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節
后者很難,但文字和語言,以及傳說,都是可以人為干涉的。 秦始皇為什么要做統一度量衡等事?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必須的。 其實除了少數朝代,大部分朝代都知道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對統治的好處。這并不是說要讓老百姓的文化素質達到什么高度,會識字,能明理,在封建社會而言,就差不多了。 教化之功,是古代地方官很重要的功勞。 對于太子這種統治者而言,民眾認識統一的文字,不但有利于政令實施,有利于政策推廣,還有利于民眾對這個朝代心理上的認同感。一旦心理上認同,在沒被逼到絕路上時,地方豪族再想搞分裂,民眾內心是不認同的。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反抗,但朝廷想要平亂時,會少許多事。 可中華民族的文字,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甚至在宿誼看來,連之一都可以去掉了。要推廣文字,很是有些困難。 太子聽了宿誼的話之后,對推廣文字一事十分感興趣,他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兩點,和宿誼的想法一樣。 第一點,就是簡化現在的文字?,F在文字是隸書,許多讀書人已經自發的開始改變“隸書”,將其變得更簡化。 宿誼曾經聽人講過漢字的歷史。漢字不僅僅是新華國建立的時候被簡化,從古至今,它一直都在被簡化。從纂書,到隸書,再到楷書,這并僅僅是字體的改變,文字的結構也有改變,這改變就是逐漸簡化的過程。 這些都是文化人們一代一代推動的。讀書人是迂腐的這個概念,因為清朝而被許多人植入心中。但其實甚至明朝,讀書人都不是迂腐的。明朝甚至已經出現內閣的雛形,他們的讀書人也是文武雙全,許多名將也是大文人。 古代的文人們一直都在進步,從文字的改革上就可以看出。這文字的改革,都并非最先源自于朝廷從上而下的政令,而是書法家們自己改革創造,然后才被朝廷推廣。 楷書很早就出現了,在當今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但還未替代隸書作為官方文字。 太子自己很喜歡,且也擅長楷書,他認為楷書比隸書更為簡潔,易于推廣。若是要向民眾推廣文字,將楷書作為官方正式文字是可行之策,也是易于推廣之策。 而在推廣之時,太子認為,應該進一步簡化如今文字。這樣就到了太子想到的第二點,編纂字典。 字典,或者說詞典,這個時候叫字書。最早的有字書功能的書籍為《爾雅》?!稜栄拧窌缙涿?,就是規范語言,使其符合“雅言”。 第一本系統的字書,為東漢時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它首創部首編排法,對字義、字形、字音進行全面詮釋。 《說文解字》為蒙童必學的課程。太子認為,若是要改革字體,定要重新編纂一本字書。 宿誼不斷點頭。 簡化文字,編纂字典等等,他都想過,但這是基于他現代人的理解,覺得應該這樣做。太子則是直接站在統治者角度,基于現在的社會,提出這種理論,宿誼心中連連感嘆。 如果不是經歷過現代社會的教育和信息大爆炸,宿誼認為,自己比起太子,差得太遠了。 誰說古人是傻子?現代人,也就是眼界寬一些。這還得是本身受過良好教育,且見識較廣的現代人。 太子提出這兩點之后,宿誼覺得自己好似幫不上什么忙,提不出什么意見。他絞盡腦汁,終于提出幾點意見,挽回了作為大哥的面子。 宿誼道:“字書可以編兩部,一部是給讀書人看的,盡可能詳細。一部是給不識字的老百姓學習的,盡可能的簡略。只要有常用含義即可。而且字書的字的詮釋和詞的詮釋應該分開,嗯,就叫字典和詞典如何?” 太子想了想,道:“讀音是否應該也單獨列出來?” 宿誼有了過往記憶之后,也就知道了這個世界如何學習的文字的讀音。這個時代教導讀音用的是切字法,即一個字代表聲母,一個字代表韻母。 羅馬字母音韻表是為了和國外接軌,宿誼在考慮,要不要現在拿出來。他將阿拉伯數字拿出來之后,阿拉伯數字很快就替代文字書寫的數字,從青州開始往外推廣。若是他拿出字母表,以他的聲望,要推廣也算容易。 