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節
事情也確實如陳宮所料,朝廷很快派了公孫瓚平叛,而公孫瓚也確實吸引走了叛軍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 這時候顯然就是該曹cao動手的時候了。 之前的軍隊就一直在暗中調動,只不過為了防止引起叛軍的注意所以都很低調而已,這次倒是可以大張旗鼓的調動了。 當然,這件事情肯定是曹旭和典韋打頭陣。 曹旭其實有點別扭的:“我還是第一次干在別人背后捅刀子的活兒?!?/br> 典韋跟著點頭:“對呀對呀,總覺得這樣是不是不太好呀?是男人就該光明正大的上嘛?!?/br> 旁邊跟著做隨軍軍師的陳宮輕飄飄的瞥了他們一眼:“你們是想說我不是男人?” 曹旭和典韋背后一涼,兩人靠著傳說中武將對于殺氣的直覺連連搖頭:“沒有沒有,我們沒有這么說,公臺你最男人了!” 陳宮于是不跟他們計較這么點,而是說道:“放心吧,背后捅刀子這活兒,你們是第一次干,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干,得習慣呀?!?/br> 曹旭:“……” 她這是被陳宮針對了吧?是吧? 小心眼! 曹旭和典韋對視一眼,齊齊的閉上嘴巴決定不要再說話了。 嗯,這個結論來自于武將的直覺。 總覺得再說下去挺危險的。 而另一邊,曹cao則拉著紀衡和華歆商量,除了后勤之外,他們估摸著以那些外族人的習性來說,平原郡就算拿回來了也會損失慘重,百姓們的死傷暫且不談,就算有運氣好活下來的,恐怕以后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的。 曹cao是不愿意看到這樣的場面的,因此他的想法是,能不能由濟南來接濟一部分? “也不要很多,至少要讓百姓能夠把日子過下去啊?!?/br> 紀衡看著曹cao的表情就知道他為什么這樣說:“主公是想到了我們剛來濟南的時候了吧?” 那個時候他們所面對的也是一個殘破不堪的濟南,即便他們每一個人都愿意為了幫助濟南度過難關而散盡家財,但前提也得是有人愿意幫助他們。 當時有孔融糜竺等人向著他們伸出了援手,那么現在呢?他們是否也可以幫助別人? 紀衡算了算說道:“主公,若是想要接濟平原郡的話,恐怕濟南今年也不會寬裕?!?/br> 他們之前終于還上了糜竺那邊的欠賬這算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如今又要打仗,而濟南自己還要留下填飽肚子的口糧,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能夠空余出的力量很少。 現在的濟南不過是比溫飽線要好一點而已,還算不上特別富庶,想要接濟別人也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 曹cao當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也不論數量,能幫多少是多少吧,哪怕只有一人,那也是一條性命啊?!?/br> 對于他們來講人數只是個空泛的數字,但是對于那些遭受著劫難的百姓來說,每一個數字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 曹cao還是很希望自己能夠造福于民的。 紀衡嘆了口氣:“那我去算算,如果濟南今年還是實行最低標準的話,能節省出多少物資來?!?/br> 曹cao點頭同意,這時候華歆卻說道:“只是有一件事情卻不是紀少府可以辦的,主公,百姓們苦了幾年好不容易看見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這時候我們若是還要繼續實行最低標準的話,恐怕要跟百姓們把道理講清楚才行呢?!?/br> 否則的話,濟南的百姓得懷疑曹cao是個大貪官,那些東西其實全都被搜刮去進了曹cao自己的腰包了。 再說了,好不容易辛苦幾年終于能冒出頭有好日子過了,卻因為曹cao的話,大家又得吃一年的苦,這是曹cao理應道歉的事情。 然而出乎曹cao的預料,濟南的百姓對這一切接受良好,甚至他們非常積極的愿意幫助平原郡。 說起來,倒是因為之前受到過北??さ膸椭?,大家這時候也愿意去幫助其他地方,當然,這也是出于對曹cao的信任。 曹cao這里為了錢精打細算的時候,曹旭和典韋卻已經打了個大勝仗,兩人正拉著陳宮一起慶祝。 “果然背后捅刀子這種事,要不就捅不中,只要中了都夠對方喝一壺的?!?/br> 其實要說起來這一仗還是很好打的。 