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秀秀真懂事!這么小就知道心疼我啦!” 王江??粗跫液凸室舛盒阈阃?,十分欣慰這對半路出家的兄妹感情能處的這么好,以后若是有什么事了好歹能有個人一起商量,也不至于孤身一人被外人欺負。 “家和,考試你也不要有太大壓力,考不上也沒關系,村里這么些年都沒出過秀才日子不還是照樣過嘛!就算那王佳瑾考上了秀才你也不必擔心,畢竟我們送給族里不少的祭田,若是他真敢欺負你,族老和里正不會袖手旁觀的?!?/br> 王家和微微一笑附和著自家爺爺的話,心里卻有些不以為然,若那王佳瑾真的考上了秀才那就不會是如今這個光景了,王鐵柱家有了王佳瑾這張牌肯定又會出什么幺蛾子,若是他家做的事太過得寸進尺或許族老會出面制止,但若是無關緊要的找茬估計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里正或許會說上兩句但他的權利畢竟沒有族老大,也不能讓王鐵柱家傷筋動骨,說不定某些方面還要仰仗他家,畢竟若是有個秀才在村里,這個村子的整個地位就不一樣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若是兩個村子爭水,有秀才在的那個村子肯定是占便宜的,所以說秀才或許不能一手遮天,但若是王佳瑾真考上了秀才那以后的麻煩事肯定不會少,王家和費盡心機才把王鐵柱家打落至如今這個地步,他可不想以后再有蒼蠅在自己眼前晃蕩。 不過現在想這些都為時過早,那王佳瑾考不考的上都是問題,也沒必要自己嚇自己,總而言之最重要的還是得自己強大起來,等站到高位以后那些跳梁小丑自有族里的人來料理,根本無需自己親自動手。 第59章 辭別 按照“官三民四船家五”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王江海只帶著王家和在臘月二十四的這天舉行祭灶儀式,把糖瓜、清水、料豆、秣草等物供放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祭灶時把糖融化然后涂抹在灶王爺的嘴上,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 送走灶神以后便是祭拜祖宗,這里俗稱為“掛影”,王江海把祖宗的畫像、家譜、牌位供于家中上廳,在供桌上放上酒水、香爐、貢品等物,然后帶著王家和與王秀秀一起祭拜祖先,王家和與王秀秀又一起給王大柱磕了頭上了香,這些祭拜一直要到大年三十才會結束。 祭拜完后就是“掃塵”,“掃塵”有“除陳布新”之義,家家戶戶都要把自家所有的房間打掃一遍,希望能把一切霉運和晦氣都掃出家門,來年能夠平安喜樂萬事順利。 年三十除貼年畫春聯外還要舉行接灶儀式,接完灶神以后一天中最重要的就是守歲了,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一直要吃到深夜。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王家和睜著兩只熊貓眼早早的起了床,民間有“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的說法,所以王家和雖然感覺頭昏腦脹但仍然不得不打起精神來過新年的第一天。 放過爆竹后王家和與王秀秀在王江海的帶領下去了平日里交好的幾個村民家拜訪,恭祝他們新年大吉大利,到了巳時,整個王家村的村民都來到了宗族的祠堂外面,在族老和里正的帶領下男丁進入祠堂祭拜,女的則在祠堂外面磕頭跪拜。 就這樣王家和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新年,這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新年,他想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除了記得自身的來歷外,會徹底的遺忘他在現代所經歷的一切。 這天傍晚王家和向王江海提出第二天要去縣城的事情,畢竟縣試的開考時間就在每年的二月二十號,加上趕路的時間到了縣城也差不多是要開考了。 “家和,還是我陪你一起去吧!