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節
寧梁聽了于氏告訴他,默然半晌,“郭老爺子早該這樣了?!碑吘构镏禆|西,寧家大房因為家里的地離山腳下最近而損失最大,尤其是那片黃豆地,已經有一大片黃豆地里豆秧都被撥走了,就是留下秧苗的,上面也幾乎沒了豆莢。 把郭夏柱關了起來,雖然不是長久之計,但是起碼能讓兩個村子清靜些時日。 農家人最看不得浪費田地,寧梁便趁空兒把那片地重新翻了,先種了一片蘿卜,過了幾天又種了一片白菜。 俗話說“頭伏蘿卜、二伏菜?!边@些說的就是秋菜,三家村這里一般都將第一季菜罷園空出地來再種,成熟了就儲存著冬天吃。 罷園就是將地里的東西最后一輪收獲后再不要了,就比如在城鎮縣城附近的農田,每到這個時候就要將一些早熟的農作物罷園,然后種一大批的秋菜,入冬時賣到城里,一年就有兩次的收成。三家村地處偏遠,自然不可能種大量的秋菜賣出去,因此家家通常只把菜園里一部分菜摘了罷園種些秋菜自家吃。 眼下既然家里又有了一塊空地,就不必將菜園里的菜提前罷園了,畢竟離秋天霜降還有些日子,還正能再收些菜,農家過日子用心著呢。 種了秋菜,大黃米就熟了。大黃米也叫糜子,是三家村這邊成熟最早的糧食,只要一百天左右大黃米就能長成,因此每年不到秋天就能收糧了。大黃米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特別耐干旱,又不必非要肥沃的土地,十分省心省力。 大黃米的味道也是三家村這邊人非常喜歡的,大家用它做飯、包粽子、做點心,過年時吃的豆包也是大黃米面做的,是比高梁米要精細的糧食。只是因為產量不如高粱,所以各家種的并不多。 接著綠豆也應該摘了。原來綠豆莢一向是陸續熟的,若是不及時摘下,過熟之后綠豆莢裂開,綠豆就從里面跳出來,落到了地上,損失就大了。因此到了這時節大家便會時??纯淳G豆莢長得怎么樣了,及時收獲。 綠色豆莢有一多半變成了黑褐色,若是粗收就將綠豆秧苗撥下曬干再用石磙子將豆子壓出,但是寧家種的不多,過日子又是十分精細的,因此寧婉與春玲、羅雙兒隔上兩三日便去田里摘回一筐筐的豆莢,回來晾曬起來,這樣就幾乎沒有白丟了的。 還在伏天里,就到了立秋。秋風一起,早晚有了涼意,但是白日中天空藍得連一絲云都沒有,大大的太陽直直地曬下來,比夏日時還要熱上幾分,大家就都說“秋老虎發威了?!?/br> 經過秋日的太陽,三家村的地里全變了樣,成片的高粱穗突然間全變紅了,遠遠地看著就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十分地壯觀,三家村的人稱之為“曬紅米”,也就是說高粱熟了。 高粱是三家村里最主要的糧食,高粱的收成如何,直接決定這一年的年景,因此這時三家村人早已經準備好了割高粱的兩種鐮刀。一種大鐮刀,先用它將高粱割倒,然后再用割穗鐮刀把穗子割下,打成捆運到場院里曬,然后再脫粒去皮就成了能吃的高粱米了,當然磨面也可以。 俗話說一秋抵三春,就是秋收的時候要比春耕還要辛苦幾倍。 三家村的女人們通常不做田里的活兒,就是春耕時也只做飯送飯就行了,但唯有在秋收的時候,大家都要下田收糧。 這正是因為收糧食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糧食沒熟時自然不能收,可是熟了就要立即收回來,若是耽誤了時間,一場不期而至的雨水就會讓一年的收成損失慘重。