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
“正是,岳父說得十分有道理,我爹娘就常說我的親事結得好,還讓我向岳父學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劉貨郎到三家村一次,賣了貨,又在寧家吃了一頓好飯好菜,最后挑著擔子走時還帶了一只小公雞,爹聽了寧清特別想家,又饞家里燉雞的味后立即抓了最肥的一只小公雞捆了翅膀讓劉貨郎帶給寧清吃。 寧婉在心里冷笑了幾回,便自嘲道:“其實劉家也不是沒有給寧家回禮,只不過這回禮是一堆好話兒而已?!碑斎恢辉谛睦飳ψ约赫f的,她并不愿意說破了讓爹娘聽了傷心,畢竟寧清也是他們的女兒。再說白了,寧家的帳都在她的手中握著,爹娘也不可能拿著補貼寧清,只一只雞真算不了什么。 娘出月子時,家里正過了最忙碌的一個月,但各種的事情依舊不少,她見了自然著急,要出來做事。其實要帶一個奶娃娃本就很忙,寧婉死活攔住了娘,“省幾個錢重要還是養好石頭重要?娘還是在家里帶石頭,等明年開春石頭大了,娘也就能出來做事了?!庇至舸竽镌诩依飵鸵粋€月的忙。 過了中秋后天便一天天冷下來了,寧家送到虎臺縣的東西再沒有時鮮貨,而曬好的干貨是很輕的,送上一回便能用上些時日,至于那些炒貨雖然還多得很,但是寧婉卻有意壓下了許多,這些東西總要到了快春節時才能賣上更高的價呢,眼下只供得上幾家長期送貨的酒家就行了。 而且,家里也另有原因不能隔日去虎臺縣了,秋收后是要將糧食運到馬驛鎮交稅賦的,先前都要寧梁一筐筐地背去,如今正好用毛驢送。自家的送完了,也幫別人家送了幾次,自然也都要算工的,寧婉便將這些工合成一處,又貼了些錢將爹今年的徭役頂了。 無怪有人寫詩說“農家少閑月”,一年到頭從春耕秋收忙過了莊稼又要替官府做事,修城墻、挖水渠、建房舍不一而足,連來帶去的總共也要一個月時光,年年出過徭役回來也就寒冬臘月了。如今寧梁著實忙,聽幺女說將徭役頂出去也不心疼錢,只連連點頭,他在家里只會掙更多。 村里一半壯勞力都出徭役去了,還有一半的人等他們回來時再去,小山村里竟似空了許多,好在這時候田里的農活已經全做完了,就是山貨也采得差不多了,許多人家便閑了下來,唯有寧家院子里天天炒干果還忙碌著。 這時郭夏柱和羅雙兒的新房終于開始動工了,農家蓋房子多是選這個時候,半村子的人幫忙用上十來天便能蓋好三間房,兩旁帶上倉房、豬圈,屋后留上一塊菜園子,外面再砌上院墻。一個新家就成了。 因此這些日子羅雙兒不再來寧家,回家給蓋房子的人當下手,再做飯做菜。 寧婉自然關心羅雙兒的新房子,先前在她的夢里羅雙兒一直住在郭家廂房里的一間小屋,現在她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一定會非常高興??墒撬龑嵲谔α?,平日也顧不上,只在上梁那天過去送禮。 上梁是蓋房中最重要的時候,自然有許多講究。首先不管什么時候將房子蓋得差不多就要上梁的時候,卻都不能直接把房梁放上,而是要等一個吉利的日子,然后在早上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辦“上梁禮”。 辦上梁前要先將房梁放在屋子,用紅布在房梁的正中系上叫“披紅”,兩端各掛一個裝滿饅頭的紅布包,看著太陽升了起來,親戚們便都過來慶賀送禮,這時寧婉便把串好的一串銀遞了上去,卻繞過了攔在眾人面前等著收禮的郭老太太,直接給了羅雙兒。 