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不過要想把燈連上,電線就需要很長,家里剩余的電線連三分之一都不夠,只能等暖和以后到換購點換了。 第65章 土地劃分 等到終于能下山把電線換回來的時候,土地的分配也開始了。 四月一日一早,寧啟言和寧曉文一起來到水站等著。 現在白天最高氣溫已經20度了,中午出門的話一件長袖t恤加一件外套就足夠了。而夜里最低溫度剛剛上零度。 昨天趁著劃分土地之前,杜程就和胡子下山開車回市里,把家里的太陽能發電機搬了過來,這會兒兩人正在山頂按太陽能板。 “啟言哥,曉文哥,早??!” 寧啟言兩人到了不一會兒,汪洋、王志翔和柯成偉也過來了,見到兩人,汪洋笑呵呵的打招呼。 “早啊?!睂巻⒀孕π?。 這會兒住在附近的人到的差不多了,前一天通知今日早上八點,開始正式劃分土地,寧啟言看了看表,還有不到十分鐘。 他們這的地勢高,住戶沒有下面那么密集,雖然寧啟言一家跟附近的人來往并不是很多,但住了大半年,想不認識都難。 也正是因為住戶少,相對來說能夠耕種的土地也足夠各家分了,剩下多余地就等他們這些就近的住戶全選完,才會分給山下住戶密集,附近土地不夠分的人家。 等到八點整,在水站駐守的士兵干脆拿著這一片丈量完的土地平面圖直接走出來,平鋪到地上,大家一起看。 也就是住家少,要是附近住戶多一些的水站,根本不敢這么一下子全打開,讓大家商量著選,指不定就為了點地打起來了。 寧啟言這還是第一次看見附近劃分的所有土地,一畝地一個小方塊,圖紙上不僅有數量不少的方塊,還標注了各家山洞所在的位置,對附近地勢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圖上的地點,選起將來要耕種的土地完全可以從圖上就看明白哪里距離自家近,哪里的地勢方便抬水澆地。 因為寧啟言家山洞上面的小樹林砍光了,后來測量土地的時候士兵將那一片地也測量進去,再加上他們家和汪洋家之間的地方,正好夠兩畝。 寧啟言家四口人,能分到八畝地,除去這兩畝,還得再選出六畝。 寧啟言也不急著選,先聽了聽旁邊其他人看好的地方,左右這附近的土地面積足夠,不過是多走兩步少走兩步的區別,等大家看好的地方他心里有數以后,再選也行。 其實說起種地,這附近的人家除了家里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大多都沒什么概念,印象里就是翻地、下種、澆水、除草等。所以也分不清哪塊地好種,哪塊地不好種,基本都是緊著離家近的地方選。 眼看大家選的差不多了,寧啟言有些詫異。 從圖上看,水站旁邊的小山坳,也就是之前他們下去救人的那個山坳,圖上標注了二十五個小方塊,相當于二十五畝地,竟然沒人選。 轉念一想,寧啟言就恍然,怕是大家都覺得進出山坳的斜坡不好走,抬水澆地也不方便,所以才忽略過去。 寧啟言轉頭和寧曉文低聲合計了一會兒。 “啟言哥,你們想選哪?”見寧啟言和寧曉文遲遲沒有動作,王志翔湊過來問道。 寧啟言指著山洞附近的兩畝地,又指了指山坳處的地,“上面兩畝離家里近,然后再在山坳這加上六畝,正好八畝地?!?/br> 看完寧啟言指的位置,王志翔點點頭,又轉頭與柯成偉和汪洋商量了一會兒。他們家山洞和水站之間有五畝地,位置很好,不僅距離水站很近,地勢也比較平坦,但與這五畝地相連的不止他們一家,還有另外兩家,而且那兩家人也看好這里,只不過因為鄰里間關系都還好,大家就商量著三家平分,剩下不夠的地再各自從別的地方選。 五畝地三家分,一家還不到兩畝,王志翔他們見寧啟言一家大半的地都在山坳里,而山坳里還有很多地,一合計,干脆跟另外兩家說放棄家門口那五畝地,直接在山坳里選十二畝和寧啟言他們連在一起的土地,這樣照顧起來還不用分頭,兩家一起還能做個伴。 對于汪洋他們的選擇寧啟言沒意見,相鄰的土地是熟悉的人其實更方便,也省了可能會出現的小矛盾。 