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在鄉下,有個百十來畝地就可以稱上一聲地主老爺,租佃他家田地的人還得規規矩矩叫聲東家。 而梁地主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卻是誰也說不清,只知道這附近村屯大多有富余勞力的都佃了梁家田地。而且想佃他家田的人還得托人請關系,不然這田還輪不到自家來佃。 這田地就是莊稼人的吃食來源,若是不打糧食就沒得吃,尤其是家里人口多的,若是田少不夠吃,再不佃兩畝地,那真得餓死幾口人。大多地主家都要收6成租,剩下的四成也就夠做口糧食用,自然沒有多余的糧食拿去換錢。而就這樣,農戶也不得不租,沒辦法,家里還有張嘴等吃飯的娃呢,不佃田難道餓死? 有田地的人家也佃,只要有富足的勞力,誰家不想多打糧食?即使4成少了點,但留下做口糧,家里的產出不就都能拿去換錢? 梁地主家卻只收5成租,這也是為啥好多人家都想要佃他家田地的原因,別小瞧那一成糧食,不管換錢還是食用那都是一筆不菲收入。在農家花費都論銅板,一畝田換的銅板就夠給家里人扯上一身粗布衣裳,當糧食吃,足以讓全家吃喝一月。 最重要的還是,梁地主家的田地無論水田、旱田都是上等田地、少部分中等田地只要伺候的好也能高產。 是以十里八鄉的農戶見了梁家人都客客氣氣的,陳青也是如此,打從拖關系佃了田地,陳青也能同梁家主事說上兩句話。那主事雖是梁家長工,但在租戶眼里就是分量鼎重的人物。 鄉下人不像城里人家買什么仆從,是以這李三在農戶眼里就成了梁地主家的長工,其實李三同魏涼都是梁家買回來的家仆。平日里守門做些重活,收租的時候陪主子一道運糧記賬。 李三又是個激靈的,梁子賢便在農忙時提了個主事,平日里管記賬收糧,租期到約后也由李三提了人名再由梁子賢決定佃給誰家。 是以農家人都巴望著能討好李三,陳青因著田地伺候的好,被李三夸過兩句,倒也能跟這梁家主事說上兩句話。 這次收租依舊是梁子賢領著李三來陳家溝收租,每到秋收抽不出人手,就免不了全家動員,幾個兄弟分成幾路各個村屯收攏后再運到鎮上一起賣。 陳青跟李老三討了活計,就跟著梁家雇傭的短工一起將糧食裝車。裝糧用的都是麻繩編制的大口袋,封了口一麻袋足有百來斤重,陳青扛著也有些吃力,好在今年長高不少,否則想抗起這麻袋沒有人幫一把手還真不行。 裝滿牛車,陳青隨著運糧隊伍一起進城。他們這隊除了東家和李三只有4人,若非人手不足,李三也不敢招陳青做工。 陳青仔細瞧了一眼東家,梁子賢長了一張憨厚面龐,跟泥腿子也沒啥不同,頂多就是穿的好點,身子也不如莊稼人壯實,但骨架夠大,個子也夠高,估計是家里不缺吃食,無論身高還是面色看起來都挺好。 “你今年也有15了吧,這身子骨倒還壯實,就是個頭矮了點,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得比你高出半頭”李三人高馬大,說起話來卻是細聲細氣。 “莊稼人有個好身子骨就成,個子高不高倒是不打緊”陳青心里默默吐槽,他一個小哥能長這么高就不錯了,要不是他拼命吃,小時候又央著阿爹喝了不少羊奶,估計個子也得像村里那幾個小哥一般矮矬矮矬的。 “說的也是,不過也得顧著點身子,你這還是瘦了點”李三捏著陳青肩膀,關心道。 得虧這幾個短工里沒有陳家溝的人,否則李三這舉動完全就是非禮小哥!陳青自是不會沒事找事說自己是個哥兒的事,不然到手的活計該丟了。 倒不是小哥不能出來打短工,村里小哥都當半個爺們使,農閑出來做工的也不在少數,但重活沒人會雇小哥,而且小哥和爺們的工錢也不一樣。 到了鎮上,陳青又幫著把糧卸到倉庫,泡過稱整齊靠墻碼好。梁地主同糧鋪掌柜合算了斤數銀兩,就領著眾人返回陳家溝,又跑一趟才將陳家溝的租子收齊。 李三吩咐眾人明日卯時在隔壁村口等東家,5人便謝過東家各自返家休息。 