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趙二家的有心了。就是這些東西吃多了膩人?!苯汕喾畔虏璞K,拿帕子擦手,想了想隨口.交代她:“你去看看廚房里有沒有秋末留的老南瓜,叫趙二家的晚飯做些南瓜餅來?!?/br> “南瓜?哪樣的南瓜?”柳mama沒明白,忙問道:“倒沒聽說過,是不是您濮州家鄉的東西?” 姜采青依稀記得,中學時生物課老師就講過的,南瓜種植歷史悠久,這東西南方北方都能種,應該有啊,難道她記錯了?忙找了個說辭。 “濮州是有的。這當地沒有嗎?秧子上結的,開黃花,能做飯能煮粥的?!?/br> “噢!您說的番瓜吧?”柳mama一拍大腿,“那東西有的是,窮人家當糧又當菜,富貴人家倒不常吃它,難得您想起這個了,我就去跟趙二家的說去?!?/br> 柳mama忙得就走了,結果晚飯時端上來的南瓜餅,叫姜采青半天沒認出來,她咬了一口才知道,趙二家的是把老南瓜去皮切了細細的絲,加白面和雞蛋、蔥姜花椒,攪在一起,用做蘿卜絲餅的方法,攤在油鍋里煎的。 雖然不難吃,可這樣做法油得很,不是她想的那種軟軟糯糯的南瓜餅。姜采青索性跟柳mama說道了一遍,老南瓜去皮先蒸熟,壓成南瓜泥,兌少許糯米粉和糖做成小圓餅,下鍋小火烙熟就行了。 好在除了這南瓜餅,綾姨娘和絹姨娘又下廚做了一樣餡餅、一樣蒸糕,加上饅頭和兩小碟醬菜,一并送來的。姜采青吃著飯尋思,這張家似乎有點怪,眾多妻妾一個院子住著,竟不在一起吃飯? “周姨娘、綾姨娘她們,也都各自用飯了?” “平常都在自己屋里用的,逢年過節時候,或者官人和大娘子生辰,才叫姨娘們一起吃飯?!绷鴐ama回答,“如今不是守孝嗎,她們跟您不同,都在自己屋里用些粥菜?!?/br> 人家都是清粥咸菜呢,就她在這兒好飯好湯,吃得不亦樂乎。姜采青忽然良心發現,多少有點負罪的感覺了。脫不掉現代思想的熏陶,想想院里那些年紀輕輕、容顏美麗的守寡女人,姜采青心里總有些不落忍。 第10章 大戶(加更) 想想院里那些年紀輕輕、容顏美麗的守寡女人,姜采青心里總有些不落忍,然而她現在自顧不暇,一切才剛剛開始呢,這張家看著平靜,她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真正的生存立足,這樣輕飄飄的同情心還是算了吧。 才想到那些姨娘,就有人來了,周姨娘帶著綾姨娘、菊姨娘她們幾個一起來的,只缺了棠姨娘沒來。天色已經漸黑,花羅點起了燭火,姜采青正坐在小桌旁翻看賬冊。這張櫸木小桌是吃飯用的,看賬卻不方便,姜采青琢磨著,改日叫人弄意個書案來,筆墨也叫一并準備了。見周姨娘她們來了,便起身招呼一下,叫花羅看座倒茶。 “姜姨娘,您認得字???”菊姨娘略帶驚奇地問。 姜采青抬頭看看菊姨娘,心說這不廢話嗎,我不認得我拿著它翻了這半天?難道翻著好玩???她也想過了,反正她才從濮州來,這些人對她原先并不清楚,裝不認字也沒必要,反倒耽誤事。 “認得幾個字的?!苯汕嗍蛛S意地說。 “哎呦,您真認得字???”柳mama在一旁插嘴,“前晌我見您翻賬冊,只當您隨便翻翻的呢。家里原先就只有周姨娘認得字,她是讀書人家出身,如今您也認得字,果真都是讀書識理的好?!?/br> “我是什么讀書人家出身?家父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曾教我讀書的,自幼跟著家中兄弟一起,才認得幾個字?!敝芤棠镎f著轉向姜采青,又說道:“竟不知您也認得字?!?/br> “小時候有個親戚讀過書的,他平日教自家孩子寫字,我也是整日跟著一起玩,才勉強認得幾個字?!