你從未出過遠門,第一次就走這么遠的路若是沒人陪著我也不放心??!” “爺爺,縣城離我們這兒最多只有十來天的路程,并不是很遠!再說你若是和我一起去了縣城,秀秀該怎么辦?” “你畢竟從未去過縣城,在那里人生地不熟的,一個半大的小子又是孤身一人,若是受人欺負了該如何是好?有我和你一塊去,若是出了什么事你也能有個商量的人,至于秀秀就暫時托你三爺爺家照顧一段時間,想來你三爺爺和他的家人并不會拒絕?!?/br> “爺爺,就算是再要好的人家,秀秀去了也算是寄人籬下,若是在這期間受了什么委屈可怎么辦?再說我已經十三歲不是個小孩子了,有的人家十三歲的男孩已經可以頂門立戶了,我這次去縣城是去考試又不是去打仗,不會有什么危險的,所以爺爺沒有必要為我擔心?!?/br> “那要不然我托村里的熟人陪你一起去?” “那豈不是會耽誤別人的事?還是別麻煩別人了吧!我去縣城的時候會和商行走鏢的一起去,路上我就乖乖的呆在車上不出來這總行了吧!” “既然這樣的話那你就多帶些銀子在身上,老話常說窮家富路,出門在外吃的住的哪樣不要銀錢?你多帶些錢在身上也好方便你行事?!?/br> “爺爺,我身上的銀錢足夠了,你放心吧!” “你身上的錢就留給你自己用,我讓秀秀在你的衣服里面縫了個夾層里面放了些銀錢,外面壞人多,把錢放在夾層里省的被人偷了去,你自己的錢也要分開裝不能全放在一塊兒,知道嗎?” “我曉得的!爺爺,你放心!我保證全須全尾的回來!” 回到臥房整理行李的時候,王家和發現有兩件衣服都被縫了夾層,里面放置的東西約莫是銀票,想來這些東西應該是自家祖父早就準備好的,不然也不會先前祖父剛講過帶銀錢的事自己的衣服里立馬就出現了夾層和銀票,王家和感嘆自家祖父和meimei的關愛之情,心里暗暗決定以后定要好好待他們。 第二天辭別自家祖父和meimei,王家和一大早就坐著王遠山的車去了鎮上,到了地方后王家和照常去了王宅。 自認親過后因為一直找不到理由告訴家里人這座宅子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里王家和都沒有住在這座宅子里,但因為時不時的來鎮上到這里來個突擊檢查,所以王家和對這里的情況也是十分的了解,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下人有什么偷jian?;默F象。 去年趙振天的酒坊和酒廠都開了起來,果酒也賣的非常好,他也按照契約給了王家和兩層利,一開始還是王家和自己到趙振天那里拿錢,后來看管家辦事能力不錯,又試探了幾次見他沒有絲毫貪婪之意,再加上王家和以前就打算把他培養成自己的心腹,所以這筆銀錢就和租房收帳一樣都交給了管家。 這管家的能力也是十分令王家和滿意,管束下人、收帳記賬都做的十分的仔細,讓王家和省了不少心,看來當初的四十兩銀子花的不虧。 王家和打算以后把這座宅子留給秀秀當作她的嫁妝,所以在考完試回來后勢必要找個借口和自家爺爺說這個事,不過也不用著急,畢竟離秀秀出嫁還有好長一段時間,可以慢慢來想這件事。 第60章 縣城備考 薛長富見到自家主子前來,照例向王家和匯報最近的情況,說完后便拿出了賬冊,“主子,這是最近一個月的來往賬目,還請主子查看!” 王家和翻看了賬本發現還是一如既往的仔細,心下對這管家越發的滿意,果然有個好助手能幫自己省了不少事。 “你幫我準備一百兩大周錢莊的銀票和二十兩的碎銀,這次我要去縣城趕考,可能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回來,這段時間你約束好下人別讓他們惹了禍端,至于收賬的事情就照著以往的老規矩辦,若是趙大哥問起我的行蹤你實話實說就行?!?/br> “是,小人記得了!需不需要讓文林或者文遠跟著您一塊去?也好有人幫主子拎拎東西或者辦些跑腿的事情?!?/br> 王家和鎖眉深思了一會兒,以前聽說考生看榜的時候十分的擁擠甚至有些人鞋襪都被踩掉的,若是身邊有個人跟著或許他也能輕松些,但考慮到對文遠和文林這兩個小廝的信任程度還不足,弄個這樣的小廝跟在身邊總覺得侵犯了他的私人領地,大不了看榜的時候注意著點,沒道理別的考生都能做的事自己卻做不來,王家和自認為他還沒精貴到那種程度。 “不必了,縣城離這里并不太遠就無需他們跟著了,這次我一個人去就行!” 拿了管家兌換的銀票和碎銀,王家和拎起包袱轉身就去了邱師爺的府上,請他幫忙辦理戶籍證明。 