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節
孩子們吃上了當朝太后親手包的餃子,育善堂的官吏幸福得都要暈過去了。 全國育善堂總管陳四娘特意將王惠風介紹給官吏認識。 趙含章雖未明說,但陳四娘是她的心腹,已經察覺出來,今后育善堂將由朝廷和皇室共同掌管。 皇室這塊會交給內廷,也就是交給太后管理,而太后之下是王惠風。 太后管事很隨性,也就是說,將來她要和王惠風搭檔,她代表朝廷,王惠風則代表內廷。 以太后的身份來做慈善,比朝廷和趙含章出面好太多了。 一番視察下來,王氏心疼不已,捏餃子的手指翻飛,不多會兒就捏好一簸箕,離開時還和孩子們依依不舍。 孩子們也很不舍,站在育善堂門口用力的向她和趙含章揮手,嘴里不停的叫著“娘娘,娘娘……” 他們很喜歡趙含章,崇拜她,尊敬她,但更親近王氏。 走出老遠,王氏才收回目光,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淚,“每遇節日和災禍,我都是讓青姑來送東西,我以為他們現在日子已經能過好了,沒想到還是這么窮困,好多孩子腳上連一雙布鞋都沒有,只有草鞋?!?/br> 趙含章伸手握住她的手,拍了拍沒說話。 王氏就道:“我帶人給他們做些鞋子吧,再給他們送些布料,我看他們身上也單薄得很,天眼見著要冷了,得準備些冬衣?!?/br> 趙含章應下。 下午,他們則去了洛陽周邊的鄉村。 趙含章這次出行不是為了考察,而是為了彰顯太后的威儀,所以提前通知了下去。 到地方的時候,不僅各里里正帶著一大堆百姓在,縣令趙正也在。 趙含章親自扶著王氏下車,母女兩個一起慰問了附近幾個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傷病退役的老兵。 等她們離開,老人和大人們眼中只剩下激動和艷羨了,“生女當如趙含章”,沒有哪一刻,這一句童謠是如此的貼服他們的內心。 于是他們扭頭對家中的女孩道:“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好好學本事,將來若能學得陛下一分的本事便可光宗耀祖,也讓你們的母親受你們蔭蔽得封誥命?!?/br> 這一件事被登在了邸報和其他大報上向各地傳播,各地官府和文人看到的是趙含章關心秋收的愛民之舉,學堂里的學生也以此向當地百姓宣揚。 但這一刻,百姓們的腦電波成功和趙含章連接上了。 一邊嗯嗯認同那些官員和學生,一邊私下討論,“京城周圍的百姓日子過得真好,不僅可以看到皇帝陛下,還能見到太后呢?!?/br> “太后真有福氣,生了陛下……”話題進行到這里,再一看自家的孩子,心中一頓,好像他們家的女兒是比兒子聰明一點兒的,學堂里的先生夸三次女兒才會夸一次兒子。 要是將來他女兒當上大官,能不能和皇帝一樣也恩及娘家呢? 第1306章 爭奪 趙含章很快給了他們答案。 收假之后,禮部終于整理好要誥封的誥命名單,上交給門下省。 門下省審核無誤后通過,遞交給皇帝。 趙含章看了看,單獨取了范穎、陳四娘和孫令慧、趙云欣的那一份,其他的先壓下。 她在四份公文上批了個準字,然后交給中書省。 中書省的郎中看到趙含章壓下這么多公文,只過了這四份,心中頓時惴惴不安,拿不定主意,立即去找范穎。 范穎翻了一下四冊公文,立即明白了趙含章要做的事,當即將公文推給郎中道:“這其中有誥封家父家母的冊子,我不宜參加,還請上交給明中書裁奪?!?/br> 郎中便將公文遞到明預那里。 明預看過后,略一思索便道:“按公文起草詔書吧?!?/br> “陛下那里還壓了許多冊……” 明預道:“誥封與封賞一樣,需要一步一步來,不必憂慮,先把這四封詔書起好,陛下又沒說公文有問題?!?/br> 郎中這才應下,退下去起草詔書。 詔書送回門下省審核,門下省見內容沒變,當即通過詔書,發到禮部,然后等剩下的詔書送來。 但一等不到,第二天也沒等到,禮部那邊也來人問,“怎么只批了四份詔書?” 他們努力了半個月才根據官員們的爵位和職位定好誥封,加班加到眼黑,結果就通過四份? 門下省也太過份了吧,他們哪里做的不好,你們倒是點出來啊。 門下省也委屈,道:“公文我們已經審核過遞上,但中書省只送來四份詔書,我們自是送來多少就審核多少,你們有意見去找明中書?!?/br> 禮部的小官自然不敢直接去找明預,于是他跑去找禮部尚書趙程。 趙程只略一思索便道:“既然只批下四份詔書,那就先頒布這四份吧?!?/br> 范穎父母已逝,且是為守護西平縣英勇就義,可算英烈,加上范穎的功勛,追封的誥命官爵都不低。 詔書被登在邸報上,同時有報紙記述報道范穎及其父母的事跡。 然后是陳四娘的事跡,一天一個人,普通百姓看大段大段的朝廷訊息總是疲憊,但看這些故事卻很有興趣。 說書先生們也更喜歡說故事,終于不用絞盡腦汁的解讀報紙上的公文了,多來點這種故事,他們喜歡說。 故事飛速的傳播開,西平縣也很快看到京城流傳過來的報紙,這邊的書局還刊印了兩遍,這才夠附近幾個縣城的消化。 邸報上的四個人他們都知道,且都出自他們汝南郡,很快,另外兩個人的故事也被刊登在報紙上,并傳播到地方。 范穎、孫令慧和趙云欣也就算了,陳四娘家里卻炸開了鍋。 