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小販掙就是過節的錢,寧婉知道再講不下價就說:“我們要了?!蹦贸龊砂獢靛X,于氏哪里肯讓,“娘帶了錢呢!”說著數出十八個給了小販。 那小販接了錢笑嘻嘻地又勸,“小姑娘也來一盞吧,你拿這個荷花燈,比免子燈還好看!” 這小販真會做生意,寧婉就笑,“我這么大了還提什么燈?!?/br> 偏于氏聽了也動了心,“那好,再來一盞荷花燈吧?!庇謹盗司艂€錢給那小販。 小販笑著接了,“大過節的,大家高興最好!”說著擔著擔子要走,卻被爹攔下了,“再來兩盞這荷花的!”接過來給了娘和寧清一人一個,“你們也拿著,一人一個?!?/br> 娘接了燈倒有些手足無措,似乎連路都不會走了,一個勁兒地小聲嘟囔,“買這個干啥,白花錢!不如只給清兒買一個就行了!” 寧婉笑著伏在娘耳邊說:“爹其實是想給娘買,不好只落下二姐一個!” 娘就將寧婉推了下去,“小心把燈碰壞了!”卻轉眼間手腳都利落了,提了燈拉著石頭走到前面。 寧婉就又靠著爹說:“我娘提著燈的樣子還挺好看的呢?!?/br> 爹就笑了,“我就想你娘可能從來也沒有人給她買過燈提著呢?!庇窒驅幫裾f:“其實這燈小販可沒少賺,不過是拿高粱桔桿做的,外面又糊了一層紙,再畫些花樣,一個錢都用不到!” 寧婉就笑,“爹,如今你知道了吧,鎮上的錢就是比村里好掙?!庇终f:“明年要是我們鋪子也要掛燈迷的,那時我們自己做燈籠,如果多了也可以拿出來賣?!?/br> 一路走著,除了看兩旁的燈,更多的就是賣各種小東小西的販子,許多式樣的東西自不必說,又有各種小玩意兒,高粱桔桿做的風車兒、泥做的小人兒、木頭雕的十二生肖,于氏出門時帶的荷花原是鼓鼓的,在石頭和金山渴望的目光和吚呀的叫聲下很快地癟了下去。 寧婉原本看不上這些小東西,可她一眼瞧見路邊一個小小的攤子,梅寡婦守在那里便走了過去,挑了幾個五彩絲線打成的蝙蝠絡子,“多少錢?” 論起生活的艱難,寧婉覺得梅寡婦比先前的自己還不容易,好端端的女子,嫁過去沒幾個月,公公帶著夫君和小叔子出門做生意時遇匪人橫死,婆婆遇此變故瘋了,家產蕩盡,只她一個人支撐著門戶。雖然有一手好針錢,可又因為是寡婦不能沾喜事,最掙錢的繡喜服喜帳喜帕子都不能做,只繡些尋常的東西,利便十分地薄,與瘋婆婆勉強席日。自己如今有錢了買幾個絡子也算幫她一把。 “十個錢一個,多了還能讓些?!?/br> 寧婉還未及再說,寧清便上來細看,“拿三個給你二十個錢吧?!?/br> 梅寡婦為難地道:“太少了,這絲錢都是最好的,打出的五彩蝙蝠才好看呢,到了白日再看,與那便宜的完全不一樣呢?!?/br> 不必到白日,就是燈下也能看出好絲錢上面潤澤的光,寧婉就說:“九個錢一個吧,我多買幾個?!?/br> 梅寡婦瞧瞧這兩人,見她們穿著一樣的襖子,臉盤也有幾分相像,猜到是姐妹,就說:“八個錢一個,你們隨便挑?!?/br> 寧清橫了寧婉一眼,“就你大方?!比缓缶陀眯牡靥袅巳齻€,遞給寧婉和石頭、金山每人一個,“系在身上,一年四季什么時候帶著都行!”說著拿出了二十二個錢給了梅寡婦。 梅寡婦就小聲說:“還少了兩個?!?/br> 寧清“嗤”了一聲,“兩個錢也要,”卻只又拿出一個錢遞了過去,“就這些吧?!?/br> 梅寡婦沒吭聲地接了。 寧婉拿寧清吝嗇也毫無辦法,就說:“二姐,這絡子打得精巧,我再給你和娘每人也買一個?!闭f著就拿荷包。 一直跟著的劉五郎也瞧不過去了,便笑著說媳婦,“清兒應該孝敬岳母的,一起買好了?!?/br> 這夫妻二人在寧家住了大半年,于氏從來都與家里人一樣對待,現在劉五郎終于想起了要孝敬于氏一個絡子,而寧清聽了也不好意思,只得又拿出十五個錢買了兩個,“行,我們每人一個吧!” 于氏就笑著擺手,“我這么大年紀,還帶這個干啥?你們幾個帶著玩就行了?!?/br> 寧婉早收了荷包,向娘擠了擠眼,“二姐要孝敬娘,娘還攔什么!”