因此這時候要搶收。 寧梁自然是家里農活的主要勞力,寧婉將自己裹得嚴嚴地跟著爹下了田。并不是她嬌氣,村里的女子都是如此,就是男人也穿得十分嚴整。原來高粱的葉子邊緣十分鋒利,一不小心就能將人的皮割破,如果不包嚴了,秋收后免不了就要傷痕累累。 爹在前面將高梁割倒,寧婉跟在后面把高粱穗子割下,桿和穗分放在兩邊,待收割了一塊地,兩人返身回來先將高粱穗打成捆,至于高粱桿倒是不急,將來有空時再弄就行。家里的小毛驢這時也用上,打好捆的高粱穗便由小毛驢馱著送走,省了不少人力。 中午時父女二人牽著小毛驢順便馱了一捆高梁桿回家,娘早在盆子里打好了水,“先洗洗,飯菜已經擺在桌上,多吃點,干農活累著呢?!?/br> 第74章 甜桿 寧婉進屋先把一根甜桿遞給娘,“爹找了兩根,我剛吃了一個,這個是給娘留的?!?/br> 收高粱雖然是很累的活兒,可是也有有趣的事,就比如有這時候能吃到甜桿。原來有的高粱如果沒結出穗,高粱桿就會特別的甜。剝去高粱桿上的外皮,將里面雪白的芯咬在嘴里,一股又清又甜的水就流了出來,比泡的糖水還要好喝。 于氏看看丈夫和女兒就笑了,果然折下一段甜桿吃了起來,“真甜?!?/br> 寧婉就又一面洗手一面說:“等下午我看看能不能找到‘谷霉’,那個比甜桿還好吃?!惫让挂彩歉吡坏乩锖芴貏e的東西,這樣的高粱同樣沒有結穗,但是與甜桿又不一樣,在結穗的地方卻長出了一個白色的東西,吃起來又香又甜。 其實不管是甜桿還是谷霉,都是高粱沒長成,但是因為很少見,味道又好,大家見了它們不但不生氣反而都是高興的,只是這種東西也不能多,如果多了家里收的糧食就少了,那就會是非常糟糕的事了。 下午又去了地里,父女兩人將毛驢拴在地旁,奮力地收著高粱,余老爺子走過來笑著說:“寧二郎,我找你商量點兒事?!?/br> 寧梁便直起身笑道:“余叔,有什么事只管說?!?/br> 余老爺子指著毛驢說:“你們家的驢這會兒也不用,能不能借我家送幾次高粱穗?”原來余家的地離村里的場院最遠,割下的高粱穗用人力背到場院里也不是一件輕省的活兒,他見寧家用毛驢送高粱穗,便過來借驢。 寧梁一向是好說話的人,但是對自家的兩頭小毛驢卻是十分愛惜,只怕借了別人累壞了,又不好直接回絕,因此便遲疑了一下說:“只是這兩頭驢性子有些犟,只聽家里人的話?!?/br> 余老爺子自然知道寧梁再寶貝他的兩頭驢不過了,但他卻不是不講理的人,且三家村里也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借了人家的東西用自然是不能白借的,因此趕緊笑道:“我也不白用你家的驢,你看……” 寧婉從余老爺子一開口時就立即有了打算,現在趕緊笑吟吟地插話,“爹,要么我牽著兩頭毛驢去運高粱,余家來兩個人換工?”用毛驢運糧,絕對頂得上一個壯勞力,兩頭毛驢正好換兩個人來幫自家收糧。 秋收的時候,各家的活都緊著呢,但是余老爺子也明白家里出兩個勞力換兩頭毛驢運糧也算值了,因此就點了點頭說:“也好,我讓家里過來兩個人幫忙收糧,正好婉兒過去幫忙運糧。等我們家的糧都運到了場院,再重新將人換回來?!?/br> 既然說好了,寧婉便牽著兩頭小毛驢去了余家的地頭,而余家也過來了兩個人幫寧梁收割。