在大周朝若是祖上三代有一個是倚門賣笑的或者是唱歌賣藝的又或者犯過法的,這些人的后代都是沒有科舉資格的,所以王家和要找邱師爺開個證明表示自己祖上三代皆為良民,這樣到了縣城以后才會有報考的資格。 其實王家和覺得這大周朝的科舉報考門檻放的還是比較低的,至少并不阻止商人家的孩子去參加科舉,也不需要同考的五個學子互結或是要求本縣的廩生作保,要真是像中國古代科舉那樣門檻嚴格,他還不知道要怎么頭疼呢! 王家和拿了邱師爺開的證明后立馬就找了一個鏢行的馬車搭了上去,付了二兩銀子的車費加一兩銀子的伙食費,王家和還沒到縣城就已經花了三兩銀子了,想到以前他在私下里覺得王耀祖借著考試的機會誆騙家里的銀錢,這樣看來還是自己錯怪他了。 不過和鏢行一起走雖然貴了些但勝在安全,若是遇到了土匪,像鏢行這種經常走鏢的人肯定和他們打過交道,只要照例交些銀子通融一下,那些土匪通常都會放行不會多加為難,當然若是運氣太差遇到了亡命之徒,只能自認倒霉全力與其拼命了。 或許會有人問,難道官府就不管管嗎?實際上在古代即使是再開明的皇帝有著最清明的吏治,其治下都會有匪患的存在,這是由古代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地方官府今天剿滅了匪患明天又會出現,這樣一來根本就無力顧及! 甚至有些地方的土匪大部分都是農民,農時是民、閑時就是匪,這讓官府怎么剿匪?總不能把整個村子都給屠了吧!所以一般來說只要土匪的危害不是很大,官府基本上都是不會管的。 話說回來,其實若是王家和認識幾個同考的學子,同他們一起租一輛鏢行的馬車應該會更便宜些,而且去了縣城后也可以幾個人一起租個小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僅要獨自租車,去了縣城后也只能在客棧里包個房間。 走了足足有十來天的時間才到了宜山縣,清河鎮隸屬于宜山縣,所以王家和考童生試的地點就在這里。 宜山縣下面大大小小的有三十來個鎮子,有的富庶、有的貧困、有的是商賈之鎮、有的是清流之鎮,不過不管怎樣都比不上縣城的繁華與熱鬧,尤其是在將要舉行縣試的這些天,各個鎮子里的學子都趕往這里,讓這宜山縣的每個角落里都仿佛溢滿了書生氣息。 到了地方后王家和找了個面館吃了一碗面,填飽肚子后順便向店小二打聽了一下縣試報考的地點,那小二大概也是見多了像王家和這樣從外地趕過來的考生,三言兩語的就把縣署禮房也就是每次縣試報考的地點說了出來。 到了縣署禮房后負責人查看了王家和的戶籍證明,發現沒什么問題后就收了他一兩銀子的報名費,把蓋了公章的字據給他后便打發他離去了,王家和拿著字據和戶籍證明心里很是微妙,這古代又沒有照相技術,若是別人冒充該怎么辦? 甩開那些沒用的思緒,王家和在連升客棧里租了一間房,可能是最近趕考的人比較多所以房租就顯得比較貴,租一個月的時間共花了七兩銀加五百文,王家和私下里算了算每天的價錢就是二百五十文錢,剛才他也打聽過像這樣的小客棧頂天了一天一百五十文,這個價漲的真讓人牙疼。 但他也不得不付錢,像其他的大客棧甚至那些所謂的“秀才樓”、“舉人樓”要的價錢更貴,王家和覺得也沒必要花多余的錢去住那些地方,若是不住客棧而去租院子,一個人所花費的銀錢會更多,所以王家和只能住在這個客棧了。 還有十多天就要考試了,王家和在這期間著重翻看他參照當初花重金所買的試題而整理出來的題目,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對四書五經的掌握程度和對大周朝時事政策的見解,大致類型分為帖經、策問、詩賦、雜文、經義、墨義,不過王家和翻看了過去十年的考題后發現縣試多以帖經、經義和墨義為主,相對于府試和院試的難度來說比較簡單。 在大周朝縣試只考四場,從第一場到最后一場,每場考試隔兩日揭曉成績一次,第一場沒考上的學子不能考第二場,一般來說第一場是正場,錄取比較寬松,除非文字較差的考生才會被淘汰,盡管如此往年第一場的錄取也要刷下近一半的考生,第一場的前三十名到第二場考試的時候會被提坐“堂號”,這個位置接近主試官以便于主試官更加嚴格的監試。 總體來說,大周朝的童生試比之中國古代科舉要簡單得多,至少不會要求考生寫八股文,當然八股文除了剝奪人的思想外在起承格式上也是有優點的,王家和也不介意在以后的考試中用八股的形式來寫文章。 