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節
曹有為道,你看我學狗叫行不,汪汪汪。 我說,汪汪你個毛線,距離這么遠,他要是能夠聽到那也怪了。 曹有為道,那你說怎么辦吧。 我眉頭一皺道,這個格言小精靈比較喜歡說格言,我看咱們在紙上寫一些小格言,用石頭拋到院子中那房子門口,再在紙條上留下地址,說不定就能吸引格言小精靈出來找我們。 曹有為道,靠譜嗎? 我說,靠譜不靠譜,試過才知道。 曹有為道,我不懂你什么格言不格言的,要整你整吧。 我點了點頭,從背包摸出大白紙一張,簽字筆一支,然后心道,如果寫些大路邊的格言,不會吸引這家伙的,還是寫點他不知道的,比較精品的格言,寫些什么呢? 我想了一會,決定挑選儒家經典《大學》第一章里面的話,于是提筆寫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我剛寫到這里,曹有為早等的不耐煩了,推了推我道,你有完沒完啊,寫那么一長串給鬼看啊,格言不都是短小精悍的嗎? 我說,怪我咯,要怪就怪《大學》的作者曾子咯,這家伙將全篇精華都扔在第一章了,還有好多字呢,我這還沒寫完呢,別打擾我。 曹有為道,你看看,一張紙都快滿了,你能寫完嗎? 李大鬼笑道,就別寫完了,格言小精靈既然喜歡格言,給它掐掉一部分,留點懸念,他更會被吸引出來的。 我聽了這話,豎起大拇指贊道,真是老jian巨猾,哦不對,不愧是老姜,姜還是老的辣,一語點破,就聽你的。 說完這話,我飛快在紙張的末尾,寫下了欲知后面格言是啥,請出門右拐,xx行xx棵樹下來找。 隨后我在地面撿了一塊石頭包在了紙張中,然后交給曹有為,讓他爬到樹頂,扔進莊園中的屋子前,并囑咐他千萬別扔在看不見的旮旯里了。 曹有為接過笑道,我當年頑皮的時候,都是摸石頭塊子打鳥的,準頭好的很。 他說完這話,在附近找了一棵樹,向上爬去。 第二十章 伊甸精靈(5) 我說,不了解,看的都忘了,記不住,只有偶爾那么一句半句的能記起來。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說,這怎么說的,怎么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腦袋要是被別人占據了,你怎么能有自己的東西?任何一個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華,那不是你的,只有不斷的生活,不斷的咂摸一些智慧的點,最后才能領會出自己的東西,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智慧。 我說,您老說的有那么點意思。 李大鬼道,記不住就記不住,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文字流過你的心田,就一定會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跡,潛移默化中就會積少成多,當使用的時候,就會如黃河決堤,咆哮奔騰! 我說,那也得找到引導它們出來的法子。 李大鬼道,當然,知識在于實踐,學而不用,白學! 我說,學習如何學? 李大鬼道,邊學邊思,邊思邊學,邊學邊用,邊用邊學,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我說,民間所言,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 李大鬼道,歷史上每一個稍微出名點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學習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不停的學習,不停的辯證思考,別怕思考犯錯,就怕不思考。 我說,聽您的意思也讀儒家之書了? 李大鬼道,閑在山中坐,唯有以書為友,多多少少也讀了那么點。 我說,那您老給解解《大學》第一章的話唄。 李大鬼道,哪里不明白? 我說,比如說,這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就有很多爭論,有的說親民是新民,讓人茍日新,日日新的意思,還有的說是親近民眾,另外,止于至善有的說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變,有的說是抵達至善境界。反正是眾說紛紜。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學和小學之分,小學是啟蒙教育,大學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戰國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培養和選拔優秀的國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繼承了大周王宮之學,那么儒家學問的最根本就是讓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既然有這個目的存在的話,那么這第一句話中的親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實實在在的親民,有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 