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節
書迷正在閱讀:婦貴金醫、他掌心的小燈盞、反派要抱抱[快穿]、我可能是個假炮灰[快穿]、異界霸主在都市、每個式神都是我[綜漫]、非人類懷孕指南/非人類孵蛋指南、詭事纏身,老公不是人、[超人]頭號冤家、你回來時風華正茂[電競]
這話引起朝堂上一片嘩然,梁帝當真心狠,嶺南化外之地,七郡滿打滿算加上土著二十幾萬人口,交出三百萬銀子,豈不分配下去,一個人便欠梁國十幾兩銀子。 先不說嶺南的消費水平,自然不比洛陽城,洛陽城的百姓家中隨便拿出個上百兩也不稀奇。 便是先前宋青宛呆的宋家村吧,那兒還有碼頭,是個發達點的地方,村里頭一個大家庭,一年下來能存個四五兩銀子已經不錯了,那還是一家十幾口人努力結存下來的。 若是一人欠十幾兩,一家十人,豈不欠下百多兩,一年攢四五兩銀子,一家人十年下來才四五十兩銀子,一百多兩銀子得幾十年?且這幾十年里頭百姓不得嫁娶,不得生養,不得死亡,不然這嫁娶、生養、死亡,都是消耗財力的。 所以當完顏玉聽到這話的時候,氣不打一處來,便是如今的國庫里頭可有這么多銀子? 要梁帝拿出這么多銀子都不可能,何況他回嶺南之地,兩手空空,什么也別想帶走。 且半年之內必須歸還,否則大軍伺候,這簡直就是逼迫完顏玉不得不向梁帝俯首稱臣么?那先前所說的回到藩地,兄弟兩人分庭而冶的想法就直接落了個空。 下了早朝,壽王回藩地的事成了京城世家與勛貴的談資,大家都在猜測著壽王會不會向他哥投誠,或是直接留在京城不走。 雖然大家都知道,先前梁帝被軟禁在宮中是壽王的功勞,是他把梁帝救出去的,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君王的心思真是不好猜的,所謂救命之恩,也得君王顧念舊情才成。 完顏玉回府后立即進了書房,宋青宛還沒有搞明白什么事,只聽說今日早朝上出了大事,卻不知出了什么大事,不過這個時候宋洐君過來了,他見了宋青宛后便匆匆走了,只留下了張獻文的一張字條。 宋青宛帶著那張字條匆匆跑進完顏玉的書房,那里整個府中的家臣都在列,他們正為今日早朝的事討論的激烈,有人主張召回先前文祥在嶺南隱藏的將士,有人卻主張與梁帝和談,有人卻認為先同意梁帝的意思,到了嶺南后便招兵買馬,準備應戰。 只有文祥沒有出聲。 當他們聽到腳步聲,看到宋青宛進來的時候,他們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了,婦人踏入這政務之地,這是要鬧哪般。 但宋青宛在完顏玉心中的份量他們不是不知道,所以即使有意見也不敢表現出來,只是齊刷刷的默了聲。 宋青宛卻當做沒有看見,來到完顏玉身邊,把字條遞給他,說道:“這是張獻文派宋衍君送來的信,你們接著討論,我先出去?!?/br> 宋青宛出了書房的門,就聽到書房里頭炸開了鍋。 張獻文的字條上寫著“兩年”二字,并沒有多話,宋青宛雖不懂來龍去脈,但感覺張獻文這計完顏玉一定會采納,因為張獻文身后不僅有追隨的朝中大臣,還有整個張府行商經略之才,后世的嶺南乃是商貿發達之地,沒有張府的人過去幫忙才是嶺南之福,不然這么好的一塊風水寶地卻要浪費了。 宋青宛派下人往張府送了拜帖,邀張小環過府一敘。 張小環很快就來了,看到宋青宛上前抱住她,“我那侄兒最近有點怪異,也不知道他在忙活什么,啥也不跟我講,但卻滿臉絕意,我有些擔憂,眼下張府的生意我已經轉入暗地里頭,來日回嶺南去,我便把生意帶走?!?/br> 宋青宛拍了拍她的肩,“成,你做生意向來有一套,這幾個月瞧著你都瘦了,可是四處跑動,累著了?” 張小環松開她,就勢在石凳上坐下來,笑道:“知我者莫過大丫,大丫,咱們今個兒一起吃頓飯,瞧著咱倆沒有好好的聚一聚了?!?/br> 那是自然的,宋青宛親自下廚做了幾道美食,兩人吃得正歡,完顏玉便來了。 