替娘接過絡子系在裙子上,“二姐買的,娘系著畢竟是不一樣的?!?/br> 寧清花了幾十個錢,自覺得不少了,因此再不動荷包一下,劉五郎也心安理得起來,他們畢竟已經孝敬了于氏??! 于氏自不與他們計較,自己荷花里的錢花沒了就用丈夫的,又買了許多東西,家里第一次在馬驛鎮過節,見什么都新奇。 可是到處賣的吃食她就不肯讓孩子們亂吃了,“剛吃過了飯,小心傷了脾胃,每人買一只糖葫蘆就好了?!笨墒撬@一次買糖葫蘆,卻不是只給石頭和金山買,也不是又加了寧婉和寧清,而是給所有的人都買了一只,連爹也有。 這次換成爹不自在了,“我一個男的,在大街上吃糖葫蘆?” 寧婉就笑,“爹就吃吧,娘也怕從來沒有人給爹買過糖葫蘆吃呢!” 爹也笑了,“其實我小時候吃過,你爺和你大姑都給我買過糧葫蘆,倒是你娘可能是第一次在外面買了吃?!?/br> 第108章 畫謎 大家一路看燈玩耍,到了鎮子北邊,寧婉遠遠地就瞧著吳家的糧食鋪子。這里她并不陌生,當年寧梁帶著寧婉賣糧就在附近,正是鎮上買賣糧食的市集。 民以食為天,鎮上最多的應該就是糧食鋪子了,大都集中在此處,除了吳家,另外還有幾家,只不過這些鋪子哪一家也沒有吳家大。 只從外面看到的糧食囤就能分辨出來,吳家院子里有幾十個糧食囤,都有幾丈高,規規矩矩地排成幾排,過節時分糧食囤最頂的尖上還系了紅布,十分地整齊。而其余的鋪子也不過三三兩兩糧食囤,既不齊整,也不夠高大,縱是系了紅布,也不夠好看。 再看吳家鋪子,三間正房之外還在一旁另開一個大門,很是寬敞,馬車能趕進去的那種,現在雖然關著,但漆黑的大門配上黃色的糧食囤,倒讓人覺得頗有幾分有威嚴。 用葦席圍起的糧食囤是遼東儲存大批糧食最常用的方法,從地面挖下去數尺,先堆起柴草燒過,去了潮氣又除了蟲蟻,然后用草木灰、石頭、木板、葦席等墊底,然后再用葦席圍成圓桶形狀,儲糧時將糧食到到囤里,一點點地圍高起來,超過地面,一面堆著糧食一面將葦席向上圍繞,到了合適的高度后放入尖頂的木架再將葦席圍成一個尖,再鋪上厚厚的葦草,雨雪不侵,能將糧食保存很久。 眼下吳家鋪子里這幾十囤糧食粗算起來怎么也能有上萬石,也無怪吳家財大氣粗,什么都想在鎮子上爭個第一! 寧婉正看著那群糧食囤,卻被寧清推了她一把,“看什么呢,先排隊領湯圓,然后再看看能不能猜出迷來得些東西!” 寧婉一笑,她如今滿腦子都是生意,到了吳家門前就連擺得到處都是的花燈和等著吃湯圓的長隊也沒看到,只一心瞧著那糧食囤了! 一家人都聽寧清的,在長隊后面排了起來,很快輪到了他們,原來吳家在門前支起一處的攤子,幾個人各司其職,第一個人正將凝好的芝麻核桃松子兒糖餡切成小塊,第二人將小塊的餡心過上水后放到一個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來回滾著,直到糯米面再沾不上了之后再過水,放到下一個人的糯米面笸籮內滾,一共六個人也就是滾了六次,這時早看不到琥珀色的餡料,早變成一個個雪白的圓球,這時就放到一口水花翻滾的鍋里煮,一個拿著長柄鐵勺的人一面攪著鍋一面大聲笑道:“這是用我們吳家鋪子里的材料做出來的元宵,咬勁兒十足,大家嘗一嘗??!” 說著長勺一動,碗里已經盛了兩個元宵和一碗湯,遞給排在最前面的寧梁,“看著面生,是外面的人吧?!?/br> 寧梁就一笑,“是三家村的,才搬到鎮上住?!?/br> “那以后可要多來往??!” 幾句寒暄之中,寧家人都得了元宵,端了碗坐到一旁的長凳上,寧清就拿了木勺舀了一個先喂金山吃了,又笑道:“我們先吃了吳家的湯圓兒,再去吃馬家的,他們兩家的味不一樣呢!” 寧婉便知她不懂元宵和湯圓是不同的,便笑著說:“二姐,吳家的是元宵,馬家的恐怕是湯圓,其實是不一樣的?!?/br> “有什么不一樣的?”寧清果然不知道,“都是糯米面的皮,果仁糖的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