陳青來回走了兩趟青平鎮,又抗了重活,身子自然乏累,吃過晚飯沒等天黑就趴在床上睡著了。 接連10日,每日收一村,終于主事通知租子都收完了,陳青才感慨這梁地主家的田地不是一般多,光這十日收的租子就能猜出足有400多畝地,聽說還有很多農戶是直接交的銀錢。 若是陳青知道收租子的人不止這一批,估計就不只是咂舌那么簡單了。 交銀子付租金比交糧食劃算,所以大多家里銀錢富裕的都是交銀子了事,只有像大伯家這樣沒現錢付的才會上交5成產量。 陳青一共領了五錢銀子,也就是500文錢,這活計在哪都算是好活。梁地主家果然出手大方,可惜這錢陳青卻是不敢貪,全部交給大伯娘,可把大伯娘高興壞了,直讓陳青多打聽著,若是梁地主家再雇短工一定要搶上一個。 陳青做完短工還沒等歇歇,就得忙著將自家多余的糧食運到鎮上換錢,好在各家該賣糧的都賣完了,牛車倒也空閑下來。陳青借了車,同陳老大合力將糧食運到鎮上。 一年的收成扣除地稅、丁稅等雜稅也不過賣了10兩銀子,按照現代的算法,一銅板=一塊錢,10兩銀子就是一萬塊錢。莊稼漢辛苦一年到頭也不過混個溫飽而已,就這條件還要供個書生,沒有陳青兄妹補貼家計,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自定義:地稅既每畝產出的一成左右。丁稅為男?。菏逯廖迨鶜q每年納稅120文,婦女及小哥交半稅。年滿七至十四歲的小孩每年納稅20文。趕上抽兵役,買人頭還需交人頭稅。另每戶需交戶稅即絹、棉、麻、葛不等,按地域產出納稅.) (戶稅是重稅,農家條件不好的大多兄弟幾個掛在老人名下合家過日子,就為躲避戶稅。兵役也是按戶抽調,每戶一男丁。例如陳老大家一年7人納稅460文,6畝水田10畝旱田共納稅一兩六錢,戶稅為2兩,共計4兩60文。) 剛到手的銀子就拿出一兩還賬,給苗仁翠心疼的不行。奈何兒子就這么一個,怎么都得先緊著他。 陳平一見家里有錢,立馬央著啊娘要購置衣衫,添個筆墨。苗仁翠磨不過他,只得給了他50文錢讓他仔細點花。又親自去鎮上給兒子扯塊棉布做長衫。 農家人大多穿短衫,為圖干活方便。書生學子卻是要穿長衫彰顯氣質,苗仁翠就是再惜銀子也不會委屈了寶貝兒子,買不起錦緞,這棉布還是扯得起。 陳碧撅著嘴,看她大伯娘歡歡喜喜給兒子做衣衫,這么些年,大伯娘連麻布都沒給兄妹兩扯上一塊。 “得了,咱又不是穿不起,不過是怕招賊惦記而已,麻衣夏天穿起來也涼快”陳青暗想,這在現代麻衣比棉布貴多了,咧起嘴角,他最近越發想不起現代的事了,只偶爾靈光一閃勾起記憶,但也絕不深思,免得想多了沒法好好過日子。 眼瞅著秋天即將過去,霜降過后,天氣驟然轉涼,陳青兄妹已經穿上兩層衣衫,等立冬就得換夾襖。陳碧這幾年正是長個的時候,衣服一年一改,阿娘生前那幾身衣服全都拆過,不得已只得給袖子褲腳拼接上一條。 陳青倒是想給阿碧扯塊棉布做新衣,但不得大伯娘同意,花私房錢又會引來事端,只得委屈著meimei穿打滿補丁的舊衣。 第15章 又見清冷貴公子 進入農歷九月下旬,農活忙完就歇冬了。一年唯有這段時間是阿碧最高興的時候,哥哥終于不用每日cao勞早起晚歸了。 陳青答應過村里娃子要去山里逮野雞,趁著天還不冷,幾個半大小子撒歡跟在陳青身后,農家娃自有一身野本事,又經過琢磨也找了野路子打雀捉雞。 一年沒人捕殺,山里小動物倒也不少,村里過兩天還會組織爺們進山獵點野味。 陳青他們收獲不錯,逮了三只野雞,又打了20多只山雀,麻雀就地烤熟進肚,野雞則是回家宰殺按人頭一人分了半只。 當晚燉熟后,陳青一塊沒撈著,全進了陳平肚子,陳青頂著大伯娘的白眼給阿碧夾了塊雞胸脯,催她趕緊吃下去。 第二日陳青就帶著做好的10支羊毫筆去了鎮上。跟林掌柜和嬸娘打過招呼,又坐車趕去縣城接活。 答應林掌柜的那株藥材進山捉野雞時順手挖了。嬸娘那里只給阿碧接活他自己卻接不得了。 因著縣城那份文書是陳青簽的,所以將來有了差池,這賠銀子的人也是陳青,倒是不怕將來陳碧嫁人給她惹麻煩。 