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節
什么事都沒有,自己心血來潮,還是殺! 石虎殺人的手段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請注意,不是一個一個地殺,而是成批成批地殺。他可以算是真正把工作和興趣合而為一的人。 再說石虎的兒子們。 長子石邃把尼姑rou和牛羊rou一鍋煮著吃,邊吃還邊讓賓客猜哪塊是人rou。平??吹侥膫€宮女長得漂亮,順手就把頭割下來做成工藝品,邀賓客一起觀賞。后來,石邃因為惹得石虎不高興,被石虎一刀給剁了。次子石宣由于嫉妒五弟石韜得寵,便將石韜砍斷手腳,挖去雙眼,開膛破肚。石虎很生氣,他把石宣對石韜做的那一套如法炮制,又讓石宣嘗了一遍,最后把石宣燒死,并株連石宣全家。石宣年僅五歲的兒子拽著爺爺的衣襟求饒,石虎飛起一腳,把孫子踹向了刑場。 這一家子絕對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公元348年,石虎殺了石宣后,冊立年僅十歲的幼子石世為太子。有人勸石虎立個年長的兒子,石虎是這么解釋的:“二十來歲的孩子只要一當上太子就想弄死我,我立個十歲的孩子自己還能消停幾年?!?/br> 石虎想得挺美,結果不出一年,公元349年5月,他就病死了。十一歲的石世繼位。不用想也知道,他逃不掉兄弟的毒手。石世僅當了三十三天皇帝,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就被九哥石遵殺了。 石遵篡位當了一百八十三天皇帝后,被石虎的養孫冉閔(min)殺掉。隨后,冉閔擁立石虎第三子石鑒為傀儡皇帝。此時距石虎死才大半年,后趙皇帝就像走馬燈一樣換了三個。 石鑒知道冉閔有稱帝的野心,自己遲早會被冉閔干掉,便派弟弟石苞刺殺冉閔。石苞刺殺未果。石鑒怕冉閔追查,又把石苞殺人滅口??偠灾?,石氏家族對殺人這事一視同仁,面對親戚毫不手軟。 再說后趙權臣冉閔原是漢人,他也明白胡人不會真心擁戴自己,遂于公元349年底一連頒布了三封詔令。 第一封:“胡人敢有持兵器者殺無赦?!币粫r間,整個后趙帝國內的胡人聞風喪膽,全都不敢再攜帶刀劍。 第二封:“與朝廷同心者可留在鄴城,不同心者任憑去留?!蓖瑫r,冉閔命令將鄴城城門敞開,旨在讓羯族人主動離開鄴城。誰都知道要出亂子了。這下,方圓百里之內的老百姓(多是漢人)全都蜂擁向城里跑,而鄴城內的羯族人則全往城外跑。鄴城城門頓時被擠得水泄不通。 緊跟著,第三封詔令來了,這是最要命的一封:“凡斬胡人首級送至鄴城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拜牙門將?!?/br> 這封詔令即是史上著名的“殺胡令”,毋庸置疑,冉閔乃是在推行種族滅絕政策。漢人被胡人,尤其是羯族人摧殘了這么多年,心底積壓的仇恨瞬間被煽動起來。幾乎一夜之間,整個后趙帝國掀起誅殺胡人的浪潮。冉閔更是親自率軍屠殺鄴城的羯族人。短短幾天內,單是鄴城就有二十萬羯族人被殺,鳳陽門堆的人頭比山還高。 公元350年春,冉閔處死石鑒及石虎的三十八個孫子。到這個時候,石虎的兒子只剩身在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非襄陽)的石祗和石琨了。隨后,冉閔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十六國之一)。 公元351年5月,冉閔攻破襄國,殺了石祗。石琨攜全家逃往東晉國都建鄴。實在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這完全就等于換個地方死。果不其然,東晉朝廷當即把石琨全家處斬。