第61章 縣試開考 天還未亮王家和就趕到了考場外面,他本以為自己走的已經夠早了,誰知道到了地方后才發現這里已經有不少的學子在等候了,王家和發現來考試的人年齡段各不相同,有比他還小的孩童也有和自家祖父差不多大的老翁。 考生五十人排成一排,被叫名者上前將戶籍證明和報考字據給門口的小隸查看,然后將隨身攜帶的考籃交給他們檢查,檢查過后還要被其搜身以防夾帶小抄紙條等物,和現代的中高考的考前檢查十分相似。 王家和被檢查完后拿著發到手上的座位號走了進來,考棚都是坐北朝南,北有三間大廳,中間為過道,考官坐西間,再北設有很多簡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寫作。 王家和手里的座位號是乙卯,古代科舉座位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對于王家和這個研究過古代文學的西貝貨來說,找尋自己的座位就是小菜一碟。 等到天已經大亮的時候王家和才在小隸的提示之下向著西間行禮作揖,想來應該是主持縣試的縣官和監試的儒學署教官到了,發至手上的試卷封面上有乙卯的座位號,還需考生填寫祖父、父親以及自己的姓名,除此之外還要寫上考生的籍貫和年歲。 試卷內頁一共十余張,每張有紅線橫直道格,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考生不能將答案寫到密封線外不然就做零分處理,另外還有兩張白紙是用來起草的,整個試卷上面并沒有考試的試題。 王家和將筆墨紙硯和考籃放置好后靜心等待,不一會兒只見幾個衙役用牌燈巡行場內,后面跟著兩個衙役合力高舉一個大木板子巡回展示,第一場的考試題目正是貼在了這個大木板上。 王家和看了考試題目心下一定,這幾道題都是自己曾經破過的題,有的甚至和前些年的題目差不多,想來四書五經就這么些東西,每年都要考,出卷子的人也是感到頭疼,只能換湯不換藥或者掐頭去尾了。 第一道題是出自《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作答時只要頌揚古圣先賢的化育之功,指出堯為百姓做了哪些事用了哪些賢人,然后頌揚大周朝君主英明神武,順便也要表示自己勵志輔佐當今圣主為百姓做番大事業。 第二道題是出自《尚書·大禹謨》: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水能灌溉、火能烹飪、金能斷割、木能興作、土能生殖、谷能養育,這六樣東西被稱為“六府”,是天地大自然用來養育萬物生靈的,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圣人之德就體現在處理好政務,把“六府”安排好就叫做“惟修”,也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再摘抄幾句孟老夫子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那一長串的經典名段,分數應該就能拿到手。 第三道題是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意思是君子之道就像走極遠的路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邇”,也就是知道與“遠”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邇”(不遠)而已,君子之道就像登極高的山一樣,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與“高”比較起來自己只不過是“卑”(不高)而已。 這三道題王家和都是很有把握能拿到分,也不急著現在就寫,于是他不緊不慢的把這些題目眷寫到草稿紙上后看向了最后的一道題。 這一道題是由四小道帖經題組成,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把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考生填充,類似于現在的填空題。 