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玄幻小說 - 道德經講義在線閱讀 - 第38節

第38節

    舍是一種善德,亦是人生哲學范疇的大課題。人只知道“得”是美事,而不知“舍”更為可貴。古人以損為德,以舍為得,這其中有甚深的天道奧理??雌饋砩崛サ氖怯行蔚呢斘?,得到的卻是無形的功德;舍去的是隨物而去的人心私欲、業力賬債,得到的是慈悲善心。這種舍與得的自然演化,是在無心無形之中得到交換與平衡的。故先輩有云:“大舍大得(德),小舍小得(德)。公舍公得,婆舍婆得,不舍不得(德)”。

    人若能看穿天理,舍之又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可再損,乃至于無舍無得之時,即是無私無欲,渾然無為的先天大德,焉有“損不足以奉有余”之類背天害理之事?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br>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說天下唯有有道的圣人能不遺余力,把一切都奉獻給天下眾生。

    何為“有余”?一身之外,除過一日三餐,四季三衣以外,凡無關于存身養命者,都是有余。例如高官厚祿,金銀財寶,名譽地位,錦衣時裝,豪華享受等等,皆為身外之物,皆屬有余。既知有余,又何必抓住不放,苦苦吝求,而不施諸于人呢?隨著人類道德的淪喪,人們公心漸失,私心日多,德性日損,正邪顛倒,真假混淆。故而心眼愈來愈窄,處世愈來愈嗇,少有以己之多余,去奉獻天下之不足者。

    唯有有道德之人,能識透我之身與眾生之身同源共體,我之身乃至身外之一切有余,皆是天之所賜,眾生所予。我身與眾生萬物同呼吸,共命運;天下之身,即是我之一身,無人我眾生之分。我心與天地同心,與天下眾生萬物同心,無絲毫私我之欲念,故凡身外的財物、才能、名利等有余者,無不可以舍棄,以奉獻于天下;我之身心性命,無不可以奉獻大道。此理惟有明道之人能知之,能行之。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凡是居于高位,能自省爵祿,廉潔自儉,體恤民心,以奉養天下之不足者,才為有道。圣人事民,行無為之德,不恃其報。功成身退,不處其位。隱匿功勞不居榮,藏智隱慧不外露。在圣人看來,凡應為所為,皆是本份中之事。凡德化天下之功,都是當盡之天職。故默默奉獻,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夸功,不圖報。故曰“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圣人恩惠天下之功,與天地齊名,但圣人從不自居其功。世人之心與天德相背。凡事取得成功,便以為是自己之能,自居其功。豈不知此功若無天時地利之便,若無萬物眾人之助,其事何以能成功?天地生成萬物,養育萬物,天地何嘗居其功?圣人以其大智慧,為天下眾生謀福利,調控自然生態平衡,其功蓋天,其恩深厚,但圣人從不自現其功。

    “不欲見賢”,就是不去有心顯耀賢能。世俗之人,稍有其功,便自賣自夸,唯恐人不知。豈不知愈現其賢,則其賢愈??;愈夸其能,其德愈薄。人若有思賢之心,蘊于中而應于事,以賢德作為終身之寶,不顯其賢,其賢自現。不欲見賢,反而可為之大賢。故曰“不欲見賢”。

    人在沒有悟道得道之前,必須講求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有了道,德行的修為,已在道的自然規范之中。因為心身處在無為先天狀態中,萬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執德,自有上德、真德。尚未得道者,則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于得道。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于人就是德。

    德是道的表現形式,是可見、可觀、可言、可觸及的具體表現形式。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礎物質。故修道者當效法圣人之德,在日常生活中,在細微末節處,在大庭廣眾或暗室無人中,在人不可知的瞬間閃念中,都能嚴于律己,修心克己,洗滌心性雜質。如此日積月累,即可德行全備,得道成真。

    【本章說解】

    此章經旨,是太上悲憫世人不知天道之理,不明道德之義,故以天道示之,意在挽救后世之心。世人之心多不平,貪心過強,損性害命,自我摧殘,甚是可惜!

