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終于到了過年這天,李小荷三姐妹特意背上自己做的的布包兒,方便裝零食,雖然零食只有自家炒的南瓜子兒。 不過,這絲毫沒影響小孩子的熱情,李家的老大李小蘭帶著后面一、二、三、四個小尾巴跑出門了。李小荷也被這群小孩子感染了,揣著一顆熟女心跟一群小屁孩兒玩得還挺嗨。 大多數人家都會給小孩子兜里揣上滿滿的零食,小孩子就帶著這一包零食跟小伙伴們跑了。其實村子里,大家條件都差不多,所以基本上大家兜里都是炒南瓜子兒,大家也就是聚在一起吃吃東西,玩鬧而已。而有那么幾家,有好一點的零食的人家,自然也舍不得拿出來便宜了別人,所以大多數時候也是在家自己吃吃就算了,不會帶出來給些熊孩子給搶了。 吃完零食的小孩子們又開始玩游戲,一些要去打樁,一些要去捉迷藏。最后一大群小孩子在村頭空地上玩起了老鷹捉小雞。 跑跑跳跳,笑笑鬧鬧,一群小孩兒將墻上都印上腳印,最后留下一地的垃圾,終于回了家。 李小蘭也帶著幾個小尾巴,興致高昂地回家圍在灶臺前,眼巴巴地等著年夜飯開飯。 年夜飯是重頭戲,所以李家三個女人齊齊上陣,不過老婆子自認不擅長這個,而且有兒媳婦挑大梁,她老人家就在灶門前烤烤火,順便幫她們添添柴火就行啦! 李小荷這一群小孩回來的早,飯菜還沒做好,但是孫氏仍是端出來一碗油果子給他們:“再等會兒就吃飯了,你們一人吃一兩個就行了,這個吃多了積食?!?/br> 油果子是用糯米粉炸的,炸的外面金黃,咬起來脆脆的,上面又撒了一層糖,甜甜的,而里面是糯糯的。李小荷點頭承認,嬸嬸的廚藝確實是好,油果子做的都差不多大,一個個金黃色的圓球,看著就讓人心生喜愛,最重要的是火候掌握得好,口感一流,必須點個贊! 一年里,也就是今天晚上菜色最為豐富,李小荷也不裝矜持,跟著這群小孩一起,狠狠犒勞自己委屈的肚子。 吃得小肚子都鼓起來了,李小荷終于滿足了。 在李家,壓歲錢什么,當然是不要想的。吃完年夜飯,一家人就圍在堂屋里磕著南瓜子兒,說著閑話,守歲。 開始時幾個小孩還在屋里屋外的跑來跑去,最后實在撐不住,連李小荷也倚在夏氏身邊兒睡著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家就起來做湯圓。 不知道為什么,李家凹這邊沒人家過年時是吃餃子的,家家戶戶都是準備了一簸箕的糯米粉,湯圓從初一一直吃到十五。 李家包湯圓有兩種餡兒,一種是rou餡兒的,一種是糖餡兒的。rou餡兒是豬rou和香蔥切碎拌在一起,放鹽、姜、蒜,再炒成半熟。糖餡兒是芝麻摏碎,紅糖切碎,拌勻就成了。 李小荷吃了一個糖餡兒的,實在是太甜了,雖然的確是很香,但是真的吃不下啊,只偷偷扒著夏氏挑著吃rou餡兒的吃。餡兒估計也是嬸嬸調的,很入味,配上糯糯的皮,李小荷不顧她的小人小胃,也吃了三個rou餡兒的。 吃過早飯,李小蘭又領著這群小孩兒出門了。 在村子口匯合了全村所有的小孩,一群十幾個,浩浩蕩蕩地挨家挨戶地去掃蕩。小孩子也不顧忌那是不是自己家了,到一家就大家一起討要零食,零食好不好大家并不在意,反正全往自己兜里揣就是了。 這時候,大人們也不會責罵小孩,反而是樂呵呵地一把一把地將瓜子什么的分到每個小孩兒手里。當然,這是因為每進一家門,小孩子都會整齊的大聲說“恭喜發財”,這些都是一些節日的習俗了,小孩子大概都不會去想自己喊得這一聲是什么意思,只是難得有這樣一群小伙伴一起行動的時候,好玩罷了。 李小荷從來沒有過過這么熱鬧的年,雖然這個年沒有煙花,沒有紅包,也沒有糖果,但是年味兒濃,尤其是在這一群小孩子身上。 以前過個年也就是買個新衣服,父母給個大紅包,其余還是自己拿著個拍得打游戲,逛微博,看視頻什么的。就算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是自己玩著自己的,更別說這種一群人玩玩鬧鬧了。 