苯汕啾愀芤棠锏淖V子編了個說辭,橫豎濮州遠隔千里,她這樣含糊其辭的,也無法求證。 “這就好了。你往后辛苦持家,要管著開支出入,要看賬的,我剛才還想著,我自己也看不好賬本,幫不了你多少,家里要好好挑一個穩妥可靠的賬房先生,好方便你使喚。如今知道你本就識文斷字,倒是我瞎cao心了?!?/br> “哪里呀?!苯汕嗝蜌饬艘痪?,“周jiejie最是細心體貼,處處為我想著,我先謝謝了?!?/br> 姜采青這一聲“jiejie”,卻讓周姨娘露出幾分羞赧來。她拉著姜采青的手說道:“你我這樣客氣做什么。如今張家弄成這樣,正該我們大家親熱坦誠,齊心地把日子過好,免得叫外頭那些人欺負我們。我虛長你幾歲,倒是托了大,不如往后我就叫你青娘,你呢也就叫我的名字銀瓶,才顯得我們姐妹隨意親切,你說好不好?” 叫名字才更隨意親切?姜采青腦子里轉了一圈,卻仍不太明白,古人關系親密了,不是都喜歡姐妹相稱、義結金蘭什么的嗎?不過這一聲“青娘”倒也能讓人接受,她琢磨這周姨娘做事向來小心周全,她這樣說,定然是有什么理由的,便從善如流地說答應了。 “那好,銀瓶jiejie,我年紀畢竟輕,掌家也沒經驗,往后你多擔待些?!?/br> 一段時間過去,姜采青才漸漸地發現“青娘”這稱呼的效應,先是其他幾個姨娘,再后來擴展到前院、后院的家仆奴婢們,漸漸都改口稱呼她為“青娘子”了。 姜采青不喜歡別人叫她姨娘,沖花羅發火,柳mama琢磨出來了,周姨娘自然也會琢磨。張家又沒有了正經主子、主母,如今姜采青掌管張家,她懷的要是個男丁,那就是張家未來的正經小主人,謹慎如周姨娘,便不敢托大叫她meimei,卻又礙于妾室名分不能稱她為姜娘子,便聰明地找了個折衷法子,“青娘”顯得親切而又尊重,她這么一改,其他人便也跟著她改叫“青娘子”,不會逾制,卻又尊重多了。 姜采青對這些稱呼問題倒不太細思量,不過是以前小說看的多了,對“姨娘”兩個字實在感冒。青娘子就青娘子吧,好歹比“姨娘”聽著順耳些。 橫豎實質還是一樣,穿成這樣夠倒霉的。要說家里就只剩這一群倒霉女人,日子已經夠枯燥了,依她的想法,就盡量過得簡單些好吧。 閑來無事姜采青倒也琢磨過稱呼問題。在這朝代,“夫人”是得了封誥的官員正妻才能用的稱呼,普通人家,一般稱呼已婚的婦人為“娘子”,而“小娘子”則是用來叫那些未婚少女的。比如張家那位“大娘子”,外頭的人則加上姓,稱呼她“吳娘子”,周銀瓶這樣的良妾,可以被稱呼為“周姨娘”。而其他幾個賤妾則是帶上名字,比如“綾姨娘”、“菊姨娘”。 姜采青自己揣摩,大約因為賤妾往往是丫鬟抬的妾,外頭買來的妾,甚至別人送的妾、妓戶從良的妾。這些子人,很多人是從小被賣,根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也有奴籍的跟了主人姓。在古代,很多時候奴婢跟田地、牛馬一樣也是家產,誰還關心自家的私產姓什么。 就比如綾姨娘吧,她從小被牙婆賣到吳家,成了吳娘子的丫鬟,哪里知道自己姓什么。菊姨娘本來是南方世家貴族養的樂女,從來只有名字沒有姓,聽說因為長得太美叫主母厭惡,便故意賣得遠遠的。 要說菊姨娘的確美麗,還有棠姨娘,也算是一等一的年輕美貌了。姜采青自知她穿的這副身體,雖然年紀青嫩,還沒長開,可也稱得上眉目如畫好顏色,只除了——別人眼中很丑的一雙大腳。 ****************** “尾七”之后,姨娘們收起寬大的孝服,紛紛換了顏色素凈的衣裙,發髻上只用素銀或白玉的簪子,各自都簪了一朵小巧的白絨花,看上去,一個個卻也清麗養眼。