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節
根本沒得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就這么定下了。 劉辯做了皇帝,何皇后變成了何太后,何進這個大將軍的權勢當然是進一步高漲。 但和當年的竇武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何進也得面對宦官的問題,宦官集團這么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非常龐大的勢力,何進做夢都想干掉他們。 之前他們在靈帝的事情上就互相看不順眼,畢竟靈帝偏向宦官就理所當然的壓制了何進的空間,現在靈帝死了,何進新仇舊恨一起算,下定決心要弄死宦官。 何進本人是個殺豬的出身,沒什么學問和見識,但他現在是大將軍了呀,他可以號召別人來給他想辦法。 更何況大將軍有自己的幕府,養著一群自己的幕僚,再加上他召集的其他人,也算是形成了不小的勢力。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許大將軍的智商是會遺傳的,何進完全就是照著前任大將軍竇武的畫風在辦事。 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好久都不能拿出一個決心和方案來。 他甚至還想著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于是頻繁入宮去跟何太后商議這件事情。 何太后早年弄死劉協的生母王美人,靈帝生氣的要廢掉她,是宦官們幫她求情靈帝才放過她。 且她跟何進是一家,屠夫家的出身,沒什么見識,本人也十分短視,分不清什么大局的,聽到何進要殺宦官,就想起宦官對自己的恩情來了,何太后于是就反對。 何進的腦回路很神奇,何太后反對,他就真的不干了,而是繼續糾集一群人商量對策。 大家每天大會小會各種開會,商討來商討去,但實際上策略也就那么幾個而已。 最后袁紹給出了個主意。 曹cao拿到消息的時候,整個人都挺無語的:“何進他是不是傻?” 殺那幾個手無寸鐵的宦官這種事,你一個大將軍哪兒需要那么多廢話??! 作為前車之鑒的竇武已經用他的生命證明了,別bb直接干才是正確的做法! 然并卵,何進一個勁的逼逼。 紀衡則往后又看了幾行,等看到袁紹出的主意的時候,他也無語了。 袁紹說,何太后畢竟是個女人,膽子小,何進要不就召各地諸侯帶兵進京,這樣真刀真槍的嚇唬何太后一下,何太后大概就會同意了。 紀衡的嘴角抽啊抽:“主公,比起何進……其實我也想問問袁紹是不是傻?” 這兩人還傻一塊兒去了??! 難怪大漢藥丸_(:3ゝ∠)_ ☆、第61章 紀衡心里盤算著大漢藥丸這種事,于是就開始鼓動著曹cao多做準備。 這時候不準備,等董卓蹦跶的時候怎么撈一筆大的呢? 紀衡對董卓是不擔心的,董卓嘛,遲早是藥丸的,算起來,董卓應該是這個亂世副本的第一個小boss,用來刷聲望的。 因為董卓惹惱了整個天下,所以揍董卓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上的,又因為董卓的名聲太差,所以在討伐董卓這種事情上出力最大的人,得到的好處就越大。 別以為這年頭聲望沒啥用,如果只是個普通人,名望高的可以舉個孝廉當官啥的,如果是一方豪強,那就更好了,這會吸引各方人才前來投奔。 要知道,這年頭找工作可不僅僅是看老板的實力如何,同時也得看名聲和德行cao守如何。 劉備為什么死抓著仁義和漢室宗親的名聲,打死都不愿意丟掉? ……因為丟掉這兩樣,劉備就啥都沒了,而這兩樣恰恰是最重要的東西。 因為名聲好,不管去哪里都有人愿意接納他,也愿意幫助他,而不少人才也是仰慕劉備的名聲才去投奔他的。 紀衡算著,曹cao現在的實力是不差的,現在就已經做了青州刺史,后來稱霸北方的袁紹目前還在洛陽當八校尉呢,這完全沒得比。 后來袁紹弄死了冀州刺史韓馥才拿到了第一塊像樣的根據地。 當然,另一方面,因為袁紹早年的名聲以及他袁氏的聲望,于是吸引了大量人才投奔,于是袁紹厲害了,他手下有四州之地的時候,曹cao才面前拿下徐州。 但現在曹cao的起點應該是比袁紹高了吧? 紀衡想著既然基礎不錯,那就補點其他的。 曹cao缺啥?缺好名聲和好家世??! 甭管怎么說,曹cao的祖上是宦官,他自己也不像袁紹當年廣養門客,因此在名聲這種事情上曹cao是真的比不上袁紹的。 現在曹cao倒是好點,他在濟南為官的時候,百姓們都說他是好官,之后又一力保住青州,如今青州在曹cao的治理下看著也是很不錯的,就連孔融都稱贊曹cao。 但這名聲僅僅是在青州,還不足以影響整個天下,但討伐董卓是個好機會呀。 因此紀衡這段時間空前的積極起來。 曹cao倒是很欣慰的,他之前一直覺得紀衡的進取心差了點,雖然娶了曹旭之后紀衡也挺努力的,但跟現在不一樣。 所以說,如果自家親戚權力欲太強這是個讓人苦惱的問題的話,那么自家親戚壓根不想要權力也是個挺糟心的事情。 