三家村通常的習慣是,禮送了誰,到了送禮人家有事的時候,便由接禮的人來還禮。按說郭老太太本不應該接羅雙兒新房的上梁禮,但是她還是做出一副新房主人的樣子穿了一身喜慶的紅衣裳站在前面。不過寧婉倒不相信她以后會替羅雙兒還禮,就算她還了,寧婉也不愿意,她才不想跟郭老太太有什么禮尚往來呢! 大家送了上梁禮,又紛紛說些吉祥的話兒。這時太陽剛好升到了半空中,有人點了鞭炮,上梁的時候到了!只見兩個小伙子分別抬起房梁的兩端,唱著“上梁歌”將房梁抬到房上預先留好的銜口內。隨著房梁被招高,掛在房梁兩端的糧食也升上去,其實上梁也就是“上糧”。 上梁之后,那兩個小伙子便拿起掛在房梁上的饅頭向下扔,下面的眾人也都笑著去接,這叫“接糧”,接到了是十分吉利的好事。 寧婉原沒有想與大家搶的心意,便抬頭向上一看,卻見負責上梁的寧大河向她使了個眼色,然后便將一個饅頭向她扔了過來,她抬手一接正好抱在懷里。 饅頭是全白面的,小巧玲瓏,一看就是羅雙兒用心做的,寧婉便咬了一口,發現里面還包了紅豆沙餡兒,便微微一笑,羅雙兒一心將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呢,她真替她高興。 上梁的人下來了,這時卻不再繼續蓋房,主人家要宴請所有幫忙蓋房的人,這一次不是中午管一頓飯,而是正式的宴客,大家喝酒慶祝上梁。而這時房梁正在太陽的照耀下,也就是“曬梁”。房梁要曬過之后,日子才能紅火。 看著羅雙忙進忙出地張羅著酒菜,寧婉便悄悄地回去了。已經上過梁了,新房已經完成了大半,今年年底羅雙兒便能分家出來了。而自家幾根與房梁一同伐回來的幾根紅松木也應該請了匠人來打家俱了。 等爹吃了郭家上梁的酒席回了家里,寧婉便與他商量在虎臺縣或者馬驛鎮找木匠打家具,“正好在年前打好,過年時家里也有新氣象?!?/br> 寧梁聽了不住地點頭,“那三根紅松果然已經曬好了,也該打家具了?!毕肓讼胗值溃骸盎⑴_縣太遠了,就請鎮上的王木匠吧,明天我去虎臺縣路過時去跟他說一聲?!?/br> 論起家具,寧婉倒是喜歡先前趙家的,又好看又合用。只是她也知道趙家的家具卻不是王木匠能打出來的,就是請了虎臺縣的木匠也不成,那些會打南方新巧家具的匠人,要自安平衛里請呢。因此她也點頭,就算這次打的家具樣式一般,但木頭總是好的,且家里也急著要用呢。 沒幾日王木匠便擔了刨子、鋸子、鑿子等到了寧家,問了寧家要做什么便叮叮當當地做了起來。寧家早將東邊的廂房拾綴出來了,又燒了炕,屋子里暖烘烘的,王木匠正好在這里打家具,晚上就住下,不必走上幾個時辰的路回家。 寧家的活計不少,王木匠便還帶了他的二兒子小柳,做他的徒弟打下手。兩人從破板子、刨板子開始,沒兩天一進寧家的東廂房里便聞到滿是松木的香氣,又見滿地的刨花。而修成光滑的木板木條便一排排地依在墻邊。 三家村里很少來外人,更不必說打家具這種新鮮事了,因此許多人來看熱鬧,又有小孩子撿了刨花玩兒,長長的一條兒,卷成了一團,不管怎么將它們抻平,只要一放手就還會重新卷回去。 便有幾個女孩子突然想到用處,挑最好的揀了些,“我們回去做刨花水?!?/br> 第79章 刨花 刨花水就是用開水將刨花泡出水來,用來梳頭再好不過,頭發烏亮又伏貼。馬驛鎮里便有人賣,只是刨花水放不久,而做新的又要新刨花。