至此,石氏再無一人幸存。 冉閔在歷史上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說他是血腥屠夫。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摻雜著古代胡人的血統,自然沒必要再把胡人視為異類,其實,即便放眼全世界,各民族也一直在緩慢地融合著。民族主義,如果僅著眼于某個特定歷史時段,的確能短期內迅速凝聚民族力量,讓這個民族產生不可思議的動力(或破壞力)。然而,歷史上無數次災難證明,民族主義也是最容易蠱惑、煽動民族仇恨,并最終釀成種族滅絕慘案的罪魁禍首。我們再看看羯族人嗜殺成性的根源(當然,有時候漢人也好不到哪兒去),其實還是他們幾輩人被其他民族當成奴隸使喚,仇恨積壓,最終爆發。 總之,隨著“殺胡令”的頒布,羯族基本上瀕臨滅族邊緣。之后,羯族人又遭到鮮卑人屠殺,到二百年后的南北朝時期,僅存的羯族人逃到江南,最終因為一場動亂被南梁屠滅。由此,這個背負著無數仇恨和血債的殘暴民族便從歷史上徹底消失了。而同樣背負著仇恨和血債的冉魏王朝也僅存續了兩年,就被鮮卑慕容氏滅掉了。 鮮卑慕容氏花了一年時間大體統一黃河以北。公元352年,慕容儁稱帝,國號“燕”,史稱“前燕”(十六國之一)。 我們再看黃河以南的情況。 這段時間,原本依附后趙的氐族人趁亂占據雍州關中地區,同樣在公元352年,氐族族長苻健在關中稱帝,國號“秦”,史稱“前秦”(十六國之一)。 黃河以南的中原一帶,原后趙殘余勢力紛紛向前燕、前秦、東晉投誠。不過,這幫人只是名義上投誠,他們實際上仍保持半獨立狀態,由此,中原又回到了早期流民帥各占山頭時錯綜復雜的局面。 攘外必先安內 自公元349年石虎死,至公元352年前燕、前秦建國,北方的局勢亂得一塌糊涂。這對東晉帝國而言,絕對是天賜的北伐良機。那么,在這段時間,東晉都干了些什么呢? 在東晉帝國西線,實力最強且一心北伐的桓溫完全沒動靜。 不是他不想動,而是朝廷不讓他動。 早在公元349年(桓溫滅蜀的第三年),后趙皇帝石虎剛死的時候,桓溫就連番上疏請求北伐。 幾個月過去了,朝廷什么答復都沒有。 這意思很明顯,朝廷禁止桓溫北伐。 到底是什么人在阻撓桓溫? 自東晉建國伊始,北伐的口號就從未間斷過,但歸根結底,北伐只是句口號。對于朝廷來說,北伐并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短期利益,反而會讓藩鎮勢力做大脫離朝廷的控制。 毋庸置疑,阻撓桓溫的,是以會稽王司馬昱和和武陵王司馬晞為首的全體朝廷公卿。 早在東晉第三代皇帝司馬衍臨終前,司馬昱、司馬晞和庾冰、何充、諸葛恢共同受遺詔輔政。而今,隨著庾冰、何充、諸葛恢相繼故去,司馬昱、司馬晞順理成章晉身為前朝元老重臣。另外,司馬昱和司馬晞是開國皇帝司馬睿僅存的兩個兒子,年齡雖只有三十多歲,但在東晉歷經五代皇帝的今天,這哥倆已算得上是宗室至親長輩了。 司馬晞是哥哥,官拜中書監。司馬昱是弟弟,官拜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司馬昱喜歡清談,這讓他在士大夫圈子里很吃得開,當時東晉一等名門——瑯邪王氏、太原王氏、潁川荀氏、潁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全都唯司馬昱馬首是瞻。司馬晞則性格尚武,甘愿充當弟弟的輔翼。自司馬睿下江東創建東晉,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這期間,皇室一直被士族壓得抬不起?,F在,隨著司馬昱上位,皇室力量好不容易才得以崛起。 然而,隨著桓溫平定巴蜀,一舉躥升為實力最強的藩鎮重臣,司馬昱不禁憂心忡忡。