公孫瓚是個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帶兵作戰十分勇猛,于是就打的叛軍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平原郡對烏桓人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甚至就算是對于張舉張純來說,他們此時也更關注公孫瓚的動向,再加上在平原郡的烏桓人不過幾千,這時候被曹旭和典韋帶人直接從背后捅了一刀,損失慘重。 然后趁著叛軍無暇增援此處,陳宮指揮曹旭和典韋一起,對著烏桓人窮追猛打。 這里畢竟不是邊境,地形環境都與烏桓人之前作戰的地方大不相同,他們一時也無法適應,之前打別人一個出其不備還好,可這時候被別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就很難辦了。 不過陳宮的目標僅限于在平原郡境內的烏桓人,他并不打算追擊很遠,畢竟在平原郡內,他們背靠著濟南,一方面是有底氣,一方面后勤運輸線并不長,在這方面的壓力就很小。 但如果追擊過遠,對于他們來說其實是很危險的。 不得不說,比起搞民政,陳宮確實更適合做個軍事謀士,各種損主意一堆一堆的,弄的曹旭和典韋目瞪口呆,并且發誓以后惹誰不能惹陳宮,被他坑的話,恐怕坑了一臉血自己還是傻乎乎的啥都不知道呢! 烏桓人撤的很快,至少在公孫瓚越打越順,一路從冀州打到幽州去的時候,他們撤退的速度也在加快。 這也讓曹旭等人可以盡快解決平原郡的問題。 這一戰他們斬首兩千余人,俘虜的還有幾百人,另外還有些逃走的就沒法統計具體數字了,不過總體而言是戰果頗豐。 看到這樣的成果,曹旭和典韋摩拳擦掌的就去找陳宮了:“公臺,我們是不是該趁勝追擊呀?一路打過去,把烏桓人打回老家去!” 陳宮嘴角一抽,很想問問這兩人是不是傻,但想到這兩人一貫的畫風,陳宮還真怕他們一點頭說,對啊,我就是傻,那心塞死的得是陳宮自己了,因此他也懶得吐槽,而是直接解釋道:“這種事我們不能做,如今這一仗已經是濟南可以支撐的極限了,再打的話會給濟南帶來巨大的負擔沒至于說后勤……這一塊就更難保證了,當然,還有最重要的?!?/br> 陳宮看著曹旭和典韋說道:“最重要的是,主公并未接到朝廷需要平叛的通知,這一切都是主公自己自發組織的?!?/br> 在平原郡打一打,還可以說這是烏桓人在家門口挑釁,這種事也沒什么辦法,曹cao為了自保是必須要打的。 但如果跑的更遠的話,恐怕曹cao就是不聽調令擅自出兵了,而且,即使他們是去幫忙的,恐怕公孫瓚也不會高興地。 至少對于公孫瓚來說,他目前打的還挺順暢的,犯不著要什么援兵。 更別提在人家打的正順的時候硬是貼上去幫忙,怎么看怎么像是看著目前的形式好所以來占便宜搶功勞的。 所以這種事還是別做了吧,吃力不討好。 這種事還是不要做比較好,因此曹cao也僅僅是支援幫助平原郡的百姓而已。 等到第二年的時候,平原郡算是恢復了基本的生產,而公孫瓚也終于在順了很久之后打了個決定性的大勝仗,大敗張舉張純的叛軍,使得這兩人大敗之后打算往境外逃竄。 曹cao原本想夸一夸公孫瓚的,可他頭一日才剛夸了公孫瓚作戰勇猛,第二天就接到消息,黃巾又鬧起來了。 這可以算得上是第二波黃巾之亂了。 最開始不過是幾個地方的小股黃巾復起,緊接著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全國各地迅速冒出各種黃巾軍反叛。 關于這一點其實并不能說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畢竟之前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平定黃巾只是表面上的平息而已,并沒有真正的解決黃巾的問題。 否則當初濟南的那點黃巾也就犯不著陳宮耍手段了。 但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像是濟南那樣將黃巾清掃的比較干凈的,大部分地方官對于境內黃巾的存在選擇了視而不見,只是怕招惹麻煩而已。 而也正是這種完全不負責任的心態為黃巾的第二波復起提供了條件。 而比起只占了一個平原郡的烏桓人,曹cao對同樣行事作風都非常不討人喜歡,破壞力也不比外族人小,甚至更大的黃巾完全沒有什么好印象。 曹cao這次固然可以袖手旁觀,畢竟不管其他地方如何,至少在濟南,安全是一件比較有保障的事情,但曹cao卻不打算僅僅只是袖手旁觀。 濟南是不錯,但青州的其他地方卻依舊沒有恢復,黃巾更是囂張到可以遍地打滾的程度。 曹cao并不是那種只顧得上自己眼前而沒有任何遠見的人,他很清楚,青州黃巾必須解決,如果不能解決的話,濟南的安全不過是一時的,等黃巾的聲勢更加浩大起來,他們會再次對濟南下手,到時候孤立無援的曹cao也很難堅持很久。 