    本章是承上章“柔弱處下,強大處上”之意,繼續闡述天道中正之理。本章大旨有二。

    一為“平”,二為“謙”。所謂“平”者,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這就是天道“以平為期”的自然平衡法則。

    所謂“謙”,即“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以謙德為法,也就是“以人配天”。在《易經》里,“謙”為吉卦,其《卦辭》曰:“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并提出了“裒(pou)多益寡,稱物平施”的論點。意即拿有余的補充不足的,隨宜調整為均平。這與“損有余而補不足”之理相同。

    大道生陰陽,陰陽化萬物。由于天地陰陽的運化時空不同,故天地間萬物所含陰陽之氣的質量與數量亦各不同。所以萬物中既有有余者,亦有不足者;既有強者,亦有弱者;既有貴高者,亦有賤下者。構成了無數個既矛盾、又統一的事物個體。由于天道的平衡法則,才使天下繁紛不齊之萬物,皆循著自然法則有序地運轉。

    天道之特性,能損有余者使其不余,能使不足者得到補充而齊平。此種“損”與“益”,既有無形的,也有有形的;既有物質范疇的,也有道德精神領域的。圣人“不恃高”、“不處功”,雖有“至賢之行”,而不自是自現。這種謙虛處下的美德,就是損之道的“為道而損,損之又損”的垂范。舍己為公,為眾生作奉獻,實際上就是一種助天道抑強扶弱,損有余而補不足的自然過程。

    天之道,猶如張弓。高者必抑至于下,下者必舉至于上,故無往而不平。由此可知,天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即天之道。奈何世人不識大道,自恃己之功能,任其有余而不知損,見其不足而不知益。囤積資財而不知舍,任其窮困潦倒者而不濟。甚至去損那些貧窮不足者,而事奉那些富得流油的有余者,此乃人心之顛倒也。故太上在本章先以“張弓”而明天道之平,再以圣人之行而明天道之公。使后世知道:非至中,不可以言道;非至公,不能成道。

    天道貴中愛平,凡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有屈者伸之,天道于物皆如然也。故能損富而濟貧,損余而補缺,以維護天地萬物的平衡。人心則相反,損天下之不足,而補一己之有余;損人而利己。人的這種行為,只能促使事物向兩極分化,破壞天道平衡規律,也損害自己的性命,此乃失天意也。

    “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原理,在中醫學、養生學上運用更廣。人身疾病的發生,皆是性命陰陽的失衡所致,出現偏陰或偏陽的現象。其治療雖有多種方法,但總原則不外乎“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謹察陰陽之余缺,進行調整而使其平衡,則病可愈。

    天道的平衡法則,無為又無私,無私則均平,一切皆是隨順自然因果規律而進行。無論你愿意與不愿意,有余者不得不損,不足者不得不補。此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也?!皬堉?、“舉之”喻射箭;“損之”、“補之”言天道。陰陽之道,陽升至極,天氣則降,陰降至極,地氣則升,此乃天地的張弓之象。天道盈虛,陰陽交替,損日之有余,補月之不足?!皳p”卦的損下益上,“益”卦的損上益下,皆是反映了天道“以平為本”的規律。

    水德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br>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的質性更柔弱的?!岸詮娬?,莫之能勝”,是說在攻克堅強的物質時,沒有任何物質能勝過水的,其它物質也不能取代它。天一生水。在大道所生的萬物中,第一個所生的物質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以水來養育萬物。水的質性溫柔,充分體現了大道母性的慈悲善良,表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無私奉獻精神。

