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節
半晌之后,平安嘆了一口氣,“這個趙端……” “如何?現在還覺得朕挑了他不太合適么?”趙璨含笑問。 “就知道瞞不過你?!逼桨矡o奈的搖頭,“不過這次就算是你贏了。他的確很合適?!?/br> 平安也沒有想到,趙端的思路居然會這么開闊,根本沒有停留在眼前的機器研究上,反而發散開來,頗有預見性的開始設想未來的事。這固然是小孩子的靈光未滅,大概也跟他的本性有些關系。 但不管怎么說,他沒有囿于一點,不會被眼前的東西局限住,這就很好?,F在哪怕他真的是個研究型的人才,只要能夠把得穩方向,平安也沒什么意見了。 再說,這個世界上的總不缺少在多個領域都能發展的人才,或許趙端就是這樣呢? 或者說,陰謀算計的手段,都可以通過培養和經驗來增強,但是個人的眼界和思路,卻是很難去改變的。 第二天趙璨單獨召見了趙端,平安列席。 這一次趙端的表現,才真正讓平安大開眼界。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什么沉迷研究的科研型人才,而是個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思維清晰觸覺敏銳的人。 實際上,他雖然喜歡研究這些東西,但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的精力,甚至不惜逃課也要過來,是因為他已經察覺到這東西的好處,所以打算提前準備,好分一杯羹。 畢竟要推廣這東西,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需要有人去負責。如果陳國公府能夠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那么百年之內,子孫無憂了。 身為長子,趙端年紀雖然才十歲,但是已經開始接受父親的教育。陳國公會將朝堂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告訴他,讓他分析學習。他本人又聰慧,很多事情上一點就透,再加上刻意培養,雖然還有些稚嫩,但表現卻已經相當不錯。 倒是對于趙璨的青睞,趙端顯得有些驚訝。 因為他是長子,所以根本沒想過趙璨會選擇他。理論上來說,趙璨本來也應該更多的考慮哪些非嫡長的孩子,但誰叫最后表現得最好的就是趙端了呢? 所以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歡喜激動,而是問了個意料之外的問題,“陛下為何會選中臣?” 趙璨將他的那份游記拿出來,“因為這個?!?/br> 趙端面上露出幾分赧然,“我寫的都是些毫無根據、胡思亂想的東西……” “你覺得這些事情做不到嗎?”趙璨問他。 趙端又不笨,自然立刻聽出了趙璨的言外之意。趙璨分明是說這些東西都有可能會變成真的!這樣一來,趙端也就明白對方為什么選擇自己了,他的胡思亂想卻是歪打正著。 趙端很激動,趙端很興奮,“真的可以做到嗎?太不可思議了!”他想起自家父親看到這篇文章之后說的話:“倒是有趣。若真的可以做到,有生之年能得見這樣的場景,足可瞑目了?!?/br> “如果你愿意的話,你不但能夠看見那一天,還能夠親自參與它的設計和創造,讓它變成你希望看到的樣子?!壁w璨道。 這句話徹底的折服了趙端。 說起來平安覺得古代人就這一點最有趣,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他們可以奉獻自己的一切。真的是一切,包括性命在內。這可能跟這個時代的人不太崇尚自由,不講究什么精神獨立有關吧。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將他們的一切都跟這個國家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自然而然的就會生出愿意為它奉獻一切的決心來。 平安自己小時候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做個科學家,哪像趙端這樣,眼看著就要成為帝國儲君,將來掌控這萬里江山的人。他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激動呢? 接下來就是向陳國公和宗室通報這件事,既然雙方都愿意,別人自然也不能說什么。 很快趙端就搬進了宮里,除了在上書房上課之外,還要額外接受趙璨和平安的教導,有時候得空也會跟著聽政,正式開始了儲君的生活。 不過他現在還沒有得到冊封,只能算是有實無名。 至于為什么還沒有冊封,倒不是趙璨還想繼續考驗他,實際上考察已經結束,趙璨也沒有吊著人的意思,自然是盡快確立他的地位,免得再出別的幺蛾子。 不過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原本趙端要繼承皇位,自然應該要過繼給趙璨,在宗室玉碟上,將他的名字改到趙璨的名下,從此稱呼趙璨為父皇,跟陳國公一家再無關系。 只是趙璨不太愿意這樣做。 一部分的原因是覺得趙端都已經那么大了,此前陳國公又對他寄予厚望,全力栽培,父子之間自然感情深厚,不是隨便改個玉碟就能夠改變的。而這種做法說不定反而會讓趙端的心里有個疙瘩。 