王家和看了這幾道帖經題一臉黑線,原來他還想著帖經不就是考背誦默寫嘛!又不用費腦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因為題目不能重復,往年的那些帖經題看了也沒用,再加上他對自己記憶力的自信,于是看題的時候都忽略了往年的帖經題,如今等真看到題目后才覺得自己太傻太天真。 第一道題是:下人在邦。咋一看到這題王家和就愣了一下,頓了一會兒才想起來這是出自《論語·顏淵篇》。 原文是: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br> 余下的三道題都是這種類似的截搭題,其中最后一道更絕,題目是:君夫人陽貨欲。 原文是:《論語·季氏篇》: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接著是《論語·陽貨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 看來宜山縣的出卷人對截搭類的題目是真愛??!要不然怎么會出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存心刁難人呢!寫完這幾道帖經題王家和長舒了一口氣,再來幾道這樣的題,就算他記憶力再好天賦再高也扛不住了!他終于明白為什么就算縣試的第一場錄取比較寬松也有好多人考不上了。 因為每場限當日交卷不給燭,所以王家和也沒耽擱時間,在草稿上眷寫好答案后仔細檢查是否有要避諱的字,如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則少寫最后的一筆或兩筆,更改過后認真的抄寫在答卷上,又檢查了兩三遍發現沒問題后就示意一旁的小隸自己要交卷。 因考場是分批放考生出來的,所以王家和交卷后又等了小半個時辰才與其他交卷的考生一起出來,不過因為時間還早所以與他一起出來的考生并不多,王家和也沒管其他,出來后直接找了個地方好好的吃了一頓以此來犒勞他疲憊的身心,然后便慢吞吞的逛起了這個縣城。 第62章 發案 當天逛完街后王家和用完晚飯早早的就休息了,后面兩天他一直都在看書,參照前些年的考卷來看,縣試的第二場不考帖經而考德行論或孝經論一篇,其他題型和第一場的試題差不多,所以他看書的重點在于《大學》和《孝經》。 這天是發案的時間,雖說覺得自己考的還不錯應該不會落榜,但真到了發案的時候王家和心里也是有些小緊張的,沒有心思再看書了,索性收起書直接出門去看榜了。 到了地方后還沒有張貼名單,但張貼名單的墻壁旁已經擠滿了考生,一個個的想要往里面擠恨不得立馬就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榜單上,王家和還注意到有個別考生嘴里一直念念有詞,約莫是在乞求諸天神佛讓他通過考試。 過了一會兒,只聽一陣鞭炮聲響起,然后幾個吹手吹著嗩吶跟在一個手提榜單的小隸后面,眾考生看到榜單神情激動趕忙讓出一條道來,那小隸在衙役的幫助下很快就把榜單貼好了,等那小隸帶著衙役一走,眾考生連忙一擁而上,甚至有的考生為了早些看榜而爭吵動手的。 榜單有兩張,一張甲等取前三十名,一張乙等取第三十一名至第五百名,榜單上只寫考生座位號而不寫姓名,逆時針呈圓形被寫在榜上,王家和沒有像其他考生一樣使勁向前擠,只在外圍觀看榜單。 榜單上的字很大,王家和一眼就看到甲等榜單上居外層正中的位置寫著乙卯二字,并且這兩個字還被提高了一個字寫在了上面,顯然這是此次考試第一名的寫法,王家和雖然猜到了自己會榜上有名但也沒想到會考了第一名,這確實是意外之喜了。 既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王家和也不想多在這里逗留,就在他轉身準備要回客棧的時候,一直都沒有碰過面的王佳瑾帶著幾個人攔住了他。 “王家和,你也是來看榜的?本來在考場外面聽到你的名字就已經夠讓人意外的了!沒想到你還有勇氣來看榜?難道你以為就憑你只讀了兩個月的書就能考上?真是癡心妄想!” “王佳瑾,你要是無聊了就多看看書,別成天在這里瞎嚷嚷!你不是說這次定能考上秀才嘛?別到時候考不上了沒臉回去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