    “其無以易之”,水的至柔特性,及其能攻堅強之理,是不可改變的永恒真理。水至柔至韌,處下不爭,隨物就勢,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以土擁之則止,以物決之則行。水能環山裹陵,磨鐵銷銅,沒有能勝過水而成功的。能攻堅強者唯有水。假若用其它物性與水之性進行比試,火木金土之類,皆不能攻水之柔弱?;痣m烈,可以克金,但見水則滅。木雖粗壯,見水則浮。金雖堅硬,見水則沉。土雖能克水,也只是在一定量的限度內,可以堵住水流;當水量超過土時,土被沖散。即使千里之堤,亦可潰于蟻孔。

    水之柔能攻堅強者,其理在于:至柔之水,內藏至剛;至弱之物,內含至強。柔勝剛,弱勝強,這是天下萬物的普遍之理。凡恃剛強者,必不能終剛強;凡處柔弱者,終歸勝堅強。此即“柔弱”與“堅強”的正反辯證之理。

    【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br>
    “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自然道理,“天下莫不知”,人人都知道,但卻“莫能行”,即做不到。

    所謂“柔之勝剛”,諸如水能滅火,陰能消陽之類。所謂“弱之勝強”,譬如舌柔齒剛,齒先于舌而亡。弱能勝強,柔能克剛,柔弱能長久,剛強易折傷,這是最常見、最易懂的道理,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遇。但世人卻反天道而行,以好勝爭強為能,以謙卑柔弱為恥,不齒以顧,不愿去行。這正是世人的可悲之處。

    世間也有以堅強勝柔弱者,但這只能是暫時現象,因其不符合道性,故必不能長久。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則是體現了道性的永恒真理,其力不可戰勝。人若能知此理,以柔克己之剛,不斷去掉浮氣;以弱自牧自養,日日磨煉濁垢,則中氣自足,德性自明。

    奈何世人私欲過盛,陰火太強,一遇物觸,即起暴發之心,本宜柔時,卻變而為剛。平時也許還能謙讓處弱,但一被事激,便按捺不住,血氣上涌,暴跳如雷,弱即變強,失卻中和。這種現象,說明心靈尚不潔凈,陰業尚未消盡,陰火強旺,真水不足,水不制火之故。

    修道人當明理知法,時時處于下位,事事柔弱自謙,嚴于克己,不放過一次機遇,不斷消陰增陽,滋養浩然正氣。待到五德俱備,心平氣和時,柔弱則自然而然也。

    【故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br>
    這五句經文是借圣人之言,以明上文之義。

    “受國之垢”,“垢”即污垢、恥辱、不好之事?!笆車?,是謂社稷主”,其意是說,當國家出現被侵受辱,內憂外患;或遇災害禍亂,社會不寧;或人民貧苦,怨聲四起等,這些不良現象,都是國家蒙塵之垢。作為一國之主的領導者,首先應當承擔責任,引以自咎,反省自責。不怨天尤人,不推卸罪責,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德性。太上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鼻f子曰:“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敝熘t之說:“退身處后,推物在先,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此乃‘垢’之本義?!?/br>
    “社稷”,是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以后被用作國家的代名詞。所謂“受國之垢”,是說國君應以社稷萬民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國之榮為榮,以國之辱為辱。以一身系國家萬民的利益,承擔一國之殃患,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

    “國之垢”,諸如外侵內jian,寇賊攘奪,以至于不尊王法,不忠不孝,道德淪喪,社會風氣不正,貪污盜賊盛行,人民生活困苦等等,皆是國之“垢”。國雖有種種災禍,但有德之君不歸罪于臣民,首先反躬自責,勇于承擔責任,不推不卸,此即是“受國之垢”。國君若能有謙虛自卑之德,自覺受國之垢,才配當社稷之主。故曰“是謂社稷主”。

    所謂“國之不祥”,如遇戰事興起,天災人禍,天氣過旱過澇,山崩地震,瘟疫蝗害;人民饑饉貧寒,民心生怨;乃至草木為妖,禽魚為孽之類異事的發生,皆為“國之不祥”。發生災禍的原因,或因治國者自身不正;或因氣數所致;或因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共造惡業而遭受的報應等。無論什么原因,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不推卸責任,唯有反躬內省,不怨天地,不責于下,不怨于外,代民受不祥禍殃之過。以己之善,喚民之善;以己之誠,感天地萬物之心。此即“受國不祥”之義。

