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節
郗蘭就指著公告上的另一個名字道:“看,這水政員外郎是誰?” “劉乂?這是哪位賢者嗎?” 此話一出,當即有人笑話他,“你連劉乂都不知道?那你可知前匈奴國北海王?” 這人一說完才反應過來,悚然一驚,“趙大將軍竟用匈奴人治水?” “不止治水,我剛剛將今年六月到今日的邸報粗粗翻了一下,我的記憶果然沒錯,從六月份開始,大將軍便開始用匈奴人、氐族人和羯族人?!?/br> 他將有印象的邸報擺出來,他們從事的官職從武職到畜牧官、再到司農寺和御史不等,最讓他感到意外的是,這里面竟然還有一個在禮部當官。 郗蘭:“大將軍似乎不避諱用胡人為官?!?/br> 方鳴不以為意,“如今北方安定,匈奴歸服,連石勒都投降了,便是為了安撫兩族,也該讓他們參與朝政,看這些人似乎都有真才實學,官職又不高,可見大將軍的公平?!?/br> “如今取才多從招賢考上來,而我們漢人士族從小便讀書,擁有比胡人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傳承,讀的是漢字,寫的也是漢字,難道還怕招賢考搶不過他們嗎?”方鳴道:“若連這個都要憂慮,依我看也不必出仕了,還是直接歸隱山林,找一塊地方自封天下第一才好?!?/br> 郗蘭:“方兄不必譏諷于我,我并不是反對胡人入朝堂,我想說的是,明年的春試會不會考典客之典?” 典客是官名,當然,現在叫大鴻臚,是負責國家對屬國和各少數民族勢力交往的事務,而今年,趙含章除了用胡人為官外,還收服了成國。 成國王李雄是氐族人,郗蘭認為,這個考題也很有可能。 第1163章 取名字 方鳴不贊同:“如此說來,最該考的不是農事嗎?大將軍對農一事的看重更是明顯,二月初二親自下地開犁,又命各地官員勸課農桑,減免田租賦稅,今年一年的重點都在種地上,更該考才是?!?/br> “國以農為本,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還需要考嗎?”郗蘭道:“考試自是要考官員們疑惑,或者爭執不定的事,方能問道良策?!?/br> 方鳴:“笑話,考試考的是考生的才華,試的是考生的品德,只有才德俱備之人材有資格站在朝堂上,輔助君王管理國家?!?/br> 爭執的倆人并不知道,趙含章和汲淵明預此時就坐在二樓的包房里,正透過面向大堂的這面半開窗看著下面。 趙瑚搖著折扇推開門進來,跟在后面的小廝立即彎著腰將懷里抱著的酒壇放到桌子上,趙瑚啪的一聲將扇子合起來,然后坐到趙含章的對面,點了點酒壇子道:“這就是我家酒樓新釀的酒,你給它取個好名字吧?!?/br> 說著話又啪的一聲打開折扇,在趙含章的目光下輕輕的搖動起來。 趙含章目光從酒壇子慢慢挪到他搖的扇子上,道:“七叔祖,天涼了,此時還用扇子小心著涼?!?/br> 造紙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還讓紙扇提前面世了,哦,對了,在紙扇之前有絹布所做的疊扇,是上層文人雅士夏天的最愛,只不過用的人雖然很尊貴,但做工卻還很粗糙。 直到紙坊給趙含章和傅庭涵送來了不少新出的紙。 各個紙坊,每有新品種都會給趙含章和傅庭涵各送一份樣品,因為他們對每一種新出的紙的使用方法總是出乎意料,所以紙坊很想聽取他們的意見。 比如之前做出來的松軟草紙,工匠們照著配方做出來時發現暈墨厲害,又不好書寫,紙張還軟趴趴的,他們一度覺得自己做錯了。 因此反復對照配方又做了幾次,發現做出來的紙張只有微小的差異,還是一樣的不能書寫,便誠惶誠恐的和趙含章請罪。 然后他們就解鎖了這種松軟草紙的用法。 趙含章順便鼓勵他們自己配比,做出不同用途的紙張來。 紙坊得了啟發,果然開始了研發之路,每個紙坊的工匠想法不一樣,研究出來的新紙也各有不同,其中便有一張很有韌勁的紙。 當時正值天熱,傅庭涵做手工,旁邊就有竹條,他就順手打磨,給她做了一把竹扇。 她用了好些天,趙瑚上門來看見,轉身就讓人做了一堆紙扇,就掛在他的書鋪里賣。 