看到一身男裝的張小環,完顏玉有些郁悶,坐在那兒就見桌上宋青宛親手做的飯菜全部落入張小環的口腹中,心里不是滋味兒。 當初他不是下了令,張小環若著男裝,不得進出他的后院,怎么這令是白下了? 宋青宛心虛,張小環權當得了失憶癥,后知后覺的還給完顏玉倒下酒。 宋青宛為了穩住這亂吃醋的家伙,便又跑去小廚房做了下酒菜,過來的時候,沒想張小環和完顏玉兩人早已經喝了起來,完顏玉也早已經把當 第468章張獻文之死 完顏玉終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出京回嶺南了,他走的那日,張府傳來惡耗,張獻文帶罪自縊了,留下一封長達五頁的上表書,是留給梁帝的,梁帝看后,竟然也落下淚來。 君臣一場,提攜知遇之恩,怎么說梁帝給張家帶來了榮華富貴,可張獻文也把自己的才能回報給了朝廷,沒有張獻文就不會有梁國如今的安穩,梁帝豈會不知,可是帝王向來懂平衡之術,晚年的梁帝也沒有到迷失心智的地步。 由于對張獻文的愧疚,梁帝對張府的人心下一軟,由著他們出京回老家去,從此以后張府又回歸地位低下的商人,以后或能成皇商,但地位已不能同日而語。 跟隨張獻文的一干寒門士子,請流朝臣,有的告官還鄉,有的外放,梁帝懷著對張獻文的內疚,便沒有再為難這些人了。 張府的人出了京,壽王的人馬也出了京。 張府的人是往上平郡去,壽王的人馬卻是往嶺南去。 然而半路,張小環便與宋青宛匯合了。 宋青宛和張小環坐在馬車當中,宋青宛知道張小環很難過,她以前最驕傲的人便是她的侄子,如今她侄子就這樣的沒了,一個家族的興起需要幾代人的維護與支撐,一個家族的落魄,卻是一代人便足夠了。 算下來,張家以前沒有出個張獻文,至少也是個大富商,如今要跟著他們遠走嶺南,一切從頭開始,是好是壞,全系壽王身上了。 宋青宛上前抱住她,張小環沒有出聲,宋青宛也不必多勸。 走了約半個月的路程,先前跟隨張獻文身邊已經辭官的朝臣紛紛與完顏玉匯合,隊伍不知不覺壯大,完顏玉的人馬也跟著壯大。 這一路上多半是文祥從別的地方調來了金甲衛相助。 一日住店的時候,宋青宛看到了宋洐君,他居然也辭了官跟來了。 其實宋洐君自從夏國回來后便一直不得受重用,雖有其恩師扶持,梁帝卻還是對他防備甚深。 宋洐君在夏國的所做所為早已經被人傳入梁帝耳中,君臣之間再要建立起信任卻是很難的一件事。 清晨,宋衍君過來了,宋青宛與張小環同出同進的,兩人與宋洐君見了一面,于張小環來說,若是張府還能有妙齡的女子,張小環鐵定愿意把宋洐君拉攏回來,哪怕是以此來撐張家的門戶。 但是張獻文這一生起起落落,底下只有一子一女,女兒卻是小,只得七八歲的樣子,如今都由張小環在撫養,反正她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兒,張獻文留下來的唯一兒子成了張府繼承人。 宋洐君把他們這些辭官回鄉的朝臣近況說了一遍,到出發的時候,宋洐君跟著坐進了朝臣的馬車,隊伍接著往前。 宋洐君居然愿意跟著去嶺南,雖然以前幾次三番見了宋青宛的時候便已經表明了心跡,但宋青宛還是挺感激他的,在夏國的時候若沒有他的睿智,他們恐怕也不會有今日了。 這一路上還算安穩,只是那日夜里完顏玉的人馬卻收到一封密信,京城里傳來的。 完顏玉與文祥在房里商量對策,那信里的內容令完顏玉很不安,原來是他先前安排小家伙去了那個島嶼上,原本完顏玉打算等他們到了嶺南落了腳,他再派人把孩子接來,沒想到那座島嶼會梁帝知曉,如今竟然派了大批刺客往島上去了。 文祥建議完顏玉連夜帶兵出發,偽裝成普通商人,而大陪隊卻依然按著原計劃進行,這樣既能迷惑京城里的那一位,又能保證王妃的安危。 完顏玉思前想后,最后在下半夜的時候帶著親衛與文祥連夜走了,只給宋青宛留下了一封信,只告訴宋青宛他打算把孩子接回來了,并沒有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