    君能受國之不祥,是謂明君,才能得天下人所擁戴,得萬物所響往?!巴酢闭?,德之所聚,理之所使,天下誠心擁戴歸服者,“是謂天下王?!?/br>
    所謂“正言若反”,是說太上所講的圣人之言,皆是至理真言。但世人愚昧不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以其井蛙之目,視圣人所言為虛妄,或認為是白日夢語。故往往將圣人之言當作反語,不予接受。

    太上在本節所列舉的“社稷主”、“天下王”,都是國之至尊至貴者。圣人此處所言的“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此正是“正言若反”也。無德之君對國之不祥,不是歸罪于下民,便是歸罪于天,而不反省自身。而國之災祥的發生,往往都與為君者損德敗道有關,明君國興,昏君國亡,天之理也。

    太上在《道德經》統篇中,時而反言正說,時而正言反喻,反復類比,苦口婆心,唯恐我等后輩不識真理,認妄為真,自害其心。世人只習慣于正話正說,而不習慣正話反說?!暗勒叻粗畡印?。惟有正話反說,才符合大道的陰陽特性,才能明知宇宙大真理。而柔勝剛,弱勝強,皆是用反之道也。

    【本章說解】

    此章經旨,是太上以世人只知剛克柔、強凌弱,不知無為自然之道,故取喻于水性,闡發大道之理。又以圣人之言明其意,皆在于教誡世人認識柔弱之道。

    太上在經中反復論述柔弱勝剛強,其心懇切,其意無限。世間柔勝剛、弱勝強的自然現象,舉不勝舉,俯拾皆是。世人雖司空見慣,但卻熟視無睹,知之不能行。為什么?因為柔弱之德,看似易易,行似難難。此皆因有血氣之凡人,私欲過強,陰火滋盛,故爭心強旺。平日里也許能知柔處善,但若遇辱加身時,便勃然大怒。其剛烈邪火暴發時,猶如狂風驟雨,甚至干出喪失理智的蠢事,既害己,又傷人。一個大德大公之人,心地寬廣,能容天下一切美丑善惡,故與世無爭,不為物累,恬淡人生,大智若愚,故能處弱用柔,永立不敗之地。

    圣人之言,雖與世俗相反,但卻是正道至言。俗以“受垢”、“受不祥”為殃患,有道者卻能甘愿自受,為眾人忍辱含垢,謙卑柔弱,此乃“正言若反”?,F今之世,人皆以爭勝逞強為榮,以柔弱卑下為恥。這種背道現象,不僅損己性命,而且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是腐蝕人們心靈,影響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缺乏道德涵養,心欲難平,因負氣爭勝而引起的心理、生理疾病,與日俱增,這已成為社會的現實問題。

    《易經》“損卦”卦象為艮上兌下,上艮為山,下兌為澤,山澤不通氣,因此有“懲忿如摧山,止欲如填壑”之說?,F代醫學實驗證實,忿怒能引起一系列心理生理障礙,誘發多種心血管疾病。故圣人在經典中皆教人要修謙德,處柔致弱,既不失道性原則,又不失做人的準則。這是求得心理與生理健康的根本途徑。

    守柔是做人修道的總原則,但不是沒有界限之分,并非對錯不分,正邪不辯。尤其是當今物欲橫流,污泥濁水泛濫的現實中,不可心中無數,不可同流合污。古人曰:“非公正不發憤”,是說凡與公理有關的大是大非問題,應當堅持原則,據理以爭。對于個人私欲名利之事,無須耗神累心。

