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節
喪鐘響起,皇帝駕崩。 鐘聲傳遍整個西山,西山遍布大小別院,有些位置的勛貴官員,基本都擠在這了, 整個西山被震動,紅色一類喜慶物事迅速被取下, 換上素色。 有資格哭靈的, 必須馬上出門趕往行宮。 行宮中,皇子閣臣們哭了一輪, 便該退了出來,讓梁榮領人伺候建德帝梳洗更衣。 這個空檔,卻有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要做。 “大行皇帝駕崩,我等悲痛萬分?!?/br> 說話的人是內閣次輔上官衡,這老頭是個相當古板的人,三綱五常猶如烙印,深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他不是東宮黨,卻天然擁護當朝太子。 說話間,上官衡上前一步,對太子深施一禮,恭敬萬分道:“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我等恭請太子殿下即位?!?/br> 所謂即位,就是稱帝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句可不是玩笑話,老皇帝一斷氣,朝臣宗室等便會立即參拜新皇帝,這其實便算是即位了。 先定了名分,即使還未舉行登基大典,這位也是新皇帝了,期間也大臣們被稱為陛下。 上官衡的意思很明顯,意思就是要先參拜新帝,正了太子的名分。 只可惜,東宮早已勢單力弱,外殿中重臣各有心思,即便是中立派,也不會就此出頭,因此上官衡話語落下,響應者寥寥。 按照常理,太子繼位理所當然,但實際上,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在場很多是秦王、越王麾下的人,誰愿意奉太子為新帝呢? 今天一旦承認了,他日即便兩位皇子推翻太子,登基為帝,簒逆之名也洗刷不掉了。 誰會樂意? 大家都站著不動,眼觀鼻鼻觀心。 最擔心的情況出現,太子急了,皇后更急,雖后宮不涉及前朝大事,但她是國母,是太后,還是能說一句的,她立即揚聲接話,“上官大人此言甚是?!?/br> 此話如泥牛入海,四周一片沉寂,須臾,靖海伯緩步出列,沉聲道:“上官大人此言差矣?!?/br> 他不待上官衡等人反駁,便立即接著說:“大行皇帝在朝時,對東宮何等態度,上官大人想必了然?!?/br> “大行皇帝雖未廢太子,但此乃年邁之故,其意滿朝皆知,今大行皇帝雖崩殂,但我等身為人臣,怎可逆了圣意?”靖海伯面色沉凝,聲音嚴肅。 不得不說,靖海伯的話有幾分歪理,一貫不善言辭的上官衡噎住了,顫抖著手指指著靖海伯,“你,你”了半天,卻擠不出半句話。 上官衡氣得滿臉通紅,那邊廂,卻有安陽伯、武安侯等秦王一黨的人出列,齊聲附和。 面對這個問題,秦王、越王立場相同,他們麾下沒有笨人,此時不出力,還待何時? 一場戰役已經觸發,中立派悄悄退后,不發言不表態,更不往前湊。 “大膽!” 皇后大怒,她直起身軀,眸光如冷箭,射向靖海伯,厲聲道:“太子乃大行皇帝親冊,祭告了天地、社稷、太廟,布告天下,持金冊金寶,是皇帝位名正言順繼承人,你區區一個靖海伯,怎敢質詢半句?” 她枯瘦的身軀爆發無窮力量,話語擲地有聲,讓大殿中靜謐了片刻。 其實,皇后說的全是正理,先帝崩了,太子確實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這點不假,只可惜形勢比人強,不要說太子沒正位,即便是真稱帝了,該拽下來時,半點不含糊。 在場的人,過半數已站隊,主子是否能順利稱帝,關乎他們的身家性命,剩下一小半,中立黨占絕大部分,都到了這地步,誰愿意出頭主持正義,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太子肯定撐不住的。 