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節
丁老書記聽后面色凝重。 鄭馳樂說:“所以丁書記你讓我好好診斷一下,要是真的確診是它,我們也好做好預防措施?!?/br> 丁于飛居然跟鄭馳樂有了默契:“是啊丁書記,現在可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鄭鄉長說了,這可是流行??!真要流行開來糟糕了?!?/br> 聽著他倆一唱一和,丁老書記也不知該欣慰感動還是該苦笑。 這不是變著法兒讓他重新接受治療嗎? 他不太相信自己得的是什么流行病,但鄭馳樂和丁于飛的心意讓他無法拒絕。 丁老書記沉默半餉,點點頭說道:“那好,小鄭你就給我瞧瞧吧?!?/br> 第120章 起步 得到丁老書記首肯,鄭馳樂開始為丁老書記診斷。 等進一步了解完丁老書記的情況后,基本就可以確診為羊毛疔了。 羊毛疔只在北方這一帶出現過,鄭馳樂以前也沒真正碰上這種病的患者,很多癥狀都只在醫書和跟人“筆談”時了解過。 建國初以來的研究表明它大多發生在缺硒的地域,很可能是跟缺乏硒元素有關。但缺硒地區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得病,比方說丁老書記這種情況——明顯是因為勞累過度又長期缺乏足夠的營養,這才患上了心肌病。 所以也不能說是別人誤診,這跟心血管系統常發生的“老年病”確實非常相近,也就只有身上偶發性的瘤狀物比較特殊——但對于老年人來說,長瘤子的幾率也是非常大的。 鄭馳樂確定了自己的判斷后神色凝重:“丁書記你的癥狀已經很重了,必須堅持治療才行?!?/br> 丁老書記欲言又止。 鄭馳樂正色說:“生病了不能省錢,錢不是省出來的,人健健康康的害怕賺不到錢嗎?而且我開藥一向以便宜好用為上,青花鄉一人給你湊一毛錢,管你到一百歲都成!” 丁于飛說:“沒錯,丁書記,你對青花鄉來說非常重要,你倒下了誰來管我們!” 丁老書記靜默良久,點點頭說:“行,聽你們的?!彼謫柶疣嶑Y樂具體情況,“小鄭,你說這是種流行病,是真的嗎?” 提起正事,鄭馳樂沒了一向的兒戲:“真的,羊毛疔在我們北方才有,建國初有一回在克山那邊大規模爆發,不少人都遭了殃,所以后來我們又管這病叫‘克山病’。北邊大一點的醫院應該都有它的記錄,可能前邊丁書記您都在小地方看病,這邊的醫生都沒往羊毛疔上想。如果丁書記您這些年都沒有離開過青花鄉的話,這兒的土壤很可能缺乏一種叫硒的元素,導致我們這邊的人身體里也缺少硒——一旦遇上機會,這種病也許就會在我們這邊爆發?!?/br> 聽著鄭馳樂有理有據的回答,丁老書記的臉色漸漸凝重起來。 這幾年他深受病痛折磨,比誰都知道這種病的可怕!要是這種病在青花鄉爆發,那本來就貧困落后的青花鄉就更加命苦了。 丁老書記說:“那有沒有辦法預防?” 鄭馳樂說:“有當然有,就是光憑我們做不來,還要國家防疫部門支援。丁書記您放心,安心地養病吧,這事交給我——不過我需要拿您當案例,您看成嗎?” 事關整個青花鄉,丁老書記自然不會拒絕。 鄭馳樂對丁于飛說:“我也需要丁老哥你協助,首先我們要取土樣進行化驗,然后再走訪各家,問問有沒有類似的病例——青花鄉很多人去了外面打工,這部分人也不要忽略。等這些材料準備完了,我就往上面遞交流行病防疫申請,到時候國家防疫部門就會下撥物資和派遣專家過來?!?/br> 鄭馳樂前面的話丁于飛還邊聽邊點頭,聽到后面眉頭就越皺越緊,鄭馳樂說完后他猶豫地說:“這事恐怕不太好辦?!?/br> 鄭馳樂問:“為什么?” 丁于飛跟鄭馳樂說起青花鄉的處境。 青花鄉大部分人家都姓丁,歷任鄉委書記、鄉委鄉長大都是自己人提上去的,因而雖然東西兩村屢有紛爭,可總體而言還算服管。 導致近年來兩村紛爭加劇、甚至出現斗毆現象的原因其實并不是兩村世仇加深,而是資源的嚴重缺乏——這個資源包括水源、好田這些“硬資源”之外還包括政策、撥款等等“軟資源”,從青花鄉小學重修的艱難程度就知道青花鄉的狀況有多困難! 