    所謂“正言若反”,是對“柔能勝剛”與“剛能勝柔”,“弱能勝強”與“強能勝弱”的反說,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以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兩者既互相聯系,又相互對立轉化。古諺云:“高下在心,川澤納紆(yu),山藪(sou)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正言若反”一句,成為《道德經》全書中閃耀相反相成辯證光輝的一句精辟之言,體現了科學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正如河上公注中所說:“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狈步浿兴撝扒鷦t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柔弱勝剛強”,“不益先則久生”,“無為與有為”,“不爭莫與爭”;“知不言”,“言不知”;“損而益”,“益而損”,等等對待之言,皆是言“相反則理相成”,皆是“正言若反”。

    世間一切事理,皆是有正即有反,陰陽相伴,道魔相隨,損益相化,高下相含……。由此可知,“正言若反”一句,正是解悟圣祖在《道德經》中所言大道奧秘的一把鑰匙,是對“道者反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高度濃縮。讀經者當詳參深悟之,從中汲取其精髓,以補己之缺余。

    左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和大怨”,就是去化解所結下的大怨,化干戈為玉帛,使矛盾趨于和解,豈非善事。

    為什么又說“必有余怨”呢?這是因為,人們雖有這種善心去幫助人調解怨仇,但都是一種有為的周旋撮和,往往只能就事論事,不能深知其內因、本因上的根源,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析。也不能以大德深化其心,故只能使雙方的仇怨氣勢暫時平息,其怨心未必盡除,余怨仍扎根在心。待到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成熟時,因緣重新際遇,故技仍會重演,矛盾還會發作。由于因果規律的制約,這種惡性循環,世世代代,怨怨相報,無有終了。既然惡緣未了,余怨未消,這種善德也不徹底。由此可見,以有為解決怨仇之難。

    人若失去天良本心,很難和怨為善?!敖忖忂€須系鈴人?!敝挥袕谋疽蛏?,通過自心的真誠懺悔,痛改歷史上曾經犯下的過錯,在太極弦的另一側尋找結怨的根源,償還賬債,解開怨結,方可徹底了結大怨。常言道:“澆樹要澆根,幫人要幫心?!眱H靠顯態有為的言語去說和,不能從心的根源上去深挖,就很難從根本上化解大怨。故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br>
    所謂“契”,猶如今之“契約”、“合同”。古時的契約分為左右兩欄,主人持左契作為存根,客方執右契以為憑據,主客各執其一,合之為信。自古以左為主,為先天;以右為次,為后天。左契為本,故存于為主者一方;右契為末,故執于客方之手。結賬之時,以此為憑,兩契相合,以驗其信。

    “執左契”之意,是說我處于先天無為之位,寂靜不動,不責求于人,待人來責求于我。當持右契者來合契時,以契為信,見契付物。不計較來人相貌的美丑,不分辨持契者的善惡,也不論其人的高貴與貧賤,唯以契約為憑而已。

    太上以執左契為喻,在于啟示人們要復歸先天,以無馭有,以先天主宰后天。左契為主宰,猶如真心,常處靜定之中;右契猶如后天,處世應俗,隨遇而動,應過即靜,又復歸于左。左右相輔相承,主次有序,相合相應,處世應物,渾然為一。

    人的心身雖終日處在繁紛的紅塵事務中,但不為物轉,以靜處俗,無心待物,以物付物。執契之喻,其事雖小,其理卻大。來者處有為,我則處無為。一方處動,一方處靜。有為者是外來以物動求,我以無為靜而應之,雖有執契之舉,但也只是遵循辦事程序應之而已,一切都是自然??驼叱钟移醺段?,以合我之左契,此即是“我不求合而人自合”。執左契者,應于外而合于內,是一種人合于我的先天自然狀態。

    圣人不動心、不動念,其德心無為而民自化,這與執左契其意相同。故曰“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由圣人推其義而知,人最貴于有德,厚德在身,猶如人之執左契,我不求于人,而人卻來合我。這就是“司契”的真義。故言“有德司契”?!八尽闭?,主也。