按禮制還是要守孝三年的,諸如不能宴飲歡慶,夫婦不能同房,守孝的子女不能嫁娶、不能參加科舉等等——橫豎張家沒有這些。 姜采青以前聽說“守孝三年”,著實有些驚嚇的,盡管說“要想俏,一身孝”,可這三年內要是都必須穿著一身粗麻孝服度過,滿院子放眼望去一片白慘慘,那也太審美疲勞了點兒,心理怕是要出毛病的。她還曾經想象過,三年都要穿孝服,而且五服里頭還有守兩年、一年的等等,生老病死人間常態,人總不能不出門吧,守在家里三年不事生產,怕要餓死,因此街上大概有許許多多人穿著孝服的,想象一下那情景…… 還好古人不是真那么呆萌。 起碼她看到的這里不是那樣的,有所變通的。不過聽說官宦貴族階層服喪制度很嚴格,還有南方那些書香門第,都不打折的,姜采青深以為,八成都是書讀得太多把腦子讀壞了。 姜采青這些日子也把張家的家產盤得差不多了。一場喪事下來,裴三把張家賬面上的現銀折騰了個七七八八,然而也怪不得他折騰,就算他再多揮霍幾成,留給她的也足夠養活張家上下了。 眼前住的這祖宅不算,粗略統計,兩座田莊,合起來就一千余畝,都是上好的田地;其余還有四百余畝地,分散幾處,零散租給佃農耕種的;另有一片六百余畝的山林地,看來沒當好東西,除了原生雜樹,只隨便種了些果木,沒什么收益,卻蓋了一座別院在那里。張家號稱良田千畝,果然是只多不少。 兩個鋪子,一個米鋪,一個布帛鋪。兩間鋪子都在沂州城中,想來是借著裴家的便利。米鋪出息一般,那布帛鋪卻是當地當地最大的布料鋪子,賣的各地的棉麻、絲綢、彩帛,盈利卻很好,怪不得張家丫鬟的名字很多跟衣料有關的,素綾、花羅、翠綺…… 必須土豪??!姜采青心里感嘆。想不到張家幾代經營,竟是如此富庶??磥硭齻冞@些子人,就是過得再*一些,也足足夠吃夠用的了。 說到張家人口,遠比姜采青看到的要多。除了后院里那五個姨娘,還有一位住在庵堂的老姨奶奶要供養,說是張官人祖父的妾室,雖是賤妾,畢竟伺候過長輩的,他祖父過世后去了蒼沂山上的尼庵頤養,每年除了送些吃用,也要舍給庵堂一筆銀子。 下頭丫鬟仆婦、管事雜役等家養奴仆,大大小小,總計62口子。姜采青一開始還質疑哪來那么多,卻原來莊子上除了佃農不算,好幾家莊戶也是有身契的,有幾代留下的家生奴,也有災荒年一家子賣斷的,不過這些人在田莊勞作、管理,在姜采青眼里,反倒是創造價值的生產者。 單論這宅子里自然不會那么多,不算活契的傭工,就是柳mama和另外三個粗使的婆子,有身契的丫鬟仆婦,周姨娘身邊兩個,綾姨娘她們四人每人身邊一個,原先伺候張家夫妻的六個,一共十二個。宅子里的男性的管事、小廝、雜役,統共也十多個人。 另有三個通房,姜采青想了半天,拿不定歸到哪一類去,說她是奴婢吧,她比普通丫鬟多了半兩銀子的月錢;說她是主子吧,三個平時也都跟普通丫鬟一樣,在張家夫妻身邊干活使喚。索性就單獨算作一類了。 怪不得叫“大戶人家”,看起來人口簡單,卻是實實在在的大家大口。要說這張家對下人還算寬厚,這些人的確算是依附著張家生存,裴三說不忍叫家奴任人轉賣,失散流離,并非一句空話。 如今這份產業叫她掌管,姜采青知道背后不光有那些姨娘看著,還有裴家無形掌控著呢,她暫時也不打算怎樣發展壯大,就按原先的那些老做法,先把這些財產守好也就行了。 姜采青也拿不準到底該怎樣裝一個孕婦,好在以前多少聽過些間接經驗。她也懶得去裝虛弱、惡心什么的,不是說孕婦容易嗜睡嗎?這陣子就是每日睡到自然醒,午后再補個小眠,沒事琢磨點吃的喝的,挑挑嘴。吃得滋潤了,她尋思著往后一個院里住著的,日子橫豎無聊,如今反正過了“七七”,是不是把眾位姨娘叫來,一起吃頓飯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