兩頭小毛驢跑了十幾趟,便將余家堆在地里的一垛垛高粱穗運到了場院,而寧家地里這時多了兩個男人干活兒,也積了不少的高粱穗…… 用毛驢換工的法子確實不錯,兩家都不虧,活兒做得也更快了,大家也省了力氣。很快又有別家人來商量換工,卻只能排到明日,接著又將后日也排上了。 寧婉見狀心里高興,她雖然肯干,但畢竟是個半大的女孩兒,又能有多少力氣?怎么也頂不得半個人用的,但是如此換了工,家里的農活便至少快上一倍。 寧家今年秋收比往年都要難。在三家村,秋收時都要先顧自家的地,就是春玲和羅雙兒也不能再來寧家幫忙,而各回了各家,眼下只能靠自家人。往年家里爹娘兩人再加上寧清下地,寧婉在家做飯送飯,也算是有三個半勞力,但今年二姐嫁了,娘身子重了,只剩寧梁帶著寧婉著實吃力。 正因為有了小毛驢,便給家里平白添了兩個壯勞力。到了晚上,寧梁到了家先給小毛驢加了豆料,又幫它們梳梳毛,“今天多虧你們了!”回了屋里再身于氏稱贊女兒,“還是婉兒腦瓜兒轉得快,我看余叔的本意也不過是想給家里幾斗糧食飼料什么的——我還真不想要,這換工卻對我家再好不過了?!?/br> 于氏聽了自是開心,她不敢下地,只怕肚子里的孩子受不住,但留在家里又擔心糧食不能及時收回來,原本心里一直焦急著,眼下就笑,“婉兒自然是最機靈的!” 連收了三四天的高粱,寧家二房人多地少,看著自家的高粱就要收完,寧大伯便讓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先過來幫工。有了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家里的人手又寬裕了些,又緊著干了幾天,終于在霜降前將高粱都曬到了場院里。 雖然還要經過晾曬、脫粒等才能真正將糧食收到家里,但是收成基本可以確定了。爹與村里許多在人在場院里看過飽滿的高粱穗,回到家里還笑著,“今年的年景特別好,大家都說一畝地能出四石糧!” 高粱通常的產量在每畝三石多,到了四石就是很少見的了,也不怪全村子人都很歡喜著呢。 于氏也笑,“今年畢竟是馬年呢!” “果真是風調雨順,從春天起就是應該下雨的時候就下雨;夏天那些山溪漲水也不過一場虛驚;到了秋天,又是一連十幾天的大晴天?!钡驼f:“高粱穗還要再曬幾天,我想趁著這個空去一次虎臺縣?!?/br> 寧家往虎臺縣送菜的時候久了,兩邊越來越熟,望遠樓等幾處酒樓里的山貨便全由寧家供了,秋收前寧梁多送了幾次,又打了招呼,眼下有了時間自然要再送些東西過去,太久不去只怕生意會斷了。 于氏和寧婉都心疼,“這些日子太累了,總要在家里歇上一天再去吧?!?/br> 寧梁不肯,自顧自地將家里的干蘑菇、干木耳、干貓爪兒菜收攜帶出來裝在筐里,“累是累了些,但是家里吃的好,所以身子一點也沒虧著,你們就放心吧!” 寧婉看爹的一張臉雖然曬得黑黑的,但黑里透著紅,十分地光澤,果然沒有虧了身子。家里自秋收收起就沒斷過rou,娘每天中午都要蒸一盤肥瘦相間的野豬rou;或炒或蒸幾個雞蛋;饅頭都是白面的——這伙食絕對夠得上年節時吃的了。 村里人到自家幫工時就常笑說,只為這頓飯,就愿意來幫工呢。 寧婉便也不再攔著了,卻拿出幾根甜桿和谷霉,“爹,這個給望遠樓掌柜家的孩子,他們在城里住著見不到這些東西的,一定能喜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