    德的本質為“中和”、“柔弱”,有德之人能主合于無德者。有德之人,能包容一切,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心身透發著祥和的氣息,故人皆喜歡主動接近,愿受其德場之益。圣人在處世待物中,皆是隨緣而遇,隨遇而安,行不得已之事,不動主觀識心,一切感而遂通,這就是執左契之義。

    “無德司轍”,凡是以有心有為去行德,受人回報,其德不廣,其善不真。若是以私心去行德,那就是無德。世人不修道德,不知德之真意,不能以德感恪于人,只能以有心有為去行事,以得到外物的滿足為目的。凡是有為,必帶有后天痕跡,故曰“司轍”。

    “徹”與“轍”同?!稗H”,即車行過后所留下的車輪痕跡。造車者打車時,其車輪的間距必須合于道路之轍,這是以我之有為,求合于彼之所需。無德者,不能以無為待人應物,只能用有為去應世,猶如車輪求合于路轍一樣。以此物求合于彼物,皆是有為之為。故曰“無德司轍”。前輩云:“執德者無德”。此乃至理真言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br>
    “天道無親”,天道至公至平,無親無疏,對萬物眾生皆一視同仁,沒有偏私。天道規律的特性就是“常與善人”,“唯以德輔”?!芭c”者,即贊許、援助、給與、佑助等意。

    “常與善人”,是說天道常在人們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幫助、護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類相親的自然屬性,故有獎善罰惡、助弱抑強、損有余而補不足的諸多特點。天道與一切德善類的人與事,具有極強的親合力,唯有善德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助佑。故古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說。

    天之道以無為運化萬物,毫無后天有為的轍跡。天道至善至公,善者得佑,惡者懲罰。天道自然,既不無故加福于人,也不會無故加罪于人。人既不能在無德的情況下去求福于天,有德之人也無須擔心天會無辜降罪。無德之人與天道不親,故不能得天道之助。有德之人,雖不求于天,卻可以常常獲助,庇(bi)爾不足,降爾遐福,護之佑之,歷歷可驗。

    文中曰“天道無親”,看起來人好象與天相隔遙遠,很難親善,但實際上天道就在身邊,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常與”善人相親相合。實際上天與人極易相合,其合是在自然無為中,我有善德,天道必悄然來親合;我有罪過,也必遭天道責罰。毫無親情可講,毫無面子可留。世人常對天道采取實用主義,平日里不修善德,昧著良心做人行事。當災禍臨頭時,想發大財時,才臨時抱佛腳,才想起來燒香求菩薩保佑。此時求之亦枉然也。

    世人以有心有為去“和大怨”,以有為之力強解其怨,雖也費心費力,但終難達到心合的目的。圣人能識透這其中的原故,所以執左?!白蟆闭?,先天無為也。惟求之于己,以先天德性去合人,何須在后天中亂動心、大費勞作呢?

    以我之識心去求合人與物,就好比“司徹”之無德,損精耗神,勞而無益。執“左契”者,不求人而人自來合,這好比天道常與有德之人相親相合一樣,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此二者驗之于自然規律,即可知天道盡是無為,而毫無有為之弊端。

    學道之人,千日修煉,在于一日大徹大悟。到此境界,則世間萬事萬物都透透徹徹,簡潔明了。宇宙萬物皆是道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即可掌握萬物之實質,陰陽之分合,萬物之變遷,皆在眼底。天之道即人之道,萬事萬物皆是道之體現。得道則陰陽在乎手,變化由乎心,何須去有心有為呢?眾生所以不能得道,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執著于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憂苦身心,即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身心即處于無為先天之中,萬事皆合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無需執德,這才是真德上德,才能與天合其德。

