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節
聽完了,承元帝哂笑一聲,對還站在殿中的幾個兒子道:“你們也回去吧,這些日子就別進宮來了?!?/br> 眾人心底咯噔一下。 叫皇子回府,還能說得上職權所限不可逾越,但連大興宮都不叫入了,這顯然是不信任自己兒子的節奏啊…… 站在這里的人自然都已知道趙攸瀚壓著那位帶著血書進京的小乞兒進宮之后,就被承元帝安排去了崔惠妃的承香殿——也是這時候,大伙兒才明白那人是女扮男裝的。 這也好理解,江州安成府距離襄京城何止千里,一個小姑娘冰天雪地地單獨上路委實不易,扮成男裝才可以減少一些麻煩。 因不是囚犯,對方又是女子,安排去后宮倒也無可厚非。 只是這次承元帝沒把人送去總掌宮務的林貴妃那兒,反而交給了多年不遠不近的崔惠妃,這倒是耐人尋味了。 四皇子韶亓芃隨著幾個兄弟走出去,面對著三兩道對他重新抱起的期待目光視而不見。 這些人腦子實在太蠢了,連這么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竟以為這是父皇重新看重他的信號? 傅氏女能叫人派出死士在大街上就動了手,甚至連與他七皇弟府中的侍衛對上都在所不惜,顯然是立志要殺人滅口。這可不像是會放棄滅了她的節奏。 父皇將傅氏女放在宮里,又送入后宮,與其說是就近保護,不如說是一種試探——后宮之外再有人暗害傅氏女,許多位高權重的大臣都有嫌疑;但后宮之內再有人作妖,那范圍就一下子變小了,首當其沖的便是他們幾個皇子。 他母妃的人來過之后,父皇就叫他們離開,顯然這期間魚兒上鉤了,父皇也因此開始懷疑他的兒子們。 至于不交給林貴妃反而是將此重任交于他的母妃,這也很簡單。 父皇的后宮向來陰私事很少,林貴妃終究是小家小戶出身,掌管宮務對她而言輕車就熟,但面對此事卻不一定能將傅氏女護得全須全尾,反而士族大戶出身的母妃能做得更好。 話說回來,這也算是父皇對母妃和他信任的表現。 能到這份上,韶亓芃覺得,他與他母妃也不算失敗到底,想必母妃日后想起她與父皇之間種種,也能得些許安慰。 * 皇子們離去之后,承元帝才拾起桌案前傅懷安的卷宗。將卷宗前前后后看過一遍,承元帝蹙了眉,帶著薄怒對吏部尚書道:“這個傅懷安年年考績都是良以上,大半還是優,怎么十年了還是做著一個小小的知縣?!” 吏部尚書擦著冷汗,左右為難,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 承元帝見狀更是生氣,當頭將手里的卷宗砸了過去。 “你倒是說話!難不成是你徇私枉法?壓著他不叫他升上來?!” 吏部尚書更是緊張地抖了抖。 “臣……臣……” 閔首相心里嘆了口氣,為自己默哀一下,才出列道:“陛下,這個傅懷安……他能力是很好,只是他……運氣不好……生在了傅家?!?/br> 閔首相磕磕絆絆地說完,奈何還是叫承元帝一頭霧水。 在承元帝的疑惑中,閔首相咬咬牙道:“他是傅家主胞弟傅明珞的四世孫?!?/br> 第198章 閔首相一說完,明光殿中便又一次沉寂起來。 眾人屏著呼吸,等著看承元帝是個什么反應。 傅明嘉其人,雖為女子,卻實是亂世一代巾幗梟雄。 她還未及笄前,傅父和傅母就相繼與世長辭,面對野心勃勃的旁支和亮出了尖利爪牙的商行敵手,傅明嘉卻紋絲不亂,帶著比她小三歲的弟弟傅明珞,一齊守住了傅家偌大的家業。 虞朝覆滅,傅明嘉又帶著弟弟在亂世安身立命,不單傅家的財力更上一層樓,變得富可敵國,更因著對周朝太|祖的協助之恩,在大周建國后將傅家的權勢推上了頂峰。也無怪乎后來傅家的宗族無視她女子的身份,長年奉其為家主。 曾有傳言說,當年太|祖爭天下時,傅明嘉不僅在明面上只是為太|祖提供行軍打仗的財物,實際上還在背后為太|祖出謀劃策。 說她是太|祖皇帝登極的一大功臣,其實一點兒都不為過。只是當時傅明嘉手腕太強硬,許多人都忽略了她女子的身份,也從沒覺得她與太|祖之間會存在男女之情。直到大周建國之后那些流言蜚語傳出…… 之后,傅明嘉一家三口遠走海外卻在海上遇險而亡,太|祖皇帝傷心欲絕到罷朝七日,連嫡妻正懿皇后都不顧了…… 這以后,大周朝廷官員都自認看清了傅明嘉乃是太|祖的逆鱗所在,便無人再敢在太|祖皇帝面前提一個“傅”字。 傅明嘉之弟傅明珞也識趣地帶著族人南下回到故里,從此將傅家商行的勢力圈定在南方,不再涉足北方一步。 傅家后人雖多為經商,但亦有幾個科舉為官的。只是顧及太|祖,吏部從來都將傅氏族人的官員遠遠地調開,不叫他們在太|祖眼前晃。 太|祖很長壽,他活到了七十六歲,在傅明嘉死后的四十余年里,襄京城中當官的別說傅氏族人,連來自其他傅姓家族的官員都幾乎看不到一個。 后來繼位的幾任皇帝,吏部的官員由己推人,覺得正懿皇后的兒孫估計也不會喜歡常常見到傅明嘉的子侄們,便依舊推行著這個默認的慣例。 索性那些年來,那些為官的傅氏族人能力也不算突出,從沒橫空出世一個可以升入中央的,故而這么多年來傅氏后人與皇家之間才從無交集。 可這個傅懷安卻是個例外,是個有能力的。 從好些年起,吏部就注意到了此人,連閔首相也曾有所耳聞。每三年,如何處理傅懷安的升遷對吏部來說都是一個大問題。 升吧?承元帝雖是被太|祖撫養過的,但他也是正懿皇后的曾孫子啊,這要是心里頭記恨著傅家,那以后會不會給吏部的人穿小鞋??? 不升吧?可人家確實政績斐然,吏部官員擔著選任天下官員的重任,著實有那么幾個可惜良才之人。 最后的結果是,傅懷安這十多年下來,每三年一次的調任,碰到不惜才的,便還是讓他在原來的位置待著;運氣好碰到惜才的,倒是會將他從一縣主簿的官職提到一個鳥不拉屎小縣城的知縣,又有一次從那犄角旮旯的小知縣平調成了位處繁華江南的萍鄉縣的知縣。 再往上一級的府尹,就沒人敢給他調上去了。 因為到了府尹這個官位,每三年的考核那是都要面圣的,不像知縣,只要吏部官員考核一番便可以了。 要是叫承元帝記起了這個人身后那位給皇室帶來了那么多年負面影響的女人,那誰能保證承元帝不計較呢? 閔首相說完,其實就已經有些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