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節
見家臣這么喜歡這個琉璃珠,伍二郎心中一動,立即道:“是的,全都照著將軍的要求來,除了金佛和珍珠,還有豫州來的琉璃?!?/br> 家臣聽說還有琉璃,臉上的表情一松,帶出笑來,他點了點頭道:“不錯,你先一邊候著?!?/br> 伍二郎立即低頭站在一旁。 家臣這才沉著臉看向帶他們來的士兵,道“這是我們將軍府的商隊,你們也太大膽了,竟連將軍的商隊都敢攔!” 伍二郎眉頭一跳,想到他們這次帶來的東西,不由心痛,幸虧聽了明先生的話,留下一半東西在外面,他們先進來探路。 誰知他之前打下的人脈竟全用不上了,匈奴人也太霸道了,這是一來就搶了原本中陽縣的東西,連過路客商的東西都搶了。 家臣把他們訓了一頓,直接就把這些士兵趕走了。 伍二郎快速的看了一眼候在一側的管事,向那些士兵使了一個眼色,管事表示明白。 等家臣把伍二郎和明預帶進去,他就撒開腿去追那些士兵,把身上的錢袋子掏出來塞到為首士兵的手里,點頭哈腰道:“兄弟見諒,兄弟見諒,我們家主也要看將軍臉色過日子,這一遭真是麻煩你們了?!?/br> 士兵摸了摸錢袋子,打開看,里面是一大把趙氏新錢,顛了顛后覺得錢不少,臉色更好了些。 他點頭道:“我們也都是聽命行事,你家主子不怪罪就好?!?/br> “豈敢怪罪,豈敢怪罪,”管事討好的笑道:“我們走商的,最是知道兄弟們守城的辛苦,這每日進進出出這么多人,可全靠你們維護秩序,保全安全?!?/br> 士兵臉色更好了,還帶出笑來,“你們走商也辛苦,現在路上盜匪多,也不好走吧?” “是啊,”管事趁機哭訴道:“憑著將軍的面子,大部份地方都好走,但外頭亂,總有些刁民,所以我們也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這進出城門還要上下打點,也就賺口粗糧吃?!?/br> 士兵沉吟。 管事就從伸手掏了掏,掏出一顆小琉璃珠塞進他手里,低聲道:“要我說,這上面的打點缺不了,但底下的打點也不能缺,畢竟做事都是底下的人,最辛苦的是咱這些人……” 士兵低頭看了一眼琉璃珠,握在手心,點頭道:“不錯?!?/br> 管事松了一口氣,笑道:“那以后請兄弟們多包涵,以后我們商隊還是得靠你們寬容一二?!?/br> 士兵應下了。 打點好守城門的人,留在外面的人再要進來時就容易多了,比打點將軍府的家臣劃算太多了。 這一次,家臣直接把他們帶來的大部分東西都挑走了,只給伍二郎留一下雜七雜八的小東西,便是這樣,他們也才能見到呼延攸一面。 第852章 呼延攸 順利和呼延攸搭上關系,明預便讓伍二郎想辦法把留在城外的人和東西都帶進來,他們在城中租了一個院子暫時落腳。 果然,這一次打點過守城門的士兵便順利進入城中,比被呼延府上家臣拿走的東西,這次打點的支出不過九牛一毛。 明預開始借用他們帶來的東西大范圍接觸呼延攸府上的家臣,借此影響呼延攸,而呼延攸能夠影響劉和。 劉淵當時讓劉和帶著朝臣和后宮一起逃跑,他留在平陽城皇宮時,是臨時召見了大臣托孤的。 雖然劉和年紀不小了,但劉淵覺得他管理國家有些困難,論才智,論能力,他遠比不上劉聰;論仁厚和納諫,他又比不上劉乂。 劉淵但凡年輕十歲,或者身體康健到覺得自己還能再活十年,他都想換太子。 但這時候來不及了,呼延氏勢力不小,加上五部勢力并不完全在他控制中,此時更換太子,只會讓匈奴大亂。 所以只能將就下去。 劉淵憂心忡忡的召見了劉歡樂和劉洋。 因為當時城門被炸破,時間緊急,他只得匆匆下令,封劉歡樂為太宰,封長樂王劉洋為太傅,他將太子當著朝臣的面交給他們,封他們為顧命大臣,而除了這倆人外,還有在外征戰的江都王劉延年和楚王劉聰。 