他預感到,桓溫很可能會像以往那些西線統帥——王敦、庾亮等人一樣,對朝廷構成新的威脅。 沒錯,司馬昱正是桓溫的頭號政敵。他對付桓溫的手段就一個字——拖。只要是桓溫的奏疏,不管什么事,不拖個一年半載誓不罷休。 朝廷不準北伐桓溫就真不動嗎?他還真不能動。先前桓溫伐蜀沒等朝廷詔命就擅自出兵,為這事,他跟朝廷已經有點不愉快,眼下這個節骨眼,他并不想也不敢跟朝廷鬧得更僵。當時后趙實力還很強,北伐與伐蜀的難度絕對不是一個等級?;笢氐穆毼皇乔G、司、雍、益、梁、寧六州都督兼荊州刺史,乍一聽很猛,可實際上,這六州只有荊州是實實在在的,益州仍有殘余反抗勢力,別添亂就謝天謝地,另外四個州則屬于僑州。先前庾翼想北伐,庾冰不惜放棄朝中政權,親自坐鎮江州充當弟弟的后盾。如今,富庶的江州并不在桓溫手里。他要北伐,必須有江州支援才行。 桓溫請求北伐的奏疏就這樣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了,看這架勢至少還得等一年。 等一年,黃花菜都涼了。 不過,司馬昱也不是不想北伐,他只是不想讓桓溫北伐。除了西線統帥桓溫之外,他還能指望誰呢? 答案自然是東線統帥。 東晉以國都建鄴為分割線,有東、西兩大戰區。東戰區主要包括半個徐州、半個豫州(北半部分在胡人勢力范圍)和東部各僑州;西戰區主要包括荊、江二州和西部各僑州。數十年來,像王敦、陶侃、庾氏兄弟這些手握強兵的西線統帥,跺一腳都能讓朝廷抖三抖,而像劉隗、戴淵、郗鑒這些東線統帥,其主要任務則是制衡西線,拱衛朝廷。 為什么西線多出權臣,東線多出忠臣?這主要是由于兩線實力配比決定的。顯而易見,荊、江二州的地盤遠超半個徐州和半個豫州。東線統帥實力較弱,想鬧鬧不起來,只能跟朝廷聯手對抗西線統帥,而西線統帥手握帝國大半壁江山,即便像陶侃這樣的人都難免生出不臣之心。不信,你把郗鑒換到西線,一樣有可能變成王敦,而把王敦換到東線,也一樣有可能變成郗鑒。 公元349年8月,司馬昱任命褚裒(皇太后褚蒜子的爸爸)為徐、兗、青、揚、豫五州都督,由東線北伐后趙。 桓溫只能坐冷板凳旁觀。 褚裒率三萬大軍直抵徐州北部的彭城,一開始搞得相當張揚,不料,他的三千精銳很快碰上后趙二萬主力軍,被盡數剿滅。褚裒一蹶不振,只好撤回京口。更慘的是,當時黃河以北二十萬漢人聽說褚裒北伐的消息,都攜家帶口跑去投奔,可此時褚裒已經撤軍,無法接應,致使二十萬人全部被胡人屠殺。幾個月后,褚裒愧疚而死。 公元350年初,正值冉魏滅后趙時期,又一次北伐良機到來。 桓溫把他的冷板凳搬到臨近前線的江北安陸,隨時準備出兵。 但司馬昱還是不搭理他,又任命殷浩為徐、兗、青、揚、豫五州都督。對司馬昱來說,北伐失敗不算事,在東線立個能跟桓溫抗衡的人才是事。 桓溫一直等到公元351年底,一年前發出的奏疏總算盼來了回音。 一句話:再等等吧。 還等個屁! 桓溫被逼急了。你不是怕我當權臣嗎?不是怕我威脅朝廷嗎?我這回就真當權臣威脅朝廷了! 公元352年初,桓溫率四萬荊州軍從安陸南下,順長江東進,直接進駐到江州武昌。江州并非桓溫轄區,但桓溫不管那套,他要給朝廷點顏色看看。 這一下,舉朝震驚。殷浩嚇得想辭官歸隱。司馬昱趕緊給桓溫寫信,道歉認錯。 桓溫見司馬昱服軟,也不想把事鬧大,遂率軍返回荊州。他滿以為朝廷這回能支持自己北伐。然而,他又錯了。 這年2月,東線統帥殷浩上疏請求北伐,司馬昱當即批準??苫笢?,依舊沒人搭理。 桓溫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攘外必先安內。要想北伐,必須得先除掉政敵。 你不是不讓我北伐嗎? 好!那我不北伐了,我就看著你們北伐,看著你們死。 隔岸觀火 關于這位被司馬昱硬扶上墻的東線統帥殷浩,庾翼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趕上亂世只能束之高閣,等天下太平了才能拿出來用用?!?