延松并不是貧困縣,相反,縣委書記王季倫是個“搶錢”、“搶項目”能手,遠遠壓了旁邊的柳泉縣一頭。 照理說在這樣的“強龍”手底下應該不會有青花鄉這種貧困的地方出現才是。 可問題就出在王季倫特別強,而他對青花鄉又特別厭惡! 這厭惡的起源要追溯到現在鄉委公職人員住的這座大院子,原來這大院子原來的主人家就姓王,剛巧是王季倫的爺爺。當時王家一家躲難躲到青花鄉,卻被青花鄉的人舉報、批斗、折辱,當時王季倫的父親在外面經商,聽到風聲后躲到了海上過著漂泊無根的日子。 恨意卻已經刻進了骨子里。 后來王家被“平反”,王父也帶著王季倫回到了延松。王季倫拼了命考上黨校、一步步走上現在的位置,他針對青花鄉的做法說是“報家仇”也不為過。 鄭馳樂聽后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作為王家的兒孫,王季倫這種做法無可厚非,畢竟這種血仇不是誰都能咽下去的。他師兄吳棄疾那么睿智的人,年少時不也因為這件事而暗恨在心,輕易被東瀛那邊挑撥了嗎? 可是作為一方“父母官”,王季倫這種做法又有違原則——因為個人私怨而遷怒于整個鄉,未免太偏激了。 在那場由舉國“反資本、反封建”引發的動亂里面群眾本來就很容易被煽動,稍微富有一點的人就會被揪出來當“資本家”批判,王家遭受的厄難并沒有任何針對性。 它是由那個時代造就的。 并不是說青花鄉的人就沒有錯,而是如果要因為這份錯誤而禁錮它的發展,那么華國大部分地區都只能止步不前了。 所以說王季倫的做法在情不在理。 鄭馳樂說:“不管怎么樣,該做的我們要做好。他要是不批,那就去說服他;退一萬步來講,就算說服不了他,我們還可以走別的路子,比如直接往上送?!?/br> 丁于飛眉頭緊皺:“這對你不太好?!?/br> 越級做事怎么看都討喜,雖說王季倫為難在先,但這種動不動就跨過上一級領導往上交報告順便“告狀”的家伙誰放心把你留在自己手底下? 何況王季倫圓滑得很,做事不留把柄,他能找出一萬個理由來把事情搪塞過去。 否則丁老書記怎么始終沒能為青花鄉爭取到援助資金? 聽著丁于飛把心里的顧慮都說了出來,鄭馳樂就明白這個副書記已經把他當自己人了。 只不過他做事可沒那么多顧忌,要是王季倫真的連這種申請都要卡住不給過,那他絕對不會忍著。 要是連這種關乎人命的事情都沒法解決,他走這條路還有什么意義? 鄭馳樂向來樂觀,拿定主意后語氣也變得非常輕松:“這不還沒到那一步嗎?我們先把前面兩步走好再說?!?/br> 丁于飛還想說什么,丁老書記已經說:“于飛,聽小鄭的?!?/br> 丁老書記發話了,丁于飛也不再猶豫:“成,鄭鄉長說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姐夫現在在縣委做事,到時候我央他去活動活動,這事事關人命,他一定會出頭的?!?/br> 鄭馳樂說:“那我們先回鄉委那邊商量商量,確定好初步的行動方案?!?/br> 丁于飛點頭,跟鄭馳樂一起向丁老書記道別。 丁于飛已經向鄭馳樂靠攏,本來就挺丁于飛的鄉委班子自然沒話說了,工作居然交接得非常順利。當晚他們就在鄉委宿舍那個大院子里和和氣氣地吃了頓飯,算是接納了鄭馳樂這個新鄉長。 鄭馳樂當晚就到東村唯一一位老醫生那里拜訪,跟對方殷切地聊了許久,最后獲得了任意借用所有藥材的權利。 丁老書記睡不好,鄭馳樂第一個治的就是這個癥狀。人的精力要在睡眠中恢復,要是夜不能眠,身體也會慢慢垮掉! 接下來就是緊跟而來的一系列綜合治療步驟。 整個治療過程鄭馳樂完全沒藏著掖著,大大方方地把老醫生也請過了“會診”——實際上是把完整的治療方案給老醫生解釋一遍,以免往后這種病真的爆發了還只有自己撐著——他師父季春來一直強調這么一件事:獨木難支! 無論是什么病,會治的人都是越多越好。對于更基礎的醫療常識,比如外傷急救知識、急病緩解知識之類的,能做普及教育就盡量做,關鍵時候這都能救回一命。 鄭馳樂的想法和做法讓老醫生感慨不已,提起了自己去“學習”的事:“現在‘現代病’越來越多,我也到外面看過別人怎么治,但他們要么是不肯教,要么是告訴我什么病都‘一針了事’,打個針就好得快。