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節
一曲結束,已經是十五分鐘之后了,在掌聲中,帷幕慢慢落下。 博格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勞拉的編曲水平上升了,后半段感覺比前半段要好?!?/br> “也不看看是誰教的?!辈剪敔柊翄傻貫樽约簲埞?。 博格:“在去年一整年,都是我在培養她?!?/br> “我教了她六年?!?/br> “實戰經驗很重要?!?/br> 周圍的音樂人面面相覷地看著兩個當代音樂大師打起了嘴炮,再看看舞臺上,真是有些羨慕,勞拉真的是比其他的音樂家要幸運得多,老師是布魯爾,還被博格帶了一年,這兩個隨便哪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現在卻爭一個徒弟。 這些音樂人多數也都是學音樂的出身的,覺得音樂夢想無望了,憑借著對音樂的了解,改作音樂評論員亦或者把音樂評論員作為副業。年輕的時候,誰都會有一兩個美夢,比如說,被某一位大師看上了,收做徒弟,當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面前,也只能感嘆一句人各有命。 一般個人演奏會的時間很短,周璟然準備的曲目有八首,彈了一個半小時,個人演奏會就結束了。畢竟不是交響樂,就一架鋼琴在彈奏,不可能彈個四五個小時。 這一個半小時,周璟然沒有歇息的時間,怕出錯,神經的弦都是繃緊的,結束的時候,帷幕剛落下,她就癱軟地坐在舞臺上,感受到咚咚咚的心跳,耳朵里是外面觀眾們走出去的熙攘聲,她才感受到緊張。 第一次個人演奏會,就這樣結束了??? 但是,后續顯然并沒有這么結束,第二天,羅伯特是最早發表音樂評論的。 第096章 但是,后續顯然并沒有這么結束,第二天,羅伯特是最早發表音樂評論的。 羅伯特的音樂評論發布在《m》主刊上,占了一整頁。 【現代音樂界相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起來,顯然有些衰弱,人才鏈條的斷裂,層次的缺失,至今已經少有天賦出眾的音樂家了,如果要說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算起來,布魯爾的最后一位弟子,勞拉·周,算得上是新生代中最出眾的音樂家之一了。這位年僅十六周歲的天才鋼琴家,在昨日舉辦了她的第一次個人演奏會,很榮幸,我得到了邀請。 曾經布魯爾大師曾放出話再也不收徒弟,然而,之后,他卻收了勞拉,當然這的確是他最后一位弟子,當時年僅十歲的勞拉得到了布魯爾的賞識,進入了大不列顛皇家藝術學院,世界頂級的音樂大師為她單獨上課。很多人都奇怪,那個女孩有什么魔力,可以讓大師破格收下。 很顯然,勞拉向世界證明了她的實力。在這里,我必須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勞拉的音樂歷程。從十歲加入大不列顛皇家藝術學院,跟隨布魯爾學習鋼琴,十五歲那年,得到博格的賞識,加入大不列顛皇家交響樂團,成為樂團內最小的演奏者。一年中,跟隨皇家交響樂團世界巡回演出,獲得贊譽無數。就在去年圣誕節,我們《music》發現了這位天賦出眾的鋼琴家,并邀請她為《m》做了一期特刊,獲得巨大成功。 能夠的到布魯爾和博格一同的賞識,勞拉的起點比一般的音樂家都要高。但從昨天的個人演奏會來看,她的音樂造詣已經超越了同齡人,甚至可以這么說,她已經可以和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的音樂家相比較了。熟練的技巧,充沛的情感,她讓我看到了中世紀那些天才音樂家所具備的素質。 這場個人演奏會且不說聽覺的盛宴,從視覺上也是一種盛宴。主題是理想的后花園,從理想的主題出發,大致應該就是對理想的幻想,勞拉初出茅廬,這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一場個人演奏會的總體基調是愉快而積極向上的,一種青春的熱血澎湃好像讓我看到了已經逝去的青春。舞臺上的鮮花、禮服上的花朵,都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第一首歌《幸運的勞拉》,我曾經和勞拉細細地交談過,勞拉曾和我說,她覺得自己很幸運,得到了許多人追求了很久的,但是她說,幸運不會維持一輩子。這首歌包含著的人生哲理就是努力與熱愛生活...... .....這是勞拉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從她的年齡、資歷、音樂經歷來看,無疑,這一場個人演奏會是成功的,事后,我詢問勞拉的導師布魯爾和指揮家博格,布魯爾嚴厲地說:勞拉的全部水平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有所保留,真正的優質音樂會只會讓人如癡如醉,不會讓人有其他的念想。博格說:勞拉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水平已經是難得了,如果苛求太多,反而會拔苗助長。兩位著名的音樂家都非常的關愛自己的學生,布魯爾的嚴格苛刻,博格的關懷體諒,使得勞拉在成長的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同樣的,又抱有一顆平和溫柔的內心。 