李小荷覺得,自己應該接受自己新的人生,接受李家凹,不再用旁觀的、俯視的態度過下去了,這里的確不同于信息發達,生活快速的新世界,雖然它的確落后又貧窮,但是它也自有其引人之姿,接受它,融入它,也會感受到另一種生活的樂趣! 至于現在這個窮家,自己一定不會讓它一直這樣窮下去的! 李小荷在陷入沉睡前這樣想到。 第5章 我會做荷包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所以這一天吃過早飯,李東林跟李成林這兩個小家庭就收拾好,出發了。 至于老婆子,她當然是不回娘家的,她還得在家等著自己的兩個女兒回來呢。 李小荷的外家在洋河大壩,離李家凹還挺遠的,像這樣早早就出發,等他們到時外婆已經做好午飯,等著他們了。 在路上,夏氏仔細地將外婆家有哪些人,跟三姐弟說了一下,邊說邊告訴幾個小的,見了人要懂禮數,喊人,別啞巴著不吭聲,丟人! 外婆家有一個大舅和一個小舅,這是夏氏跟姐弟三個說的,只有兩個,所以就大小舅地叫了。不過,她后來又說,本來這個大舅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的,只是沒養成人就沒了,還有一個五姐也是沒了。所以她們只有五個兄弟姐妹,她卻是老六,小舅舅是老七。 夏氏有兩個jiejie,所以外婆家來的人就多了。大姨跟大姨夫只帶了一個小兒子來,四姨跟四姨夫三個孩子全帶來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再加上夏氏家三個孩子,外婆家一時熱鬧非凡。 兩個舅舅都帶著老婆孩子回老丈人家了,本來家里就兩個老人,還有點兒冷清,現在是吵得頭都大了。趕緊的吃完飯,將孩子都趕出去玩兒,姐妹娘兒幾個好清清靜靜地說說話。 小孩子,沒一會兒就混熟了,叫叫嚷嚷地出了門。 大姨家的小兒子比李小荷還小一歲,四姨家的大兒子已經十二歲了,女兒跟李小蘭一樣大,小兒子跟阿福一樣大。 一群人就由四姨家的大兒子秦松領頭出門了。 外婆家這邊比李家凹條件好,大片大片的全是上好的水田。所以外婆家相對于李家,生活水平就好一點,像現在,給李小荷她們裝零嘴也是有瓜子花生糖豆好幾種。 其實李家凹那邊也還是不錯的,村子往前走就全是上好的良田,不過這都是田地主家的。只有挨著山腳下的一小部分水田是李家凹村里眾人的,除此就是山地、坡地這些。 秦松帶著一群弟弟meimei朝人多熱鬧的地方走,也就是村頭兒小雜貨鋪邊上。 到了那邊,見一群五大三粗的漢子圍著一張小桌賭紅了眼,吼得幾里外都聽得見,邊兒上一群看熱鬧的??盏厣嫌袔讉€鼻涕流老長的小孩。 轉了一圈,結果還是回到家里。李小荷想想自己挺傻的,干嘛要跟著他們出去亂轉啊,還不如跟在老娘身邊,聽她們八卦。 只聽大姨在抱怨:“上次那邊小姨給說了一個姑娘,人還沒看呢,就不答應,問急了就說他不成親。怎么生了這么個冤孽喲!” “他自己肯定有看上哪家姑娘,大姐你可要好好注意點兒。別的還好,就怕這姑娘不正經?!彼囊桃荒樕衿艠?。 “畢竟是要過一輩子的,還是要問問他自己的意見,要是兩口子合不來,那就是一輩子的怨偶??!”外婆勸得苦口婆心。 “怎么沒問他的意思呢,這都說了好幾個了,他連看都不去看的?!贝笠逃X得兩個meimei沒經驗,還是得聽聽老娘的。坐到了外婆身邊,拉著她邊吐苦水邊取經。 這邊夏氏也跟四姨湊在一起:“我就是想著現在年輕,就是累點兒也還受得住,好歹掙點兒銀子,以后嫁女兒娶媳婦的手里也有準備??删褪请m說是家里活兒不重,我們卻是老大,也不能撇下兩老出去做個小生意啊?!?/br> “咋不能???這邊這個不是老大一家在鎮上開著鋪子,留小的在家照顧爹娘嗎?你家不是還有她叔?”四姨一邊拉著李小荷坐在自己身邊,一邊跟夏氏說過:“兩個丫頭雖說是還小,也是該準備著??次覀冃『?,長大了那也是村里的一枝花呀,到時候不知道多少小伙子上門來求呢!” “小孩子看的出來個什么,我也不求她有什么大出息,以后給她找個吃穿不愁的就差不多了?!