學過我們中醫的都知道,見效越快的藥毒性越強,怎么能隨便用呢?再來我也老了,經不起來回顛簸,也就沒再去‘學習’了。小鄭鄉長,你師父把你教得可真是太好了?!?/br> 鄭馳樂笑著說:“您才是好醫生,整個青花鄉生了病都靠您哪?!?/br> 老醫生嘆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有本領的都到外面去了,只能由我這把老骨頭撐著?!?/br> 鄭馳樂鄭重保證:“一切都會好起來的?!?/br> 老醫生看著鄭馳樂稚氣猶存卻異常堅定的神色,莫名地相信了鄭馳樂的話。他也認真地說道:“我一定會好好活到看見我們青花鄉日子紅火起來的那天!” 鄭馳樂來到青花鄉的第一天就獲得了青花鄉最有聲望的三個人的認可,事情很快就邁上正軌。 而相較之下,關靖澤那邊似乎更為順利。 柳泉縣縣委書記王長云非常關注日報的動向,在接到關靖澤的調派批文之后他就將關靖澤跟日報上那篇文章對上了號。 再聯想到后面關振遠等人站出來為關靖澤“撐腰”,他馬上意識到柳泉縣得了個大寶貝。 且不說關靖澤背后站著誰,光憑他在那篇文章里的見解就已經非常了得了。 關靖澤在經濟這一塊的才能正是貧困的柳泉縣最需要的。 因而一接到關靖澤已經抵達柳泉縣的消息,王長云馬上親自跟關靖澤見面長談。 關靖澤對王長云的干練和才能也抱有好感,雙方相談甚歡。 最后王長云給關靖澤提醒:“榆林縣地方太偏,電話還不通,有時連電也很難供上,條件可能有些苦?!?/br> 關靖澤說:“想享福就不會走這條路?!?/br> 這個回答讓王長云大為贊許。他用力拍拍關靖澤的肩膀,說道:“你的一些想法很獨到,往后我會讓郵遞員每天定時跑榆林一趟,有什么消息我都會傳給你,你不要客氣也不要吝嗇,有什么需要就寫封信或者傳個口訊回來,我有事要跟你商量時你也要給我好好提意見!” 王長云這么關照自己,關靖澤當然一口答應下來:“一定!” 在縣里這邊報道完,關靖澤就趕往榆林鄉。這地方果然很偏,后邊都是山,原本管著事的也是位老書記,他年齡已經夠了,馬上就要退下去,再加上王長云那邊打過招呼,關靖澤這個鄉長等于拿下了榆林鄉全部的權限。 也許是察覺他“后臺過硬”,底下的人都非常殷勤,交接工作完成得非常麻利,完了以后還熱情地帶他在榆林鄉里面走動。 關靖澤走了一圈以后就知道榆林鄉的窮不是假的,這地方物產非常貧瘠,條件也非常糟糕,基礎設施非常不完備:路難走,電不通,沒學校! 由于榆林鄉跨過了好幾個山頭,比較大,整個榆林鄉的學齡兒童加起來有一百多人,最遠的人家要上學就得走上兩三個小時去其他地方念書,條件非常艱苦。 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榆林鄉這邊資源匱乏、物產也差——創收艱難,路就不好修,因為上頭覺得這種地方修了路也沒什么好處。 想要改變現狀,首先就要讓榆林鄉變得“有價值”。 關靖澤站在黑黢黢的大山前停頓了許久,心里很快就有了調整榆林產業結構的雛形。 無論是大“改革”還是小“改革”前期都會非常艱難,但他不會猶豫。 只不過這還只是個最粗糙的想法而已,接下來一定要進一步細化,做到不出任何紕漏。 思想上要大步走,實踐上必須小步走。 關靖澤確定了方向,心情也放寬了。他想到來時研究過的地圖,指著眼前的大山問陪同在一旁的副鄉長:“過了這座山就是延松的青花鄉嗎?” 副鄉長說:“是??!這是我們柳泉和延松的界山,翻過它以后就是延松了,那兒確實是青花鄉沒錯?!?/br> 關靖澤點點頭,說道:“辛苦李鄉長了,我們回去休息吧,明天要開個鄉委會議,得養足精神?!?/br> 副鄉長點點頭,陪著關靖澤往回走。 月亮懸在山間,一視同仁地照拂著山的兩邊。 長夏的蛙鳴此起彼伏,聽到腳步聲后撲通撲通地跳進了水里,躲在水底下小心地探看著是誰在走過。 這樣的夜色喧嘩卻又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