當然,這個原因只占很小的比重,真正的理由是,趙璨并不想胡亂認個兒子,哪怕只是寄名也不行。 對于趙璨來說,他并不希望自己跟平安之間,再插進別的什么人來,現在這樣就很好。 在這一點上,雖然平安并沒有要求,但趙璨自己卻很堅持。 趙端那邊不希望原本的身份消失,他也不愿意看到一個名義上的兒子夾在自己跟平安中間,可謂是一拍即合??上?,大臣們卻不同意這種荒謬的做法。 名分這兩個字,貫穿整個封建王朝時代,究竟有多重要就不贅述了。 總之夫妻、君臣、父子,這些統統都是名分,有了名分之后才好辦事,是一定不能含糊其辭的。 而在皇家,這個東西就更加敏感了。因為在這里名分不光只是名分,還包含著更多的東西?!獧鄤?,榮耀,甚至死后尊榮。 歷史上藩王入繼,最后尊崇自己的父母,反而把傳位給自己的皇帝擠到一邊的情況也不是沒有過。有名分的人尚且這么干,何況沒有名分的? 就說趙端這件事,假如他沒有改到趙璨的名下,仍舊是陳國公的兒子。那么當儲君的時候也就罷了,等將來如果他繼位了,陳國公卻還沒死,到時候該怎么處理? 按照規矩,皇帝的父親,該成太上皇??墒侨绻悋闪颂匣?,那趙璨這個先帝又算什么? 就算趙璨自己不在意,可陳國公當上了太上皇,就有資格對政事指手畫腳了,到時候忠孝兩個字壓下來,趙端聽不聽?朝臣聽不聽? 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大臣們可是一步都不會讓的。當然,這也是因為這件事不會觸碰到趙璨的禁區,讓他使出雷霆手段。只要還有轉圜的余地,朝臣們就有本事把它轉過來。 所以事情一時間便僵持住了。朝臣們堅持要讓趙端過繼過來,才能行冊封,定名分。 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平安很想問問趙端的意見??上У氖?,事情發展到了現在,趙端已經不方便開口了。他不管說什么都不對。 如果他說希望能過繼,豈不是拋棄親生父母?如果說不想過繼,那便是白眼狼,受了趙璨的好處卻不思回報。反正不管怎么做都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趙端也很謹慎,對此事只是閉口不言。 最后還是陳國公主動站了出來,表示應該要讓趙端過繼。他是生父,由他來開這個口,自然再合適不過。而且趙璨和趙端都沒有了反對的理由。 然而真正讓平安吃驚的是,在陳國公主動在朝堂上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之后,還要求留下來單獨奏對,之后他對趙璨說的話。 之前趙玠出海之后,一路上圈了不少地盤,正需要人前往開墾和管理。所以國內一直都在招募宗室前往。只要他們愿意去,朝廷會給撥一部分的錢糧人口,作為最開始的基礎投資。 雖說對于宗室來說,有一片自己的地方,以后不需要再受到朝廷的挾制是好事,但實際上,報名的人卻并不算多。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么多年來宗室早就習慣了讓皇帝養著,失去了自立根深的能力和心氣。所以最后除了寥寥數人之外,沒有別人報名。 而陳國公這一次留下來單獨奏對,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加入其中,帶著一部分人馬前往海外。 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遠走海外之后,陳國公對于國內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小了。也不需要再有人擔心趙端將來因為這個生父做出什么事情來。 而且假如他將來真的在海外開創了什么事業,也算是個獨立的小君主了,不算給趙端這個兒子丟臉,朝臣們也不需要擔心趙端給他加封追封——反正他本來就已經是別國的君王了,沒什么好追封的。哪怕那個國家職能算是大楚的屬國也一樣。 平安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真是能夠解決掉一切的隱患,對于能想出這一點的陳國公,倒是大為改觀。 不過也難怪,能夠教導處趙端那樣的孩子,本人自然只會更有能力。雖然有些可惜不能在大楚發揮,不過如果走出過門,去守另一片土地,也算是好事。 趙璨讓人將趙端叫了過來,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并道,“去給你父親磕個頭吧。往后恐怕要很長時間不得見了?!敝辽僭谮w璨活著的時候,陳國公應當不會回來了。 趙端撲通一聲跪下去,磕了三個響頭,“父親保重!” 于是這就是平安所知道的這對父子之間,最后的一次見面了。他也不知道這樣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其實歸根結底,如果不是趙璨要挑個繼承人,根本不會有這樣的事。雖說這也是因為趙端自己有心,但實際上,趙璨如果要求,難道有人能夠拒絕嗎? 但不管好不好,這都是各自做出的選擇,如今也只能夠希望,一切都好了。 既然陳國公表了態,禮部自然就開始準備起冊封典禮。 出于某種不好明說的心思,這一次的典禮辦得很盛大。很顯然,雖然趙璨沒有孩子,但是朝廷希望能夠向天下百姓宣布,皇帝已經有了繼承人了。 