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
賈充向司馬昭提議趁機讓諸葛誕做司空。諸葛誕一旦入了朝,也就徹底和揚州軍權說拜拜了,這是解除他兵權的最佳手段。 “恐怕諸葛誕不會老老實實放棄兵權吧……”司馬昭沉吟未決。 “我感覺諸葛誕有謀反征兆。如果他現在行動為禍尚小,如果置之不理日后必釀成更大禍患?!?/br> “有道理?!彼抉R昭接受了賈充的建議,宣諸葛誕入朝。 鐘會聽聞此消息,斬釘截鐵地斷言:“諸葛誕必反!” 司馬昭點了點頭:“是禍躲不過,該來的總會來,詔書已發出,追不回來了?!?/br> 幾天后,諸葛誕接到了詔書。 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論資排輩,我做三公怎么說都該排在王昶后面?!?/br> 前文講過,魏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州刺史多是州都督的儲官。例如,郭淮由雍州刺史晉升雍涼都督,郭淮死后,陳泰由雍州刺史晉升雍涼都督……以上事跡均秉承這一慣例。如果諸葛誕入朝,最大的得利者無疑是揚州刺史樂。 諸葛誕判斷:這肯定是樂想取代自己成為揚州都督,所以從中搞的小動作。這時候,他已經做好謀反的準備,便當即率數千死士沖進樂府邸,將樂斬殺。先前,他和揚州刺史文欽關系不睦,這回又跟揚州刺史樂鬧出了人命,由此可以看出,諸葛誕頗忌憚自己被下級取而代之,這個性格特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將來的命運。 諸葛誕殺死樂后給朝廷上了一封奏表:“樂圖謀不軌被臣誅殺,若朝廷信任臣,臣還是魏臣,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吳臣!”這相當于謀反宣言。他之所以這么底氣十足,是因為他早就征募十五六萬軍隊,又囤積了足以支撐一年的軍糧。然而,他沒有像毌丘儉那樣挺近洛陽,而是選擇固守壽春城。 諸葛誕無須等待朝廷的答復,他馬上給吳國發出請降書,并把幼子諸葛靚送往江東建鄴充當人質。一方面,他向吳國宣誓效忠,希望吳國能出兵支援;另一方面,他想到萬一戰敗,總能給兒子留下條生路。 就這樣,諸葛誕目送諸葛靚漸行漸遠,直至淡出視線之外,隨后,他轉身入城,開始了整軍備戰。 淮南三叛:挾天子以令不臣 沒兩天,朝廷收到了諸葛誕的謀反宣言和樂的人頭,舉朝震驚。 就在群臣義憤填膺,紛紛提議討伐諸葛誕的時候,曹髦卻極力壓抑著內心的興奮。他暗想:莫非諸葛誕打算效仿毌丘儉勤王?他完全忽略了諸葛誕信中那句總結陳詞——“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吳臣!”不過,即使諸葛誕降吳,在他看來也是相當解氣。然而,曹髦發散性的思緒很快被打斷了。 “啟稟陛下,大將軍有奏疏送至?!?/br> 司馬昭和司馬師一樣,為防范政敵行刺,只窩在自己府邸打理政務,從不進入皇宮。使臣朗聲念誦司馬昭的奏疏道:“有毌丘儉前車之鑒,諸葛誕肯定準備得更加充分,更有可能向吳國求援,臣認為應集結各州兵力平定叛亂?!?/br> 諸葛誕是魏室的忠臣??!此時此刻,曹髦仍然這樣固執地認為,可他無法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只能咬著牙說出那句:“準奏!” 