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節
七日后,宋知夏陪同書蘭先生前往安州。 安州在封州南邊,介于封州與京城之間,因為在地域上有天然的優勢,水陸交通便利,安州自古便是經濟繁華之地,且安州離京城不近不遠,不至于近到容易被牽扯進朝堂斗爭的漩渦,又不至于遠到朝堂消息滯后,不利于做出自身反應的地步,是很多高門大族的定居之地,也是很多致仕官宦的頣養之地,就連一些大家,也樂于選在安州隱居,比如書法大家,明石先生。 明石先生姓于名知義,號明石居士,明石先生于書法一道上有大成,又愛惜良才美玉,遍收門徒,桃李滿天下,可謂是德高望重。 明石先生七十大壽近在眼前,整個安州城都因為熱鬧了不少,各個州府的賀壽者如云般匯聚而來,他們帶來的仆役無法量數,而跟隨各州賀壽隊伍前來尋找商機的商販們更是數不勝數,安州城的各條大道都擁擠了不少。 除了道路擁擠之外,安州城的住宿之地也擠了不少,賀壽者中地位高的,關系親近的,自然可以住進明石先生府第,但是更多地位低的,關系不那么親近的,這些賀壽者就只能住進了安州城的其它地方,有的是借住相熟人家的府中,有的是驛站,有的是會館,最差的是客棧。 書蘭先生因為書院課程的緣故,出發的已經算晚了,到達安州城的時候,安州城里已經滿滿的都是人了,幸好她是明石先生的入室弟子,可以直接入住恩師的府第,不然光是住宿一事,就能讓人發了大愁。 插著武寧伯府的牙旗,繪著武寧伯府家徽的馬車隊伍,在一眾兵甲親衛的護衛之下,浩浩蕩蕩的通過了城門,往明石先生的府第而去。 這樣的馬車隊伍在這半個多月來并不少見,前來賀壽的人當中不乏有出身高門望族的,比這排場還大的都有,不過,這個馬車隊伍還是有點不同的。 “大人,這是哪家的車隊?”在城門口負責記稅的小吏恭敬地向上官,城門官打探著消息,這家車隊進城時沒有交入城銀,小吏得記清楚,免得日后有人污蔑他私吞入城銀。 城門官回頭看了一眼已經過關的馬車隊伍:“那是武寧伯府的車隊,沒想到今年武寧伯府竟然也來賀壽,一介武夫也能與明石先生攀上交情,真是了不得?!庇衅冯A的官員入城都不需要交納入城銀,就算是已經致仕的官員也是如此,而他們名下的車隊同樣也不需要交納入城銀,入城時遞上名帖便是。 城門官是胥吏,世代傳襲,祖祖輩輩都是本地人,城門官對于武寧伯并沒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反正武寧伯再有權勢也管不到他的頭上,而對于明石先生,城門官倒是敬仰非常,這天下說到底是文貴,學術上有大成者,不管在哪里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更何況明石先生本就是安州人,雖說原先不住在安州城,是后來才遷居城內的,但總算是本地英杰,城門官是很敬仰,很想結交的,只可惜自家沒有門路,攀扯不上交情,所以他見到武寧伯一個武人竟然能去給明石先生賀壽,他心里是酸溜溜的,忍不住就冒出了幾句酸話。 “原來是武寧伯府的,下官這便記下?!毙±暨€達不到城門官的層次,城門官再小也是有品階的,他可沒有,所以小吏對武寧伯府來賀壽沒有什么觀感,對城門官的酸話更沒有什么想法,只是提筆把這筆未交納的入城銀的明細給記下而已。 除了記稅小吏的詢問之外,從城門起,一路人都有人關注到這支隊伍,原因無它,主要是因為馬車上的家徽太罕見了,許多自詡見識廣博的人都認不出這個家徽代表的是哪一家。 “那是哪家的?”主人問。 “不知道,沒見過?!毕缕驼J不出。 “去問?!敝魅讼旅?。 “是?!毕缕挖s緊出去探問。 這樣的對話在很多地方出現,這些機靈的下仆們在詢問了附近店鋪的掌柜們都沒有得到答案后,紛紛跑去了城門口打聽,很快他們就得到了正確的答案。 是武寧伯府,武寧伯府是來給明石先生賀壽的。 得到了稟報的主人們紛紛詫異。 咦,武寧伯一介武夫是怎么攀上明石先生的? 真是,很能往自個臉上貼金嘛。 第123章 師祖母 明石先生的府第隱于一片山水之間,與高門府第的常見的前宅后園的建造規制不同,明石先生的府第就幾乎全是園子,只在大園子的四周零散的建著幾個大大小小的院子,幾個院子各有不同,有觀山光的也有觀水色的,有觀夏景的也有賞冬景的,可謂是四季美景皆在園中,與明石先生的書法大家身份十分相襯。 