平日三家村里自是不便買這東西,但愛美的人總會想辦法尋找機會。 寧婉就笑,“做刨花水的刨花最好是榆木的,其次也要是桃木的,松木不成的?!彼谮w家時見趙太太每日梳頭都要用刨花水的,里面又加了幾樣藥材,非但頭發一點也不起毛,而且趙太太當年有難事時生的白發后來又變黑了回去呢,突然便想著給娘弄些刨花水梳頭。 大家聽了要榆木,便扔了手中的刨花,回去弄榆木。三家村本就在山中,各種的樹木都容易找到,更不必說到處都有的榆木了,很快便拿來一方木頭,求了小柳用闊刨子刨出刨花來,每人拿了幾個回去。 寧婉將一片長長的,卷成一個數層的刨花團放在一個臨時充做刨花缸的大碗里,加了滾水泡著,過了幾個時辰見那水略有些變黃,一種淡淡的清香飄子網來,再用手指沾了一捻,粘稠而又光滑,便知道可以用了。 端了刨花水去找于氏,“娘,我幫你梳梳頭?!?/br> 于氏早見幺女弄刨花水,現在見她過來要給自己梳頭馬上擺手說:“你弄了那玩藝兒還是自己梳頭吧,娘這么大歲數了,還用什么刨花水!” 寧婉便將娘硬按住了,“我自然也要用的,但先給娘梳上?!闭f著將娘頭上的包布解了下去,放下頭發用梳子沾了刨花水重新梳頭,再于腦后挽成一個圓圓黑黑的發髻。 平日娘也這般梳頭,只是用了刨花水果然不一樣,原來毛起來的碎發都伏貼下去了,又顯得頭發更加烏黑,只是光溜溜的烏發還似缺了點什么。寧婉就有些后悔,“當初那根金釵若是不賣了,現在給娘插上應該再好看不過了!” 于氏用手撫了撫頭發,又拿女兒塞到她手中的靶鏡照了照,“平日里哪有工夫弄這些,家里活兒還忙不過來呢,再戴根金釵還不得讓石頭揪下去!”雖然都是抱怨的話,但一張臉還是笑開了。 寧婉也習慣了,還是自顧自地想著,“那只釵就是不賣,其實也不大合適。不如等過兩天分了利錢讓爹給娘買一只兩股赤金長簪子,上頭是云紋的,戴在頭上不容易掉,而且也配娘?!?/br> 于氏照了一會兒,便將鏡子放下,拉了寧婉坐下,“來,娘也幫你重新打一下辮子?!?/br> 寧婉此時還小,所有的頭發都向后梳在一處打一根大辮子,一點裝飾沒有,只在辮稍處用與裙子一色的青布條系了一下。于氏幫她將辮子重新打過,又拿出一根紅綾帶子打了個蝴蝶結,下面兩根垂下來的帶子留得略長一些,走動時一飄一飄的,十分好看。 寧梁回家時就見娘倆兒都變了樣,看看這個再看看那個,便一面喝著水一面笑了。 寧婉就故意問:“爹,你可看出我和娘用刨花水梳頭了?” “當然看出來了?!?/br> “那你怎么不說我們變好看了呢?” 寧梁一貫不會揀好聽的說,只是見幺女嘟著嘴,一雙亮晶晶的眼睛盯著他,只得點頭說:“好看了,是好看了?!?/br> 寧婉就笑了,“爹,你得了利錢給我娘買一根金簪子吧!”又用手比著說:“你看,就插在這里,不要太花哨的,只是云紋的就好?!?/br> 寧梁聽了就點點頭,“行?!庇謫柵畠?,“你要啥?爹也給你買?!?/br> “我嗎?”寧婉想了想,“我要一對珠花兒,就是用小小的珠子串的那種?!庇植毁F又好看,她過去這個年紀時最喜歡的,卻從不敢提出來。 于氏在一旁聽了道:“你爹哪里會買?不如等過年前你和你爹一起去虎臺縣一趟,順便把家里的年貨也置辦了?!?/br> “現在離置辦年貨還早呢,”寧婉想了想說:“不過我也正要去一次虎臺縣,我們家里這些干菜也該賣出去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