另外,《大學》的目的是教人學習,教人修身,那止于至善,就是讓人明白如何達到至善境界的一個進化的動態過程,所以這個止字,應該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為抵達,教人如何抵達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說一個人知道了如何抵達至善的境界,意志才能堅定,意志堅定了,心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了就能逐漸的擁有金剛不動之心,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安定,這叫處于任何環境都不亂其心,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夠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變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務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只要一個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他就就能細細的考察環境的變化,思慮過去現在和未來,才能謀劃周詳,逐漸的就能獲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個人擁有智慧,那么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開始有變化有終結,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就會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什么先生成,什么后生成,就距離得道不遠了。 我說,你的解釋倒是通俗易懂,跟別人解釋的不太一樣。 李大鬼道,每一句話,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說的無非是一個人學習進步,自我修身進化,逐漸悟道的過程而已。 像這種古代格言,適合長期咂摸,不斷翻閱,記住記不住不要緊,因為這樣的格言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因為一個人生活閱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 我說,這話倒是真的,讀書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事情,一天不讀書就是一天不修身,不修身就很容易走偏。就跟玩游戲似的,一天不打怪升級增加經驗值,就不會進步。不努力生活奮斗,就會糾結,就可能遭到人的羞辱,這就如同在游戲中被人家拿高級裝備的踩是一個樣子的。所以人要努力奮斗,努力進步,才符合人生之道。 李大鬼呵呵一笑道,你這比喻挺有意思的。 說完這話,他頓了下道,儒家無非教導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單的說的話,就是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干著的事情——學,思,行。 學、思、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進化和升級的過程,和我上面所提的自我進化十個境界差不多,誠意就是比自愛高級一點的“情感”,自愛自知自明就會正心,正心之后就一定會自律,自律之后就會自立自強,那么就會成為一個好男人或者一個好女人,那么家庭就會和睦。 家庭是一個人溫暖的大后方,既然大后方安定了,那就是家和,家和自然萬事興。 為什么萬事興? 因為家庭和睦,幸福開心,這人活在這小天地里就會心情愉悅,自然而然的生活工作就會愉悅,就沒什么可擔心的,那么就會有定性,自然就會以家庭為中心向四周發散,開疆拓土,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縱橫馳騁,必然有所成就,逐漸的就達到了思想自由,財務的自由,身體的自由。 再進一步是治國,平天下。 治國,往大了說是治理國家,往小了說是一個國家中的人應當有國家主人公的意識,國家就是你的,不是別人的,只要你有能力,就要考慮國家有那些領域還不太完美,就可以想辦法在這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不用管國家需不需要你去管,只要你有余力,有能力,你就去做,只要走正路,只要你開心就好了。 天下的事情,抵不過一個在正道中證道,在興趣中進步。 至于平天下,往大了說是為了世界大同而努力奮斗,往小了說是一個個體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精神之光溫暖一小塊地方。 只要每個人都點亮一小塊地方,積少成多,那么整個世界就逐漸的明亮起來,或許這就是你說的精神統一場吧! 我說,這些先賢們的格言,果然適合在不同情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生時期咂摸,你看你就理解的比較深刻,想必你的自我進化十個階段,也是從這里面悟出來的吧。 李大鬼道,可能受到過啟發,但并沒有根據它來設定我的修身法則,不過是我心動之時隨手寫下,然后再和先賢們的智慧相對照,然后再進行互相辯證融合而已。 