四個顧命大臣,全都出自改了劉姓的匈奴,其中劉聰還是他親兒子,這樣的布置,讓五部稍顯不滿,也讓劉和很不滿。 匈奴五部一直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劉淵上位后才漸漸收伏五部,被推舉為大可汗,然后才領著五部打天下,自立為王。 所以五部的自主權很大,他們不滿意劉淵的安排,直接影響到底下的族民和士兵,最近大家作戰都不太積極了。 劉和意見最大,他當太子時就很害怕劉聰和劉乂搶他的位置,本以為自己當了皇帝可以萬事無憂,沒想到皇帝不僅加封了劉乂,還讓他最忌憚的劉聰當顧命大臣。 所以劉和很不高興。 呼延攸也很不高興。 憑什么顧命大臣都姓劉? 明明他也很厲害的好不好,還是太子的母舅,劉淵母親都出自他們呼延一族,已經有兩代后族,可以說現在漢國有一半是屬于呼延血脈的。 他覺得自己最少也能落到一個顧命大臣的位置,劉淵竟然不給他。 眼見著到了中陽縣后劉歡樂和劉洋主政,處處壓制著他,還一個勁的勸說劉和派兵去找失散的劉乂,他就跑去劉和面前挑撥離間,“先帝沒有考慮輕重之計,劉聰和劉延年領兵二十萬精銳在外,宮廷禁軍又交給劉歡樂和劉洋,陛下現在就等于寄居人下,名為主,實為客。這樣的禍難,未來不可測知,希望陛下早做打算?!?/br> 這話說到了劉和的心坎里,于是越發信任呼延攸,對劉歡樂和劉洋定的國策各種不滿意。 本來劉歡樂和劉洋覺得留在西河國太危險了,趙含章發兵便可攻來,這里沒有天險,也沒有地利,劉和一登基就在中陽縣城郊圈占了大塊地盤,又驅趕百姓替他修筑宮殿,這下連人和也沒有了。 雖然劉歡樂和劉洋愛好享受,也總是圈地圈人謀求私利,可他們是知道輕重緩急的,此時就不應該加深和普通百姓的矛盾,而是要以安撫臣民為主。 然后趕緊去和劉聰匯合。 呼延攸就喜歡和他們反著來,所以勸劉和不要聽他們的,劉和果然就不聽。 相比于劉歡樂和劉洋,呼延攸可是他親舅舅,不是更值得信任嗎? 然后明預就到了中陽縣。 一進城他就了解了一下現在匈奴漢國的內部情況,雖然呼延攸現在算是他的“盟友”了,但這波他決定站劉歡樂和劉洋, 他們要是不去和劉聰匯合,他們怎么能打起來呢? 所以在接觸到呼延攸的重要家臣后,他便通過家臣和呼延攸進言,“大司馬在軍中本就有大威望,此次攻晉,全國精銳都在他手中,他此時又攻破鄆城,俘虜晉帝和晉國朝廷,在匈奴中的威望怕是到達了鼎盛?!?/br> 家臣道:“此時我們若沒有作為,恐怕大司馬回來時,就是災禍降臨之時啊?!?/br> 劉淵死前封劉聰為大司馬,是第四個顧命大臣。 呼延攸心中一緊,有些害怕,但也懷疑的看著家臣:“這樣的見識不是你能有的,此話是誰說的?” 家臣臉微紅,只能把明預供出來。 呼延攸當即要見明預。 上一次,呼延攸只是匆匆一見,還主要把視線落在伍二郎身上,對跟在伍二郎身后的明預沒怎么在意。 這次再見,呼延攸就把明預上下打量了一遍,問道:“你一個商人,是怎么有此見識的?” 明預立即躬身道:“將軍自是也想到了,不過是日理萬機,又自信,所以不將這樣的小災禍放在心上??扇舸笏抉R有不臣之心,那小災禍就變成了大災禍,某受將軍庇護,實在沒忍住,便多言語兩句,還請將軍恕罪?!?/br> 呼延攸被夸得心情好了點兒,揮了揮手道:“我自是想到了,然而太宰和太傅都與大司馬關系緊密,只怕他們匯合會對陛下更不利?!?/br> 劉歡樂和劉聰的關系什么時候好了? 他以為劉歡樂和劉洋為什么要找劉乂? 真的只是因為劉乂是皇子嗎? 那當然不是了。 作為劉淵生前最寵愛的兒子,劉乂在匈奴內部的威望很高,就連劉歡樂和劉洋都很喜歡他。 所以他們此時讓劉和派兵去找劉乂,是為了牽制劉聰,保護劉和呀 只要劉和把劉乂找回來,以劉乂的為人,他一定會真心誠意的承認這位哥哥的帝位,再帶上劉乂去和劉聰匯合,匈奴五部中至少有一半人會傾向劉乂,和他一起保護劉和。 