隨后,司馬昭花了將近兩個月時間征調京畿、青州、徐州、荊州、豫州、關中所有能動用的兵力,再加上十幾萬朝廷中央軍,最終集結二十六萬大軍準備討伐諸葛誕。同時,他又命荊州都督王昶進兵江陵,在南戰線牽制部分吳國軍隊。但是,司馬昭縱使掌控著強大兵力,卻仍不敢貿然離開朝廷前往淮南。一年前,曹髦那封險些葬送司馬家族權勢的詔書至今讓他心有余悸,而近來,曹髦又屢逞口舌之爭,敵視司馬家族的情緒表露無遺,這些都讓司馬昭過不踏實。最后,他想出一個萬全之策。 司馬昭上奏:“臣請陛下和皇太后御駕親征,以此來表明剿滅叛臣的決心。臣已集結五十萬大軍(實際為二十六萬,這里是夸大說辭),以眾擊寡,勝負無須憂慮?!?/br> 曹髦聽罷氣得瞪圓了雙眼。司馬昭居然敢挾持自己隨軍出征!他火冒三丈,眼看便要拍案而起。 一旁的郭太后看出曹髦不對勁,趕忙攥住曹髦的手腕,使勁將他按在皇位上。 曹髦并沒有注意到手腕已被郭太后攥得有些發紫,他雙眼充血,但他能說的也只有兩個字:“準奏!” 公元257年秋,大將軍司馬昭會集二十六萬大軍,挾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劍指淮南,討伐諸葛誕。 幾天后,不遠處一座城池漸漸浮現于司馬昭的視線之內。 “前面就到豫州項城了……” 項城,這里是魏都洛陽通往淮南的必經之處,這是一個充滿著傳奇的地方。六年前,他的爸爸司馬懿率數萬大軍在這里將手足無措的王淩緝拿;兩年前,大哥司馬師率十二萬大軍,在這里和毌丘儉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對峙并最終獲勝;今天,他率二十六萬大軍,更挾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同行,討伐諸葛誕的叛亂。 8月,司馬昭沿著父兄走過的路,再次來到豫州項城。他感慨萬千,繼而低下頭,注視著腳下的土地,希望能從這里找到當年父兄留下的腳印,他內心向父兄在天之靈默默傾訴:“司馬家族的權柄,已被我牢牢握在手里,而且愈來愈強大了?!?/br> 項城,見證了三位淮南統帥因各自不同理由引發的叛亂,當然,或可稱之為勤王;項城,也見證了司馬家族父子三人所走過的權臣之路,他們的足跡堅實地印在這里,震撼著魏國社稷。 “為什么還看不到諸葛誕?”曹髦不時站起身翹首遠眺,像盼望救星一樣,無比期待看到諸葛誕的大軍出現在自己面前。 “陛下請少安毋躁,大將軍自有臨敵之策?!苯家蝗缂韧幕卮鹱尣荀指咏乖?。 這天,曹髦的車駕突然停了下來。 “怎么不走啦?諸葛誕在前頭嗎?” “啟稟陛下,大將軍考慮您的安全,讓您和郭太后暫且留在項城,大將軍親臨丘頭(位于項城和壽春之間)督戰,另派鎮東將軍王基率前鋒往淮南平定叛亂?!?/br> 連日來,司馬昭一直尋思怎么安置曹髦才穩妥,他不希望曹髦離諸葛誕太近,這會增加諸多不可預估的風險,他更不放心把曹髦獨自留在洛陽。想來想去,他決定讓曹髦和郭太后暫留項城,這里既非前線,又遠離朝廷,諒曹髦也掀不起什么風浪。而他自己坐鎮丘頭,一方面可以遙控前線的王基;另一方面則可以就近監控曹髦。 “大將軍要讓朕住在項城?”曹髦從車駕上猛地站了起來。我乃大魏國的天子,怎能任憑臣子隨處安置?這還不算最讓曹髦難以接受的,更讓他心涼的是得知戰事將在淮南展開,也就是說,諸葛誕根本就沒有攻向洛陽。諸葛誕根本就沒有勤王之心哪……曹髦的心情失落沮喪,在他后方,是遠去的魏都洛陽,在他前方,是完全不受他掌控的二十六萬魏國大軍。