只有幾個認死理的老臣,如上官衡,會出言附和皇后,剩下的,全部非暴力不合作。 皇后氣得臉漲個通紅,恨恨拍了下扶手,她無計可施時,忽瞥見人群中的慶國公,她忙向父親打了個眼色。 章今籌一直沉默,此等十萬火急的情況下,皇后一時也沒分神去分析為什么。 章今籌順利接受到皇后的眼神,也如她愿上前一步,開口說話。 “老夫以為,靖海伯所言甚是,大行皇帝圣意,我等身為人臣,斷斷不能悖逆?!边@時正是表忠心,并徹底與東宮分割開的最后機會,絕不能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余下的,只能以后再處理了。 章今籌字字清晰,蒼老的聲音不高,一字一句落在皇后母子耳朵里,卻猶如石破天驚,震得二人心神難穩。 皇后不敢置信,她以為自己幻聽了,死死瞪著面前一臉正色的父親,抬起一只枯瘦的手,指著章今籌,“你,你……” 她余光剛好看到趙文煊,對方只冷著一張臉,淡淡看著她。 這一剎那,皇后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她渾身打哆嗦,氣得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皇后的身體,其實是很虛弱的,虛弱到經不起半點風雨,因此,趙文煊也沒再給她進一步加重毒素,這副殘破的身體,已經熬了一天一夜了,水米未進,也未曾闔眼,早繃到了極限。 方才突然爆發了一次,如今又經受這般重大打擊,皇后一句話沒說出來,便眼前一黑,一頭從輪車上栽下來。 “母后!” 太子便立在皇后身畔,忙急急俯身,剛好把皇后撈住。 冷眼旁觀該告一段落了,趙文煊此時淡淡開口,道:“既然有了分歧,此事便等奉了先帝梓宮回京后,再行議論罷?!?/br> 建德帝是在行宮崩的,梓宮須盡快送回京城,在乾清宮停靈,然后由新帝主持喪儀,領著文武百官哭靈的。 趙文煊這話,只是個推脫之詞,意在暫時將此事擱置,如果他沒料錯,大行皇帝的梓宮肯定不能馬上回京。 不過,待能回京時,必定會有一個新帝出來主持喪儀。 他的眸光不經意掠過越王,越王剛好也看過來,兩人視線相接一瞬,閃過激烈火花。 趙文煊此言一出,不論是秦王黨,還是越王黨,皆紛紛附和,少數幾個上官衡般的老臣極力反對,不過并無作用。 太子臉上一陣青一陣白,可惜已經沒什么人關注他。 在諸人心知肚明的情況下,此事便被這么暫定下來了,皇后被抬到偏殿,讓御醫進行診治,其余人等,便密鑼緊鼓的動作起來了。 這該做的頭一件事,便是換上全身孝服,再說其他。 其實皇帝年紀大了,這些東西,按規矩都一直在悄悄準備起來了,建德帝又昏迷了將近一天,需要調整補充的,已經連夜在整理了。 孝服有現成的,下去換上即可。 大殿內外的人,才暫時散去,只不過此次散了,稍后再回來時,就不是所有人了。 越王快步進了更衣的側殿,靖海伯等人緊隨其后,側殿大門立即被掩上。 “殿下,我們需立即動作起來?!本负2裆?。 越王沒撈到名正言順,但好在太子即位也被阻止了,這是個好機會,太子沒能被尊為新帝,建德帝手上權柄肯定不能被其接管。 這些權柄中,最重要的就是兵權,而能當上建德帝心腹者,就每一個魯笨的,肯定會按兵不動,保持中立。 太子向來沾不上兵權,而秦王底下將士暫時趕不過來,三位皇子中,只有越王手里有一小部分兵力。 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只要及時把秦王太子干掉,越王就是最后勝利者。 靖海伯一群人喜形于色,越王卻抬了抬手,示意眾人安靜。 他從懷里取出一物,這是張貴妃臨終前塞給他的,是一個小小的錦囊。 張貴妃臨終前悄悄給兒子這個,肯定不是普通信物,越王不動聲色收好,離了大殿,便立即取出細看。 錦囊打開,從里面倒出一物,這是一個拇指大小的印章。 越王眸光觸及這枚印章,倏地一凝,旁邊幾聲抽氣聲,靖海伯驚道:“殿下!