曹cao可為紀衡cao心了,他做了青州刺史之后特意把紀衡提拔為刺史府主簿。 主簿這官職只是個說法,同名的很多,或者說,政府各級各個部門其實都有主簿,主要工作是掌管文書類的事情。 主簿這官職到底多大得看他是哪一級哪個部門的主簿,曹cao讓紀衡做主簿當然是做刺史府的主簿,所以這官職其實還算高。 畢竟也是曹cao這個刺史的副手之一嘛→_→ 曹cao當時可就希望著紀衡能更努力一點,結果紀衡的表現確實不錯,但卻沒有特別積極。 直到現在,聽說了何進召各路諸侯去洛陽誅殺宦官的事情,紀衡積極起來了。 曹cao覺得吧,大概是因為紀衡家里也被宦官們坑過所以他比較恨宦官? 紀父當初就是因為摻合進黨錮之亂所以被禁錮,不能當官只能回老家窩著了,直到黃巾之亂的時候靈帝下旨赦免天下被禁錮的黨人,所以紀父才給放出來了。 之后雖然不摻合黨人的事情了,但估摸著心里還是恨宦官的吧? 這么想著,曹cao也就沒在意了。 反正甭管怎么著,紀衡在努力就好了嘛。 只是就在收到這個消息的第二天,曹cao詢問大家該派多少人去的時候,陳宮提出了非常明確的反對意見。 不去。 曹cao當時就懵了。 其實響應何進的號召派兵誅殺宦官在曹cao看來只是一件小事,他早說了,誅殺宦官何必要召什么各地諸侯,何進隨便調動點洛陽的兵力就能把這事辦了,不過百二十人足夠。 等事情都辦成了,何太后是不是反對還有意義么? 袁紹雖然糊涂,但他有一句話說的是對的,何太后不過是個深宮女子,即便現在因為皇帝年幼所以垂簾聽政看起來是具有了極大的權勢,但實際上何太后完全不會辦事,她也抓不住權柄,朝中大權其實還是何進掌控。 因此只要何進把這事做了,何太后反對也不過是口頭說幾句,至多再掉幾滴眼淚。 除了這個她還能咋地! 因此曹cao壓根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心想隨便派個五百一千的去湊個數,面子上響應一下現任的大將軍也就行了。 曹cao在會上提出這事說是商議,其實也就是大家走個程序而已。 偏偏這時候陳宮說他反對。 曹cao下意識的就去看紀衡,他可還記得紀衡最近十分積極呢,這跟宦官們是有深仇大恨的呀! 結果紀衡的表情很淡定,完全不在乎陳宮反對的樣子。 曹cao有點不放心,于是點名紀衡問道:“伯瑾覺得此事如何呢?” 紀衡一愣,他還有點茫然:“什么?呃,公臺的那個提議?沒什么,我覺得這樣也行啊,除了大將軍那里可能不太好交代?!?/br> 何進畢竟是大將軍,理論上來說他是名正言順掌控天下兵馬的,大家都得聽他調遣,這時候他都讓去了,他們這里卻完全沒反應,這似乎不太好? 除了這一點,紀衡才不在乎是不是派兵呢。 曹cao聽到這話卻點頭:“伯瑾說的有理,何進是大將軍,他的話我總不好不聽的?!?/br> 陳宮說道:“主公,何進謀誅宦官是好事一件,但這樣的聲勢動靜宦官們如何會不知道?” 何進如果是暗搓搓的商議也就罷了,他這都傳令天下了,宦官們不知道那不是傻么? 現在青州都已經收到消息,可見洛陽那邊宦官們肯定早幾天前就知道了。 這時候他們再派兵,再等著走到洛陽,這得多長時間過去了? 事情恐怕早就塵埃落定了。 所以說還派個啥。 按照陳宮的預計,等他們到了,要不就是何進已經憋不住自己調動了洛陽的軍隊把宦官們干掉了,要不就是接到消息的宦官們再次爆發出了前兩次黨錮之禍的戰斗力,把何進干掉了。 目前來看,后者的可能性比較高。 陳宮并不關心何進,總歸何進也不是啥有才能有德行的好官,甚至他完全就是仗著權勢為所欲為,這些年干的糟心事可不少,他被宦官們干掉也不是一件很壞的事情。 反正大漢朝多一個何進不多少一個何進也不少。 更何況…… “主公,如果是此事宦官們占據了上風,那時候我們的軍隊到了這事該怎么說?” 到時候何進已死,死無對證,事情還不是宦官們怎么說就是什么樣? 宦官們要是否認之前的調令,那么事情就會變成了地方官員私自派兵威脅洛陽。 這是想干啥?造反吶? 至于說何進和宦官的斗爭誰勝誰負,就算宦官贏了,也不過是繼續蠱惑皇帝而已,反正之前他們已經這么干了幾十年了,日子還不是一樣的過? 當然,這不代表陳宮是放任宦官的,事實上陳宮非常討厭宦官們,他也認為誅殺宦官是一件好事,可現在事情不能這么看啊。 如果何進不等各路諸侯的軍隊,那么等大家到了,何進自己早就把宦官干掉了,如果何進等了,那么他就會被宦官干掉。 也就是說,實際上各路諸侯的軍隊并沒有什么卵用。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曹cao的人,陳宮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曹cao在這件事情中的的利益了。 何進贏了,他們沒去,這理由很好找,冀州青州都有黃巾,就讓曹cao上書說是黃巾正鬧事呢,青州湊不出兵力來,這事也就糊弄過去了。 但如果宦官贏了,他們又去了。 那這事可就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