他總算明白了,這是一場和他無關的戰爭。其實,這個國家也早和他無關了。 諸葛誕宣布反叛已過去兩個來月,他始終固守在淮南壽春,無暇考慮曹髦的期盼,只是焦急地等候著吳國援軍的到來。 宗室之亂 在講即將到來的這場淮南戰役前,讓我們先把時間線往回倒一段,簡單說說前不久吳國政壇發生的一連串動蕩。 諸葛恪被刺殺后,孫峻官拜丞相、大將軍,獨攬軍政大權,他的跋扈很快激起公卿的不滿。 鑒于孫氏皇族一向喜歡窩里斗的特點,對付孫峻的重任自然首當其沖落在了親戚們的腦袋上。孫登(孫權長子)的兒子孫英、孫峻的叔伯孫儀、孫魯班的meimei——被孫權處死的朱據的未亡人孫魯育,一個接一個地卷了進來,他們全都在企圖刺殺孫峻失敗后被處死。 著重要說說孫魯育為什么會死。 在講“南魯黨爭”時提過,孫魯班挑唆孫權廢掉孫和,此舉遭孫魯育的反對,就因為這事,一奶同胞的姊妹從此成了死對頭。自打孫峻掌權后,孫魯班就抱定了孫峻這個大粗腿,她居然當起孫峻的情人。論輩分,孫峻是孫魯班的堂侄孫,這實在亂得夠可以。孫魯班為報復meimei,便誣告孫魯育意圖刺殺孫峻。由此導致孫魯育被害。 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叛的頭一年,公元256年,孫峻病死,他的權柄由堂弟孫繼承。右將軍呂據(呂范之子,孫權臨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和御史大夫滕胤(諸葛恪的兒女親家,孫權臨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欲合謀扳倒孫。然而,孫先下手為強滅了二人。 隨后,孫慮(孫堂兄)密謀刺殺孫,事情敗露后反被孫所殺。 想必是因為孫權對同族的冷酷無情給整個孫氏灌輸了同樣的價值觀,在三國后期,吳國皇室成員之間luanlun頻發,同族之間殺來殺去就沒斷過。這種情況在魏國和蜀國極鮮有,也算是吳國特色。 吳國這場政治動蕩的余波一直延續了一年,直接影響到魏國淮南的戰局。 原來,之前被孫害死的滕胤和呂據都是皇族孫壹的妹夫。滕胤和呂據一死,孫壹的處境就變得不妙了。公元257年,就在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坐鎮丘頭,準備討伐淮南諸葛誕的時候,孫壹終于承受不住心理壓力叛逃到魏國。 司馬昭聞聽此消息,大喜過望:“孫壹來得可真是時候??!”為什么這樣說?眼下正值開戰前夕,諸葛誕寄希望獲得吳國的支持,可吳國皇室成員卻率先投奔魏國,這無疑會對諸葛誕的士氣造成巨大打擊。 孫壹因為選擇了恰當的時機受到司馬昭格外禮遇。 他官拜車騎將軍、開府治事,封吳侯,授八命之禮。八命之禮是僅次于九錫之禮的殊榮。司馬昭還嫌不夠,又把曹芳當年的嬪妃邢氏賜給孫壹為妻。居然拿先皇的嬪妃當賞賜,司馬昭的強權和跋扈可見一斑。 淮南三叛:天意難測 回到魏國淮南戰場。剛一開戰孫壹就叛變到魏國,司馬昭的朝廷軍士氣萬分高昂。而南戰區統帥——荊州都督王昶也逼近江陵,成功地牽制住吳國南線軍隊。 幾天后,在淮南郡壽春城的西北方和南方幾乎同時出現了兩支軍隊。 先說從南邊來的軍隊,正是吳國大將軍孫派來的援軍。這支軍隊約三萬人,由吳將文欽、唐咨、全端、全懌、全靜、全翩、全緝等人統領。文欽和唐咨都是魏國叛將,文欽隨毌丘儉勤王失敗后逃到吳國,那么,這位唐咨又是什么來頭呢?