于是,洛陽迅速的流行起紙扇來,趙含章再上街時,走三步就能看到一個手搖紙扇的人。 她第一次知道,原來引領時尚是這種感覺。 她瞥了一眼那壇酒,問道:“我要是給它取了名字,你打算賣多少錢一壇?” 趙瑚伸出三根手指道:“三百文?!?/br> 見趙含章皺眉,他就一頓,遲疑道:“那二百六十文?” 趙含章:“不,都太便宜了,五百文一壇吧,再貴一些更好?!?/br> 此話一出,不僅趙瑚,汲淵和明預都沒忍住看向她。 趙瑚打量她的臉色,分辨她是不是在說反話嘲諷她,“你,認真的?” 趙含章:“當然,現在糧食這么少,怎能大量釀酒?” 趙瑚呼出一口氣,開始認真思索起來,“五百文也行?!?/br> 趙含章看他倒出來的酒,又聞了聞香氣,便嘆道:“酒香醇厚,可見用的是好糧啊,皆是膏腴,這酒就叫瓊腴吧?!?/br> 趙瑚覺得她取的這個名字不怎么樣,建議道:“要不再想一個吧,想一個更有意義的名字,比如什么一統天下,雄霸之類的?!?/br> 這樣他往外宣傳說是趙含章取的名字,大家才能相信啊。 趙含章:“……在七叔祖眼中,我只會取這等名字嗎?” “不是,這不是為了通俗易懂嗎?還是你說的呢,連人寫公文都要用白話寫,你看看你給珍寶閣那些物件取的名字,還比不上不識字的工匠取的呢?!?/br> 趙含章:“……我那是通俗易懂,你這酒一壇五百文,平民百姓誰喝得起?珍寶閣是叫珍寶閣,但里面的東西大多是平民百姓都用得起的東西,可不得取白一些的名字?” 她不想聽趙瑚廢話,揮手道:“只有這個名字,您就說要還是不要吧?” 什么一統天下,雄霸? 太過招搖會招惹麻煩的,低調才是王道不知道嗎? 南邊還一點風聲都沒有呢,公然打出這樣的名號,瑯琊王還以為她要出兵打他呢。 趙瑚對她卻是信心爆棚,還覺得她太過溫吞,道:“要我說,你就該乘勝追擊,去年打敗匈奴,今年就應該挺進江南,直接天下一統多好?” 趙含章語重心長的道:“七叔祖,您別總是想著打打殺殺,治理天下還是應該以和平為主?!?/br> 汲淵解釋道:“軍隊沒有糧草,百姓又剛剛經歷兵禍和蝗災,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今年當以休養為主,興兵會死很多人的?!?/br> “這都是借口,打仗豈有不死人的?”趙瑚冷笑道:“難道之后打江南就不死人了嗎?你既然愿意用胡人做官,當時就應該把俘虜的匈奴兵和收服的石勒大軍都趕到江南去作戰,趙家軍從旁策應,就是死,那也是先死他們的人?!?/br> 趙含章臉色一冷,“匈奴和羯族都已歸順,也是我晉人,這樣的話七叔祖不要再說了?!?/br> 趙含章覺得心冷,這么多年了,趙瑚還是沒改掉漠視人命的性格,他不把匈奴人和羯人當人,自也不把平民百姓當一個人。 趙含章忍下不悅,和他道:“您就好好做生意去吧,朝堂上的事還是少議論?!?/br> “行,你和子途一樣瞧不起我,你們清高,你們仁慈,”趙瑚起身,要領著小廝走,“但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得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覺得那幾幫胡人會一直歸順于你嗎?” 趙含章:“至少我活著的時候他們不敢造反?!?/br> 第1164章 不易其俗 趙瑚:“那以后呢?” “國家若強大,他們要是能和晉人享受一樣的待遇,日子過得好,又怎會造反?”趙含章道:“七叔祖,你不要總是壞心揣測他們?!?/br> 趙瑚驚訝地看她,不敢相信她會如此單純,但見她一臉嚴肅,似乎是真心這樣認為的,不由瞪圓了眼睛:“你認真的?” 趙含章蹙眉,一臉認真:“此是我心中所思?!?/br> 趙瑚無話可說,轉身帶著小廝離開。 等趙瑚走了,趙含章這才舒緩神色看向汲淵和明預。 明預面無表情道:“我不贊同趙瑚的說法,但胡人風俗生活與我等有太多不同,故為異類,既是異類,就難同心?!?/br> 趙含章頷首道:“所以我們要教育,國家將他們當成自己的子民,他們也將自己當成國家的子民,將來就算是造反,也是子民反朝廷,而不是胡人反漢人?!?