    【本章說解】

    本章的主要精神,全在于末尾二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在無為,道法自然。由此可見圣人眼明手快之妙用。用人心有為去求合于人者,人之道也;我不以有為去求合于人,而人與物自來合者,天道之自然也。以我之有心去合于人,雖大費心思,大費氣力,以有為強合人事物,終難得其合。故太上以“和大怨”來比喻,以明示“有為”處處難之理。

    物自來合我者,我自順其自然,無心無欲,若無其物,自修在己,不求合而無不合,這就是天道自然與德善無為的微妙。知此理者,則可知圣人“執左契”之義,以圣人為楷模,安于無為,常處于自然之妙。

    本章是承上章“受垢”、“受不祥”,而重申要做到“無我”、“不爭”之難?!叭崛酢痹谄綍r無事時容易做到,但要臨事時真能做到卻不易。每當受到些微小怨還容易把握,但當遇到橫逆大怨時,能做到心平如水,無驚無憂,一心不動,應對自如,不生怨心,則確實比較難了。學道者若遇大怨,雖能勉強自和之,而心中卻藏怒宿怨,即使暫不發作,而纖芥之怨未除,終有暴發之時,豈可言“上善若水”之道。

    所謂德善,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便是圣人“執左契“的真意。契約有二,我執其左,只待執右契者來應,兩契相合,驗證無誤時,以物付物,并不責求于人。圣人對于萬物,順逆皆無心,既來即受,受而無心;既去不留,不求不怨。來者不見其有怨,給者不自以為有德,德怨兩忘,物我渾化,這才是真正體現了“物我不爭”之德。若修德未達至備至純,心中仍有物的痕跡,物我之情不化,吃了虧便生怨心,這無疑是再結新怨,再造新業。

    善人雖常受虧于人,而天不會虧他?!秷D書·蔡仲之命》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彼自挸Q裕骸吧n天不負有心人?!弊匀恢缽膩矶际欠鋈跻謴?,全力佑助有善德之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其理易知易明,但非有定慧不能知,非有定力不能守,故曰“無以易之?!?/br>
    安居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小國寡民”,是說人少國小?!笆褂惺膊酥鞫挥谩?,是說國小人少,不必求奢華,沒有必要備有太多的武器裝備。即使有什伯之器,也應當是備而不用,或萬不得已時才用?!笆膊闭?,數也?!笆病闭?,十也?!安闭?,百也。古代軍隊五人為“伍”,二五為“什”,百人為“伯”?!笆膊笔枪艜r軍隊的建制名稱。猶如今之師團營連建制一樣。

    “什伯之器”,是言兵器之多。兵器乃不祥之物,但它是由人掌握的,人心善,則器亦善;人心惡,則器即隨之殺傷人命而造惡。所以圣人對使用兵器慎之又慎,惟在迫不得已的外侵內亂時而用之。兵器愈先進精良,其殺傷力愈大,殘害生靈愈多,總歸不是善事。兵器愈多愈好,必然助長無德之人的殺心,用于爭勝斗奇,以強欺弱,殘害生靈,造下無端罪惡。追求兵器的精良,必然日入于奢華,耗民資財,失去儉樸美德。

    所謂“小國寡民”,是老子的一種美好的理想社會。其本意并非要使國家變小,而意在使國家管理機器的職能越來越小,并逐步走向消亡,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社會?!肮衙瘛币膊皇且丝谙∩倬秃?,而是要使天下人人都具道德,復歸于先天淳樸。人民皆有厚德,自覺遵行天道規律,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也就無需龐大的國家管理機器。如此雖央央大國,民眾億萬,治理猶如小國那樣容易,此即“治大國如烹小鮮”。道德行天下,天下太平,國家消亡,軍隊兵器也將消失。即使有也無用場,使兵器各安于儉樸無欲之性,共處于天地清靜之中。

    所謂“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是老子在以言其志,寄望于天下萬國成為一國,實現“小國寡民”的無為之治。人民返樸歸道,內足而外無所慕,不求物器之大,不貪非分之想;以現有為美,知足常樂,安分守己。

    舟車甲兵皆為眾多兵士所用之器,非一人所能獨用。天下無事,故兵器常被棄之而不用。古時人淳事簡,以自力的衣食為甘美,以簡居土俗為安樂,書契尚且很少用,而以結繩代之。人與人相親相愛,國與國友善相處,所以“什伯之器”常被棄置。由此可見古時的先輩們多么純樸!