早在魏文帝曹丕時代,一次,曹丕借著外出巡查的機會強行征召青州都督臧霸入朝為官,收繳了臧霸的兵權,因為這事激起青州軍界動蕩,唐咨當時是青州將領,趁亂舉兵反叛,后逃亡吳國。再說全端、全懌、全靜、全翩、全緝等人,這一大家子都是吳國重臣全琮的宗族子嗣。 全氏出自江東吳郡士族,因為孫魯班(全琮后妻)的關系,當年免于遭受孫權的壓迫;不僅如此,吳帝孫亮的老婆全夫人(同樣得益于孫魯班的運作)剛剛晉升為皇后;全氏由此成為吳國自始建以來最顯赫的外戚家族,族中成員多執掌兵權、位居高官,且有五人被封侯。在“吳郡四姓”被孫權相繼迫害后,全氏躍居為吳國第一望族。 此時,壽春城中的士卒見到吳國援軍不禁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 但很快,喜悅又被恐懼淹沒了。 “看西北方!朝廷的大軍也到了!” “那帥旗上寫著王字,莫非是豫州都督王基?”的確是王基。自他兩年前剿滅毌丘儉后,威名便響徹江淮。 這時候,司馬昭率主力軍滯留在臨近項城的丘頭,他讓王基做了前鋒統帥,更兼任揚、豫二州都督,這打破了多年揚州和豫州分開管轄的慣例,王基的聲勢可謂如日中天。 隨著王基一聲號令,前鋒魏軍紛紛散開,對壽春城展開了合圍。不過,圍城是個很緩慢的過程,正當王基率軍包圍壽春的時候,文欽、唐咨以及全氏諸將率領的吳國援軍也抵達壽春城外圍。 文欽望著壽春城外漸漸合攏的魏軍,當下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決定,他竟下令全軍沖進壽春,協同諸葛誕一起守城。于是,三萬吳軍繞到壽春東北方,從魏軍部署最薄弱的地段一窩蜂全涌進城中。 原本,城外吳軍和城內的諸葛誕對魏軍形成夾擊,局面相當有利,但文欽為何會做出這么個荒唐的決策? 揣摩他的心思,很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守城戰中,守方憑借堅固的城墻,傷亡遠低于攻方,文欽大概是想保存實力;其二,諸葛誕攜十六萬大軍投降吳國,文欽和全氏諸將則僅有三萬人,他們在城外打得再漂亮也只能算作牽制魏軍的配角,如果和諸葛誕一起守城,無疑會加重他們的分量;其三,文欽大概是想起兩年前自己和毌丘儉分散作戰導致失敗的慘痛往事,吃一塹長一智,故這回選擇了一個截然相反的打法。 這下,文欽等人與諸葛誕會合,壽春城瞬間集結了近二十萬大軍。而王基的幾萬前鋒在壽春城外剛剛完成合圍,恰似一張單薄的漁網網著一條大魚。 剛開始,司馬昭得知王基沒擋住吳軍相當不滿,他接連將兩名裹足不前的將領斬首以激勵士氣。繼而,他開始冷靜下來重新審視戰場形勢:倘若諸葛誕突圍,王基必然無法阻擋……可是,三個魏國叛將齊聚壽春,這不正是將他們一網打盡的良機嗎?想到這里,司馬昭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將二十六萬大軍統統交由王基指揮,陳騫(陳矯的兒子)任副帥,一定要圍住壽春。石苞、州泰率偏師負責游擊,防備隨后趕來的吳國援軍?!彼抉R昭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魄力,他幾乎將全部家當都賭在了王基身上。 王基的兵勢持續增長,壽春城四周被圍得水泄不通??墒?,諸葛誕依然沒有突出重圍的意思,他站在城樓上,觀望著城下越聚越多的魏軍怡然自得。 部將不解地問道:“您想怎么打這場仗?” “堅守即可,過不了多久魏軍就會不攻自破?!