但切字法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比較復雜,在這個時代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畢竟這個時代的人沒有見過字母。 宿誼思考之后,覺得音韻表的確必須單獨列出,而且應該規范。但簡化切字法就可以了。即像日本簡化中國的切字法那樣,用比較簡潔的偏旁,用來固定標注讀音。華國后世的羅馬音音韻表,可以用簡化字或者偏旁替代。 古代的音韻標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標注音調。新的音韻表,可以將音調標志出來。 除此之外,標點符號是必須推廣的。 現在的斷句,都是直接空格。若是謄抄,很容易有錯漏。 至于為什么古代沒有出現標點符號,宿誼猜測,很可能是毛筆不容易打符號。有礙于書面整潔性。 別說古代,就算是現代書法作品,也不會打標點。都是以提行或者空格來標注。 但手寫的文字用毛筆寫標點符號比較難看,但宿誼現在已經在推行印刷術,印刷的書籍上是可以有標點符號的。而告示啊政令啊什么的,對字句準確性的要求,比美觀性高得多,也最好是用上標點符號。 宿誼還準備推廣硬筆。文化人用毛筆就成了,但普通老百姓不求什么書法美觀藝術性,就求一個得用。硬筆在民間推廣是可行的。 若是遇上一個文人,宿誼此話可能會讓人覺得心里不舒服,認為玷污了書法。 但太子是統治者的思想,且對宿誼又極其信任,他略一思索,就認為這事可行。 硬筆書寫的事,從朝廷硬性推廣肯定有問題,太子和宿誼商量后,覺得可以先從民間開始推廣,讓那些下仆或者市井中人先用,若是好用,漸漸他們自己就會推廣開來。 而那些大文人們是不會在意市間小民用什么書寫工具。 除了文字之外,宿誼所說的“傳說”“神話”等,也讓太子開拓了思維。 上層階級信鬼神,又不信鬼神。他們有時候會忌憚,有時候又會鄙夷輕視。而越愚昧的人,神異之事在他們心中就越發重要。 比起歷史書,他們或許更相信民間傳說。 若是大家相信一樣的傳說,相信同樣的來源,那么心理上認同感自然也會提高。 這點宿誼表示他可以提供小說,咳咳,傳說支持。洪荒流小說,又可以拿出來用一用了。 太子和宿誼相談甚歡,蠟燭都換了幾根,直到天蒙蒙亮,兩人才入睡。 這次太子如愿以償,可以跟宿誼躺一個被窩。 ................................ 太子在宿誼這里膩歪了一天,然后被皇帝催促趕快跟我滾回來,才念念不舍的離開。 回到宮中之后,太子將和宿誼所討論之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聽完之后,忍不住敲了太子的腦袋:“這么重要的事,你為何不昨日回來?” 太子嘴里道:“兒子知錯?!毙睦飬s想,今日說和昨日說又有何區別?本就不是馬上就能做成的事。父皇分明是嫉妒自己能見到大哥,他不能出宮。 皇帝又罵了太子幾句,然后才和太子繼續討論此事。 皇帝一聽就知道那所謂“打土豪分田地”的功效,實際上在他到處征戰,建立昱朝過程中,也多次用到此方法,只是沒有這么鮮明的提出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章程。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太子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也可能是太子在傳話的時候,沒有說的那么詳細,太子所想到的土地兼并的事,皇帝并沒有想到這一點。 皇帝對教化十分感興趣,宿誼所說的印刷術早就給了他一份,他還沒想好怎么用。他本來準備等宿誼回京之后交給宿誼決定,或者將此給慕晏,讓其成為慕晏的功勞?,F在宿誼已經回來了,就可以讓宿誼著手去做了。 至于宿誼不能露面,這事簡單。以前宿誼要做的事,是借慕晏的名義,現在借太子的名義就好了。太子也長大了,需要有功勞和聲望傍身了。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他自己的皇帝生涯沒當多久,現在皇帝還是盡心盡力的想要給太子造勢,并未像其他皇帝那樣,猜忌太子,壓制太子。 不過就算是猜忌太子的那些帝王在最初的時候,都對太子非常好,樂于給自己的繼承人造勢,讓其成長。只是當繼承人成長起來,自己又老去了,就會開始猜忌了。 但并非所有帝王都會從猜忌自己的繼承人?;实鄄恢朗悄姆N人,但至少現在他是希望太子快快成長起來。 教化字體,編纂字書,創造新的音韻表的事,皇帝本想交給太子,太子拒絕了。 “此事必須要父皇親自做,才會更有利?!碧拥?,“即使兒子,威信也不夠?!?/br> 皇帝本以為太子是認為此事難度太大,在聽太子所言之后,他也覺言之有理。文字改革一事,的確要皇帝親自督促,才會順利。 畢竟是讀書人的事,而有時候讀書人非常頑固。 不過雖然說是皇帝牽頭,其實也只是名義上而已,最后具體事情,還是交給太子安排。太子也欣然接受,不過表示若是二弟有空的話,希望兩兄弟一起努力。畢竟事情很多。而且太子覺得,可以將幾大世家一些傾向于皇室,不贊同世族以家族為主的觀念的人也拉進來,還有一些學問好,但是政事上不怎么給力,但在民間十分有聲望的“名士”們也可以加入。 皇帝不斷點頭,十分欣慰。太子的確長大了。 這件事好好cao作,的確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比如他最頭疼的,屁事不懂,就喜歡亂指手畫腳,偏偏在世間十分有名的各種“名士大家”。 皇帝為了昱朝的聲望,為了自己“求賢”的名聲,用高規格的儀式將那些名士賢者迎接入京,讓他們做官。但這些人學問好,不一定政事上就給力,而他們許多人都很固執,讓皇帝十分頭疼。 編書的話,的確是這些人很適合的位置,既可以杜絕他們對政務上不懂裝懂的指手畫腳,還能物盡其用。 皇帝和太子為此事討論許久后,才說起刺殺宿誼一事。 不僅僅是宿誼,易苒的行跡也已經暴露,且多次遭遇刺殺。 不過在昱朝的管轄內,易苒自己武力值也很強,他可是打死過老虎的人,即使有侍衛幫忙,也可見得他的武力值。 所以易苒那里基本上沒有什么大問題。 但沒有問題,不代表皇帝沒有震怒,不會追究。 太子說起宿誼被刺殺一事,也是心中殺意頓生。若不是宿誼勸著,他理智上也約束著,太子甚至想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可能會刺殺宿誼之人一個個找其他事弄死。 不過太子也不需要忍耐多久。待慕晏班師回朝,京中軍力更加充沛之后,皇帝就會對一些人發難了。 現在主力畢竟還未到位,皇帝可用的兵力不多,需要考慮別人狗急跳墻之后自身安全。 本來,皇帝還想再修養幾年。打仗這種勞民傷財的事,需要休養生息。 但以宿誼的點子,以戰養戰,皇帝就不用擔心這次打高句麗的戰斗會給昱朝帶來損失。 俘虜高句麗的官員之后,慕晏聽從了宿誼的建議,專門去找到了高句麗已經開采出來的各類礦產,以及各地特產的圖志。 有這些資料,昱朝不但能彌補戰爭給昱朝帶來的損失,還會得到更多好處。 而高句麗的土地也很適合種玉米等作物,待明年,糧食也會更加充足。 至于那些藥材木材之類,雖然貴重,但都算小事了。 打仗居然能獲得這么多好處,皇帝本來就好戰的心忍不住蠢蠢欲動。不過他也知道,雖然有好處,但也需要消化了再說其他的。 現在他需要將高句麗的戰果消化了,該種糧食和棉花的地方全種上,該開采的礦產都開采了,待這些都轉化成昱朝的國力之后,再說其他的。 高句麗和昱朝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高句麗對扶余的戰爭。本來皇帝覺得自己力所不逮,占太多“蠻荒之地”也吃不下,不如還給扶余,換些名聲。 后來皇帝在跟宿誼和慕晏通信之后,覺得,還可以,但是不能白還。比如用金銀換,比如商量一下每年的進貢。咱們昱朝為了你們扶余流血犧牲,怎么也得有點補償吧? 現在皇帝覺得,這點地,昱朝還是吃得下的,咱們還是不還了吧。 你扶余不滿意,來打我???我們憑本事從高句麗吃下的東西,又不是打你們得來的,憑什么給你們? 宿誼在得知皇帝的決定之后,心中有一瞬間的無語。 不過在戰爭上,在國與國的利益上,雖然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憤怒,但實際上理智的人都明白,其實這之間若不涉及屠殺剝削,那么就并非是什么正義不正義的事,不過是立場不同而已。 就像是這次高句麗的戰爭,對許多高句麗而言,就是不義之戰。雖然咱高句麗打了本屬于你們昱朝的地盤,打了你們昱朝的屬國,但也不該把咱全滅了啊,給個教訓不就成了嗎? 但在昱朝看來,這就是正義之戰。 宿誼雖然自認為很善良,但是在這種國家利益面前,善良頂個屁用。 若是能對國家有益,若是能對民眾有益,他就算被寫在歷史書中被人天天罵又如何? 不過華國的歷史書估計不會罵他,其他國家的歷史書應該會罵吧。 妖道?嗯,這稱號不錯。 第13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