這……” 這并不是尋常之物,印章為長條形,青玉精雕而成,寶鈕為盤龍吐珠,這盤龍,是五爪龍。 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是帝王專用的,即便越王是今上之子,親王尊位,也不過只能用蟒罷了。 張貴妃給兒子留下建德帝之物不稀奇,稀奇的是這枚玉寶,此乃建德帝私人憑信,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用途,便作為調遣京營兵馬的副印。 這玉寶,絕不可能是張貴妃偷偷竊取的,這只能是建德帝給她的。 只不過,卻是數年前給她的。 當年,秦王遠在大興,京城參與奪嫡的皇子,只有太子越王二人。 建德帝更看好越王。 那一年冬季,建德帝頭一次大病,病情來勢洶洶,他差點以為自己挺不過去了,即便后來有些起色,那也不過稍好罷了,四肢沉重得像灌了鉛。 建德帝不是沒有擔心過,萬一他突然駕崩,后事該如何。 他是皇帝,坐擁祖宗傳下的江山,頭一件想的,當然是皇位繼承人。 越王比太子優秀太多,只是由于之前建德帝的平衡之道,兩人勢均力敵,東宮麾下,有不少有實力的擁護者。 若真有那一天,太子是嫡長子,又祭告過天地、社稷、太廟,昭告天下被封為儲君,他登基稱帝,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并不是建德帝樂意看見的。 不過,那個時候,他要廢太子,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德帝唯恐有失,便將這枚副印放進錦囊中,交到張貴妃手里,并囑咐了,一旦有個萬一,便將此物交到越王手里。 后來,冬天過去,建德帝身體好轉,他廢太子的念頭漸消,平衡想法再次冒頭。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他身體總是這般反復著,建德帝也習慣了,覺得自己會駕崩的念頭倒沒有了。 反倒是越王,為了壓下太子,他愈發明目張膽聚攏勢力,結黨營私,劍指帝位,建德帝對愛子隔閡漸生,并越來越大,已不可修復。 到了最后,便有了秦王進京,加入奪嫡陣營之事。 三個兒子比較起來,建德帝最看好秦王。 若非今年寒冬過后,建德帝身體漸漸大安,恐怕,他就要按照原定計劃,將秦王徹底扶起來,其余二人打壓下去。 不過一切沒有如果,如今建德帝突崩,三足或者兩足鼎立的局面,已經不可改變了。 再說回這枚副印,第一年冬天過去后,建德帝其實萌生過取回來的想法,不過張貴妃卻有所察覺,每每碰上,她便提前說起其他,轉移了他注意力。 建德帝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他那時候還頗為看好越王,兩次過后,便罷了。 直到今年冬末,他最終定下了主意,這回態度就堅決多了。 張貴妃與他相愛多年,他的心思如何不了解,她不樂意,甚至發了脾氣,就是不愿意交還。 這么一折騰,冬天過去了,建德帝身體漸好,計劃也相應調整了。 他其實不愿意張貴妃傷心哭泣,想著自己身體康健,至少還有幾年時間,便打算慢慢哄著,說清楚道理,再把副印取回來。 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毫無征兆的,建德帝便倒下了,因此那枚玉寶,還一直留在張貴妃手中。 她一接到建德帝病倒的消息,便從暗格中取出副印,隨身攜帶,以防有變。 后來,果然用上了。 雖說君心難測,但越王曾是建德帝愛子,父子兩人親密無間多年,越王其實頗為了解自己父皇,建德帝這幾年的態度變化,他了然于心,甚至對方的最終選擇,他亦能隱隱察覺。 母妃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他懂。 越王倏地攢緊掌中玉寶,喉頭有些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