至于汪洋家門前的五畝地,最后就被那兩家人分了,其中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妻帶著個十一歲的兒子就要了其中兩畝,剩下的三畝地分給另一家上有七十多歲老人,下有四歲小孩的一家四口。這樣也算是鄰里間相互照顧了。 彼此相讓一步,總比爭來爭去的強。 等所有人都選好土地,確定自家將要耕種的地方,每家每戶都忍不住先去自己的地頭看看,也好計劃著怎么打理。 寧啟言沒急著回去,看著地圖上除了他們和汪洋兩家,就沒人選的山坳,還剩七畝地空著。他想著之前去白誠毅他們山洞串門的時候,附近好像還有不少人家,也不知道他們那的地夠不夠分,要是不夠的話,干脆讓他們也來山坳這邊。 白誠毅他們的山洞距離寧啟言這邊打水的水站不遠,和寧啟言自家山洞到水站的距離差不多,但這次分地卻沒把白誠毅家劃分到這邊,具體怎么劃分范圍的,寧啟言不清楚,不過反正距離不遠,而且大家都認識,湊一起種地還能互相搭把手。 想到就做,趁著這邊空余的地還沒分出去之前,寧啟言和寧曉文跟汪洋三人打了聲招呼,就往白誠毅家走。 當初鋪設水管的時候,為了打水方便,相距差不多三四百米就有一個出水口,寧啟言他們山洞下面的水站是最高點,而白誠毅一家分地就聚集在下面那個水站。 看著吵吵嚷嚷的人群,寧啟言和寧曉文點著腳尖仔細尋找白誠毅他們。 啪! 寧啟言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一點準備都沒有,寧啟言嚇的一激靈,回頭就看見董文安站在他身后笑瞇瞇的收回手。 寧啟言翻了個白眼。 “小心再把眼珠子翻出去?!倍陌泊蛉さ?。 見面次數多了,而且有胡子和杜程在中間,兩家人現在相當熟稔,經常開玩笑,早沒了一開始的客氣勁兒。 寧啟言又一個白眼過去,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的眼珠子還很安全。 “你們怎么過來了?”不再說笑,董文安沒看見胡子和杜程,問道。 “我們那的地選完了,還有不少空余,你們這要是不夠就過去,我們家和汪洋家的地就在山坳里,還剩七畝地沒主?!睂帟晕慕忉尩?。 董文安想了想,“你們先等會兒,我進去看看大白選沒選好,之前我們倒是注意過幾塊地,但不一定能搶上?!闭f著董文安就擠進人群。 寧啟言和寧曉文退后幾步,準備找了個空地站著,免得被來回走的人擠到。 “還是咱們那好,人少地多,大家還能商量著來。這邊看著都要吵起來了?!睂帟晕目吹讲贿h處有個大石頭,拉著寧啟言往那走,低聲說。 寧啟言扯了扯嘴角,這才哪到哪,上輩子治安可沒現在這么好,他和杜程住的地方都是用拳頭說話。 等了沒一會兒,就看見董文安和白誠毅還有張偉從人群里擠出來。 寧啟言和寧曉文迎過去。 “怎么樣?”寧啟言問。 白誠毅抹了把汗,“走,去你們那選地去!” 寧啟言也不細問,幾人快步往回走。 路上白誠毅才說,董文安找到他們前,白誠毅帶著張偉已經搶了五畝地,不過知道寧啟言那邊還有七畝和他們家連在一起的,又讓出去兩畝,剩下的三畝就在他們家身后,照顧起來也方便,加上寧啟言那的七畝,正好十畝地,五個人的份。 眼看著剩下的七畝落到白誠毅他們頭上,寧啟言心里放心不少。這樣整個山坳都是他們三家的,耕種起來互相幫扶一把,也能容易不少。 土地落實好了,山上的各家各戶都開始抓緊時間翻地,趁著下種前,至少得把所有地都翻一遍。 山里的地可不是平時耕種的農田,什么石頭草根都有,更有甚者,翻地翻一半,發現下面全是巖石,只能重新換一塊土地繼續干。 因為家里的地分散成兩個地方,寧曉文就帶著寧啟言先松一遍山洞附近的兩畝地,把碎石和草根什么的翻撿出來,土壤松軟透氣以后兩人把山洞的大門一鎖,拎著鋤頭到山坳下那片地。 汪洋和王志翔還有柯成偉別說種地,連農田都沒怎么見過,這會兒被胡子還有張平國手把手教著,也總是不得要領。一鋤頭下去,不是深了,就是淺了,要么干脆砸在腳上。 胡子恨不得把他們腦殼撬開,直接塞個鋤頭進去。 張平國倒是不像胡子那樣氣的吹胡子瞪眼,但也直搖頭,要是就靠這三個扶不上墻的鋤好十二畝地,估計正好能趕上明年春天的播種。 