    大道至簡,大道是一。正如空凈師所云:“愈簡單的東西,愈接近于道;愈復雜的東西,愈遠于道?!庇墒嵌?,“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真意,是寄望于后人修道德以復淳樸之心。作為中華先祖的子孫,如今人心不古,視老祖宗們的淳樸為愚鈍,以西方現代物質文明為榮耀,這正是人心的顛倒,亦是數典忘祖的大不孝。每個天良不昧的炎黃子孫,都應為此而臉紅!

    對照當今世界,與圣祖所寄望的道德盛世相去甚遠。當今人類社會,火藥味甚濃,軍備競賽激烈,毀滅性武器日益翻新。大國侍強欺弱,稱王稱霸,炫耀武力,動輒(zhé)欺侮小國,屠殺無辜生靈,已為天道所不容。若太上在世,亦會為之痛心疾首!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重死”,是說君能為民興利除害,為百姓謀幸福,使民各得其所,各順其性,生活美滿,無憂無慮。人民知足常樂,珍重生命,常處清靜,修心養性,心處無為,心神安居于內,沒有外馳逐物之患,故“而不遠徙”。

    “徙”音喜,遷移曰“徙”。人若視身外之物為重者,必輕內而求外,輕生命而重于物。為了追求名利,不惜遠涉山川,不辭辛苦,長途跋涉而不覺勞,歷經多年而不知倦?!笆姑裰厮?,而不遠徙”,是喻示無為之理。人當靜心寡欲,才是珍惜生命的長生之道。若欲心強旺,遠涉求物,累心勞身,這是不知惜生的自我摧殘。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這兩句是說,為君者以德治國,國富民強,人民無煩令之擾,無苛稅之憂,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心清性定,過著安閑自在的生活,不為身外之物所誘惑。即使交通十分方便,也不會棄家遠涉。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比嗣襁^著衣食豐足的富裕生活,誰還愿意放棄天倫之樂,而在外漂泊奔波呢?

    修真人若能清心寡欲,珍重自己的性命,精神內守,不求身外之物。即使黃金美玉擺在面前,也不會為之心動;更不會離鄉背井,遠涉求財。心若能清靜無為,必不會涉身繁華之所,即使出入于游樂之地,也能鬧中取靜;身處奢華之中,混跡花花世界,心身一塵不染,常應常靜,這才是煉己的硬功夫。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瓣悺?,通陣,即古代交戰時的陣形?!凹住闭?,即護身之鎧甲。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養兵在于抗御來犯之敵,凡遇內亂外侵,兩軍開戰,必布甲兵。古時圣王施無為之治,以道德宏揚天下,故而國運昌盛,人民幸福,天下太平,國家雖設有軍隊,卻無有所用。古時百姓本性淳樸,人人具有道德,清靜無為,安居樂業,各守本份。出入相安,老幼相親,鄰里安睦,無盜寇之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相敬如賓,無有爭執之心。國家昌盛,社會安寧,無內憂外患,故無須以鎧甲護身,也無須陳兵自衛。故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br>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br>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敖Y繩”,即古代記事的一種形式。好比現代社會交往的記帳、記錄、契約、憑據,以及現代電腦等信息手段的形式一樣?!兑捉洝は缔o》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敝两裨谖覈承o文字的少數民族地區,仍有結繩記事的習俗。

    上太所言的“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并非要人類恢復到遠古無文字、無計量器具的原始結繩時代,而是要使人們去除人心之私,恢復遠古結繩時代人類本性中的樸實、真誠、篤信之心。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