在這里,我們非常期待她的下一次演出?!?/br> 很顯然,羅伯特對周璟然的評價是很高的,這篇評論一經發出,被許多的網絡媒體轉發,華國的媒體喜聞樂見,就像諾貝爾、奧斯卡情節一樣,華國人對于自己國家在不被承認的領域有著特別深厚的執著。 華國少有知名鋼琴家,有人說,華國人不適合鋼琴這個領域。 周璟然是第一位登上《m》的華人女鋼琴家,這足以讓華國的鋼琴界宣揚許久,此時羅伯特的這篇文章轉回華國,瞬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 “跪服,想想我的十六歲,瞬間覺得我的人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br> “我家璟然棒棒噠,告訴某些人,然然也是有正經事的,污蔑她是偽鋼琴家的打臉去?!?/br> “《music》全球最大的音樂雜志,登上《m》是每個音樂家的夢想。略*,勞拉十六歲完成了人家一輩子的夢想,還得到了《m》主編這么高的評價?!?/br> 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推動了周璟然第二場個人演奏會的門票,她的第二場個人演奏會在九月份,門票還未開售,已經開始有人在網上多方詢問打聽、預購了。 大不列顛著名女音樂人科瑞茲在一周后發表樂評。 【很多人問我,勞拉·周的個人演奏會如何?我不知道我應該給出什么評價,浮夸的舞臺效果,華而不實的音樂,我琢磨著,這應該是我最大的印象。音樂的殿堂是神圣的,勞拉的演奏會上,鮮花、燈光、華麗的外衣,都讓我感到不適,上帝,也許是我已經不能接受年輕的審美了。 好吧,那還是一個小姑娘,是的,她擁有小姑娘們都有的幻想,華麗的禮服,點綴著鮮花,耀眼的燈光讓她看上去就像一個公主。這是一個人生很順遂的女孩,良好的家庭基礎,著名的老師,出色的音樂經歷,她的人生似乎就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經歷過波浪與坎坷。然而,貝多芬正因為苦難才會是音樂家貝多芬,鋼琴家所需要的充沛情感,不是隨隨便便就來的,正是經歷的多了,才擁有與眾不同的、令人震撼的音樂,而一朵溫室的花朵,又如何能造就傳奇呢? 勞拉是一個華國人,也許她根本沒辦法理解我們西方音樂的那種特有的不同于東方的魅力,西方音樂華實中透露著高雅,而勞拉在東方的熏陶下,華麗卻沒有我們西方音樂的高雅,據說黃皮人的審美與我們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現在我想應該是的。 她用華而不實的舞臺裝點她的音樂,而我只喜歡閉上眼睛感受心靈的震撼。很遺憾,我并沒有能夠感受到她所要傳達的東西,夢想?理想?再加上后花園,不錯,舞臺的確是她家的后花園。但是,女孩,那是音樂,不是隨意擺弄的東西,我不得不再一次的抱怨,現在的小姑娘把音樂太不當一回事情了...... 我想我是有點失望的,我曾經非常期待她的個人演奏會,然而事實上,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我還是真切地希望,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們,能夠切實地練習奇巧,豐富自己的感情,做最真實的音樂?!?/br> 科瑞茲的這一番評論很顯然是在貶低周璟然,她在圈內小有影響力,畢竟沒有《m》的影響力那么大,這番評論并沒有掀起很大的輿論,但是得到不少周璟然的anti粉的支持。 周璟然當時已經收到了許多樂評人的反饋評價,科瑞茲這一篇是非常明確的批評的,可以說是所有人中罵她罵的最狠的。雖然科瑞茲在有些問題上有失公允,但也不全是瞎編的,她有些話說的很對,苦難造就了天才,經歷給予了情感,順遂的人生并不見得會有多高的成就。 古往今來,不管是文學上還是音樂上,有較高成就的人物往往人生經歷都不同尋常,直白地說就是人生悲苦。貝多芬不必說,巴爾扎克,華國古代的著名文人們,都是苦難人生,而在死后才被人認可。名垂千古,很好聽的名聲,可是在活著的時候,卻不見得有多快樂。 周璟然從沒有想過名垂千古,音樂是她所喜愛的,但是她的喜愛是基于音樂可以給她帶來快樂,如果這一份快樂不存在,那音樂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羅伯特的評論是流傳的最廣的,但是與之完全相反的科瑞茲的評論一出來,不僅引發了外界的好奇,更是一場口水戰。 周璟然在大不列顛的粉絲不少,萊昂的粉絲中,不少是也是她的粉絲,但還有不少是她的anti粉,因為萊昂而喜歡或者討厭她的粉絲大有人在。她的粉絲們堅決擁護羅伯特的樂評,而anti粉們覺得科瑞茲說的太對了。 “勞拉就是個沒用的花瓶,華而不實?!?/br> “科瑞茲說的很對,勞拉就是一坨狗屎,黃皮猴子,滾出大不列顛!” “羅伯特比科瑞茲公正多了,科瑞茲那個小心眼的女人,她對于女性總是那么苛刻!她一定是嫉妒勞拉!” “羅伯特是《m》的主編,而科瑞茲又是什么東西?” “呵呵,勞拉的粉絲又來了,在音樂界勞拉也不知道是個什么東西,還沒科瑞茲有名的?!?/br> 被華國的網友們知道后,科瑞茲的博客主頁直接淪陷了。 “你多大了?看上去和我奶奶差不多了,真的只有三十二嗎?還能比種族歧視更惡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