/br> 那么說,殷浩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他原本是個隱士,曾躲在深山老林,一住就是十來年,他并非沽名釣譽,而是真不愛當官。結果適得其反,越隱居越有神秘感,越有神秘感名氣越大。司馬昱覺得他是個人才,拿出劉備三顧茅廬的勁頭,好說歹說磨了四個月才把他請出山。 殷浩起點很高,一上任就當上揚州刺史,時隔兩年又成為東線統帥。 實事求是地講,殷浩相當勤奮,相當努力,他在江西開墾出一千多頃農田儲備軍糧,又招兵買馬,征募了七萬大軍,還試圖策反前秦的高級官員。但遺憾的是,他智商不高,情商更低。 自石虎死后,原隸屬后趙的大批中原地方官紛紛向東晉朝廷投誠。雖說投誠的象征性大于真實性,但好歹人家名義上算投誠了。由此,中原大片領地,包括重要都市許昌,名義上也算被東晉收復。 這對殷浩而言,無疑是撿了個大便宜。他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好生安撫降將,然后慢慢滲透,找機會對這些地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制??墒?,殷浩的能力顯然不足以應付這樣復雜的局面。 公元352年3月,殷浩派部下謝尚(大名士謝鯤的兒子)向洛陽進發。那時洛陽基本是座空城,謝尚要去洛陽勢必途徑許昌,而駐守許昌的是原后趙將領——現已投降東晉的張遇。按理說,謝尚只要跟張遇說幾句好話,借個路過去就行了。但沒想到的是,謝尚居然跟張遇鬧不痛快,又把張遇逼到了前秦陣營。而后,張遇據守許昌阻擋謝尚北進。謝尚慘敗而歸。幾個月后,前秦皇帝苻健覺得許昌既難防守又沒戰略意義,便命令張遇帶著當地五萬戶居民遷徙到關中,等于是放棄了許昌。 來年冬,殷浩決定親率七萬大軍進駐洛陽。這時候,許昌和洛陽形同空城,殷浩可以輕輕松松撈個收復故都的大功,可沒想到,他竟犯了和謝尚一樣的錯誤。 殷浩任命姚襄為前鋒。這位姚襄也是前兩年從后趙投降來的。本來,姚襄只想踏踏實實在江北做個土皇帝,可殷浩出于忌憚,想消耗姚襄的兵力,偏偏讓這個人打頭陣,更夸張的是,殷浩居然還屢次派刺客暗殺姚襄。結果刺殺沒成功,反倒把姚襄惹毛了。 就在去洛陽的路上,前鋒統帥姚襄突然倒戈,反攻殷浩。殷浩損兵折將一萬多人,被姚襄打回淮南。 緊接著,姚襄募集七萬流民軍,又給朝廷寫了封信,狀告殷浩逼人太甚。一年后,他率軍北上占據許昌,算是自立為王。 就這樣,殷浩兩次北伐,逼反了兩個降將,自己損失慘重不說,更導致已經歸附東晉名下的領土再度脫離東晉。 一直在西線看笑話的桓溫趁機火上澆油,彈劾殷浩。 此刻,司馬昱一手拿著姚襄的告狀信,一手拿著桓溫的彈劾狀,他知道,殷浩是鐵定保不住了。 公元354年2月,朝廷罷黜殷浩一切官職,貶為庶民。 殷浩敗了,司馬昱更是焦頭爛額,短期內,他很難再提拔起能跟桓溫抗衡的東線統帥了。 復見官軍 從公元349年后趙皇帝石虎死,到公元354年殷浩被貶,已過了五年光景,在這五年中,桓溫一直在等?,F在,他終于等到頭了。 殷浩被貶的第二個月,桓溫決定不管朝廷詔書,直接率四萬荊州軍北伐前秦占據的關中。 前秦皇帝苻健派出五萬大軍阻擊桓溫。 仗一開打,桓溫勢如破竹,相繼攻克上洛(今陜西省商洛市,距西安市東南九十公里處)和青泥(今陜西省藍田縣,距西安市東南二十公里處),桓溫的弟弟桓沖則率偏軍在白鹿原(今藍田縣西的灞河沿岸)擊敗前秦丞相符雄。與此同時,受桓溫遙控指揮的梁州刺史司馬勛也從漢中穿過子午谷,搶占了雍州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 公元354年6月初,桓溫進駐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這里距長安城僅三十公里。 