毕氖现t虛道,又撿了之前的話:“要說做生意,我家那口子就是憨得很,哪里能掙什么銀子呢?又沒個手藝,哎,我左想右想的都沒個頭緒?!?/br> “怎么沒手藝?你針線活兒還不夠好啊,要我說你就做些香包荷包,趕著廟會的時候拿去賣,肯定行。就大佛寺就行,離你們那兒也不遠?!彼囊探o夏氏想出來一個法子,“我們那邊也有一個菩薩廟,逢著觀音菩薩生辰這一天真是人擠人,那些個賣香包的生意好的很,就是我這手,笨得很,不然我也做了拿去賣!” 夏氏還是有疑慮:“真這么好賣?” “當然了,你以為逛廟會的是我們這種窮人???多是家里都是有點閑錢的,沒事逛逛廟會湊湊熱鬧,看著有些喜歡的東西了就買的?!彼囊桃荒樍w慕的跟夏氏說:“要是運氣好,碰見大戶人家的看上了你的東西,還有賞錢呢。有一次我就看到一個穿著一身錦衣的小少爺,看中了糖人兒李做的一個糖人兒,直接大方的扔了一塊銀子給他,都沒讓找就走了?!?/br> 連李小荷都聽得躍躍欲試的,想著回去要在老婆子的麻袋里找幾塊布,好好做幾個荷包,到時候帶去廟會看看到底有沒有市場。 一邊李小蘭悄悄走過來,拉著李小荷出去了。原來這幾個皮猴不知道從哪里找出來幾個柚子,秦松正在剝皮,幾個小的圍在邊上眼巴巴的等著。 柚子很甜,水分也足,沒發干,李小荷吃完一瓣又拿一瓣,一邊催著秦松再剝一個。又問:“你們從哪里找到的???” 秦松頭也不抬:“那邊屋里,籮筐里還有好多呢!” 李小荷心想,就這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拿來吃了真的好嗎?不過吃都吃了,再說是外婆家,就別拿自己當外人了。 李小荷到外婆家的第二天,大舅一家就回來了。 大舅中等身材,也許是做生意的原因,總是笑瞇瞇的,夏家人長得都不錯,大舅看起來也很順眼。 大舅母周氏卻只是中人之姿,說話細聲細氣的,她說話時不仔細聽都聽不見。 她勉強露出個笑臉跟夏家三個姐妹打了招呼,之后就不怎么說話了。 等她出去張羅吃食了,四姨拉著夏氏,撇撇嘴:“不就是開個雜貨鋪子嗎?就怕誰沾了她的好似的,臉快拉地上了?!?/br> 夏氏沒說話。 倒是大舅,不知道是怎么知道了夏氏想要做荷包去廟會上賣。他仔細看過李小荷一直背在身上的布包,在聽說是李小荷自己做的后,他笑呵呵地跟夏氏說:“六meimei手藝越發好了,小荷才幾歲呀,就教的這么能干!我看你這荷包兒能做,要是你怕廟會上賣不出去,不如就放在我的鋪子里,賣多少算多少,二哥也不賺你的錢?!?/br> 夏氏沒想到這個二哥竟愿意幫她,一時間高興不已,急急地說:“好啊,二哥,我回去就做起來?!庇终f:“前兒還愁著沒路子,今天二哥就幫了我大忙,我,我……”激動地快哭了。 李小荷在旁邊看著,想這也太夸張了,問她大舅:“舅舅,我奶奶說,大戶人家經常會扔一些不要的衣服,那些衣服特好看,是不是真的???” 大舅笑了:“哪兒啊,那些大戶人家講究可多了,就算是衣服不要了,也不會隨便扔了,多是賞給家里的下人,或者送給一些窮親戚。他們的衣服都是好料子,就算是不穿的,也比咱這些農戶家的好多了,哪里會隨便扔?!蓖A艘粫?,他又說:“倒是有一些裁縫鋪子,時常會有一些零碎布頭的不要的?!?/br> 李小荷兩眼亮晶晶的,充滿期盼地看著他,大舅一時好笑,捏了捏她的臉,笑道:“行吧,你大舅也認識幾個裁縫,回頭跟他們說一聲,給你要點兒碎布頭做荷包。不過你做的荷包可不能用這種碎布頭,回頭我給你拿幾個花樣子,你把荷包做的細致一點?!焙竺孢@話是跟夏氏說的。 夏氏歡喜地應了,又急忙跑去廚房幫著周氏做事。 晚間夏氏跟四姨住一起,兩人還在一直說到很晚。 “老大竟然主動要幫你賣荷包,這可真是奇了怪哉,你可要仔細著些,說不定他連親meimei都坑?!边@是四姨。 夏氏剛剛得到一個賺錢的路子,怎么肯信她的話:“怎么會,好歹是親兄妹呢,就幫著賣個荷包,能怎么坑我?” “這可說不準,老大那性子!”頓了頓,她又說:“何況還有周氏在呢,那可是一點虧都不肯吃的!” 夏氏笑了:“好了你!