于是很快,曹cao聯系孔融,決定兩人聯手,連帶上其他郡守國相一類的,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對付黃巾。 至于說青州刺史什么的,據說是在享樂的半道上被再次復起的黃巾給砍了,目前的青州沒有刺史。 青州沒刺史,又有曹cao聯合孔融這種有名望的人出來一起帶領大家,因此倒是算不上群龍無首。 這時候曹cao之前幫助平原郡的好處倒是顯現出來了,曹cao在名望上并不比孔融差,甚至因為孔融不是一個特別喜歡爭強好勝的人,而平原郡也非常支持曹cao,因而倒是讓曹cao顯得更加突出一點。 不過曹cao確實比孔融適合當領導,或者說,如果是和平年代的話,孔融其實算是個很不錯的人,但如果是面對戰亂的話,孔融死抱著的儒家學問的作用就沒那么大了。 儒家思想本來就不是啥很適合做戰爭指導思想的東西呀,否則何必要等到罷黜百家之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就拿儒家思想來建設軍隊了→_→ 然而事實是,當年打仗比較叼的好像并沒有儒家什么事兒。 不管怎么說吧,總之曹cao是當了回領導,但這領導當著壓力其實也挺大,境內的黃巾都得他cao心,打贏了還好,萬一打輸了,曹cao大概是第一個狗帶的。 好在還有陳宮。 黃巾的最大特點是人數多,但智商低,甚至如果被人套路一下,還有可能成為互相扯后腿的豬隊友。 陳宮??诉@種類型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為老劉家親戚的劉焉上書皇帝表示,之所以如黃巾之類的叛亂不斷,總是不能平息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各地的力量太弱,刺史名為地方長官,實際上只有監察之權,這是做不出一番大事的,尤其是在面對叛亂的時候,刺史的權力不足就造成了地方力量更加軟弱分散,沒有強有力的鎮壓,就會不斷的出現各種叛亂。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劉焉給出的方案也挺簡單的。 既然刺史的權力太小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么給刺史增加權力,讓刺史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不就好了? 他建議將刺史改為州牧。 州牧是原本就有的官職,比起僅僅是監察一地職權的刺史,州牧的權力要大得多,可以說是將一州的軍事行政兩大權力全部收入。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能算得上是割據一地的諸侯王了,只是比之過去,這樣的諸侯并沒有得到天子的分封而已,但實際的性質卻是差不多的,他們都對一地有著極大的權力。 當年之所以削弱州牧的權力改為刺史,這原因幾乎是不用說的,哪個皇帝也不愿意看著自己要辦事了,還得看著一群州牧的臉色,再加上州牧的權力太大皇帝的位置就不穩了,因此州牧是必定要被削弱的。 大家都覺得劉焉這提議挺坑的,倒是有人反對,但又不好反對的太過激烈,誰知道會不會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而且得罪的還是一方大員。 人家要是想著,要不是某個人嘴欠,我現在就是手握一方實權的州牧了,誰樂意做刺史呀! 然后就可勁的找麻煩吧。 這種人都不用很多,有那么一兩個可就夠受了。 因此除了特別耿直的那一類人,多數人是不愿意開口的,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個煞筆提議。 再說了,現在各地確實叛亂不斷,而各地的鎮壓也挺不容易的。 劉焉的提議雖然煞筆,但至少有一點沒說錯,當地方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的時候,就更加有利于他們鎮壓叛亂,防止有新的叛亂發生。 考慮到現在全國各地鬧叛亂的情況,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對了,萬一反對之后皇帝說,你要覺得劉焉不行那你給拿個注意? 那不就徹底把自己套進去了? 因此大部分人都是不會輕易開口的,而小部分人的反對顯然不能動搖皇帝。 他年輕時倒是有一些皇帝的樣子,如今年紀漸漸大了起來,比之皇帝的權力,他更想要安心的享樂。 于是劉焉的提議通過了。 只不過皇帝到底還是沒有傻到家,他不可能一下子把大漢十三州的刺史全改成州牧,那不是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