/br> 明預微訝,叱責道:“大將軍緣何說這樣不吉利的話?” 趙含章不由一笑,“雖然我想這天下萬世享太平,我一手打下的江山可以傳承千秋萬代,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br> 汲淵也忍不住皺眉了,“大將軍為何如此悲觀?雖然漢只有四百余年,但周近八百年,以女郎的功德,延續千年不是問題?!?/br> 她謝謝兩位對她這樣的信任和贊譽,他們往前看歷史,只有夏商周秦和漢,哦,還有不太能作為代表的魏,以及他們現在處的晉,真正大一統的王朝只有秦漢兩朝,所以覺得王朝傳承五六百年以上才是正常的。 但她看到過更久遠的歷史,她知道,王朝更迭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充滿未知。 因漢比周短命,已經有人提出取消郡縣制,恢復分封制,認為周能這么長壽便是得益于分封。 小皇帝這一年越發厭學了,他的壓力很大,只有趙含章在的時候才表現得乖巧些,其余時候都是能擺爛就擺爛。 本來寄希望于他的晉官紛紛失望,也茫然起來,而趙含章的人更傾向于把她推上去了。 這個時候,對未來的國制便悄悄有了討論。 不少人在趙含章身邊打轉,暗搓搓的表示要想王朝長久,最好是分封,多封幾個王,將來要是有人造反,只要各地的王在,便可保天下不易主。 趙含章干脆直接問他們,“就和剛過去的八王之亂一樣嗎?” 他們當即臉色一白。 趙含章道:“所以我們一直以來打仗平亂,是為了給江山冠上自己的姓,而不是為了讓天下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嗎?” “我為何對江南念念不忘?是因為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要想天下真正的安定,那就得統一,”趙含章道:“只有統一,國家和地方才能富足,百姓方能安居樂業?!?/br> “天下如此廣闊,那就不可能只有我漢人,匈奴、羯族、氐族、鮮卑,還有南方的百越,只要納于我治下,那便是我等的兄弟,”趙含章嘆息道:“絕大多數人的心都是紅色的,也是熱的,只要國家平等的對待他們,庇護他們,他們自會將國家當父母一樣愛護?!?/br> “是,七叔祖說的俗語不差,但那異人不是種族之異,而是人心之異,這世上總會有極個別人養不熟,以自己的利益為最先,因此做些反叛之事,但這難道局限于胡人嗎?”趙含章反問道。 汲淵和明預沉思片刻,欠身道:“是我等短視了?!?/br> 趙含章揮揮手:“我理解你們的擔心,他們與漢人生活習俗不同,文字不同,語言不同,因此你們會擔心害怕,可我們人多于他們,焉知他們不擔心害怕呢?” 汲淵設身處地的一想,當即道:“他們當比我們更擔心,更害怕?!?/br> 趙含章頷首:“所以我們要安他們的心,消除他們的害怕。這世上的紛爭,一半因利起,一半因恐懼而生。解決掉恐懼,再將他們種族的利與國家的利擰到一個方向,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br> 汲淵略一思索便道:“女郎想用他們為官,利誘他們讀漢文,說漢話,考文試和武試?” “不錯,”趙含章頷首:“瑯琊王南下之后舉步維艱,聽說他剛南下時,街上迎面碰見南方的世家家主,他們都扭過頭去假裝不見,連招呼都不打?!?/br> “瑯琊封地在徐州,已經是距離江南和江東地區最近的一塊了,不過是一江之隔,為何江南的門閥如此厭惡南下的勢力?” 明預譏笑道:“自然是因為大量的北方士族進入南方,卻不受他們控制,反過來要爭搶他們生存的空間。有利益之爭,自然就厭惡了?!?/br> 趙含章點頭,“正是如此,而更深的矛盾源自于此前三國的紛爭?!?/br> 現在距離三國時的吳國滅亡,不過才三十一年,親身經歷過吳晉之戰的一代人還活著,他們對晉本就不服氣,九品中正制更是將南方的門閥士族隔絕在外。 放眼在之前的朝堂上一找,能找出幾個出身南方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