一種難以想象的盛世。 而百姓們也在這種盛世中過得無比富足美好。 農耕工具的改革大大的減輕了種田的辛苦,各種關于農耕的政策和朝廷專業人員研究種植方法,更是大力提高了農業的產值,其他養殖業的發興盛,也大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在外面的人看來,大稷就是個糧食豐足天災都餓不死人向往國度。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更是大稷教育業的重大跳躍,人們不再為讀書太貴而焦慮,因為朝廷每年都會給予很多補助,消費最大的書籍,因為活字印刷術價格也變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