有了繼承人,就意味著將來皇權的更迭會少些波折,這不管是對大楚,對朝廷,還是對百姓都是已經好事。 即便是對于平安來說,這也是解決了他一大心病。 趙璨有了繼承人,再加上他對朝臣們的震懾,想來以后除了不長眼的,應該不會再有人提什么皇帝的婚事了。他跟趙璨,到這個時候才總算是看見了些安穩日子的影子。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安對趙端倒是越來越喜歡看重了。 因為他的確是在這方面十分聰明。就像是在自然科學體系還根本沒有出現的古代社會,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一樣。有些人天生就有這種能力。如果沒有平安,說不準趙端將來也能夠成為某個方面的啟蒙人物也說不定。 而現在,有了系統性的教育,趙端吸收新知識的速度快得讓平安和趙璨都是又驚又喜。 除此之外,更讓他們感覺高興的,自然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之中,趙端屢次表現出來的對未來的預見性,始終跟平安的設想保持一直。 可以想見,將來就算他們不在了,趙端也還是能夠將這些政策繼續貫徹實施下去,直到他們所期待的那一天來臨。 而對于平安跟趙璨來說,他們能夠做的,也就只到這里了,至于剩下的,則要靠后來的人們一起努力。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繼承人,朝堂上下一片和樂,才讓趙璨覺得,他們的步子可以適當的邁得更大一些了。反正現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些早就已經決定要做的變革,自然是到了提上日程的時候。 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對于朝堂的改革,平安打算從軍隊開始。 文官集團既敏感又強大,硬碰硬不會有什么好處。畢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最后遭殃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平安決定,要先給自己拉攏個幫手。 后世有句話說,當你擁有力量時,力量就是外交。當你沒有力量時,外交就是力量。 充分說明了武力值的重要性。 第202章 其實縱觀歷史,意識到武力的強大和重要性的人并不少。 甚至就連整個中國歷史有一大半的時間會形成“重文輕武”的風俗,都于此有關。 正是因為武力強大難以轄制,所以為了限制住他們,歷代統治者才會放任文臣對武將進行打壓。其中很多事情在后世人聽來簡直咬牙切齒,自毀長城。然而對當時身處那個位置的人來說,卻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皇帝畢竟也是人,也會自私,也只想選擇對自己有好處的做法。 所以在感覺到武將們對自己的威脅之后,自然要采取“制衡”的手段,讓文臣設法削弱他們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打壓最終形成了一種穩定而畸形的制度,那就是武將天生低文官三等。 在情況最嚴重的時候,一個三品武將,甚至要主動向一個五品官員低頭行禮。如果文官有心羞辱,甚至可以命令他下跪,在平安看來是很難以想象的事。 大楚的武將地位沒有低到那種程度,但也的確是隱隱遭受打壓的。 但平安知道,這種情況其實對大楚并沒有什么好事。歷史上重文輕武,武將被打壓的朝代,恰好就是國力薄弱,頻頻被周邊少數民族入侵的朝代。這種情況,總不可能全部歸結于是巧合。 這種情況遲早都要改善,而平安選擇在這個時候,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幫手,站在自己這一邊。 當然,之所以這個時候行動,也是因為平安覺得時機已經成熟。 這幾年來他一直都利用武學對軍隊進行滲透。經過這七八年的發展,原本的中層將領們都已經徹底在自己的隊伍之中站穩腳跟。他們有些已經因功而被擢拔,另一些還在原來的崗位。但不論如何,身為從武學出去的軍官,天然之間便擁有一層聯系,自然就容易抱團。 軍中等級森嚴,命令都是逐級下達。對于下面的將士們而言,高級將領太過遙不可及,直屬上司才是他們要聽命的對象。所以掌控住了這些中層將領,也就等于是掌控住了這個部隊。 上面的高級將領,除了后來晉升的之外,其實等于是變相的被架空了。就算他們心里有別的想法,也沒有用。 不過實際上,平安也并不太擔心這些高級將領會反對自己的政策。 因為他本身就是要大幅度的提升他們的待遇,這些享受了好處的人,沒道理會反對。反倒是文臣那邊很可能會有些問題?!吒咴谏蠎T了,總是不愿意看到形勢改變,原本低自己一等的人突然跟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隱隱更勝一籌的。 平安將這當成是一場演練。因為實際上,以文官集團為首的統治階級對下層民眾,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思想? 所以他們面對反抗的時候會是什么思路,會用什么手段,現在也能從軍隊改制這件事里窺見一些端倪,為將來做準備。 對平安來說,第一個要改的,就是軍隊番號的問題。