一直沉默的宋家終于忍不住,去西平縣衙表示抗議和反對,還跑去陳家,“四娘是我們宋家的兒媳,就算恩蔭,也應當恩蔭夫家,沒有出嫁女恩蔭娘家的道理?!?/br> 從前,陳家是不敢跟宋家對抗的,所以當年知道宋家想要陳四娘殉葬,雖不滿,但因為沒成功,他們也就沒追究。 可現在不一樣了,他們也不愿意失去陳四娘這個女兒,甚至觀念也改了。 以前,他們總覺得陳四娘跟著趙含章東南西北的亂跑不好,一再勸說她回歸宋家守貞,不然改嫁也可以,不應該拋頭露面。 而陳四娘封爵的消息傳來后,他們就不再提這個話,甚至有意疏遠宋家,想要獨占這個女兒帶來的好處。 等到京城的報紙傳到這里,在邸報上看到陳家父母的誥封,他們更不愿意放棄陳四娘這個女兒了。 于是第一次,他們在明面上和宋家撕破了臉皮,“我們家四娘早離開你們宋家了,當年你們宋家多歹毒,我那短命的女婿一死,你們就要四娘殉葬,幸得陛下相救,不然我們四娘的墳頭早長草了?!?/br> 宋老爺大怒,“你們休要污蔑人,我們宋家豈會做如此喪人倫的事,根本就沒有殉葬的事,這么多年來四娘都沒改嫁,可見還想著我兒子,只要她一日不改嫁,她就一日還是我宋家媳,誥封也該當屬于我們宋家?!?/br> 朝廷送詔書的速度沒這么快,所以在詔書到達前,兩家為了陳四娘到底歸屬于誰家打破了頭。 連西平縣縣令都判不出來,只能向上求助上司。 事情鬧得太大,不僅西平縣,整個汝南郡的百姓都知道了,大家也都好奇,一邊吃瓜一邊站隊。 一個人說應該誥封親生父母,一個說應該誥封夫家。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因為意見不一,還有夫妻打架打到了縣衙,各地縣令處理雞毛蒜皮案件的能力激增。 因為有報紙,消息傳播很快,豫州的風潮很快吹到了揚州。 王導自己都沒想到有一天他這個刺史得判決這樣的案子。 有三個縣令終于忍受不住,領著一堆人來刺史府聽判,讓比他們聰明的王導來判定誰對誰錯。 一共八個案子,分屬三個縣,全是因為陳四娘家的事執不同的意見而爭吵,于是大喊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話,夫妻要和離,兄弟要分家,甚至連父母都要與子女義絕的。 王導坐在位置上看著大堂上涇渭分明的兩撥人,緩緩露出了笑容,“就是你們吵架擾鄰,因宣德侯的誥封要和離,要分家?” 八家一起點頭,然后問王導,“使君,宣德侯的誥封到底是該給其娘家,還是夫家?” 王導問他們,“你們八家,誰有女兒?站到中間來?!?/br> 八家皆站到中間來。 王導又問,“誰家有兒子,站到右邊來?!?/br> 八家又齊齊站到右邊去。 王導道:“認為兒媳將來有能力為父母請封誥命當誥封夫家的,站到左邊來?!?/br> 八家齊齊站到左邊去。 王導又道:“認為女兒將來有能力,不論出嫁與否,都應當請封親生父母的站到右邊來?!?/br> 八家隱隱明白過來,躊躇不肯挪動,王導就笑道:“如此,你們的決定不是挺一致的嗎,都認同女兒當誥封夫家呀?!?/br> 八家不認了,連忙站到右邊。 第1307章 明星 王導便嘆道:“可見你們的決定還是一致,不過是為利而已,但須知,世上除了利外,還當有德,這世間的種種好處怎能都盡歸你家?做你們的兒媳,誥封當歸夫家,做你們的女兒,誥封又當歸你們娘家?!?/br> “唉,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你們做不到圣人,也不該蒙蔽自身的良心,做這樣只利自己而損害他人的事,”王導嘆息道:“作為揚州刺史,本官甚是羞愧?!?/br> 堂下站著的人面紅耳赤,也都羞愧不已。 外面圍觀的百姓中有人喊道:“使君,小民有話說?!?/br> 王導立即將人請進來。 進來的是一個年輕男子,他一身補釘,卻并不羞怯,到大堂后就跪下。 王導和顏悅色的問:“你有何話說?” 男子道:“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前三年需要大人日日看顧,三年之后需教導孩子為人處世,再四年,便要送到學堂里讀書識字,而一個學子想要做官,只靠在學堂里讀三年書是不夠的,其中付出最多的便是養育他的家庭,不論男子,還是女子,皆如是?!?/br> 王導點頭。 “既是生身父母付出最多,女子為官后請封誥命自然也當以生身父母為先,這也是孝道,世人爭論,不過是因為世風日下,多年來民間只以利較得失,而忘了德,今日就請使君代我等向上請命,將此事定下,以正世風?!?/br> 外面的百姓紛紛跟著附和,都認為這個年輕人說得對,王導大手一揮應下,當即就讓人拿來筆墨,現場寫好信進上。 這件事被揚州的士族看在眼里,當即有人寫了一篇文章送到書局。 書局一看,立即就刊印,因為文章好,不僅寫的人名揚全國,成了名士,連那年輕男子也立即成了道德的典范。 王導將人收下,向朝廷舉薦他。 因為這篇文章,全國的爭論有了偏向,范穎在這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邸報上,徹底為這事做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