歡歡喜喜的接了繡活,憑著他的手速,一整個冬天就是繡品尺寸大,也能繡上兩個,以前都只敢接個娟帕,繡衣之類的小活,現在有時間陳青也想挑戰一下高難度。 這次接的就是一個屏風,上好的絹絲,蠶絲拉的繡線。屏風的種類很多,有用木頭雕的鏤空花型,也有用絹絲畫的山水,用繡線刺繡倒是最近才流行起來的。 半透明的絹絲若繡上圖案確也精致富貴。 這次來縣城,陳青不賣毛筆,而是打算好好轉轉這縣城,看看有什么新鮮的玩意給阿碧帶回去一個,首飾之類的物件陳青不敢買,怕被大伯娘翻出來,吃食倒是不怕。 未免手掌粗糙將布料刮起絲,陳青還忍痛花高價買了擦臉的面油護手。往常繡活前也僅是涂上林掌柜給配置的藥膏,那東西原是防治凍瘡手裂的膏藥,卻被陳青拿來當護手霜用,倒也能防止遍布老繭的糙手將底料刮花。 此時接了大活,又是輕薄的絹絲底料,陳青為保萬一,這點先期投入不得不花,好在試驗了一下確實能防止鉤絲,這錢倒也沒白花。 去點心鋪包了幾塊糕點,又給自己買上兩個燒餅解饞,臨著約好的時間還有一個時辰,陳青就邊往東街走,邊閑逛。 “這不是賣毛筆的小兄弟嗎?”沈書謄正打算吃碗素面去書院溫書,不想就在街上見著陳青。 “是買狼毫筆那位公子啊,真是巧了”陳青眉眼彎彎,笑著打了招呼。 “你也是來尋吃食?正巧我也沒吃午飯,不若我們一起?”沈書謄邀請道,上次得了便宜,這次就想著請陳青吃頓便飯。 “不了,莊稼人一日兩餐,沒吃午飯的習慣”陳青忙拒絕,這縣里吃頓飯可不便宜。 “奇了?就算是兩餐,也是過午不食,怎的你們村不吃午飯,改吃晚飯嗎?”沈書謄自小生活在縣城里,不由好奇問道。 “嗯,我們周圍的村子都是早上一餐,傍晚一餐,中午倒是不吃,不然下午干完活餓著肚子睡不著覺”陳青笑著解釋。 “原是如此,莫怪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風土人情各地不同,我竟連周圍鄉鎮的情況都不知,真是慚愧慚愧”沈書謄一臉懊惱的自責,惹得陳青一笑。 開口說道“只是吃飯的時辰不同而已,不值得公子自怨” “非也,非也,不知民生的人將來如何為官,民生既是小事,又關乎著國家的運勢,若民不安生,何談穩固朝綱,百姓安居樂業?”沈書謄反駁道。 “公子好志氣,我相信你定能高中狀元,有此心智者,若能為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陳青真誠說道。 這世道僅看一個縣官就能cao控一整個縣鎮的命運,就知道若是不得好官,那又豈是民不聊生能概括的? “兄弟說笑了,狀元又豈是那般好考,我現在還只是個秀才,連個功名都未傍身,又談何為官?在下空有一身志氣,卻苦無門路結識貴人,不說入朝為官,就是做個地方官員造福一方都是空談”沈書謄一臉郁郁不得志。 陳青見周圍人來人往,也不是說話的地,有心開解他,便開口邀請“不若我們找個地方坐下來說話?若周圍有什么便宜吃食,我倒也可嘗嘗” “咦?那感情好,小兄弟不必為銀錢擔憂,上次得了便宜,這次就讓我這個做兄長的請你一餐,不過不是什么好吃食便是了”沈書謄一掃憂郁,拉著陳青去了后街的一個面館。 陳青原想拒絕,卻奈何熱情難卻,只得點了一碗素面,二人對坐閑聊。 等面的功夫,陳青也問出了自己的疑慮,莊稼人消息閉塞,更是不懂科舉制度,陳青雖無緣科舉,卻也想了解一番。 “公子已經是秀才老爺,為何還為科舉發愁?”陳青問道。 “兄弟不知這朝廷科舉的艱難,我自從10歲過了童子試,12歲得中秀才,本想著鄉試定當能中個舉人光宗耀祖,奈何我年幼想法單純,不知這其中些許奧妙,卻是大比兩次落選”沈書謄苦澀的抿抿唇角。 在書院中,他不曾和同窗談及此事,也為顧及臉面。他幼年便中秀才,乃是天資聰穎之輩,得遇恩師指點,原想合該順風順水13歲就能考個舉人,之后再徐徐進考,卻不想與功名失之交臂。 他不氣餒,認為是自己學識尚淺,剛得了秀才便自視甚高,修身養性后勤學苦讀。