劉聰就不敢輕舉妄動。 連明預這個外人都看出來的東西,呼延攸和劉和舅甥兩個死活就是看不透,認為劉歡樂和劉洋此時那么著急的找劉乂是為了想要扶持對方。 第853章 鼓動造反 明預自是不會和呼延攸點明這一點,而是和他道:“陛下剛剛登基,正是豎立威望的緊要時刻,此時不去收攏大軍,以后再沒有機會了?!?/br> 他道:“等大司馬結束和晉的戰爭,不論此戰占地多少,他都攻破了鄆城,活捉晉帝,再加上之前攻破過洛陽的功績,只怕他在匈奴中的威望會更高,到時候陛下就真的是要仰人鼻息了?!?/br> “但此刻若能匯合,陛下不僅可以恩威并施的收伏那二十萬精銳,還可以順理成章的接收晉帝和晉臣,如此一來,俘虜晉帝的功績也當有陛下一份,”明預道:“陛下是正統,大司馬也認了陛下為帝,他若不從,那就是反叛,可以舉國攻之?!?/br> 呼延攸深以為然,眼睛發亮的看著明預道:“先生大才啊,不知先生如何稱呼?” 他還想問明預為什么要幫助他。 明預的理由自然是簡單又能令人信服,他想在匈奴漢國謀求前程。 明預道:“明某自認為讀書人,也有鴻鵠之志,只因門第淺薄,在晉國就沒有出仕之機,實在不甘心?!?/br> 呼延攸相信他是為了前程來找他,問道:“趙含章用人不拘門第,你為何不去招賢考呢?” 明預就憤怒不甘道:“某在汝南郡時得罪了一趙氏子弟,趙氏跋扈,不許我參加招賢考,哼,什么不計門第,某看,他們也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br> 呼延攸立即道:“不錯,漢人多虛偽,都說那趙含章愛民如子,要我看她是婦人之仁,為了騙取民心才如此做?!?/br> 明預連連點頭,一臉崇敬的看著呼延攸。 呼延攸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一番談話下來,他引明預為知己,對他的才華也很欽服。 于是,明預從一個商隊的帳房管事一躍成為匈奴國舅呼延攸的幕僚。 在明預的說服下,呼延攸轉變了想法,贊同去和劉聰匯合,不過,為了保證安全,也為了震懾劉聰,他決定說服皇帝將在其他地方作戰的將領招回,一同護送他們去安平國博平縣和劉聰匯合。 劉和很快被舅舅說服,也答應去安平國,不過將出兵在外的馬景和劉盛等人召到中陽縣。 幾位將領并沒有多猶豫,因為他們也陸續收到消息說都城陷落,新帝登基,所以一被傳召,他們立即就趕到中陽縣。 劉和當即命他們護送他去博平縣。 幾位大將軍都沒有反對,雖然有人建議先收復失土,把都城搶回來,但劉和不愿意,他們也不勉強。 因為他們自己也沒信心可以打贏趙家軍把平陽搶回來。 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劉和竟然要求他們把大軍全部召回,一到博平縣,立即先拿下劉聰,然后逼迫劉聰自去顧命大臣的職位。 劉和道:“若他甘愿辭去顧命大臣,朕便信他沒有不臣之心,不然,朕必將禍害盡早除去?!?/br> 劉盛忍不住勸道:“陛下,先帝的棺槨還在平陽城,趙含章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楚王也沒有變節,一旦自相殘殺,天下會怎么說陛下?” 又道:“再說大業還未完成,連都城都丟棄了,當務之急是奪回都城,奪回先帝的棺槨,安葬先帝,您不要聽信了挑撥離間的小人讒言來疑忌兄弟啊?!?/br> 劉和聞言大怒,問道:“你認為我是平白疑忌楚王的嗎?他若不是有心造反,平陽城陷落這么久了,他為何還留在博平縣遲遲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