我說,天下至理,果然是相通的。不過處于不同時期的人,所用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罷了。 李大鬼道,所言甚是。 我說,您老對孔子和老子是什么評價? 李大鬼道,兩人皆高深莫測,其修身之法,皆繼承夏商周三代流傳下來的學問,從根子上來說,采自天道地德人事,皆是“智慧+情感”的雙修之法,這和佛家的修身之法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人只有有一個正向的智慧和情感,這個人的一生才能達到極致,才不會被道所棄,走向人生低谷。 說到這里,他頓了下道,這么說吧,儒釋道三家的共同點在于“親悟”和“正心”,親悟即是親自感悟天地萬象自然變化,人間冷暖,這需要辯證法則,需要智慧,親悟之后人就會擁有至情,至情必然至性,至性必然明至理,如此,心才能不偏不倚,達到中正境界。 儒道兩家的學問,語言看似簡單,卻玄機無限,只不過被后人僵化了而已,要理解他們的話語,必須深入考察現實生活,結合現實世界現象自行領悟,千萬不能固守字面上的意思,沒用的,他們的知識里蘊藏了“道”,道可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他們的知識是“活”的,不是死的,因為里面蘊含了天地間不變的恒常之理,但這不變的恒常之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物質世界中,對于不同的生活經歷的人來說又有不同領悟之法,但歸根就是用心體會而已。 所以說,這兩人皆是人中之龍,在春秋戰國禮壞樂崩,天下黑暗,人情險惡之時,用了不同的手法來去拯救世道人心。 老子看似無為,卻是無為而為,孔子看似如履薄冰,卻是明知不能為而強行為之,兩人看似知識形態不同,但卻都是基于“道”,采用了不同的術,兩人皆是勇敢之人??! 我說,有點道理。不過,現代人就喜歡曲解孔子這哥們的話,我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這么解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說,七十歲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干什么都可以,簡直就是扯淡。 李大鬼道,那你是怎么認為的呢? 我說,十五歲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一看就是一個成長過程,說的是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差不多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立起來,做事啥的都沒問題。 既然自立起來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一套做事準則,那么在不斷的做事中成長修身之后,四十的時候差不多就沒有什么疑惑的了,到了五十歲基本就知道未來幾十年是什么樣子了,也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能將自己的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了。 六十歲的時候聽到別人說的什么話一耳朵就能辨別真假,知道別人話語背后的真正意圖。 七十歲的時候,心已經修煉到極為高級的境界了。 這個境界就是隨心所欲的做事,都不會越軌,而這個規矩就是道德,比不違法、違規更高級,這可是極為高的境界,其心已是“道心”,這就合了儒家“率性謂之道”這句話。 可以這么說,所謂儒釋道三家,全部講的都是一個人如何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修心,做事,做人的一個知識的歷練過程,可不是信仰石頭塊子那么低級的行為,這三家比什么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巴拉巴拉的教教們,高明之處就在這里,那基督教所謂《圣經》無非是被一代代刪減改編的神話和民族變遷史融合的東西而已,蘊含的道理比儒釋道差遠了。 李大鬼道,你解釋的倒也通俗易懂,說的也像那么回事,算是一個明白人。 我說,還好了,這不是剛跟你學的嘛,我是現學現賣! 說完這話,我剛想讓他在解解《大學》第一章后面的話,這時曹有為蹦蹦跳跳,拍著手過來了,叫道,完事了,等著就好了。 聽了這話,我和李大鬼停下話頭,一行人就走到了約定地點,耐心的等候著。 卻不知格言小精靈會不會被它不知道的格言吸引前來找我們呢?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章 伊甸精靈(6) 沒過半個小時,我們就看到格言精靈晃頭晃腦,小心翼翼的向這邊走來。 我心下一喜,道,這家伙果然被“炸”了出來。 隨后,我走出大樹后,對他叫道,嘀咕,嘀咕,我在這里,我在這里。 格言精靈本來還小心翼翼的樣子,見到是我,臉上露出喜悅之色,蹦蹦跳跳的就過來了。 他到了我的面前,從兜里掏出紙道,這格言是你寫的吧,好牛的樣子呢。 我說,不是我寫的,是我們國家古代一個牛人寫的。 他說,哦,你們國家的人好牛哦。 我說,一般咯! 他說,你寫的話好難懂哦,而且還不全哦,能不能給我解釋解釋紙上的話,然后再把后面的格言告訴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