16歲再次被恩師推薦鄉試,卻是被人換了考卷,原本該他的名額被人替換,他家沒什么門路,又沒有銀子打點,面對位高權重之人苦于沒有證據告官,只得忍氣吞聲回鄉繼續念書。 一招從高空墜落,引來無數嘲諷,二次落選后整個人都郁郁寡歡,恩師開導過數次也無法令他重燃斗志,今日能與同輩訴說苦悶倒也解了不少愁苦。 “這科舉制度,沈公子可否與我說上一二?”這般天才,16歲就考了兩次鄉試,雖沒中舉卻也足見天資聰穎。 “鄉試三年一大比,要過了本省科考的秀才才能參加。若鄉試考中即為舉人,第二年春天參加會試,若復試通過既能參加殿試。貢士若能取中統稱為進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除第一甲前三名外,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主事,知縣等官職?!鄙驎`徐徐說道。 陳青聽的暈暈乎乎,這古代的科舉制度比之高考繁瑣多了,一次次考下來,不死也得脫層皮。陳青大多都是有聽沒有懂,看來這沈公子郁郁寡歡也是情有可原。 “既然如此繁瑣嚴格,沈公子才考了兩次怎就輕言喪志?你尚且年輕,早入官場非是幸事”天才即使學識突出,但心性歷練不夠,官場黑暗一個不當怕是都要掉腦袋,多磨礪幾年反倒是好事。陳青后半句沒說,但一臉擔憂的表情也讓沈書謄寬慰不少。 “沒想到兄弟雖是莊戶子弟,卻也懂得不少大道理,恩師也如此講過。只是自己學識不足考不過也便罷了,若是被人冒名頂替,換了考卷又怎能不恨?”說道后來,沈書謄已然有些憤恨不已。 “竟是如此,無怪公子如此灰心”陳青默默在心里腹誹,無論到什么時候,作弊都是最可恥的手段?,F代尚且無法規避,這古代更是法制手段不全,官官相護,貪贓枉法之事屢見不鮮。好在農家消息閉塞,只與田地為伍,卻也不曾遇到如此不公之事。 “若我也能得巡撫大人垂青,又怎會遭此境遇?和我同期的官辦學堂呂秀才,就因家中關系同巡撫大人講了句話,還得大人詢問功課,從此便一路高進,哎~”沈書謄不無羨慕嫉妒的說道。 “咱這沒門沒路的人只能靠自己努力進取,自是羨慕不來”陳青感嘆無論到啥時,人脈都很重要。 “兄弟說的正是,是為兄心胸狹隘了,讀書人本就該自強不息發奮讀書,將一切虛假都用實力擊破”得陳青一句無心直言,沈書謄反而茅塞頓開,比之先生說了無數遍的大道理管用多了。 見沈公子突然頓悟般神采奕奕,陳青感覺莫名其妙,明明剛才還一副恨不能投身富貴人家的樣子,現在就一臉清高,凡事皆為塵土的樣子。 “公子能想通其中關鍵最好,無需庸人自擾,想必下次定能高中”陳青雖感莫名其妙,但還是衷心祝福他。 “得兄弟點化為兄才能徹底清醒過來,之前種種愚鈍卻如你所說一般庸人自擾,為兄受教感激不盡”沈書謄站起身來恭恭敬敬的拜了一拜。嚇的陳青忙起身拉住他,小聲嘀咕“沈公子這可使不得,如此人多場所,你個秀才老爺給個泥腿子行禮不是折煞我了嘛!” 沈書謄盈盈一笑,拉著陳青的手說“別管我叫什么公子,以后你就叫我沈兄,今日也算是個好日子,以后你我二人便兄弟相稱可好?” 陳青眨眨眼,這聊天還認了個秀才老爺做哥哥?不過沈書謄為人正派,能與之結交倒也是美事“沈兄若不嫌棄弟弟這泥腿子出身,自當樂意至極” “這泥腿子才能穩固朝邦,沒糧食就是官兵也無力保家衛國,弟弟不可妄自菲薄。如此說來,為兄尚不知弟弟姓名,我叫沈書謄,字安之”沈書謄認真說道。 “沈兄叫我陳青、阿青都行”陳青微笑著認下這個兄長。 “阿青倒也親切,來來,先吃面”正巧面送過來,沈書謄便招呼陳青先吃飯。 第16章 出謀劃策 沈書謄雖出身寒門,但規矩自幼習得,食不言寢不語,陳青也不好意思邊吃邊說。 等吃完面,陳青才說出自己的打算,既然今天認下這個兄長,又覺得他人品氣度都不凡,便起了幫襯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