彼淖孕旁从趯茨蠚夂虻氖煜?,每逢夏秋季節,這里都會頻繁降雨導致淮河暴漲,到時候城下必被水淹,他打算借此徹底擊潰魏軍。 王基仍在壽春城外指揮魏軍圍城,同時專心致志地構建防御工事。早在三十多年前,蜀國名將關羽圍攻樊城時,魏將于禁指揮的七營大軍被一場暴雨引發的洪水淹沒,導致全軍潰敗。此刻,王基并沒有意識到,昔日水淹七軍的慘劇隨時都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 倘若下雨,王基必敗,但很多時候是天意難測。 諸葛誕和王基從8月一直僵持到10月,眼看秋天都要過去卻滴雨未下,一場罕見的旱災席卷淮南。 淮南三叛:吳國糾紛 與此同時,在壽春南方的巢湖上,駐扎著吳國龐大的主力艦隊,大將軍孫坐鎮中軍,他完全無法理解文欽等人為什么會主動鉆進敵圍,甘愿變成甕中之鱉。無奈之下,他又任命朱異為前鋒,率三萬吳軍救援壽春。 朱異在東關之戰立下大功,而后一度被諸葛恪剝奪兵權,直到諸葛恪死后才重新抬頭。他進駐到壽春附近的安豐城,卻遭到游擊部隊州泰的襲擊,損失二千人后退回巢湖。 孫惱羞成怒,只好繼續追加投入。這回,他派朱異和丁奉率五萬人解救壽春之圍。 司馬昭得知此消息擔心局勢轉危,遂命令王基把軍隊移營到北面山坡上駐守。 王基給司馬昭回了封信:“壽春合圍好不容易才完成,輕易拔營會動搖軍心,萬一諸葛誕再趁機突圍必前功盡棄。兵法言不動如山,此乃御兵之精要?!?/br> 司馬昭一遍又一遍地看著王基的信,昔日王基屢次違抗司馬師軍令的往事在他腦海中重現,思索良久,他決定不再干涉王基的戰術。 這時候,卷土重來的朱異再度被游擊部隊石苞和州泰擊潰。同時,吳軍留在后方的輜重軍糧也被胡烈(胡遵的兒子)燒了。朱異又帶著殘兵敗將退回巢湖。 孫的戰略接連失敗,他眼睜睜看著三萬吳軍被困壽春城內無計可施。這些日子,來自朝廷的質疑聲此起彼伏,江東全氏家族的不滿情緒也日益高漲。孫政治壓力驟增,他必須要給本國臣民一個交代。 這天,孫突然要召見朱異。 朱異應邀前往,半路上被陸抗(陸遜的兒子)喊住了。 “朱異,你去哪兒?” “大將軍找我有事?!?/br> 陸抗聞言,不安地說道:“恐怕兇多吉少,我勸你還是別去了?!?/br> “大將軍是自家人,有什么可擔心的?” “唉……”陸抗暗暗嘆了口氣。這么多年來,孫氏什么時候把江東士人當過自家人呢? 朱異大大咧咧地進了孫營帳。 孫朝左右使了個眼色,瞬間,幾個侍衛迅速將朱異按倒在地上。 朱異大驚:“我犯了什么罪?” 孫沒搭理朱異,直接將之斬首。這位吳國初代名將朱桓的兒子曾幸運地躲過孫權的迫害,沒想到最后還是成了孫的政治犧牲品。 就在處死朱異的當月,孫放棄壽春被困的吳軍,撤軍返回吳國。 坐鎮丘頭的司馬昭分析道:“朱異沒能解救壽春也不完全是他的錯。孫無非是要對本國有個交代,并激勵淮南軍士氣,讓諸葛誕誤認為還有援軍罷了?!睂O的確希望諸葛誕能堅守壽春拖垮魏國。奇妙的是,在這個問題上,司馬昭與孫目的一致。他同樣希望諸葛誕能堅守下去,只有這樣,諸葛誕才能踏踏實實地待在壽春城里。于是,司馬昭和孫同時向壽春散播吳國援軍即將到來的假情報,諸葛誕信以為真。 連日來,諸葛誕朝思暮想盼著吳國援軍開到壽春城下,跟自己一起夾擊魏軍。然而,壽春城中的糧食卻越來越少。 有部將向諸葛誕進言:“吳軍連番戰敗,孫不可能再派出援軍,他只是等著咱們和魏軍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