前秦方面,苻健以六千老弱兵守衛長安,三萬主力軍隔著灞水抵抗桓溫,另派出七千偏軍奇襲陳倉的司馬勛。 就在桓溫駐軍灞上期間,當地一位隱士來到桓溫的軍中。 這人名叫王猛。他與桓溫捫虱而談,暢論天下大勢。 何為捫虱而談? 別想多了,捫虱并非悶sao。就是字面意思——用手一邊捏著身上的虱子,一邊聊天。 那時節的衛生條件跟現在沒法比,虱子還很多,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或許是因為某大名士捏虱子的手法極優雅有范兒,讓捫虱而談在名士間廣泛流行起來。不理解的同學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你最仰慕的一位明星用史上最帥的手法,一邊拍著蚊子,一邊跟你聊天,大概就是這樣。 此刻,王猛對天下局勢的見解讓桓溫贊嘆不已。他忍不住感慨:“整個江東都找不到你這樣的人才?!崩^而,他向王猛請教:“我率十萬精兵(吹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關中豪杰卻無人投奔,這到底是為什么?” 王猛答道:“您深入敵境,眼看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敢渡過灞水。關中豪杰猜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敢來投?!?/br> 事實證明,牛皮吹大了沒好處,你給對方提供假情報,對方給你的建議自然也沒那么靠譜。而后世很多人,甚至包括史學家,也都對桓溫裹足不前大加斥責,認為桓溫北伐只是政治說辭,實則并沒那么上心。在這里,我們可以詳細分析一下雙方的戰力。 開戰前,前秦軍五萬,晉軍四萬。首先說桓溫為什么會在兵力不如敵軍的情況下深入關中。 只有兩種可能。其一,他情報有誤;其二,他北伐心切。 無論如何,桓溫能以少勝多打到長安已是戰績斐然。隨著戰爭的消耗,前秦剩下四萬三千人,晉軍剩下三萬多人。如果桓溫渡過灞水,相當于背水一戰,風險高不說,他與前秦的三萬主力軍更勢均力敵,能不能打贏另當別論。就算打贏了,他下一步肯定要圍攻長安,否則還是前功盡棄。但這個時候,他還能剩多少兵力?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攻城戰中,攻方消耗遠大于守方。兵法講:“十倍的兵力圍之,五倍的兵力攻之?!彼?,即便桓溫和前秦兵力相當,也根本攻不下長安城。那么,當初伐蜀戰役中桓溫敢孤注一擲,為什么如今卻膽怯了呢?事實上,正是由于攻陷成都的僥幸,桓溫記住了那次教訓,再也不會輕率用兵了。 但所有這些,還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軍糧出了問題。原本,桓溫選擇夏天出兵,是計劃耗到秋天正好可以收割關中的麥子,不料,苻健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趕在桓溫到來前就把麥苗都割了個精光。當桓溫看到田地間被割了一半的麥苗時,腸子都悔青了。他怪自己沒能拿下江州就貿然北伐,這時候,晉軍無法補充軍糧,士氣已漸漸衰落。 鑒于此,桓溫猛烈的勢頭也就走到頭了。 6月底,前秦分出一部分主力攻向駐守在白鹿原的桓沖?;笡_戰敗,僅以身免,麾下一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駐守陳倉的司馬勛也被打回到漢中。這下,桓溫徹底沒戲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