就是在他店里賣個荷包,賣多賣少都算我的,又不要他貼補,他有什么可吃虧的!行了,睡吧?!?/br> 四姨見夏氏閉眼不再理她,也就不開口討沒趣,只是心里想到:“我就不相信老大會這么好心!” 大姨夫是家里的獨子,不好離家太久,正月初四這天就打算回家了。夏氏心里想著要做荷包,還要回去清理看看要買些什么東西,也是打算這天就走。 走的時候李小荷收獲了意外之喜,外婆給每一個小輩都發了一個紅包。 李小荷喜滋滋地將紅包揣在小布包兒里,等走出村子,路上只有他們一家人了,才迫不及待地將紅包拆開,倒出來六個銅板,六六大順! 不過還沒等李小荷多看兩眼,就被夏氏收繳上供了。無論李小荷怎么撒嬌賣萌地表示自己不會亂花,或是李小蘭控訴這是外婆給他們的,還有小阿??摁[著不走,夏氏都不為所動,淡定地將十八個銅板放進自己貼身的荷包兒里。還對這三姐弟說:“你外婆還不是因著我的緣故才給你們的。小孩子,哪里放的住錢,要是一不小心掉了怎么辦?我給你們放著?!?/br> 李家老爹在一旁附和:“就是,讓你們娘給你們放著?!?/br> 第6章 你要好好的 回到家里,叔叔一家還沒有回來。家里大姑姑和小姑姑都還住著,見李小荷一行人這么早就回來了,都有點吃驚。所幸小姑姑的婆家就是村子里的,當晚就和小姑父回去住了,不然這么多人連住宿都困難。 小姑姑的婆家是村子里唯一一家外姓人家,姓鐘,叫鐘貴。據說是從外地逃荒來到這兒的,早年就在平安鎮上一個木匠那兒做學徒,可能是沒那個天賦吧,反正最后也沒能出師。辛好還攢了點兒錢,在李家凹這邊買了兩畝地,就扎根在這兒了。 當然,就因為兩畝地可能李家凹也不能讓他在這兒落戶,是他的妻子汪氏,恰好跟村子里李繼業的媳婦一個姓,都姓汪,就認了個干親,李繼業也幫著在里正那里說了點兒好話,最后事情也就成了。 雖然鐘貴沒有學到木匠手藝,不過他的大兒子頭腦卻是不錯的,在平安鎮上有一家竹器鋪子,就是賣竹制東西的,大件兒的有像竹椅,竹席,小件兒的有什么筲箕,籮筐。 鐘貴在平安鎮上混過那么些年,人還是結交了那么些的,他的女兒就嫁的很好,所以就算是小兒子不那么成器,他還是成天過得挺樂呵。 而這個不成器的小兒子就是李小荷的小姑父。其實這個小兒子并不是不成器,只是鐘貴一向認為莊稼人一年到頭在地里刨食,累死累活也只夠個溫飽,哪有生意人出息呢?所以這個留在李家凹種地的小兒子,自然就是不成器啦! 要李小荷說,其實鐘貴的妻子汪氏才是個賢惠人,她將三個孩子都教的很好,三姐弟就算是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很好,不管是jiejie還是哥哥,都知道這個弟弟家里差了些,逢年過節總是會貼補他一些。 李小荷的小姑姑在婆家那就是墊底的,要是在李家,那就是最好的。她也不用干什么活兒,也就是帶著她大伯家的一個孩子,她自己的一個女兒,滿山的跑。她最是喜歡李小蘭,大概是因為李小蘭出生的時候她還沒有嫁人,而老婆子對于夏氏生了女兒有些不滿,做家務活兒經常摔摔打打,夏氏只好多做些活兒,而孫氏又還未進門,李小蘭就是由小姑姑帶著的。 這次,小姑姑回去時,也帶著李小蘭一起到她家去,說是家里這么多人,她帶走一個,大家能住松泛點兒。 大過節的,又都知道她們兩個一向是親得很的,自然沒有不同意的。 大姑姑嫁到了平安鎮外邊兒,離得挺遠,一年也就是回來個兩三回,本想多住幾天,只是現在李東林一家回來的早,到底不方便,初六就回了。 夏氏想著早點兒把荷包做起來,就催促著李東林,找個時間去一下平安鎮上,到大舅鋪子里拿花樣子。 李東林笑她太心急:“這才初幾?大舅子回沒回還兩說呢?!?/br> 夏氏想著自己真是粗心,走時忘記問二哥什么時候回鎮上了。又想大多數鋪子都是初五就開門了,應該也差不多了。 于是初八這天,就拉著李東林,帶上李小荷跟小阿福趁早去了平安鎮。走前特意去小姑姑家問了問李小蘭,結果人表示十五要去鎮上看燈會,今天就不跟你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