因著明石先生的府第是大園子小居所的規制,所以入住府第的客人數量只能保持在一個小小的份額上,多了就住不下,來客們也十分識趣,自覺地只留下平日里必須要用到的隨侍下人,其余的下人,連同護衛一起,全都打發去安州城中的各座客棧居住。 書蘭先生這邊也一樣,入住府第的只有書蘭先生和弟子宋知夏,以及她們身邊的隨侍大丫鬟,其余的下人連同伯府護衛,自去尋客棧居住。 書蘭先生是明石先生的入室弟子,算得上是自家人,身份不與尋常來客相同,關系上親近許多,且書蘭先生與弟子皆是女子,所以不需避嫌,明石先生的夫人直接就把她們安排進了后宅,讓她們住進了自家小孫女的院子,而小孫女則被接到了她自個母親的院子里暫住。 明石先生的夫人也是個奇女子,她不擅書法不擅曲樂也不擅詩書,與明石先生的喜好可謂完全不同,但是她極擅武藝,雖沒有拜得名師,也沒有出身將門,卻能憑著天賦和勤學,無師自通,練得一身本領,正是憑著這一身好武藝,明石夫人在亂世之中救了匆忙奔逃的明石先生,且在后來的幾□□中,一次又一次的護住了這個家,護住了夫君和兒女,才能有如今的的明石先生和于府。 共過生死,共過患難,明石先生與夫人鶼鰈情深,情誼非一般夫妻可比,明石先生對夫人處處尊敬處處體貼,他的弟子們也對師母十分恭敬禮遇。 書蘭先生更是對師母恭之極敬,因為正是師母冒險探看于她,又把她在廟中受苦的事情告訴給師尊,師尊才知道她受了多大的苦楚,才花了大力氣把她救出來。 明石先生與夫人是書蘭先生真真正正的恩同父母。 “等下你一定要對師祖母恭敬服帖,千萬不可造次,師祖母對為師有再造之恩,若你言行之間失了妥當,休怪為師翻臉無情?!睍m先生肅著臉警告弟子,警告后又提點弟子,“師祖母性情剛烈豪爽,最喜探人真性情,又最愛人顯露真性情,所以待會兒師祖母見了你,很可能會出言試探于你,你到時千萬不要畏畏縮縮的,一定要大大方方,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別在師祖母面前裝賢良,后宅那等小心機,根本逃不脫師祖母的法眼,反而會引起師祖母的惡感,你可千萬不要自作聰明?!?/br> 宋知夏連連點頭:“弟子知曉了,一定不會犯錯?!?/br> 書蘭先生搖搖頭:“為師不怕你犯錯,只怕你犯了錯還不知錯在何處,罷了,此事也講一個機緣,你也不需太過緊張,只需記住一句話,心里想什么便說什么,其它的也別多想了?!?/br> 說完書蘭先生整了整衣冠,便領著宋知夏出了院子,往主院行去,宋知夏落后一步,緊緊跟隨。 此時將進臘月,寒風瑟瑟,一路行來都有寒風撲面,待進了主院正廳,厚棉簾一掀,一股暖風透出,頓時令人全身舒爽。 正廳里一堆夫人們正圍坐著說笑,卷簾丫鬟報了名,掀開了厚棉簾,廳里的夫人們立時都看了過來,見到是書蘭先生,有些夫人便露出了善意的微笑。 廳中正上方并排擺著兩張寬椅,寬椅之間只隔著一條小茶幾,小小的,上面只能擺上兩杯茶盞,連多擺一盤茶點都不成,這樣的家具擺放,與常見的兩椅中間放張大條案的擺放大為不同,又是一處于府特立獨行的例子。 兩張寬椅,左邊的那張空著,右邊那邊則“大馬金刀”的坐著一個白發老婦人,雖然細看老婦人的坐姿完全沒有問題,比起許多歪在椅上榻上接見客人的老夫人強多了,但是老婦人的周身氣勢太強,脊梁挺的太直,第一眼看去,老婦人就像是坐在公堂之上審問案情的官員一般,讓人不自覺地就覺得她“大馬金刀、橫眉冷對、明察秋毫”。 明顯這就是明石夫人了,這樣的氣勢,也的確當得上一句當世奇女子了。 宋知夏只在進門時匆匆掃了一眼,便看到了寬椅和茶幾的不同尋常的擺放,以及明石夫人的強烈氣勢,這兩處不同,前者看得出明石先生與夫人的伉儷情深,他們之間連一張條案都放不下,后者看得出明石夫人的強勢,只怕在于府之中,是明石夫人第一,明石先生第二吧。 “弟子王書蘭攜弟子,拜見師母?!睍m先生跪地行了大禮。 宋知夏跟著跪下行禮:“徒孫宋知夏,拜見師祖母?!?/br> 明石夫人面上帶著和旭的笑,手上虛抬:“何必行此大禮,都是一家人,不拘這些虛禮,快起來吧?!?/br> “謝師母?!?/br> “師師祖母?!?/br> 書蘭先生和宋知夏起了身。 明石夫人的眼睛掃過書蘭先生,見她氣色不錯,心中寬慰,又定睛打量她身邊的弟子,咦,此子筋骨倒好,不似尋常閨秀。 “這便是你今年新收的弟子?”明石夫人問著書蘭先生,眼睛卻一直盯著宋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