最后白誠毅和胡子一合計,干脆三家一起干,所有人一起先從最靠近水站這頭的胡子家的地開始翻,接著是汪洋他們家,最后是白誠毅家。這樣有熟手帶著,汪洋他們一邊看一邊學,總有上手的一天。 至于王洋他們三個連連擺手拒絕…… 胡子嘆口氣,總不能看著這三個蠢孩子餓死吧?! 眼看兩家人拍板決定了,身為拖后腿的汪洋一家,只能紅著臉接受他們的好意。 相對的,三人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是有句老話,笨鳥先飛嘛,他們干的慢不要緊,那就把時間加倍! 所以雖然三家約好早上七點開始到地里干活,汪洋他們就五點來鐘起床,隨便墊墊肚子,就先到地里接著前一天翻好的地繼續干。晚上六點多收工后,吃完晚飯,他們再回去接著干到九、十點鐘。 對于汪洋他們的動作,另外兩家人心里清楚,不過都默契的沒有制止。 他們不是非要計較誰干的多誰干的少,否則就算汪洋三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連軸轉,也趕不上胡子他們的進度。但現在就算傻子也知道,短期內要想活下去,肯定得扎根在農田里。這個“短期”,誰也不知道會是幾年,或者十幾年。汪洋他們要么干脆混進政府設立的醫院當醫生,吃公家飯,政府養著。要么,就必須得適應現在的勞動。 兩家人能照顧他們一年、兩年,但總不可能照顧他們一輩子。更何況這幾個孩子都不是本地的,一旦各個城市之間的道路暢通,他們要是回到家鄉,誰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情況。學會種地,至少算是現在這世道里最基本的保障了。 第66章 春耕(一) 沒有種過地,永遠體會不到“粒粒皆辛苦”的“苦”。 起早貪黑的彎著腰鋤地,要是不小心鋤到土下的石頭,整雙手臂都會被震麻了。 明明才四月的天氣,早上出門時氣溫剛剛七、八度左右,拿起鋤頭不到半小時,一個個的都得把外套脫了,就穿著一件短袖,還會累的滿頭大汗。 等到中午,寧啟言和董文安提前回山洞做飯,手臂酸的連鍋都抬不起來。 為了節省時間,中午這頓飯就由寧啟言和董文安一起做,然后三家一起在寧啟言家院子里吃。 最開始是寧啟言和寧曉文負責做飯,但他們當中做農活最熟的就是胡子、寧曉文和年紀最大,沉默寡言的張平國。后來寧曉文想把曲東換下來,畢竟白誠毅他們家一般都是曲東做飯,先不管好不好吃,相比其他人,至少能做熟了。讓他和寧啟言搭伴,還不耽誤地里的進度。但幾天下來,最后卻是把董文安換了下來。 原因很簡單,又一個和寧啟言半斤八兩的體力渣。 至于汪洋他們三個,雖說地里的活到現在還是磕磕絆絆的,但他們寧肯在地里累成狗,也不圍著灶臺被寧啟言無止境的嘲笑。 對于每次做飯連放多少油和鹽都恨不得拿稱稱重的廚藝白癡來說,農活比做飯簡單的多。 對于汪洋的這種說法,胡子只能“呵呵”。 董文安一開始對做飯也是一竅不通,但架不住他會取巧。 水量掌握不好?做菜不知道放多少調料? 這都不是事兒! 他能復制啊??催^一次寧啟言做的,等到他上手的時候,就完全按照寧啟言示范的來。同樣的米量,同樣的水量,就連火苗大小和時間都一模一樣,先不說味道能不能一樣,但肯定不難吃。 今天豆芽發的多,多做點菜?沒問題!依舊同樣的菜量,復制寧啟言加過的調料,做好一鍋他再做一鍋! 連續幾天下來,寧啟言看著董文安做飯,他似乎明白當初他在小豬崽身上標號時寧曉文他們的心情了。 簡直無言以對。 他還不能說董文安做的不好,因為做出來的味道和寧啟言自己做的幾乎沒什么區別。 但又沒法說他做得好……誰見過做飯這么做的?! 最后寧啟言干脆眼不見心不煩,低頭看著自己的鍋吧! 緊趕慢趕,一群大男人花了將近十天的時間把所有的土地都翻了一遍,就等著兩天后政府把種子秧苗發下來。 由于大多數市民根本沒有經驗,第一次種田,這一批的種子秧苗都是政府安排老農統一處理好的,需要提前育苗、發芽等的作物發到大家手里的時候直接就能種到地里。 等這一茬作物收獲以后,再要下種就得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